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300,000冊的《29張當票》系列作者最新作品
◎睽違2年,讀者引頸期盼的全新動人之作
那個戰亂的年代啊,是顛沛流離的代名詞;
那些回憶啊,是不忍回顧卻又頻頻回首的惦記……
發生在動亂時代裡的小人物大故事,多少人的生離竟都是死別,
那些像是電影裡才會出現的情節,都是真真實實的曾經。
人與人的相遇都是一次的學習,
圍繞著作者兒時年少記憶的15個長輩與他們的故事,
充滿著溫暖的生命交會,還有滿滿溫熱人心的感動。
故事不曾老去,只是心境不相同;
情節不會死,只有說故事的人眼界是新的。
在《29張當票》系列裡,作者帶領我們見識到了當舖裡頭不一樣的人生風景,那些上門典當的客人、門簾後人物的悲喜;而在這本書裡,則是引領我們感受在一九四九年前後那個戰亂年代,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的背景裡的動人故事。
巷口賣著炕餅的尋常伯伯,背上竟刺著二十四組密碼數字,原來他在抗日戰爭時曾是個間諜;在家裡建材行工作的伍叔叔,一身的「反共抗惡」刺青,卻是讓他一輩子再也回不去中國大陸的傷痛;姑父林陽山一生都被稱為「大漢奸」,但真實的身分其實是諜報員;還有作者父親、母親等那些許多在大時代裡頭小人物的悲喜,以一九四九年中國國民黨遷台為中心,圍繞在前後,那個離散年代裡未完成的故事,透過作者的文字溫暖人心、留下感動。
在那個不屬於現在、也無法再經歷的時代,卻有著最濃郁敦厚的人生滋味,那些發生在作者長輩們身上的故事,以及從他們身上體會到的事。
秦嗣林是當代最會說故事的人之一,再尋常的故事,到他的筆下都成了最有滋味了轉折;再尋常不過的百姓生活,都成了一則則動人的人生景致。此回作者用他同樣打動著人心的語彙,賦予這些舊時代故事新的生命,並且給予現代人更多正面的能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秦嗣林
民國47年出生於基隆,國中時因為父親的期許而到台北念書,當時借住的地方剛好就是一家當舖,因此開始了與典當交易的緣分。17歲那年,家裡遭逢變故,因而毅然一腳踏進當舖業,沒想到一做就是近40年。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最後一份工作。
正式進入當舖業之後,不僅努力端正當舖給予人的較為負面形象,也積極參與推動當舖法,同時不斷跟著時代求新求變,並以父親秦裕江的名字成立獎助學金,更曾擔任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現在為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當舖只是暫時的過繼站,借錢與買賣,沒有人願意久留。但對於他來說,典當的卻是自己的一輩子。在許多報章電視媒體皆可以看到他蹤影,例如,《蘋果日報》、《天下雜誌》、《自由時報》、《國民大會》、《一袋女王》、《年代向錢看》等等。
學歷
基隆市中興國民小學
台北縣新莊市恆毅中學
基隆市省立基隆高中肄業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系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碩士
上海復旦大學商學碩士
經歷
台北市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第13屆理事長
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第16屆榮譽理事長
台北市體育會帆船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風箏衝浪協會理事長
作品
《29張當票:典當不到的人生啟發》
《29張當票②:當舖裡特有的人生風景》
《29張當票③:門簾外的人生鑑定》
相關著作
《「29張當票」精緻典藏書盒版》
秦嗣林
民國47年出生於基隆,國中時因為父親的期許而到台北念書,當時借住的地方剛好就是一家當舖,因此開始了與典當交易的緣分。17歲那年,家裡遭逢變故,因而毅然一腳踏進當舖業,沒想到一做就是近40年。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最後一份工作。
正式進入當舖業之後,不僅努力端正當舖給予人的較為負面形象,也積極參與推動當舖法,同時不斷跟著時代求新求變,並以父親秦裕江的名字成立獎助學金,更曾擔任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現在為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當舖只是暫時的過繼站,借錢與買賣,沒有人願意久留。但對於他來說,典當的卻是自己的一輩子。在許多報章電視媒體皆可以看到他蹤影,例如,《蘋果日報》、《天下雜誌》、《自由時報》、《國民大會》、《一袋女王》、《年代向錢看》等等。
學歷
基隆市中興國民小學
台北縣新莊市恆毅中學
基隆市省立基隆高中肄業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系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碩士
上海復旦大學商學碩士
經歷
台北市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第13屆理事長
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第16屆榮譽理事長
台北市體育會帆船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風箏衝浪協會理事長
作品
《29張當票:典當不到的人生啟發》
《29張當票②:當舖裡特有的人生風景》
《29張當票③:門簾外的人生鑑定》
相關著作
《「29張當票」精緻典藏書盒版》
目錄
◎序
【第一章 轉身之後,回首之前】
哭江
大漢奸
來義發家
千里尋親
純子的夢想
父親
【第二章 離散的年代,未完成的告別】
刺青
耕深與連枝
福州伯
天秤的兩端
老鄉長
逃妻搜索大隊
大帥牛肉麵
長記輪船
劉大爺炕餅
【第一章 轉身之後,回首之前】
哭江
大漢奸
來義發家
千里尋親
純子的夢想
父親
【第二章 離散的年代,未完成的告別】
刺青
耕深與連枝
福州伯
天秤的兩端
老鄉長
逃妻搜索大隊
大帥牛肉麵
長記輪船
劉大爺炕餅
序
自序
寫這一本書是幾十年來的一個願望,源起於我生長在一個矛盾的時代:從小長輩所灌輸的大陸思維、北地風俗等和當時我在同儕之間所見聞的常常是南轅北轍;比如平日家中出入的叔叔伯伯來自天南地北,不僅鄉音不一,職業更是天差地遠;有讀書人、有當兵的、有挑大便的,還有做官的,讓家裡每天晚上猶如聯合國辦事處。印象很深刻的是,每逢過年過節的習俗也都與同學們有一些差異,比如我家的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台灣同學家裡過小年則是臘月二十四。
等到開始上小學後,我才發現原來本省籍的同學生活十分單純,人際關係不似我家複雜,日常生活自有一份溫馨的方式,他們的親友幾乎多住在附近,來往十分密切。而反觀在我們家出入的人,大多在稱謂上都有一個「表」字,什無「二表叔」、「三表舅」、「小表嬸」等,幾乎沒有直系的親屬。後來母親給我啟蒙時,我才發現有一個遙遠的地方叫做「山東」,那裡有許許多多人跟事與我們家緊緊相連。
那是一個觸摸不到卻縈繞周遭的世界,每次聽到父母說起那個世界的事,我臉上總是流露無限的迷惘。當時的我時常弄不明白,為什麼關係如此密切的親友,卻生存在遙遠而不可觸及的地方?
而當我小學一年級學會注音符號時,不識字的母親顯得特別興奮,原因是她急欲要我幫忙寫信與大陸的親人聯繫,雖然她並不知道注音符號並不是漢字,但是一有空,便會急忙拉著我給遠在夢幻裡的舅舅、姥姥寫信。我一面懵懵懂懂地聽,一面盡全力拼出她殷切中想要傳達的內容,只是她所說的一些地名、人名我都沒聽過,而她要詢問的內容也多是跟那個地方息息相關,例如,某塊地的收成、某廟會的慶典、某親友的近況等無所不包,我常常皺著眉頭問:「哪個村?字怎麼寫?」。更要命的是一些七、八十歲的長輩聽說我會寫信,統統跑來找我,這下子牽涉的內容更複雜,最後有時連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寫了什麼。不過不變的是,寄出的信永遠石沉大海,我常覺得彷彿在向外太空投書。
就這樣,我一路慢慢地寫到四、五年級,等到可以用真正的漢字表達母親和親友的思念時,奇異地竟然也開始收到了遠從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輾轉寄來的回信。母親和幾位老太太激動地撕開信封要我一字一字念出來,那些彷彿來自外太空的消息成了眾多老人家最企盼的時刻。老家的農地原來被生產大隊沒收了、廟會早已經停辦、家中的牲口因為鬥爭都分給了別人等,我每念一句,長輩就掉一次淚。那時我才懂了,原來他們殷切期盼的世界是真實存在,雖然當時的生活平靜而單純,不過他們的內心總有一片翻江倒海的糾結。
中學時,我看了《異域》、《代馬輸卒手記》等書,到同學居住的眷村裡玩耍,發現各個眷村裡的環境都差不多,他們一樣上演著與世隔絕的故事,原來這些叔叔伯伯成天掛在嘴上的豐功偉業不是吹牛,只是留在到不了的世界,我心中不斷地問:「為什麼他們要丟下一切跑到台灣來?」
等到我當兵時,部隊裡許多外省老兵繪聲繪影地說起當年的國共內戰逼得他們四處逃竄,為了求生糊里糊塗地擠上超載的軍艦,在海上餓得氣若游絲,上岸之後才知道正踩在一塊未知的土地上;而面對同一個時代,本省籍的同袍卻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日治時代家中的長輩被拉去當軍伕,從此音訊全無,還有日本警察的嚴苛與無情等。
有一回,我去一位軍中同袍家裡作客,發現他的母親少了一隻手,聊天時才知道她讀書時被校方帶去嘉義修建機場,第一天就遇上美軍轟炸,不幸被炸斷一隻手,他的母親還安慰我說:「少一隻手是幸運的,有許多人少了一條命。」至於那些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悲慘往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悲歡離合的故事,常常都是大夥兒酒後茶餘慷慨激昂的話題。
一直到了我三十歲左右,兩岸終於開放探親,許多少小離家的遊子終於滿心歡喜地回到了老家,但卻又上演著另一齣世事無常的悲喜劇情。有些被親人騙盡家財,受虐而死;有的人全心期待一家團聚,卻發現親人早已去世;那一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再也沒有回到舞台中央的機會。
那個台灣解嚴、大陸開放的年代,華人世界像歷經驚天動地的變動,彷彿上天的手在麻將桌上洗牌,把東南西北風洗個混亂,要凡人設法重新組合,用數十年的餘生胡出一手牌。為什麼長輩常把「平安是福」掛在嘴邊?因為生活經驗教訓他們,千金易得,平安難求,活著就是最好的祝福。
一九四九年,中國國國民黨輸掉了國共內戰,輸掉了大片江山,也破碎了無數家庭。許多人匆匆揮別親人,跟著國民黨部隊撤退到從沒聽過的小島,期待生聚教訓之後,總有一天反攻大陸,與家人重聚。幾十年過去了,返鄉的渴望取代了反攻的熱血,他們在台灣這塊土地重新建立自己的家,也日夜期盼著回到魂縈夢繫故鄉的那一天。這些血淚斑斑的故事都發生在我這一代,而這種因為戰爭所造成的悲劇,我也衷心希望能永遠消失在人類的歷史中。
回顧台灣的近代史,有外族入侵、同族相殘、有人禍、有天災……但是同時卻也充滿了包容、憐憫、努力、勤奮、創意等正面的能量,這四百年來交織成不一樣的台灣,她被稱為「寶島」不單是因為好山麗水,更是由於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經過無數的激盪,終能凝結為絢爛瑰麗的寶島文化。
近五十年來我們遠離了戰爭的侵擾,經過民主改革的風風雨雨,提煉出新的台灣新生命。同時此刻新移民也正不斷的融入台灣文化,在這個地球的海角一隅能上演這麼多動人故事,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紐約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知名的大都市,正是因為紐約成為各方文化的熔爐,去蕪存菁之後,表現出了人類文化最璀璨的一面。所以在紐約有看不完的文化風采,數不盡的族群特色,這些統統代表紐約的文化,也是紐約人的驕傲。
日本的明治維新結合儒學跟西方文化,帶動日本進步;在中國的歷史上來說,漢朝、唐朝到清朝的民族融合,都產生了新的氣象,反觀刻意講求封閉的朝代反而都是最黑暗閉塞的時期。
因此,任何一個民族經過融合之後都能往上提升,這是歷史的普遍現象。現在的台灣人以熱情、禮貌、勤奮、充滿理想而聞名於世,這些特質誰又能說不是因為多年的苦難與包容所造成的呢?
老天爺注定要讓台灣這塊土地產生一些五彩繽紛的成果。本書裡面的人物多半是出現在我身邊的親友,他們可能不是什麼呼風喚雨的達官顯貴,只是歷史洪流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遍布在台灣寶島各個角落。但他們並不只存在於過去,也會存在於未來。
我希望藉著簡單的文字,一方面記錄他們生存的軌跡,讓流離失所的靈魂得到祝福;一方面也以過去的故事,鼓勵生活在台灣的同胞,摒棄分離彼此的內心戰爭,珍惜現在,挑戰未來。只要是愛這一塊土地的人,這塊土地就是屬於你的。
特別說明,本書的所有故事皆真實曾發生在過往的時光裡,但是為了避免大家的聯想與猜測,因此刻意將人名與地名做了一些更動,希望不會另起漣漪。同時,有些故事因為時間長遠或多係長者口述,記憶與事實難免有些出入,也懇請讀者賢達惠予指正。
寫這一本書是幾十年來的一個願望,源起於我生長在一個矛盾的時代:從小長輩所灌輸的大陸思維、北地風俗等和當時我在同儕之間所見聞的常常是南轅北轍;比如平日家中出入的叔叔伯伯來自天南地北,不僅鄉音不一,職業更是天差地遠;有讀書人、有當兵的、有挑大便的,還有做官的,讓家裡每天晚上猶如聯合國辦事處。印象很深刻的是,每逢過年過節的習俗也都與同學們有一些差異,比如我家的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台灣同學家裡過小年則是臘月二十四。
等到開始上小學後,我才發現原來本省籍的同學生活十分單純,人際關係不似我家複雜,日常生活自有一份溫馨的方式,他們的親友幾乎多住在附近,來往十分密切。而反觀在我們家出入的人,大多在稱謂上都有一個「表」字,什無「二表叔」、「三表舅」、「小表嬸」等,幾乎沒有直系的親屬。後來母親給我啟蒙時,我才發現有一個遙遠的地方叫做「山東」,那裡有許許多多人跟事與我們家緊緊相連。
那是一個觸摸不到卻縈繞周遭的世界,每次聽到父母說起那個世界的事,我臉上總是流露無限的迷惘。當時的我時常弄不明白,為什麼關係如此密切的親友,卻生存在遙遠而不可觸及的地方?
而當我小學一年級學會注音符號時,不識字的母親顯得特別興奮,原因是她急欲要我幫忙寫信與大陸的親人聯繫,雖然她並不知道注音符號並不是漢字,但是一有空,便會急忙拉著我給遠在夢幻裡的舅舅、姥姥寫信。我一面懵懵懂懂地聽,一面盡全力拼出她殷切中想要傳達的內容,只是她所說的一些地名、人名我都沒聽過,而她要詢問的內容也多是跟那個地方息息相關,例如,某塊地的收成、某廟會的慶典、某親友的近況等無所不包,我常常皺著眉頭問:「哪個村?字怎麼寫?」。更要命的是一些七、八十歲的長輩聽說我會寫信,統統跑來找我,這下子牽涉的內容更複雜,最後有時連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寫了什麼。不過不變的是,寄出的信永遠石沉大海,我常覺得彷彿在向外太空投書。
就這樣,我一路慢慢地寫到四、五年級,等到可以用真正的漢字表達母親和親友的思念時,奇異地竟然也開始收到了遠從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輾轉寄來的回信。母親和幾位老太太激動地撕開信封要我一字一字念出來,那些彷彿來自外太空的消息成了眾多老人家最企盼的時刻。老家的農地原來被生產大隊沒收了、廟會早已經停辦、家中的牲口因為鬥爭都分給了別人等,我每念一句,長輩就掉一次淚。那時我才懂了,原來他們殷切期盼的世界是真實存在,雖然當時的生活平靜而單純,不過他們的內心總有一片翻江倒海的糾結。
中學時,我看了《異域》、《代馬輸卒手記》等書,到同學居住的眷村裡玩耍,發現各個眷村裡的環境都差不多,他們一樣上演著與世隔絕的故事,原來這些叔叔伯伯成天掛在嘴上的豐功偉業不是吹牛,只是留在到不了的世界,我心中不斷地問:「為什麼他們要丟下一切跑到台灣來?」
等到我當兵時,部隊裡許多外省老兵繪聲繪影地說起當年的國共內戰逼得他們四處逃竄,為了求生糊里糊塗地擠上超載的軍艦,在海上餓得氣若游絲,上岸之後才知道正踩在一塊未知的土地上;而面對同一個時代,本省籍的同袍卻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日治時代家中的長輩被拉去當軍伕,從此音訊全無,還有日本警察的嚴苛與無情等。
有一回,我去一位軍中同袍家裡作客,發現他的母親少了一隻手,聊天時才知道她讀書時被校方帶去嘉義修建機場,第一天就遇上美軍轟炸,不幸被炸斷一隻手,他的母親還安慰我說:「少一隻手是幸運的,有許多人少了一條命。」至於那些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悲慘往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悲歡離合的故事,常常都是大夥兒酒後茶餘慷慨激昂的話題。
一直到了我三十歲左右,兩岸終於開放探親,許多少小離家的遊子終於滿心歡喜地回到了老家,但卻又上演著另一齣世事無常的悲喜劇情。有些被親人騙盡家財,受虐而死;有的人全心期待一家團聚,卻發現親人早已去世;那一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再也沒有回到舞台中央的機會。
那個台灣解嚴、大陸開放的年代,華人世界像歷經驚天動地的變動,彷彿上天的手在麻將桌上洗牌,把東南西北風洗個混亂,要凡人設法重新組合,用數十年的餘生胡出一手牌。為什麼長輩常把「平安是福」掛在嘴邊?因為生活經驗教訓他們,千金易得,平安難求,活著就是最好的祝福。
一九四九年,中國國國民黨輸掉了國共內戰,輸掉了大片江山,也破碎了無數家庭。許多人匆匆揮別親人,跟著國民黨部隊撤退到從沒聽過的小島,期待生聚教訓之後,總有一天反攻大陸,與家人重聚。幾十年過去了,返鄉的渴望取代了反攻的熱血,他們在台灣這塊土地重新建立自己的家,也日夜期盼著回到魂縈夢繫故鄉的那一天。這些血淚斑斑的故事都發生在我這一代,而這種因為戰爭所造成的悲劇,我也衷心希望能永遠消失在人類的歷史中。
回顧台灣的近代史,有外族入侵、同族相殘、有人禍、有天災……但是同時卻也充滿了包容、憐憫、努力、勤奮、創意等正面的能量,這四百年來交織成不一樣的台灣,她被稱為「寶島」不單是因為好山麗水,更是由於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經過無數的激盪,終能凝結為絢爛瑰麗的寶島文化。
近五十年來我們遠離了戰爭的侵擾,經過民主改革的風風雨雨,提煉出新的台灣新生命。同時此刻新移民也正不斷的融入台灣文化,在這個地球的海角一隅能上演這麼多動人故事,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紐約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知名的大都市,正是因為紐約成為各方文化的熔爐,去蕪存菁之後,表現出了人類文化最璀璨的一面。所以在紐約有看不完的文化風采,數不盡的族群特色,這些統統代表紐約的文化,也是紐約人的驕傲。
日本的明治維新結合儒學跟西方文化,帶動日本進步;在中國的歷史上來說,漢朝、唐朝到清朝的民族融合,都產生了新的氣象,反觀刻意講求封閉的朝代反而都是最黑暗閉塞的時期。
因此,任何一個民族經過融合之後都能往上提升,這是歷史的普遍現象。現在的台灣人以熱情、禮貌、勤奮、充滿理想而聞名於世,這些特質誰又能說不是因為多年的苦難與包容所造成的呢?
老天爺注定要讓台灣這塊土地產生一些五彩繽紛的成果。本書裡面的人物多半是出現在我身邊的親友,他們可能不是什麼呼風喚雨的達官顯貴,只是歷史洪流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遍布在台灣寶島各個角落。但他們並不只存在於過去,也會存在於未來。
我希望藉著簡單的文字,一方面記錄他們生存的軌跡,讓流離失所的靈魂得到祝福;一方面也以過去的故事,鼓勵生活在台灣的同胞,摒棄分離彼此的內心戰爭,珍惜現在,挑戰未來。只要是愛這一塊土地的人,這塊土地就是屬於你的。
特別說明,本書的所有故事皆真實曾發生在過往的時光裡,但是為了避免大家的聯想與猜測,因此刻意將人名與地名做了一些更動,希望不會另起漣漪。同時,有些故事因為時間長遠或多係長者口述,記憶與事實難免有些出入,也懇請讀者賢達惠予指正。
內容連載
◎刺青
伍叔叔本名叫伍思翰,江蘇鹽城人,雖然他是南方人,可是身高超過一米八五,魁梧得像一座鐵塔似的。伍叔叔在父親的建材行擔任搬運工人,從小我就看著他駕著滿載水泥、木料的三輪馬達貨車,鎮日穿梭各個工地,他力氣大得出奇,一口氣能扛三包水泥,當他站出來,活脫脫就是水滸傳裡的草莽英雄,所以父親都管他叫「大漢」,他則叫我父親一聲「三哥」。
此外,伍叔叔渾身刺滿了「殺朱拔毛」、「反共抗俄」與國旗等愛國刺青,有時搬水泥搬到滿身汗,他貪涼打了赤膊,遠看就像是個渾身龍飛鳳舞的流氓,嚇得鄰居大呼小叫,每次遇到這種狀況,我父親都衝著他大喊:「大漢,衣服穿起來!」至於他的身世,連我父親都不清楚。
雖然伍叔叔的外型兇惡,但卻很喜歡跟我們這群小毛頭講一些妖怪狐仙之類的鬼故事,每一回總是嚇得我們晚上不敢入睡。一直到我讀國中一、二年級的暑假,照例在建材行打工,時常跟著大漢叔叔的貨車全基隆跑透透,四處送建材,才開始跟他愈來愈熟。
某個陰雨的週日,工作特別少,我們兩人百無聊賴地等生意上門,我看著伍叔叔身上醒目的圖案,好奇地問:「伍叔叔,你身上的刺青怎麼都跟別人不一樣?我看過刺龍刺鳳的,很少看過像你這一種的?這是怎麼來的呢?」
伍叔叔顧左右而言他,敷衍地說:「這沒什麼好提的,來,我跟你說另外一個故事。」可是當他故事說完,我還是不死心繼續追問:「我還想要聽你身上刺青的故事。」
「這……這要講很久,不要啦。」伍叔叔仍是不願意多說,但好奇心被點燃怎麼可能輕易就熄滅,終於在經不住我的死纏爛打下,伍叔叔娓娓道出了自己的身世。
伍叔叔原來出身自富貴世家,從小不喜讀書,特別好武,常常四處拜師學藝,長大後常打架滋事,在文風薈萃的鹽城,這一類好鬥的人可不受歡迎。抗戰爆發後,他的父親心想既然這個孩子靜不下來,不如把他送進國軍游擊隊裡磨練磨練,選兵的軍官見他高頭大馬,分明是一個當兵的料,敞開大門歡迎他,那一年,他才不到二十歲。
伍叔叔本名叫伍思翰,江蘇鹽城人,雖然他是南方人,可是身高超過一米八五,魁梧得像一座鐵塔似的。伍叔叔在父親的建材行擔任搬運工人,從小我就看著他駕著滿載水泥、木料的三輪馬達貨車,鎮日穿梭各個工地,他力氣大得出奇,一口氣能扛三包水泥,當他站出來,活脫脫就是水滸傳裡的草莽英雄,所以父親都管他叫「大漢」,他則叫我父親一聲「三哥」。
此外,伍叔叔渾身刺滿了「殺朱拔毛」、「反共抗俄」與國旗等愛國刺青,有時搬水泥搬到滿身汗,他貪涼打了赤膊,遠看就像是個渾身龍飛鳳舞的流氓,嚇得鄰居大呼小叫,每次遇到這種狀況,我父親都衝著他大喊:「大漢,衣服穿起來!」至於他的身世,連我父親都不清楚。
雖然伍叔叔的外型兇惡,但卻很喜歡跟我們這群小毛頭講一些妖怪狐仙之類的鬼故事,每一回總是嚇得我們晚上不敢入睡。一直到我讀國中一、二年級的暑假,照例在建材行打工,時常跟著大漢叔叔的貨車全基隆跑透透,四處送建材,才開始跟他愈來愈熟。
某個陰雨的週日,工作特別少,我們兩人百無聊賴地等生意上門,我看著伍叔叔身上醒目的圖案,好奇地問:「伍叔叔,你身上的刺青怎麼都跟別人不一樣?我看過刺龍刺鳳的,很少看過像你這一種的?這是怎麼來的呢?」
伍叔叔顧左右而言他,敷衍地說:「這沒什麼好提的,來,我跟你說另外一個故事。」可是當他故事說完,我還是不死心繼續追問:「我還想要聽你身上刺青的故事。」
「這……這要講很久,不要啦。」伍叔叔仍是不願意多說,但好奇心被點燃怎麼可能輕易就熄滅,終於在經不住我的死纏爛打下,伍叔叔娓娓道出了自己的身世。
伍叔叔原來出身自富貴世家,從小不喜讀書,特別好武,常常四處拜師學藝,長大後常打架滋事,在文風薈萃的鹽城,這一類好鬥的人可不受歡迎。抗戰爆發後,他的父親心想既然這個孩子靜不下來,不如把他送進國軍游擊隊裡磨練磨練,選兵的軍官見他高頭大馬,分明是一個當兵的料,敞開大門歡迎他,那一年,他才不到二十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48折$145
-
新書7折$209
-
新書7折$209
-
電子書7折$209
-
新書75折$224
-
新書79折$236
-
新書79折$236
-
新書79折$236
-
新書79折$236
-
新書79折$236
-
新書79折$237
-
新書88折$263
-
新書$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