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大家讀評審推薦
如果有機會接受接受王妃養成教育,有機會被王子選為王妃,出身與皇室天差地遠的你,會躍躍欲試嗎?
這是傳統王妃故事的創作新嘗試,也是一本富有新意的少年小說。住在深山裡的女主角蜜蕊認為自己長得纖瘦不起眼,難免被家人冷落、受同儕排擠。然而自卑卻又聰穎風趣的她善於自我解嘲,並且能用獨特的天賦與直覺,堅毅的生長在遍地石礫的伊思卡山上。
在一連串曲折且饒富戲劇性的情節發展下,富正義感的蜜蕊,不僅讓自己出類拔萃,獲得肯定,甚至還帶領村民跟平地人力爭山村居民的生活權益。至於她有沒有獲得王子的青睞,獲選為王妃?看了就知道!
百餘年來,童話故事一直魅力無窮,這本書在不脫離童話影子下,虛實交替,讓讀者翻閱時彷彿置身於當時的場景中,頗有童話的戲劇感。思索教育的真正意義、關懷土地與人的相依關係、加上奇妙豐富的想像力,譜成了這本溫馨的少年小說!
沈惠芳女士 (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導讀與賞析
深山裡的王妃大夢
受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自八○年代以降,英語系兒童小說時興從童話取材創作,重寫女性的戲分與命運,這股風潮至今不絕。
不過,要將一則篇幅原本巧小的童話延展成小說的規模,並且注入原版故事以外的意涵,實非易事。在我個人的印象中,唐娜‧喬‧娜波莉(Donna Jo Napoli)根據《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改寫的中篇小說《魔法陣》(The Magic Circle)是其中極為絕妙的作品;可惜她後來根據《斑衣吹笛人》(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所改寫的《呼吸》(Breath)卻成績平平。
《誰來當王妃》的作者珊寧‧海爾,似乎也喜搭這班童話改寫列車,從初試啼聲的《天鵝女孩》(Goose
Girl)乃至《誰來當王妃》,這幾部代表作均不脫童話的影子;雖然是寫作新秀,在情節的構設與鋪陳、小說進行的節奏快慢、乃至於事件前因後果的交代與銜接上稍顯生澀,不過這部作品反思了以階級劃分社會地位的古典禮儀課程,並且從山村居民邊陲但制高的角度,反觀平地人的觀念與行事,甚至獨創了山村居民透過「靈達石」,默聲傳遞記憶與訊息的超自然溝通方式,處處可見新意。
歷來童話的故事發生地點不外是蔥鬱得略顯陰森的森林,但是《誰來當王妃》卻將故事場景開拔至孤絕深山,作者筆下的伊思卡山是個遍地石礫的邊陲疆域。伊思卡(Eskel),有神聖鍋爐之意,是祭拜神祇時所使用的容器;原文的凹型器皿形象,暗示了在伊思卡山這片極目不見綠意的不毛之地,神妙與驚異的事件恐怕不是來自遠離地面的枝頭或天上,而是蘊釀在地底,並藏身在那勉力「征服石頭,攀出石縫面對陽光」的蜜蕊花身上。果不其然,以這種山花命名的女主角蜜蕊,完全展現了蜜蕊花的特性。小蜜蕊長得纖瘦不起眼,自卑得以為自己被家人忽略、被同儕排擠,幸好她懂得幽默自嘲,並且善用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直覺,堅毅的生長在滿布碎石、石粉飄飛的伊思卡山上。在故事的最後,蜜蕊不僅讓自己頭角崢嶸、獲得肯定,也起身帶領村民跟平地人力爭山村居民的生存權益。小蜜蕊一角,以及書中所觸及的山村居民與平地人的權利關係,為這則架構在童話之上的小說,添加了勵志的主題。
描寫王妃養成教育的如電影《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或眼下這本《誰來當王妃》,是一寫再寫、演了又演、始終引人一看再看的賣座題材,原因不外乎此主題滿足了觀者的願望和偷窺的心理。不過,只要對照社會現實,也就凸顯這類型小說的矛盾之處——因為到頭來得以進入皇室的女性,終究不脫與王子門當戶對、而且柔順婉約的款型;在婚姻邏輯上,《誰來當王妃》顯然也複製了傳統童話的刻板價值觀。
至於翻轉傳統童話女主角刻板塑型的小蜜蕊,個性聰穎、風趣且富正義感,她雖獲得「學校公主」的頭銜,但出身畢竟與皇室天差地遠。不過作者似乎不忍違逆讀者對童話完美結局的期待,所以蜜蕊雖然並未被王子選為王妃,最終還是投入青梅竹馬沛德的懷抱,也算眾家歡樂收場。
在《誰來當王妃》一書中,作者花費將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詳述女孩們接受王妃養成教育的過程,寫出學校規訓的嚴苛無理,以及平地人逞社經優勢,一逕拒斥或否定山村居民生活作息與傳統的跋扈,讓讀者得以重新思索教育的真正意義。另外,作者特別在女孩的學習課程中描述學習商業與外交辭令對蜜蕊的影響,這倒是在其他小說裡較少被提及的教育科目。
全書最不可思議的地方,莫過於蜜蕊領悟出講採石場專用語的祕訣,進而學習以歌唱或默聲方式,透過與村人的共同記憶,透過腳下的靈達石,建立了村人彼此之間的聯繫與向心力,喚起並延續了山村居民的獨特族群記憶。對一般讀者而言,蜜蕊學會採石場專用語的過程讀來似乎異常抽象、玄妙,這種超乎現實的生活經驗,閱讀時得稍作聯想和轉換。然而,山村居民以超自然能力溝通的採石場專用語,是以土地作為記憶的線索和傳達途徑,類似的描寫也出現在當代不少原住民小說當中,在在凸顯出邊陲族群與土地的親密相依關係。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