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外貨幣史觀,梳理國際經濟金融沿革
迎接現代國際貨幣體制新秩序,中國由富變強!
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曾說: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世界)的問題。」
亞投行來勢洶洶,引來改變國際秩序的質疑,
為此中國重申「沒有另起爐灶」,
但同時認為「需獲得相應的國際話語權」。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
這場全球矚目的金融遊戲,人民幣將趁勢而出!
這股難以抗拒的金融浪潮,台灣又該何去何從?
作者以新穎視角縱觀中外古今貨幣發展,
探討如何終結美國霸權,開創世界金融新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吉承勳
出生於甘肅蘭州,祖籍海南島崖縣,黃埔軍官世家。
現居台灣、中國、美國三地。
學經歷:
中原大學物理系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 ( Kansas University ) 數學系碩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 ( Stanford University ) 作業研究系(Operations Research)博士 / MBA研究
曾任美國全球跨國電子公司及系統工程公司國際專案執行長
中國首都鋼鐵公司首位國際顧問
中國天津無縫鋼管廠建廠全球技術引進者及顧問
曾任「臺灣知識服務發展協會」執行長
現任臺灣宇太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
吉承勳
出生於甘肅蘭州,祖籍海南島崖縣,黃埔軍官世家。
現居台灣、中國、美國三地。
學經歷:
中原大學物理系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 ( Kansas University ) 數學系碩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 ( Stanford University ) 作業研究系(Operations Research)博士 / MBA研究
曾任美國全球跨國電子公司及系統工程公司國際專案執行長
中國首都鋼鐵公司首位國際顧問
中國天津無縫鋼管廠建廠全球技術引進者及顧問
曾任「臺灣知識服務發展協會」執行長
現任臺灣宇太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
目錄
導讀
第一章 貨幣概論
第二章 中國古代貨幣理論與實踐
第三章 西方古典貨幣理論與實踐
第四章 西方現代貨幣理論與實踐
第五章 「美元本位」制的缺陷
第六章 中國建立「黃金實物匯兌」制
第七章 中國現代貨幣理論的未來實踐
第八章 中國現代貨幣理論
第九章 人民幣的歷史機遇
第十章 國際貨幣體制改革
致謝
第一章 貨幣概論
第二章 中國古代貨幣理論與實踐
第三章 西方古典貨幣理論與實踐
第四章 西方現代貨幣理論與實踐
第五章 「美元本位」制的缺陷
第六章 中國建立「黃金實物匯兌」制
第七章 中國現代貨幣理論的未來實踐
第八章 中國現代貨幣理論
第九章 人民幣的歷史機遇
第十章 國際貨幣體制改革
致謝
序
導讀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被認為是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史密斯被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而「大歷史」卻是歷史學家黃宇仁借用宏觀與微觀第一位提出的獨特見解。宏觀與微觀只是對事物觀察角度不同,以大小轉用於歷史,有黃先生特別含意,今後經濟學也將會採用「大觀」的立場;即所謂宏觀與微觀,再加上「時間縱深」以及「整體歸納」,來進一步解釋複雜經濟系統的「大經濟」。由於以前「整體歸納」沒有現代科學的工具,來評估認證這類見解,世人只能主觀的認定,所以均屬於哲學的範疇。而今「大數據」的方法論,可以對「整體歸納」表達客觀系統的認定,相信今後「大經濟」也將會成為經濟學的重要一支。,本書是根據「大經濟」的觀點,對「貨幣」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做進一步分析,研究,因為現行的貨幣體制,是一種不可能持續的國際體制,更大的金融風暴,將會很快襲擊全球,每個社會如何尋求自保,實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世界大事。
由於貨幣系統是社會的整個實踐,影響深遠,文化低的會向文化高的社會學習,經過貿易、戰爭、交往等吸收採用於自己的社會。從大歷史看,基本上文明社會,只有二個獨立的貨幣系統,一個是西方最早的貨幣系統,是公元前7、8世紀小亞細亞的里底亞所發行的銅鑄幣,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融合,發展出西方的貨幣系統,它影響着阿拉伯世界與印度,在中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更影響到全世界。另一個獨立的是中國貨幣系統,有可能世界最早,在公元前10世紀發行的銅貝鑄幣,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銅鑄幣就成為中國歷代的標準,到了北宋開始發行紙幣,由於政府濫發紙幣,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後導致亡國,到了明、清改採用「白銀本位」制,清朝受西方的侵略在民國開始之後,中國也採用西方的貨幣體制。今天,全球基本上只有一個系統,也就是西方的國際貨幣系統。
貨幣的定義;就是具備「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價值儲藏」與「延期支付」四大功能的「商品」,不具備這四個全部功能的商品,就是不完全的貨幣,是有缺陷的。古代中國和西方的貨幣,最大的差別在於,西方貨幣的「交易媒介」與「價值儲藏」,集中於一體(金或銀)的本位制上,而中國貨幣「交易媒介」與「價值儲藏」都分開,不集中於一體。主要是因為中國地域廣,人口多,而且國家統一,每一個地區都需要貨幣做交易媒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所以「交易媒介」就採用成本比較低廉的「下幣」,如銅鐵、紙鈔等,且不需要國家統一的規定,因為當地社會有實物做交換基礎。「價值儲藏」的貨幣,中國就採用全國統一的金、銀「上幣」,因為當時社會並不富裕,僅能維持基本生活,所以採用比較稀缺的黃金、白銀,代表儲藏已獲得價值財富。在西方,國家一直沒有統一,而且每個地區,基本上都需要靠國與國的貿易,才能獲得完全的生活物品,所以必須靠黃金、白銀做為統一的世界貨幣,早期的西方,生產力都不高,因為黃金的稀缺,無法促進經濟的發展,直到信用貨幣的紙鈔出現之後,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各地區自己鑄造銅幣做媒介,促進交易,而以金銀做價值儲藏,所以中國在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裏,生產力較西方高很多,但當西方發展成以黃金為基礎的信用貨幣後,商業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就超越中國很多,在歷史上東、西雙方都是以黃金或白銀做為貨幣的基礎。
黃金既不能製造武器,又不能做為生產工具,社會用途較少,黃金做為貨幣的基礎,代表黃金受到古人愛好,不論中西方,大約都是靠它那美麗的光澤打動人心,只能做為裝飾品炫耀同儕。當社會進步生產力提高,私有財富增加後,人們便發現農業產品不是理想的保值工具,因此黃金就成為價值儲藏的手段,亞當.史密斯所說「黃金成為交換時人人都不會拒絕的商品」,也是馬克斯所說「黃金天生是貨幣」,而且它還有一個特點,在交換過程中,黃金的「價值」毫無所損,只是擁有它的主人改變而已。黃金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稀缺的,不能做為廢除貨幣基礎的藉口,因為「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古人採用黃金或白銀做為貨幣,有其樸素的哲學道理,因為它們也是社會勞動的產物,是人類有史以來勞動價值的儲藏,因為它也是經過人民勞動所獲得的財富,黃金有使用狀態(金屬裝飾品)和貨幣狀態,基本上代表一個社會的商品生產運動,「幣」就由黃金做代表,而「物」就是一般生活所需的商品。一個社會在某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總量是一定的,包括黃金的生產與商品的生產,而生產出黃金這個特殊商品,就當著貨幣來使用,幣與物都是當時人民勞動價值的產物,當社會經濟發展快速,生產的「物」多,黃金就會從使用狀態流向貨幣狀態,當社會經濟發展遲緩,生產的「物」少,黃金就會從貨幣狀態流向使用狀態,即所謂「物多則幣少,物少則幣多」,所以「幣」與「物」的運動,代表當時社會的基本經濟生產狀況。今天也是一樣,美國發行的美元是以國債做抵押,用以後的稅款做擔保支付利息,國債就是「欠條」,當美聯儲開始發行美元,第一個向社會「借」了等同美元價值的商品時,第二個,第三個使用美元的人,只做為媒介左手來右手去,問題在第一個和最後一個使用的人,若「欠條」到最後一個人手中,假設他燒毀「欠條」,表示最後一個人損失當時「欠條」的貨幣價值,若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是同一個人,那就是表示欠條的欠債還清,若沒有最後一個人,貨幣的價值經過長時間變成零了,這也就是通貨膨脹的意思,因為按照西方發行國債的辦法,國債到期,再發行更大的新國債,一部分還舊國債的本金,剩下的當做發新國債,等於「欠條」,永遠不需要還,也就是當時亞當.史密斯所預言,這種基金似發行國債辦法,將使一國衰落。
當國家在發行沒有黃金準備金的紙鈔時,就是欺騙人民,用以後「通貨膨脹稅」的價值來交換這些紙鈔,若這些紙鈔今後無法造成實際經濟增長,就徵收了「通貨膨脹稅」,若是這些紙鈔,可以刺激當時的經濟成長,就把以後增加「產品」的價值,本來可以用於降低產品的價格,讓人民多享受便宜物價,而讓政府拿去應付赤字了,所以新美元的價值是由「通貨膨脹稅」來抵銷的。換言之在
「美元本位」制下,美國現在每新發行一美元,均是靠「欺騙」得來,由「通貨膨脹稅」而產生「價值」的。凱恩斯曾經說過【透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美國在2013年底國債為17兆美元,美國國會辦公室預測,到2024年美國國債將達25兆美元,今天美國政府的收入22%支付國債利息,依據耶魯大學教授佛格森指出,當國家收入的40%來支付國債利息時,該國財務將產生嚴重危機。美元崩潰的時間,決定在美國赤字增加的速度,一旦市場不接受龐大國債的預期,人人拋售美元或國債,就是美元崩潰之時。屆時美元當真崩潰爆發危機後,美國將會宣告發行另一種「新美元」,以黃金做儲備,幣值等於10倍的舊美元,也就是舊的10美元換新的1美元,美國在兵期推演中已經演譯過,這就和企業破產一樣,10元(舊)「債務」貨幣換1美元以黃金為準備金的(新)「債權」貨幣,只要市場上沒有選擇,別人對它也無可奈何。也就是說美國在實行「黃金實物匯兌」制後,就解決了問題,此時世界各地會產生金融風暴,造成當地社會動亂,通不過考驗者將遭受慘重的打擊。
當今世界動亂的源頭,就是美國濫發貨幣,彌補它的赤字,把通貨膨脹輸送到世界各地,由世界各國來承擔,經濟實力比較差的國家,政治實力不穩定的國家首當其衝,當地失業貧困人民會起來向政府抗議,引發各種動亂,只有到美元崩潰那一天,美國才會停止向世界各國輸出通貨膨脹。目前唯一可以阻止美元霸權的國家就只剩下中國,但中國目前深陷「美元陷阱」之中,只有跳脫陷阱後,才能爭取主動。中國要儘快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採用以黃金為準備金的人民幣,然後大量發行人民幣國債來與美元國債競爭,並替換手中擁有的美國國債,吸收世界資金,進行中國的產業升級。一旦中國跳脫美元陷阱,中國在中美博奕中就爭取到主動。
當中國確認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幣為國際儲備貨幣及關鍵貨幣,成為世界關鍵國家為目標,與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如何實現,這將是對中國政治家的極大考驗。它的成敗影響世界極為巨大。這個戰略目標,卻是對「美國」最核心利益的挑戰,反對美元霸權,就是支持世界反對美元做為世界貨幣,美國必然視中國為對手。美聯儲是私人擁有,且暫定稱這些擁有者為「華爾街集團」,其實美國人民的利益,和「華爾街集團」的利益,並非一致,但對美國「華爾街集團」而言,任何反對美元霸權卻是毫無妥協的「生死之爭」,所以中國與其模糊地處理美國的戰略關係,不如明確地釐清自身的國際戰略方向,反對美元做為世界貨幣,因為「債務」貨幣,沒有資格成為世界貨幣。若中國人民幣實行以黃金為準備金的債權貨幣(上幣),並大量發行人民幣國債(下幣),與美元國債競爭,一旦中國掌握此歷史機遇,取得制衡美國「華爾街集團」的正義地位時,中國反而獲得了保護自己的戰略空間;帶領世界各國反對美元做為世界貨幣,就是保護世界各國自己的利益。現今世界上已出土的黃金,估計約有16.56萬噸,應該可以實行三個,以黃金為準備金的「黃金實物匯兌」制(「債權」)貨幣。「黃金」是人類歷史上勞動價值儲藏的特殊商品,不論任何國家或個人,擁有這些黃金,就是擁有所謂「勞動財富」的這些商品,只是黃金提供給國家時才能發揮「信用貨幣」的經濟乘數效應,才能創造流動性而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所以世人應該委託三個單位來保管這些黃金,建議三方是;人民幣、歐元、美元,以黃金儲備收據做準備金,發行人民幣、歐元、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而貨幣「信用」乘數,根據客觀條件,三方協商達到一個共識,其他各國採用「債務」貨幣,各自盯住某一「債權」貨幣,形成同一個貨幣區,基本上回到布雷敦森林體系的協議中去,但以三個「債權」貨幣,代替目前的美元。然後根據社會的進步,以及風險的評估,今後優化使貨幣乘數愈大愈好,但必須三方共同決定,不能單方破壞客觀環境對風險的認識。
新的國際貨幣體制,是三個以黃金(若黃金不足時可同意用實物價值來補充)為準備金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歐元、美元),來代替一個「黃金」的世界貨幣,因為黃金產量的不足,無法支持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代替一個「美元」的世界貨幣,因為美元信用貨幣的「信用」過於氾濫,造成世界通貨膨脹的危害,不斷制造金融危機。三方同意以實物做基礎的國際貿易,採用「國債」來取代「貨幣」的「媒介功能」,減低社會對黃金的需求,並限制「信用」的不當擴張,在此基礎上採用改良式的固定浮動匯率,促進國際貿易阻止金融投機活動。這就是建議今後國際貨幣體制,建立新秩序的理論架構,然後具體實踐,一步步修正及完善。
2008年美國在國際投資的資產為19.9兆美元,而負債為23.4兆美元,相差為淨負債3.5兆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所以可以靠印鈔票來支付到期的外部債務。在2014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4兆美元,這麼大規模的量,不應該是儲備,理念上更不應該侷限在管理的層次,而應該成為戰略的層次,因為風險已被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發行貨幣所涵蓋。國際淨資產依貨幣乘數的10倍計,中國可以在國內外投資40兆美元,保守一點按5倍計進行,也可以投資到20兆美元,若保持10%的淨利,90%則為18兆美元成本,這裏面將包括多少勞務、資源、就業等的支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可以想見!同時中國和美國的最大不同,中國的實力建築在「債權」貨幣的實體市場經濟上,而美國的實力建築在虛擬的金融產業上,更何況採用「債務」貨幣,一倒俱倒風險將無可避免,正因為美元目前是關鍵貨幣,所以美元才可以「拖」了那麼久還沒有倒,若非如此「美元」早就垮掉了。
本書就教於經濟專業人士,採用學術標準的嚴謹邏輯,凡是引用數據說明,均採用學有專長,足以信賴的研究數據,並且註明出處以示負責。同時本書也希望提供給沒有經濟背景的人士閱讀,需要經濟知識,本書就鉅細靡遺不厭其煩的提供背景資料,有勞經濟專業人士,當作故事來閱讀增加趣味。對於有專業的經濟學家,前五章是經濟背景的介紹可以省略,直接從第六章開始閱讀,若為節省時間,對於從事實踐工作者,可以閱讀第九、第十章,這是本書的研究心得和結論,對於智庫學者第七、第八章是作者採用「大經濟」觀點,提供中國現代貨幣理論,供參考。本書另一個作用,就是做為經濟學教材有關「貨幣」的課外補充讀物,特別是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出版的經濟學,1948年出版,每三年更新一次,現已更新到第19個版本,半個世紀以來,已被譯成了40餘種文字,銷售量超出1仟萬冊,但這本經濟學教材却對貨幣著墨不多,而且僅強調「媒介功能」,對「儲藏功能」忽略不提,而此,正是「美元本位」制的最大缺陷,亦是造成目前世界各地動盪的主要原因。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被認為是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史密斯被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而「大歷史」卻是歷史學家黃宇仁借用宏觀與微觀第一位提出的獨特見解。宏觀與微觀只是對事物觀察角度不同,以大小轉用於歷史,有黃先生特別含意,今後經濟學也將會採用「大觀」的立場;即所謂宏觀與微觀,再加上「時間縱深」以及「整體歸納」,來進一步解釋複雜經濟系統的「大經濟」。由於以前「整體歸納」沒有現代科學的工具,來評估認證這類見解,世人只能主觀的認定,所以均屬於哲學的範疇。而今「大數據」的方法論,可以對「整體歸納」表達客觀系統的認定,相信今後「大經濟」也將會成為經濟學的重要一支。,本書是根據「大經濟」的觀點,對「貨幣」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做進一步分析,研究,因為現行的貨幣體制,是一種不可能持續的國際體制,更大的金融風暴,將會很快襲擊全球,每個社會如何尋求自保,實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世界大事。
由於貨幣系統是社會的整個實踐,影響深遠,文化低的會向文化高的社會學習,經過貿易、戰爭、交往等吸收採用於自己的社會。從大歷史看,基本上文明社會,只有二個獨立的貨幣系統,一個是西方最早的貨幣系統,是公元前7、8世紀小亞細亞的里底亞所發行的銅鑄幣,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融合,發展出西方的貨幣系統,它影響着阿拉伯世界與印度,在中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更影響到全世界。另一個獨立的是中國貨幣系統,有可能世界最早,在公元前10世紀發行的銅貝鑄幣,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銅鑄幣就成為中國歷代的標準,到了北宋開始發行紙幣,由於政府濫發紙幣,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後導致亡國,到了明、清改採用「白銀本位」制,清朝受西方的侵略在民國開始之後,中國也採用西方的貨幣體制。今天,全球基本上只有一個系統,也就是西方的國際貨幣系統。
貨幣的定義;就是具備「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價值儲藏」與「延期支付」四大功能的「商品」,不具備這四個全部功能的商品,就是不完全的貨幣,是有缺陷的。古代中國和西方的貨幣,最大的差別在於,西方貨幣的「交易媒介」與「價值儲藏」,集中於一體(金或銀)的本位制上,而中國貨幣「交易媒介」與「價值儲藏」都分開,不集中於一體。主要是因為中國地域廣,人口多,而且國家統一,每一個地區都需要貨幣做交易媒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所以「交易媒介」就採用成本比較低廉的「下幣」,如銅鐵、紙鈔等,且不需要國家統一的規定,因為當地社會有實物做交換基礎。「價值儲藏」的貨幣,中國就採用全國統一的金、銀「上幣」,因為當時社會並不富裕,僅能維持基本生活,所以採用比較稀缺的黃金、白銀,代表儲藏已獲得價值財富。在西方,國家一直沒有統一,而且每個地區,基本上都需要靠國與國的貿易,才能獲得完全的生活物品,所以必須靠黃金、白銀做為統一的世界貨幣,早期的西方,生產力都不高,因為黃金的稀缺,無法促進經濟的發展,直到信用貨幣的紙鈔出現之後,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各地區自己鑄造銅幣做媒介,促進交易,而以金銀做價值儲藏,所以中國在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裏,生產力較西方高很多,但當西方發展成以黃金為基礎的信用貨幣後,商業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就超越中國很多,在歷史上東、西雙方都是以黃金或白銀做為貨幣的基礎。
黃金既不能製造武器,又不能做為生產工具,社會用途較少,黃金做為貨幣的基礎,代表黃金受到古人愛好,不論中西方,大約都是靠它那美麗的光澤打動人心,只能做為裝飾品炫耀同儕。當社會進步生產力提高,私有財富增加後,人們便發現農業產品不是理想的保值工具,因此黃金就成為價值儲藏的手段,亞當.史密斯所說「黃金成為交換時人人都不會拒絕的商品」,也是馬克斯所說「黃金天生是貨幣」,而且它還有一個特點,在交換過程中,黃金的「價值」毫無所損,只是擁有它的主人改變而已。黃金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稀缺的,不能做為廢除貨幣基礎的藉口,因為「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古人採用黃金或白銀做為貨幣,有其樸素的哲學道理,因為它們也是社會勞動的產物,是人類有史以來勞動價值的儲藏,因為它也是經過人民勞動所獲得的財富,黃金有使用狀態(金屬裝飾品)和貨幣狀態,基本上代表一個社會的商品生產運動,「幣」就由黃金做代表,而「物」就是一般生活所需的商品。一個社會在某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總量是一定的,包括黃金的生產與商品的生產,而生產出黃金這個特殊商品,就當著貨幣來使用,幣與物都是當時人民勞動價值的產物,當社會經濟發展快速,生產的「物」多,黃金就會從使用狀態流向貨幣狀態,當社會經濟發展遲緩,生產的「物」少,黃金就會從貨幣狀態流向使用狀態,即所謂「物多則幣少,物少則幣多」,所以「幣」與「物」的運動,代表當時社會的基本經濟生產狀況。今天也是一樣,美國發行的美元是以國債做抵押,用以後的稅款做擔保支付利息,國債就是「欠條」,當美聯儲開始發行美元,第一個向社會「借」了等同美元價值的商品時,第二個,第三個使用美元的人,只做為媒介左手來右手去,問題在第一個和最後一個使用的人,若「欠條」到最後一個人手中,假設他燒毀「欠條」,表示最後一個人損失當時「欠條」的貨幣價值,若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是同一個人,那就是表示欠條的欠債還清,若沒有最後一個人,貨幣的價值經過長時間變成零了,這也就是通貨膨脹的意思,因為按照西方發行國債的辦法,國債到期,再發行更大的新國債,一部分還舊國債的本金,剩下的當做發新國債,等於「欠條」,永遠不需要還,也就是當時亞當.史密斯所預言,這種基金似發行國債辦法,將使一國衰落。
當國家在發行沒有黃金準備金的紙鈔時,就是欺騙人民,用以後「通貨膨脹稅」的價值來交換這些紙鈔,若這些紙鈔今後無法造成實際經濟增長,就徵收了「通貨膨脹稅」,若是這些紙鈔,可以刺激當時的經濟成長,就把以後增加「產品」的價值,本來可以用於降低產品的價格,讓人民多享受便宜物價,而讓政府拿去應付赤字了,所以新美元的價值是由「通貨膨脹稅」來抵銷的。換言之在
「美元本位」制下,美國現在每新發行一美元,均是靠「欺騙」得來,由「通貨膨脹稅」而產生「價值」的。凱恩斯曾經說過【透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美國在2013年底國債為17兆美元,美國國會辦公室預測,到2024年美國國債將達25兆美元,今天美國政府的收入22%支付國債利息,依據耶魯大學教授佛格森指出,當國家收入的40%來支付國債利息時,該國財務將產生嚴重危機。美元崩潰的時間,決定在美國赤字增加的速度,一旦市場不接受龐大國債的預期,人人拋售美元或國債,就是美元崩潰之時。屆時美元當真崩潰爆發危機後,美國將會宣告發行另一種「新美元」,以黃金做儲備,幣值等於10倍的舊美元,也就是舊的10美元換新的1美元,美國在兵期推演中已經演譯過,這就和企業破產一樣,10元(舊)「債務」貨幣換1美元以黃金為準備金的(新)「債權」貨幣,只要市場上沒有選擇,別人對它也無可奈何。也就是說美國在實行「黃金實物匯兌」制後,就解決了問題,此時世界各地會產生金融風暴,造成當地社會動亂,通不過考驗者將遭受慘重的打擊。
當今世界動亂的源頭,就是美國濫發貨幣,彌補它的赤字,把通貨膨脹輸送到世界各地,由世界各國來承擔,經濟實力比較差的國家,政治實力不穩定的國家首當其衝,當地失業貧困人民會起來向政府抗議,引發各種動亂,只有到美元崩潰那一天,美國才會停止向世界各國輸出通貨膨脹。目前唯一可以阻止美元霸權的國家就只剩下中國,但中國目前深陷「美元陷阱」之中,只有跳脫陷阱後,才能爭取主動。中國要儘快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採用以黃金為準備金的人民幣,然後大量發行人民幣國債來與美元國債競爭,並替換手中擁有的美國國債,吸收世界資金,進行中國的產業升級。一旦中國跳脫美元陷阱,中國在中美博奕中就爭取到主動。
當中國確認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幣為國際儲備貨幣及關鍵貨幣,成為世界關鍵國家為目標,與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如何實現,這將是對中國政治家的極大考驗。它的成敗影響世界極為巨大。這個戰略目標,卻是對「美國」最核心利益的挑戰,反對美元霸權,就是支持世界反對美元做為世界貨幣,美國必然視中國為對手。美聯儲是私人擁有,且暫定稱這些擁有者為「華爾街集團」,其實美國人民的利益,和「華爾街集團」的利益,並非一致,但對美國「華爾街集團」而言,任何反對美元霸權卻是毫無妥協的「生死之爭」,所以中國與其模糊地處理美國的戰略關係,不如明確地釐清自身的國際戰略方向,反對美元做為世界貨幣,因為「債務」貨幣,沒有資格成為世界貨幣。若中國人民幣實行以黃金為準備金的債權貨幣(上幣),並大量發行人民幣國債(下幣),與美元國債競爭,一旦中國掌握此歷史機遇,取得制衡美國「華爾街集團」的正義地位時,中國反而獲得了保護自己的戰略空間;帶領世界各國反對美元做為世界貨幣,就是保護世界各國自己的利益。現今世界上已出土的黃金,估計約有16.56萬噸,應該可以實行三個,以黃金為準備金的「黃金實物匯兌」制(「債權」)貨幣。「黃金」是人類歷史上勞動價值儲藏的特殊商品,不論任何國家或個人,擁有這些黃金,就是擁有所謂「勞動財富」的這些商品,只是黃金提供給國家時才能發揮「信用貨幣」的經濟乘數效應,才能創造流動性而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所以世人應該委託三個單位來保管這些黃金,建議三方是;人民幣、歐元、美元,以黃金儲備收據做準備金,發行人民幣、歐元、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而貨幣「信用」乘數,根據客觀條件,三方協商達到一個共識,其他各國採用「債務」貨幣,各自盯住某一「債權」貨幣,形成同一個貨幣區,基本上回到布雷敦森林體系的協議中去,但以三個「債權」貨幣,代替目前的美元。然後根據社會的進步,以及風險的評估,今後優化使貨幣乘數愈大愈好,但必須三方共同決定,不能單方破壞客觀環境對風險的認識。
新的國際貨幣體制,是三個以黃金(若黃金不足時可同意用實物價值來補充)為準備金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歐元、美元),來代替一個「黃金」的世界貨幣,因為黃金產量的不足,無法支持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代替一個「美元」的世界貨幣,因為美元信用貨幣的「信用」過於氾濫,造成世界通貨膨脹的危害,不斷制造金融危機。三方同意以實物做基礎的國際貿易,採用「國債」來取代「貨幣」的「媒介功能」,減低社會對黃金的需求,並限制「信用」的不當擴張,在此基礎上採用改良式的固定浮動匯率,促進國際貿易阻止金融投機活動。這就是建議今後國際貨幣體制,建立新秩序的理論架構,然後具體實踐,一步步修正及完善。
2008年美國在國際投資的資產為19.9兆美元,而負債為23.4兆美元,相差為淨負債3.5兆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所以可以靠印鈔票來支付到期的外部債務。在2014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4兆美元,這麼大規模的量,不應該是儲備,理念上更不應該侷限在管理的層次,而應該成為戰略的層次,因為風險已被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發行貨幣所涵蓋。國際淨資產依貨幣乘數的10倍計,中國可以在國內外投資40兆美元,保守一點按5倍計進行,也可以投資到20兆美元,若保持10%的淨利,90%則為18兆美元成本,這裏面將包括多少勞務、資源、就業等的支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可以想見!同時中國和美國的最大不同,中國的實力建築在「債權」貨幣的實體市場經濟上,而美國的實力建築在虛擬的金融產業上,更何況採用「債務」貨幣,一倒俱倒風險將無可避免,正因為美元目前是關鍵貨幣,所以美元才可以「拖」了那麼久還沒有倒,若非如此「美元」早就垮掉了。
本書就教於經濟專業人士,採用學術標準的嚴謹邏輯,凡是引用數據說明,均採用學有專長,足以信賴的研究數據,並且註明出處以示負責。同時本書也希望提供給沒有經濟背景的人士閱讀,需要經濟知識,本書就鉅細靡遺不厭其煩的提供背景資料,有勞經濟專業人士,當作故事來閱讀增加趣味。對於有專業的經濟學家,前五章是經濟背景的介紹可以省略,直接從第六章開始閱讀,若為節省時間,對於從事實踐工作者,可以閱讀第九、第十章,這是本書的研究心得和結論,對於智庫學者第七、第八章是作者採用「大經濟」觀點,提供中國現代貨幣理論,供參考。本書另一個作用,就是做為經濟學教材有關「貨幣」的課外補充讀物,特別是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出版的經濟學,1948年出版,每三年更新一次,現已更新到第19個版本,半個世紀以來,已被譯成了40餘種文字,銷售量超出1仟萬冊,但這本經濟學教材却對貨幣著墨不多,而且僅強調「媒介功能」,對「儲藏功能」忽略不提,而此,正是「美元本位」制的最大缺陷,亦是造成目前世界各地動盪的主要原因。
內容連載
貨幣的定義
人類文明起始於「分工」,分工後就必須要進行「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換,在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發覺困難不少,例如交換價值的釐訂,什麼物品可以「等值」的交換什麼物品?一隻牛可以換三隻羊,一隻豬可以換兩隻羊,一隻羊與豬的交換怎麼辦,等等。何時可以交換?在我不需要時,我不想交換,但在我想交換時,又沒有我想要交換的物品等,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逐漸人們就形成先交換成人人都喜愛的物品,然後,再交換成我需要的物品,所以人人都喜愛的物品,就成為交換的「媒介」,也就演變成「貨幣」。人人都喜愛的物品就從貝殼、銅鐵演變成金銀,這也是亞當史密斯定義黃金成為人人交換時都不會拒絕的物品,而成為貨幣。貨幣是人類的偉大發明,而且在實踐過程中,逐漸的完善,貨幣就從貝殼,進步到銅鐵,進步到白銀,進步到黃金,然後到今天的信用紙幣。主要是因為社會的進步與複雜,以前的貝殼貨幣已不能滿足社會上的需求,也就被淘汰了,我們在後幾章加以說明它們的缺點。所以貨幣的定義,不可以單從理論上來定義,也必須從實踐中來定義,例如今天就沒有人拿銅鐵來當貨幣,因為它的弊端實在太多。貨幣在與商品的交換,由實踐到理論的過程中,貨幣成了;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延期支付的四大功能,這些功能不論中西方實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人類在滿足這些的功能條件下,選擇了最好的商品當貨幣。
由於貨幣系統是社會整個實踐而形成的,影響深遠,文化低的會向文化高的社會學習,吸收採用於自己的社會,經過貿易、戰爭、交往,從大歷史的觀點看,文明社會基本上,以往只有二個獨立發展的貨幣系統,一個是中國的貨幣系統,另一個是西方最早的貨幣系統,公元前7、8世紀小亞細亞的里底亞所實行的,雖然巴比倫、埃及的文化比中國發源早,但到現在考古還沒有發現他們早於8世紀的貨幣,貨幣和其他古物不同,其一,它必定是堅固不易毀壞的,其二,它必定是流傳較遠的,因為各地都需要用它,其三,它必定是數量較多的,因為人人需要使用,所以我們是否可以推論8世紀前西方還沒有鑄造錢幣?
人類文明起始於「分工」,分工後就必須要進行「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換,在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發覺困難不少,例如交換價值的釐訂,什麼物品可以「等值」的交換什麼物品?一隻牛可以換三隻羊,一隻豬可以換兩隻羊,一隻羊與豬的交換怎麼辦,等等。何時可以交換?在我不需要時,我不想交換,但在我想交換時,又沒有我想要交換的物品等,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逐漸人們就形成先交換成人人都喜愛的物品,然後,再交換成我需要的物品,所以人人都喜愛的物品,就成為交換的「媒介」,也就演變成「貨幣」。人人都喜愛的物品就從貝殼、銅鐵演變成金銀,這也是亞當史密斯定義黃金成為人人交換時都不會拒絕的物品,而成為貨幣。貨幣是人類的偉大發明,而且在實踐過程中,逐漸的完善,貨幣就從貝殼,進步到銅鐵,進步到白銀,進步到黃金,然後到今天的信用紙幣。主要是因為社會的進步與複雜,以前的貝殼貨幣已不能滿足社會上的需求,也就被淘汰了,我們在後幾章加以說明它們的缺點。所以貨幣的定義,不可以單從理論上來定義,也必須從實踐中來定義,例如今天就沒有人拿銅鐵來當貨幣,因為它的弊端實在太多。貨幣在與商品的交換,由實踐到理論的過程中,貨幣成了;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延期支付的四大功能,這些功能不論中西方實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人類在滿足這些的功能條件下,選擇了最好的商品當貨幣。
由於貨幣系統是社會整個實踐而形成的,影響深遠,文化低的會向文化高的社會學習,吸收採用於自己的社會,經過貿易、戰爭、交往,從大歷史的觀點看,文明社會基本上,以往只有二個獨立發展的貨幣系統,一個是中國的貨幣系統,另一個是西方最早的貨幣系統,公元前7、8世紀小亞細亞的里底亞所實行的,雖然巴比倫、埃及的文化比中國發源早,但到現在考古還沒有發現他們早於8世紀的貨幣,貨幣和其他古物不同,其一,它必定是堅固不易毀壞的,其二,它必定是流傳較遠的,因為各地都需要用它,其三,它必定是數量較多的,因為人人需要使用,所以我們是否可以推論8世紀前西方還沒有鑄造錢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77
-
新書79折$277
-
新書85折$298
-
新書88折$308
-
新書9折$315
-
新書9折$315
-
新書9折$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