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

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
定價:330
NT $ 190 ~ 374
  • 作者:朗恩.利柏
  • 原文作者:Ron Lieber
  • 譯者:林麗雪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5-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790161
  • ISBN13:9789864790166
  • 裝訂:平裝 / 26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金錢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可惜學校並不教。
  當孩子問起:「我們家是有錢人嗎?」你該如何回答?


  致富關鍵始於心態,
  《紐約時報》理財專欄作家提出9個關於金錢教養的重要問題,
  讓父母善用「三隻小豬」,教孩子學會「消費×儲蓄×捐獻」的理財分配,
  養出新一代的巴菲特!

  「你一個月賺多少錢?」
  「我要用自己的錢買,為什麼不可以?」
  「我們家很窮嗎?」

  對於金錢,孩子總是有一大堆的疑問,但家長通常不是不回答,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其實,家長跟孩子一樣,也會想問:「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如何和孩子談錢?」

  家長可能不知道,如果迴避這些話題,就會失去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而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本書作者利柏為《紐約時報》理財專欄作家,長年為全球知名財經報章雜誌撰寫理財文章,包含《華爾街日報》、《財星》雜誌與《快速企業》雜誌等。利柏在本書透過9個關鍵問題,破除避談金錢的禁忌,並且透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實際案例,以最生活化的方式,讓你輕鬆回答孩子關於錢的千百個大哉問。

  書中為下列這些可能令家長感到棘手的問題提供實用建言,包括:
  ●要不要給孩子零用錢?何時給?怎麼給?
  ●何時幫孩子開立個人帳戶?
  ●如何教孩子聰明消費?「想要」和「需要」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避免孩子過度重視物質?怎麼說「不」?
  ●如何激勵孩子自己「工作賺錢」的本能?

  跟著利柏教孩子學會「三隻小豬」的理財分配方式,除了消費、儲蓄,也讓孩子學會捐獻的重要性,不僅自小掌握理財觀念,也成為真正懂得金錢價值的人。

名人推薦

  王麗芳、美國大媽布魯奇、夏韻芬、陳安儀、劉軒
  ——好評推薦——
 
  本書鼓勵父母開始跟孩子談論金錢,教導父母如何在不同金錢問題中,談論自己的價值觀,非常值得父母參考。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父母,讓他們可以和孩子談錢,卻不傷感情。──王麗芳 Antonia Wang 知名部落客、《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
 
  除了從家庭生長環境間接學習,孩子與錢相處的管道,不外乎零用錢的使用。本書介紹的三個存錢筒教養法,與大人理財預算的基本概念相同,給遇到金錢教養問題就如迷途小羊的家長一道曙光。──美國大媽布魯奇 知名部落客、親子專欄作家
 
  孩子是很多父母終其一生最重要的投資,然而在課業、才藝之外,父母往往忽略金錢教育的重要性。有了金錢教育,還要持續溝通。金融知識、金錢的運用原則與使用態度,都不是談一次就能成功的。──夏韻芬 中廣「理財生活通」節目主持人
 
  談錢,其實也就是談價值觀。金錢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可惜學校並不教。幸好這本書把孩子常問的、關於錢的問題,做了最好的整理與建議,家長可以隨時參考!——陳安儀 資深媒體人、親職教育專家
 
  本書考慮周延、充滿啟發,並提出許多聰明、實用的技巧,還能把有關金錢的對話,轉變成生命學習的課程。無論你已經有孩子、想要有孩子,或自己還是個孩子,都一定要讀這本書!──丹尼爾.品克 Daniel H. Pink 《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我們都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價值觀,卻往往忘了和孩子談論金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更擅長處理金錢。本書立論別開生面、引人入勝,是一本家長必讀的重要書籍!──葛瑞琴.魯賓 Gretchen Rubin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朗恩.利柏 Ron Lieber


  《紐約時報》「Your Money」專欄作家,曾為《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Green Thumb」撰稿,也曾任職於《財星》(Fortune)與《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等雜誌。出版過三本書,包含與別人合著的《紐約時報》暢銷書《忙裡偷閒》(Taking Time Off)。現與妻女居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經常到各地學校及社區發表有關教養、金錢與價值觀的演講。想了解更多資訊,請上網站ronlieber.com與他聯繫。

譯者簡介

林麗雪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現為專職譯者,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歡有生命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譯有《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數位口碑經濟時代》、《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攻擊者優勢》、《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合譯有《虛擬貨幣經濟學》、《如何打造營收上億的App》等書。
 

目錄

名家推薦 資深媒體人、親職教育專家 陳安儀
作者的話
 
問題1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
問題2 如何開始和孩子談錢
問題3 如何給孩子零用錢
問題4 如何讓孩子聰明消費
問題5 如何不讓孩子重視物質
問題6 如何和孩子談捐獻
問題7 為什麼孩子必須工作
問題8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幸運
問題9 多少錢才夠
 
誌謝
注釋
參考書目
 

作者的話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能在家庭、學校與相關社群裡,解決父母與孩子談錢的各種問題。但請務必留意:本書只是拋磚引玉,重點在於促成對話,而不是試圖給出結論。

  雖然我將多數讀者的家庭年收入預設在五萬美元左右,但書中所有的觀念與技巧,同樣適用於收入較少或所得較高的家庭。請大家把這些觀念當成藍圖參考,再轉化成自己的版本,將不同的技巧,應用在不同年紀的各種小孩身上。此外,大家也可以透過我的個人網站(ronlieber.com)與我聯繫,告訴我實際應用的情況。

  我一開始也是先試著在臉書上分享我的觀念,之後引起許多反響,這些回應內容都收錄在本書。大家可以按讚追蹤我的粉絲專頁,討論內容在接下來幾年會不斷更新。另外,有些觀念是來自我到全國各地學校或社區的演講,以及我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

  行文中經常出現「我」、「我們」以及「孩子」等用詞,原因有二:使用「我」或「我們」,是因為身為父母想的都一樣,都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與品格;至於「孩子」,單純是為了行文方便。我只有一個小孩,但其他家庭可能有兩個或者更多,用「孩子」指稱,討論時就不必寫出強調性別差異的「他」或「她」。

  書裡的每句引言、每個人與每件事,都是真實存在,完全沒有杜撰的成分。但有幾個案例,因為當事人不想引起太多注意,或擔心造成親友的困擾,所以我稍微改動了他們的姓名與居住地。其中,瑪格諾里拉.戴維斯、布拉姆松.杜威、露西.吉爾克利斯特與史蒂芬妮.喬斯,都是化名。

朗恩.利柏
www.facebook.com/ronlieberauthor
 

內容連載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
 
在2011年中的某一週,我同時聽到兩對父母因為金錢問題而感到不自在與煩惱。當時全美國都在討論貧富不均的問題,像是:「誰有錢?有多少錢?為什麼有錢?」至於隔年舉行的總統大選,某方面來說,就是要選出最能代表整個國家發言的人。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人加入這場貧富不均的討論,或是這些討論會引起多少關注。但是,當一群好奇的國、高中生看到新聞後,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時,就會讓彼此的關係開始緊張起來。
 
「我們家有錢嗎?我們怎麼知道誰有錢?你為什麼要選擇現在的工作,而不選擇其他更好的工作?那樣我們就可以住在更好的房子、到更好的地方度假!」
 
很多父母面對這些問題,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而我很快就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轉而尋求我的答案。因為,學校並不擅長處理這類的問題。老師如果談到政府、政策與稅收,聽起來既無聊,還會牽涉到政治;如果談到個人的行為與企圖心,又會變得有點像是道德批判。不管老師在課堂上談到什麼,孩子回到家裡都會提出敏感的問題,而隔天一早,學校的行政人員就會接到一堆家長的抱怨電話。
 
在課程自由度較高的私立學校,談到金錢與社會階級就更是複雜。能夠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的家庭多半都很幸運,不是自己足夠富足,就是可以獲得財務援助。但即使如此,當有任何人談到與金錢有關的問題,以及金錢如何影響孩子時,家長與行政人員都會深感不安。
 
談錢不是問題,不談才是問題
 
身為新聞從業人員,我們最愛問讓人不舒服的問題了。其實,在聽到這兩對父母煩惱的前一年,我已經開始蒐集各年齡層孩子所提出、與金錢有關的刁鑽問題。只要聽到一個好問題,我就會發布到《紐約時報》的網站。
 
「為什麼那個人在等紅燈的時候跟我們要錢?為什麼我們不把多的房子送給沒房子的人?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兩棟房子?媽媽賺的錢比爸爸少嗎?我們窮嗎?穿不起好衣服的人是不是很懶惰?如果你失業的話我們是不是就沒錢花了?」
 
針對每個問題,我會先貼出一則答案,再請讀者幫忙提供改良的版本,這樣的討論讓大家都覺得獲益良多。我9歲的女兒同樣問了幾個問題,所以我也試著在家裡回答這些答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8
    $190
  2. 電子書
    75
    $248
  3. 新書
    79
    $261
  4. 新書
    79
    $261
  5. 新書
    79
    $261
  6. 新書
    79
    $261
  7. 新書
    88
    $290
  8. 新書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