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文採取法學及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從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轉型正義等多元視角出發,深入探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變遷與移轉,並具體分析民主化與國際化因素對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發展的影響。此外,本書更進一步將國際上的比較制度與規範脈絡的分析適用在臺灣與南韓的經驗上,並具體分析與對照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在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發展上落差的原因。
目錄
推薦序/ 張文貞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主題/1
1.2 當代轉型正義的定義/9
1.2.1 轉型正義定義的演變/10
1.2.2 對轉型正義定義的批評/18
1.2.3 本文對轉型正義一詞的立場/19
1.3 文獻回顧/20
1.4 研究範圍/24
1.5 研究途徑與方法/25
1.6 研究架構/27
第二章 國際刑事正義規範脈絡的開展
2.1 國際刑事正義的崛起/30
2.1.1 紐倫堡大審/34
2.1.2 東京大審/40
2.1.3 紐倫堡大審與東京大審的正反評價/42
2.1.4 後續的審判/45
2.2 國際人權規範體系的建立/47
2.2.1 國際人權規範體系的內涵/48
2.2.2 國際人權規範體系的特色/59
2.3 小 結/81
第三章 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
3.1 轉型正義處理與否的辯論/86
3.1.1 懷疑論者的立場/86
3.1.2 支持積極面對轉型正義/91
3.2 多元的價值與分歧的制度/94
3.2.1 多元價值與潛在的對立/95
3.2.2 政治變遷下的分歧制度/96
3.2.3 多元制度的國家實踐/120
3.3 個別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124
3.3.1 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125
3.3.2 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131
3.3.3 對國際刑事法庭的正反評價/134
3.4 小 結/136
第四章 轉型正義與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建立
4.1 國際刑事法院與個別混合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142
4.1.1 常設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142
4.1.2 個別國家下的混合型刑事法庭/158
4.2 區域人權法院在轉型正義上的努力/166
4.2.1 美洲人權法院/166
4.2.2 歐洲人權法院/182
4.3 聯合國體系關於轉型正義的規範與機制/187
4.3.1 規範架構與內涵/187
4.3.2 聯合國下處理轉型正義的代表性機構/192
4.3.3 評 價/202
4.4 小 結/203
第五章 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脈絡分析
5.1 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歷史演進/205
5.1.1 第一個時期:國際刑事與人權規範的脈絡開展/206
5.1.2 第二個時期: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208
5.1.3 第三個時期:回應轉型正義的全球人權治理網絡/210
5.2 轉型正義規範制度的脈絡因素/213
5.2.1 國際化動力/214
5.2.2 民主化動力/226
5.3 轉型正義規範脈絡與制度的關聯性/242
第六章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南韓
6.1 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247
6.1.1 建國與制憲:第一共和到第二共和/248
6.1.2 軍事政變後的憲政秩序:從第三共和到第五共和/254
6.1.3 民主轉型與鞏固時期的憲政秩序:第六共和/260
6.2 人權侵害的歷史與政治脈絡/265
6.2.1 建國前後的人權侵害/266
6.2.2 軍事統治下的人權侵害/274
6.3 轉型正義的制度內涵與實踐/285
6.3.1 真相委員會/285
6.3.2 賠償與名譽回復/304
6.3.3 刑事審判/308
6.4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分析/318
6.4.1 轉型正義制度的歷史演進/318
6.4.2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因素/324
6.5 結 論/349
第七章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臺灣
7.1 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351
7.1.1 動員戡亂體制與戒嚴/352
7.1.2 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364
7.2 人權侵害的歷史與政治脈絡/370
7.2.1 國民黨政府遷台前的人權侵害/370
7.2.2 動員戡亂時期下的人權侵害/375
7.3 轉型正義的制度內涵與實踐/392
7.3.1 補償、賠償、名譽回復與紀念/392
7.3.2 真相調查/398
7.3.3 國民黨的不當黨產/401
7.4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分析/403
7.4.1 轉型正義制度的歷史演進/403
7.4.2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因素/406
7.5 結 論/437
第八章 結 論
8.1 當代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439
8.1.1 國際刑事與人權規範的脈絡開展/440
8.1.2 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440
8.1.3 回應轉型正義的全球人權治理網絡/441
8.2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南韓與臺灣經驗之比較/442
8.2.1 當代轉型正義在南韓的發展與實踐/442
8.2.2 當代轉型正義在臺灣的發展與實踐/443
8.2.3 南韓與臺灣在轉型正義實踐經驗上的差異/445
8.3 當代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反思與未來展望/448
參考文獻/45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主題/1
1.2 當代轉型正義的定義/9
1.2.1 轉型正義定義的演變/10
1.2.2 對轉型正義定義的批評/18
1.2.3 本文對轉型正義一詞的立場/19
1.3 文獻回顧/20
1.4 研究範圍/24
1.5 研究途徑與方法/25
1.6 研究架構/27
第二章 國際刑事正義規範脈絡的開展
2.1 國際刑事正義的崛起/30
2.1.1 紐倫堡大審/34
2.1.2 東京大審/40
2.1.3 紐倫堡大審與東京大審的正反評價/42
2.1.4 後續的審判/45
2.2 國際人權規範體系的建立/47
2.2.1 國際人權規範體系的內涵/48
2.2.2 國際人權規範體系的特色/59
2.3 小 結/81
第三章 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
3.1 轉型正義處理與否的辯論/86
3.1.1 懷疑論者的立場/86
3.1.2 支持積極面對轉型正義/91
3.2 多元的價值與分歧的制度/94
3.2.1 多元價值與潛在的對立/95
3.2.2 政治變遷下的分歧制度/96
3.2.3 多元制度的國家實踐/120
3.3 個別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124
3.3.1 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125
3.3.2 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131
3.3.3 對國際刑事法庭的正反評價/134
3.4 小 結/136
第四章 轉型正義與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建立
4.1 國際刑事法院與個別混合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142
4.1.1 常設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142
4.1.2 個別國家下的混合型刑事法庭/158
4.2 區域人權法院在轉型正義上的努力/166
4.2.1 美洲人權法院/166
4.2.2 歐洲人權法院/182
4.3 聯合國體系關於轉型正義的規範與機制/187
4.3.1 規範架構與內涵/187
4.3.2 聯合國下處理轉型正義的代表性機構/192
4.3.3 評 價/202
4.4 小 結/203
第五章 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脈絡分析
5.1 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歷史演進/205
5.1.1 第一個時期:國際刑事與人權規範的脈絡開展/206
5.1.2 第二個時期: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208
5.1.3 第三個時期:回應轉型正義的全球人權治理網絡/210
5.2 轉型正義規範制度的脈絡因素/213
5.2.1 國際化動力/214
5.2.2 民主化動力/226
5.3 轉型正義規範脈絡與制度的關聯性/242
第六章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南韓
6.1 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247
6.1.1 建國與制憲:第一共和到第二共和/248
6.1.2 軍事政變後的憲政秩序:從第三共和到第五共和/254
6.1.3 民主轉型與鞏固時期的憲政秩序:第六共和/260
6.2 人權侵害的歷史與政治脈絡/265
6.2.1 建國前後的人權侵害/266
6.2.2 軍事統治下的人權侵害/274
6.3 轉型正義的制度內涵與實踐/285
6.3.1 真相委員會/285
6.3.2 賠償與名譽回復/304
6.3.3 刑事審判/308
6.4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分析/318
6.4.1 轉型正義制度的歷史演進/318
6.4.2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因素/324
6.5 結 論/349
第七章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臺灣
7.1 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351
7.1.1 動員戡亂體制與戒嚴/352
7.1.2 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364
7.2 人權侵害的歷史與政治脈絡/370
7.2.1 國民黨政府遷台前的人權侵害/370
7.2.2 動員戡亂時期下的人權侵害/375
7.3 轉型正義的制度內涵與實踐/392
7.3.1 補償、賠償、名譽回復與紀念/392
7.3.2 真相調查/398
7.3.3 國民黨的不當黨產/401
7.4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分析/403
7.4.1 轉型正義制度的歷史演進/403
7.4.2 轉型正義制度的脈絡因素/406
7.5 結 論/437
第八章 結 論
8.1 當代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439
8.1.1 國際刑事與人權規範的脈絡開展/440
8.1.2 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440
8.1.3 回應轉型正義的全球人權治理網絡/441
8.2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南韓與臺灣經驗之比較/442
8.2.1 當代轉型正義在南韓的發展與實踐/442
8.2.2 當代轉型正義在臺灣的發展與實踐/443
8.2.3 南韓與臺灣在轉型正義實踐經驗上的差異/445
8.3 當代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反思與未來展望/448
參考文獻/45
序
推薦序
隨著第三波、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愈來愈多國家經歷民主轉型,也必須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2014年的臺灣,雖然在行政權已經有三次政黨輪替、在立法權有首次的政黨輪替,但轉型正義的面對及處理,仍然是充滿爭議及挑戰。放眼全球,許多跟臺灣一樣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有些國家已經相當積極面對轉型正義、邁向全新的民主治理,有些國家甚至必須面對處理轉型正義之後所產生的政治或社會分裂、甚至是反挫;而有些國家則是從未開始、也並未認真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另一方面,隨著國際人道法及國際人權法在二十一世紀的蓬勃發展,國際上呼籲各國必須認真面對並處理轉型正義的論述,與日俱增。怡俐這本深入探討轉型正義的博士論文,在這個時候正式出版,可以說是正逢其時。
怡俐的博士論文以〈當代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臺灣的經驗比較〉為題,從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轉型正義等制度與規範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二次戰後轉型正義的發展及演變,具體指出不同的轉型正義制度,所受民主化與全球化的不同影響。同時,她也將國際上的比較制度與規範脈絡進一步適用到臺灣與南韓,分析對照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在轉型正義制度發展上有所落差的原因。
怡俐的博士論文,是我國國內第一本能同時透過法學及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並以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憲法的研究視角,來深入分析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論文。這樣一個跨科際及跨法際的研究方法,使得她這本博士論文獲得各方的高度肯定,不僅在博士論文撰寫期間,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獎的補助(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也通過臺大法律學院的嚴格審查,獲得傑出博士論文獎(2015年)。
這本博士論文有幾項重要的學術貢獻。首先,本論文精準地爬梳了二次大戰以後相關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發展,並且描繪出這些制度與規範的發展,與民主化以及全球化等趨勢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在前述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發展的理論上,這本論文進一步分析了臺灣與南韓在轉型正義規範與制度上的差異,並且解釋了民主化與全球化因素如何影響兩國在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差異。最後,本論文指出,民主化與全球化雖是型塑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兩大因素,但在內國與國際事務如此頻繁互動的此刻,全球化因素已扮演關鍵性角色,不僅將持續地引領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發展,也更深切地影響內國政府在轉型正義的政策。但在民主化影響與限制下,內國政府仍有一定的決策空間,選擇是否與如何選擇轉型正義制度,處理過去人權侵害的議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論文將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脈絡討論,進一步聚焦到東亞,進行了南韓與臺灣在轉型正義處理上的比較。為深入了解南韓在此議題上的發展,怡俐在就讀博士班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至南韓首爾國立大學法學院,蒐集了許多與此議題相關的第一手文獻。此外,在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怡俐也到首爾等地訪談長期關注轉型正義議題的學者與公民團體代表,藉以了解南韓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脈絡面貌。怡俐透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相關人士的訪談,不僅清晰地描繪與分析了南韓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也為東亞轉型正義的比較研究,提供重要的討論基礎。
怡俐取得博士學位後,順利通過科技部博士後研究的審查,目前在我所主持的科技部計畫底下,擔任博士後研究一職。在此計畫的支持下,怡俐持續地進行有關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回應轉型正義的研究。其研究聚焦在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在特定政治、社會與法律的因素下,發展出不同的司法策略,以面對轉型正義的相關爭議。怡俐的博士後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東亞各國法院是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特殊的困難與挑戰。
從各方面來說,怡俐都是非常傑出的年輕法律學者。我相信她會在博士論文及博士後研究的基礎上,持續關心轉型正義的相關議題,除開拓出不同的研究視角外,更能產生出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透過怡俐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學術耕耘,一方面能讓關心轉型正義的學術社群與廣大公眾,了解相關議題的在地及全球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累積更多的學術量能及公共論述,面對臺灣在後民主化時代下的轉型正義挑戰。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張文貞
2016年3月21日
序言
轉型正義一直是困擾臺灣社會的難題,也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上的考驗與挑戰。在臺灣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此刻,該如何面對轉型正義再度成為熱烈議論的問題。在此氛圍下,本論文有幸獲得臺大法學院傑出博碩士論文獎的支持與鼓勵,以專書形式出版,藉以回饋此一議題的討論,實感銘謝與難得。和其他研究轉型正義文獻不同的是,本論文非在探討歷經威權統治或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民主國家如何選擇特定制度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本論文的目的,是從比較政治與法學的研究視角與歷史制度論的研究路徑,分析民主化與國際化的不同脈絡因素如何影響或改變各國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制度選擇。此外,在此研究分析架構下,檢視與比較歸納南韓與臺灣兩國在民主化後,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發展差異與其原因。本論文希望透過重視制度發展脈絡的分析,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除豐富國內轉型正義的討論外,並寄望深化轉型正義在東亞區塊上的研究,藉以與其他地區的國家經驗進行對照和比較,引發更深度的學術對話與反省。
本論文從發想到寫作完成,仰賴許多人的鼓勵和幫忙才得以完成,所以我想藉著此難得機會好好地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與這本論文的所有人。最先,要特別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教授——張文貞老師。從碩士班開始,我就得到老師很多的教導和鼓勵。在老師身邊學習到許多事情,不僅是對學術研究的堅持和熱忱,還有許多人事物的處理和對待。我非常感謝老師總是不吝惜給予我機會,並且在身邊不斷地鼓勵我,協助我完成一個個階段的考驗,這份恩情,真的終生難忘。我也要特別謝謝葉俊榮老師的鼓勵和幫忙。從碩士班開始上老師的課,就從老師身上得到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觀點,真的獲益良多。覺得自己可以一直在老師身邊感受到自由的學風和神采,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另外,我也要感謝翁岳生老師,在張老師的推薦下,願意給我機會擔任老師的助理。在老師身上,除了學習到老師對學問的熱情與努力不懈外,也學到老師對學生的耐心和照顧,老師對學問的態度與對學生的愛護,是終身值得學習的事情。同時,我也要非常謝謝許宗力老師、廖福特老師、黃長玲老師、陳俊宏老師和黃丞儀老師,不論是在論文計畫、論文初稿與口試的階段裡,幾位老師分別給了我諸多受用的意見,幫助我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想法,讓論文變得更加完整與成熟。此外,我也要感謝在臺大法律學院就讀這段期間中所認識的師長,你們給予我的鼓勵和關懷,也是促使我完成學業和論文的動力來源。此外,我也要感謝「行天宮資優學生長期培育專案」與「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獎」的獎勵與補助,讓我得以在較有資源的情況下,完成博士班的學業與論文。審查臺大碩博士論文獎的兩位審查老師也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這些意見除了讓這本專書變得很完整外,也助於我思考有關轉型正義的相關研究,非常感謝審查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
除了臺灣老師們和獎學金的幫忙外,我要特別謝謝我在南韓的老師——安京煥(안경환)教授。我不僅在韓國交換那年(2009-2010)深受安教授的照顧與教導,在回到臺灣後,還經常得到安教授的幫忙。在安教授的鼎力協助下,才得以順利地完成南韓章節的訪談工作。安教授溫和親切的學者風範,除讓我在異地生活時感到格外溫暖外,也讓我學習到許多待人處理的態度和方法。此外,我也要感謝在南韓認識的所有老師,透過韓國老師們的幫忙,除了在南韓順利度過一年交換生的生活外,也收集到許多跟南韓相關的有用資訊。這些經驗不僅是對我的論文有所幫助,更有助於我日後相關的學習與研究。
除了在學業與研究上得到許多老師們的幫忙外,在生活上,我也得到許多長輩與親友的照顧和協助。除了長期支持我的爸媽和妹妹外,我要特別感謝我的舅舅阿姨們和表姊妹們,在我成長的歲月中,給予我必要的協助和鼓勵,真的非常感謝!另外,我也要感謝張素娟阿姨,因為阿姨的幫忙,我才得以順利地到南韓交換,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經驗。真的十分感謝阿姨對我的照顧和幫忙。此外,我也要謝謝江阿姨和劉阿姨,在我遇到一些關卡時對我的關心和協助,這些協助才讓我走到今天。
在博士班階段和論文寫作期間,我也很感謝朋友們的幫忙和鼓勵,尤其是謝謝韶曼和尚雲的陪伴,讓我安然度過博士班生活的種種考驗。此外,也謝謝建志、春元、思岑、兆恬、勤富、大德學長、賴小美、家慶、佩蓉、如璟、若慈、志姈和Allen,不論是在資料收集與翻譯上,或是經驗分享上,謝謝你們給予的幫忙和鼓勵,希望大家都可以順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快樂地感受人生的美好。我也很感謝其他在修課或研討過程中所認識的朋友,和你們的討論豐富了我的視野與經驗。
最後,我要非常感謝一直在天上保佑我的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謝謝你們的保佑,才讓我們一家人得以平安地在一起,並且讓我順利地完成論文,邁向人生下個階段。此外,我還是再特別感謝長久以來支持我的爸爸媽媽和妹妹,沒有你們的鼓勵和協助,我根本無法順利通過這一路上的考驗和挑戰,真的非常地感謝有你們的相伴與支持!
我想這本論文只是我研究生涯的一個開端,我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不斷地前進,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回饋與分享給所有有需要的人。
李怡俐
2016年3月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
隨著第三波、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愈來愈多國家經歷民主轉型,也必須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2014年的臺灣,雖然在行政權已經有三次政黨輪替、在立法權有首次的政黨輪替,但轉型正義的面對及處理,仍然是充滿爭議及挑戰。放眼全球,許多跟臺灣一樣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有些國家已經相當積極面對轉型正義、邁向全新的民主治理,有些國家甚至必須面對處理轉型正義之後所產生的政治或社會分裂、甚至是反挫;而有些國家則是從未開始、也並未認真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另一方面,隨著國際人道法及國際人權法在二十一世紀的蓬勃發展,國際上呼籲各國必須認真面對並處理轉型正義的論述,與日俱增。怡俐這本深入探討轉型正義的博士論文,在這個時候正式出版,可以說是正逢其時。
怡俐的博士論文以〈當代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臺灣的經驗比較〉為題,從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轉型正義等制度與規範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二次戰後轉型正義的發展及演變,具體指出不同的轉型正義制度,所受民主化與全球化的不同影響。同時,她也將國際上的比較制度與規範脈絡進一步適用到臺灣與南韓,分析對照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在轉型正義制度發展上有所落差的原因。
怡俐的博士論文,是我國國內第一本能同時透過法學及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並以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憲法的研究視角,來深入分析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論文。這樣一個跨科際及跨法際的研究方法,使得她這本博士論文獲得各方的高度肯定,不僅在博士論文撰寫期間,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獎的補助(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也通過臺大法律學院的嚴格審查,獲得傑出博士論文獎(2015年)。
這本博士論文有幾項重要的學術貢獻。首先,本論文精準地爬梳了二次大戰以後相關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發展,並且描繪出這些制度與規範的發展,與民主化以及全球化等趨勢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在前述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發展的理論上,這本論文進一步分析了臺灣與南韓在轉型正義規範與制度上的差異,並且解釋了民主化與全球化因素如何影響兩國在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差異。最後,本論文指出,民主化與全球化雖是型塑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兩大因素,但在內國與國際事務如此頻繁互動的此刻,全球化因素已扮演關鍵性角色,不僅將持續地引領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發展,也更深切地影響內國政府在轉型正義的政策。但在民主化影響與限制下,內國政府仍有一定的決策空間,選擇是否與如何選擇轉型正義制度,處理過去人權侵害的議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論文將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脈絡討論,進一步聚焦到東亞,進行了南韓與臺灣在轉型正義處理上的比較。為深入了解南韓在此議題上的發展,怡俐在就讀博士班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至南韓首爾國立大學法學院,蒐集了許多與此議題相關的第一手文獻。此外,在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怡俐也到首爾等地訪談長期關注轉型正義議題的學者與公民團體代表,藉以了解南韓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脈絡面貌。怡俐透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相關人士的訪談,不僅清晰地描繪與分析了南韓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也為東亞轉型正義的比較研究,提供重要的討論基礎。
怡俐取得博士學位後,順利通過科技部博士後研究的審查,目前在我所主持的科技部計畫底下,擔任博士後研究一職。在此計畫的支持下,怡俐持續地進行有關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回應轉型正義的研究。其研究聚焦在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在特定政治、社會與法律的因素下,發展出不同的司法策略,以面對轉型正義的相關爭議。怡俐的博士後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東亞各國法院是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特殊的困難與挑戰。
從各方面來說,怡俐都是非常傑出的年輕法律學者。我相信她會在博士論文及博士後研究的基礎上,持續關心轉型正義的相關議題,除開拓出不同的研究視角外,更能產生出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透過怡俐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學術耕耘,一方面能讓關心轉型正義的學術社群與廣大公眾,了解相關議題的在地及全球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累積更多的學術量能及公共論述,面對臺灣在後民主化時代下的轉型正義挑戰。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張文貞
2016年3月21日
序言
轉型正義一直是困擾臺灣社會的難題,也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上的考驗與挑戰。在臺灣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此刻,該如何面對轉型正義再度成為熱烈議論的問題。在此氛圍下,本論文有幸獲得臺大法學院傑出博碩士論文獎的支持與鼓勵,以專書形式出版,藉以回饋此一議題的討論,實感銘謝與難得。和其他研究轉型正義文獻不同的是,本論文非在探討歷經威權統治或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民主國家如何選擇特定制度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本論文的目的,是從比較政治與法學的研究視角與歷史制度論的研究路徑,分析民主化與國際化的不同脈絡因素如何影響或改變各國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制度選擇。此外,在此研究分析架構下,檢視與比較歸納南韓與臺灣兩國在民主化後,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發展差異與其原因。本論文希望透過重視制度發展脈絡的分析,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除豐富國內轉型正義的討論外,並寄望深化轉型正義在東亞區塊上的研究,藉以與其他地區的國家經驗進行對照和比較,引發更深度的學術對話與反省。
本論文從發想到寫作完成,仰賴許多人的鼓勵和幫忙才得以完成,所以我想藉著此難得機會好好地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與這本論文的所有人。最先,要特別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教授——張文貞老師。從碩士班開始,我就得到老師很多的教導和鼓勵。在老師身邊學習到許多事情,不僅是對學術研究的堅持和熱忱,還有許多人事物的處理和對待。我非常感謝老師總是不吝惜給予我機會,並且在身邊不斷地鼓勵我,協助我完成一個個階段的考驗,這份恩情,真的終生難忘。我也要特別謝謝葉俊榮老師的鼓勵和幫忙。從碩士班開始上老師的課,就從老師身上得到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觀點,真的獲益良多。覺得自己可以一直在老師身邊感受到自由的學風和神采,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另外,我也要感謝翁岳生老師,在張老師的推薦下,願意給我機會擔任老師的助理。在老師身上,除了學習到老師對學問的熱情與努力不懈外,也學到老師對學生的耐心和照顧,老師對學問的態度與對學生的愛護,是終身值得學習的事情。同時,我也要非常謝謝許宗力老師、廖福特老師、黃長玲老師、陳俊宏老師和黃丞儀老師,不論是在論文計畫、論文初稿與口試的階段裡,幾位老師分別給了我諸多受用的意見,幫助我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想法,讓論文變得更加完整與成熟。此外,我也要感謝在臺大法律學院就讀這段期間中所認識的師長,你們給予我的鼓勵和關懷,也是促使我完成學業和論文的動力來源。此外,我也要感謝「行天宮資優學生長期培育專案」與「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獎」的獎勵與補助,讓我得以在較有資源的情況下,完成博士班的學業與論文。審查臺大碩博士論文獎的兩位審查老師也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這些意見除了讓這本專書變得很完整外,也助於我思考有關轉型正義的相關研究,非常感謝審查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
除了臺灣老師們和獎學金的幫忙外,我要特別謝謝我在南韓的老師——安京煥(안경환)教授。我不僅在韓國交換那年(2009-2010)深受安教授的照顧與教導,在回到臺灣後,還經常得到安教授的幫忙。在安教授的鼎力協助下,才得以順利地完成南韓章節的訪談工作。安教授溫和親切的學者風範,除讓我在異地生活時感到格外溫暖外,也讓我學習到許多待人處理的態度和方法。此外,我也要感謝在南韓認識的所有老師,透過韓國老師們的幫忙,除了在南韓順利度過一年交換生的生活外,也收集到許多跟南韓相關的有用資訊。這些經驗不僅是對我的論文有所幫助,更有助於我日後相關的學習與研究。
除了在學業與研究上得到許多老師們的幫忙外,在生活上,我也得到許多長輩與親友的照顧和協助。除了長期支持我的爸媽和妹妹外,我要特別感謝我的舅舅阿姨們和表姊妹們,在我成長的歲月中,給予我必要的協助和鼓勵,真的非常感謝!另外,我也要感謝張素娟阿姨,因為阿姨的幫忙,我才得以順利地到南韓交換,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經驗。真的十分感謝阿姨對我的照顧和幫忙。此外,我也要謝謝江阿姨和劉阿姨,在我遇到一些關卡時對我的關心和協助,這些協助才讓我走到今天。
在博士班階段和論文寫作期間,我也很感謝朋友們的幫忙和鼓勵,尤其是謝謝韶曼和尚雲的陪伴,讓我安然度過博士班生活的種種考驗。此外,也謝謝建志、春元、思岑、兆恬、勤富、大德學長、賴小美、家慶、佩蓉、如璟、若慈、志姈和Allen,不論是在資料收集與翻譯上,或是經驗分享上,謝謝你們給予的幫忙和鼓勵,希望大家都可以順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快樂地感受人生的美好。我也很感謝其他在修課或研討過程中所認識的朋友,和你們的討論豐富了我的視野與經驗。
最後,我要非常感謝一直在天上保佑我的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謝謝你們的保佑,才讓我們一家人得以平安地在一起,並且讓我順利地完成論文,邁向人生下個階段。此外,我還是再特別感謝長久以來支持我的爸爸媽媽和妹妹,沒有你們的鼓勵和協助,我根本無法順利通過這一路上的考驗和挑戰,真的非常地感謝有你們的相伴與支持!
我想這本論文只是我研究生涯的一個開端,我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不斷地前進,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回饋與分享給所有有需要的人。
李怡俐
2016年3月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