談論死亡:在臨終議題上重尋教會的聲音

談論死亡:在臨終議題上重尋教會的聲音
定價:320
NT $ 253 ~ 288
 

內容簡介

  在當今這個強調醫治、得勝、成功的世界,死亡是一個格格不入、人人迴避的話題。因為大家都假裝死亡不會發生,使得許多長輩及牧者在孤寂之中獨自面對臨終,無法跟所愛的人好好道別。本書以十間有在職牧師過世的教會,因會眾完全否認死亡,而帶給教會悲慘結局的故事拉開序幕,探討教會如何因屈從世俗的觀點而喪失了「談論死亡」的能力。
本書重新探討基督徒面對死亡應該宣講的故事,那是全新且充滿盼望的意義之故事。作者以系統性的神學探討與基督論述來介紹死亡神學,並輔以實際案例,提供一套評判何為妥善臨終的聖經架構準則。針對教會內部如何溝通臨終議題,本書也提供簡短實用的對策。我們深信,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名人推薦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著名基督教倫理學家

  「《談論死亡》這本書,可說是關於教會如何幫助臨終病人的一項質性研究報告……教會對臨終者的關懷沒有一套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公式。我們只能經由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學習、經歷,總是靠主的恩典,才能討主喜悅,對臨終者有真實的祝福與利益。」──張宰金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退休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弗雷德‧喀達克(Fred Craddock)


  菲德畢爾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博士,是享譽盛名的講道家與作者。
  《新聞週刊》(Newsweek)曾推崇他為英語世界十二位最有能力的講道家之一。

戴爾‧金史密斯(Dale Goldsmith)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曾任教於麥弗森學院(McPherson College)與墨西哥浸信會神學院(Baptist Seminary of Mexico)。

喬依‧金史密斯(Joy V. Goldsmith)

  奧克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博士,楊哈利斯學院(Young Harris College)溝通學副教授及主任。
 

目錄

推薦序1  找回自己的聲音/侯活士
推薦序2  教會如何關顧臨終病人/張宰金
前言
緒論
第1章  臨終的牧師:不能說的祕密
第2章  受害者有了,故事卻錯了?
第3章  耶穌基督:主掌管活人與死人,也掌管臨終的人
第4章  耶穌的死帶來的影響
第5章  該向臨終的人說些什麼?
第6章  傳講死亡與臨終的信息
第7章  以信心面對臨終:如雲彩般環繞的一小群見證人
第8章  善終
 

推薦序

找回自己的聲音

   
  他們都沒有想到他會死。他當時住的醫院離家裡有段距離,而且正躺在加護病房裡,他們雖然知道他病的很重,卻不認為他沒多久就會撒手人寰,來看他之前也都以為他至少會暫時好轉。但當他們走進病房之後,立刻就明白他快死了。看到他的痛苦掙扎,使愛他的這群人意識到醫療介入只是推延那無可避免的時辰罷了。
   
  不僅如此,強迫他呼吸的機器阻隔了他與家人的交流。若沒有護士在場告訴家屬他再也無法痊癒,現在所做的只是徒增痛苦的話,他到死之前都將無法與家人有任何互動。護士的介入改變了治療的方向,代表他終於可以感受到家人的愛,讓家人為他禱告,並且知道自己不會孤獨死去。不久之後,他就在見證他活出基督徒生命的眾人環繞之下離開了人世。
   
  我當時也在場見證了他的死,且就在那不久後,我就受邀為《談論死亡》寫序。仔細讀過這本書之後,加上我之前所見證的經驗,我不得不肯定這本書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與人討論臨終和死亡的議題時應說些什麼,死亡使我們口拙,並常常陷入沉默。雖然沉默的意謂深長也能成為一種禱告,但大多數環繞在死亡周圍的沉默,不過是連我們也無法斷定真偽的老生常談。我們嘗試說「他已經去到更好的地方了」來安慰人時,也同時拒絕了真實面對死亡本身。
   
  透過本書作者近距離記錄臨終牧師的生命,我們發現基督徒似乎已經喪失與他人「談論死亡」的能力。基督活著並從死裡復活的故事是影響我們生命與死亡最重要的故事,但現在似乎已無處可尋。我贊成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主張,他們認為死亡成為醫學界的俘虜,是基督徒失去談論死亡的能力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選擇另一種看起來更可靠的方式時,常會導致教會無法講出臨終的人所經歷到的過程與內容。但是,我們也不該因此將矛頭指向醫學界,如同書中作者清楚指出,基督徒失去能幫助教會談論死亡的故事,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舉個簡單又重要的問題作為例子:喪禮應該在哪裡舉行?如同作者所言,這不是一本討論喪禮的書,然而,喪禮的舉行往往能反映出我們是否知道如何談論死亡。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過世的人,他曾說過希望在殯儀館舉行喪禮,那裡儀式較為精簡,但無從作為他多年來固定參加聚會的證明。不知何故,教會並未教導他意識到受洗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因此參加他喪禮的人比較不像會眾,反而像是觀眾。
   
  或許我對於受洗與喪禮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這與我們教會的做法有關。我們教會裡有個十架形狀的洗禮檯,能容納小孩和大人。會友過世時,我們會在告別式前一天將棺材放在洗禮檯上,一直到喪禮開始之前都徹夜輪流守夜,陪在死去的弟兄姊妹身旁。洗禮與喪禮之間關係的確立,使教會能相當成功地提及死亡話題。
   
  我並非意指這間教會所做的絕對正確,只是特別指出一個事實:一個顯示洗禮與死亡之間關係的小小動作,竟能變成教會的重要特色。這簡單的動作好像就釋放出某種說話的能力,對於作者而言,這正是想要分享死亡的真相的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如同作者書中所說,耶穌的死意謂著基督徒能透過某個人死亡的故事,來與其他人談論我們的臨終議題。因此,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極可能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張哀哭的詩歌是幫助我們形塑死亡經驗的資源。作者適當地與那些將臨終視為屬靈經驗的人拉開距離,利用亞瑟‧麥吉爾(Arthur McGill)探討死亡的大作指出,我們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死亡經驗,但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必須藉由死去來發現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我們雖然可以適當地為死亡哀傷慟哭,但也要因著死亡為新生命歡欣慶賀。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成為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內容連載

第一課,與臨終的人交談時應避免……
   
耶穌透過更多具體的例子,教導我們交流死亡議題的功課。有些是我們能在適當時機運用的正面教材,有些是負面教材,使我們明白談論死亡時應避免採取哪些策略。這些例子是我們許多人經常會犯的錯誤,因此我們舉出來當作負面教材。溝通若是無效,即使溝通的對象是即將死去的耶穌,也不會因此有幫助。
 
 例一:否認。耶穌知道死亡即將迫近之後,就明確堅定地告訴門徒他未來的命運(太十六21-23)。他將面臨審判並遭到殺害,之後卻要復活。我們知道耶穌吐露的信息十分清楚,絕不可能有錯,這絕對是「憂喜參半的消息」,壞消息是耶穌即將受死,但即將復活卻是出人意外的天大好消息。
   
儘管有復活的應許,然而耶穌的大弟子彼得卻似乎只聽到壞消息,所以勸了耶穌。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確切說了什麼,但他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歡你所說的話,我希望你改變想法,更正面,不要留著這些負面念頭。
 
我們可以理解彼得對耶穌的擔憂(即便彼得一定早已清楚耶穌因得罪當局所遭惹的麻煩,也知道他們隨時可能會除掉他),但你不能禁止即將死去的人討論死亡,耶穌的回應是嚴厲地訓斥彼得:「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考慮神的意思,只考慮人的意思。」(太十六23)他或許還可以多說這句:「我想要討論這個議題,也希望你能接受事實。」
 
例二:無法同在。最後的晚餐結束之後,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遭到逮捕,所以帶著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為這件事禱告。他坦承「心裡非常憂傷」(太二十六38),並要求門徒在他去禱告時與他一同警醒,因此他們與他同去。我們不知道門徒是否聽見耶穌的禱告,但他們若聽見他的禱文,必會感到相當吃驚,因為耶穌說:「我父啊!如果可以,求你撤去此杯。」(太二十六39上)他並不想要自己所預見的那樣死去。但或許門徒並未聽見他的禱告,因為他們睡著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53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85
    $272
  5. 新書
    88
    $282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