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人間煙火最溫馨
「讀萬卷書,吃萬里路。」這是我的一個人生理想,現在只能說實現了一部分。按省分來說,我到過甘肅、陝西、雲南、貴州、重慶、江蘇和安徽等,一路走一路吃,見識了許多的美味兒。對於我這樣的好吃嘴兒,每到一個地方都去品嚐當地酒店的高檔菜是不可能的,住不起也吃不起,我能消費的就是那些平民化的食物。比如在成都總府路的龍抄手總店,三十多塊錢(人民幣)就能吃到一份四川名小吃套餐,兩個人吃管飽,還能品嚐各自的風味,店家真是想得周到。
這些平民化的食物就來自於民間,就是千百年來各地老百姓利用本土食材所孕育出來的美味兒,就是真正的人間煙火。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也許存在,比如金庸筆下絕情谷裡的公孫止等人,他們的一日三餐就是吃花瓣,但我等芸芸眾生,怎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就好像我們不能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一樣。人間煙火,也許就是母親在灶臺上給我們烹飪出來的東西,滋養著我們的身體慢慢長大,它們在身上打下了故土深深的烙印。因此在異地他鄉,如果能吃到一份正宗的故鄉食物,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在品嚐這份食物的同時,我們彷彿能見到母親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能見到故鄉的街長里短和田園農舍,一份懷舊思鄉的情愫就在我們的心底醞釀出來。
我永遠記得,父親在家裡的八仙桌上做手擀麵的場景。我們兄弟仨圍著父親,看著他把一堆白花花的麵粉加進水後一陣攪拌,就變成柔軟的麵團,再用擀麵杖擀成薄薄的麵皮。那麵皮幾乎覆蓋了整張桌子,父親再把麵皮折疊起來,用菜刀切成手指寬的麵條,然後放到沸水鍋裡去煮。
一碗手擀麵的誕生,父親從和麵到切條,起碼要耽擱兩個小時。也許父親沒意識到,這兩個小時非常值得,父親的兩小時,讓我們知道父親那雙粗糙的大手,仍然能夠烹飪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來,從而在我們心目中完成了他偉大形象的塑造。父親在擀麵的同時也沒有閒著,問問我們的學習,講講自己的見聞,或者乾脆給我們一人一塊小麵團,讓我們搓著玩去。這是多麼溫馨的一副場景啊!現在還有哪個父親,願意花兩個小時陪著孩子們擀麵條呢。至少我是做不到了,因為樓下就有機製水麵,口感跟手擀麵差不多,我只需要下樓去買就行了。我們把製作食物的過程交給了別人,贏得了時間,但是卻輸掉了親情,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哦!
在父母那裡,我至少學會了做手擀麵、包子、饅頭、藿香魚、餃子、湯圓、粽子、麵疙瘩和鍋毯子等,如果時間允許,我可以列出很長的一個單子來。這些食物,或者說這些來自鄉土的食物,正是川菜的一部分。川菜可謂博大精深,這跟四川豐富的物產是分不開的,雞鴨鵝兔、牛馬豬羊這些動物,小麥、稻米、糯米、玉米這些糧食,還有那些諸如紅苕、土豆、大豆、南瓜之類的雜糧,給川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食材。一種食材可以單獨成菜,也可以和其他的食材混合成菜,如此一來,整個川菜當然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四川人好吃愛吃也會弄吃的,可是四川也不過是中國的一個省而已,全國的美食那就更加紛繁複雜了。好在現在各地人員流動頻繁,人走到哪裡,他們的飲食習慣就帶到哪裡。因此毫不奇怪,我就是只待在成都,也能吃到全國各地甚至外國的各種美食來。在那些旅遊區的美食一條街,你只要食量大,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內吃到幾十種名優小吃,這真是我們這些好吃嘴兒的口福啊!
吃東西那得品味兒,酸甜苦辣麻鹹甜,讓自己的味蕾與食物好好地交流交流,然後說出個一二三來,這就是真正的好吃嘴兒了。要是囫圇吞棗,就跟豬八戒差不多,豬八戒在高家莊吃包子,簡直是風捲殘雲,那純粹就是填飽肚子,我們現在不是經常說「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嗎?那就是要求我們吃東西還是得有所講究吧!
這些年來,我一有空閒就在四川及其鄰近省分遊走,增長見識,以文會友。我致力於美食文化的蒐集與整理,將自己的心得陸續寫成了一些文字,絕大部分都在報刊上陸續發表了,也得到了美食作家這樣的虛名。美食作家這樣的雅號,我覺得當之無愧,好吃愛吃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你吃了東西後,再寫成文章記載下來或者與人交流,若干年後,我們的後人如果要研究我們現在的風土人情,這些文章不就是很好的佐證嗎?
大文豪蘇東坡不就是好吃嘴嗎?他除了好吃還喜歡弄吃,發明了東坡肉這樣的美食。清人袁枚不過一知縣,有些政績,四十歲就告老還鄉,運作隨園,不僅把自己的私人園林隨園打造成了名園,還開發出《隨園食單》,吸引了許多達官貴人來隨園品嚐美食,可見文人與美食搭邊不是壞事,如果運作得當,還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呢!到了近現代,喜歡創作美食隨筆的文人就更多了,梁實秋、汪曾祺、陸文夫等,這些人不都是以美食美文見長麼?
我輩不才,半生只為吃行走,願追隨蘇學士等人之後,遊江山愛美食賞美人作美文。人間煙火最溫馨,一瓢一飲都關情,如果關於美食的系列文章能得到讀者諸君的青睞,這將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滿足。
二○一五年七月於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