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書講述的內容有些神經兮兮的,也許一些人會做出這樣的判斷,或有這樣的感受。
的確,本書與疾病相關,它講述了一個備受疾病困擾的靈魂的故事,但並不是所有與疾病相關的故事後面,都隱藏著一種病態的心理。如一篇研究癌症的學術論文,它是從病理學的角度去寫的,就不存在所謂的病態問題。
近幾年,為公眾利益著想,人們常把疾病當成一種自然現象,不再諱莫如深,也不再妄加非議,認為疾病是魔鬼附體,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獨鎖空閣,與人間隔離。然而,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有的人竟然認為遭受心智困苦之人,是不切實際、異想天開的幻想家,認為他們只要意志堅定,多融入五彩斑斕的現實社會,就可恢復正常。這種想法愚蠢透頂,讓人對此類病人緘默視之,失去了同情之心,也抽回了援助之手。
卡萊爾(湯瑪斯‧卡萊爾,1795-1881,蘇格蘭評論家、諷刺作家、歷史學家)和蘭姆(查理斯‧蘭姆,1775-1834,英國散文家)的朋友普羅克特夫人(Adelaide Anne
Procter,1825-1864,英國詩人、慈善家。),一位睿智而堅忍的女人,就叮囑一位總是外表病怏怏的年輕人說:「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的健康狀況!他們根本就不在乎。」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建議充滿善意,也非常明智。
人們通常認為,只要意志堅定、藐視痛苦,就可以把痛苦束之牢籠。但是面對痛苦,如果從積極意義上講,遭受痛苦的折磨也許別有一番深意。痛苦,絕不是拙劣的錯誤、善意的失誤,它是多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幕。
痛苦或許已經過去,或許正在瘋狂肆虐,或許即將襲來,不管怎樣,我們都必須面對,又何必刻意隱瞞呢?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人的坦誠會讓無數人受益。最暗無天日的苦痛,來自於可怕的與人隔離的孤寂。如本書能播撒一縷微茫之光,讓世人感受到一絲光明的福祉,本人將不勝滿足。痛苦中沒有病態,坦誠中沒有病態。對痛苦漠然忍受,認為痛苦無可救藥、難以避免,才是萬病之源。本書的目的也在於表明:痛苦有法可醫、有藥可治,是萬能仁愛的天意之溫情所在。
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 亞瑟‧克里斯多夫‧本森
1907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