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一天,為教育與學習盡一天心力
最初興起寫這本書,是有感於台灣目前陷入的困境、紛亂和年輕人看不見未來的平庸感,於是想思索出台灣日漸陷落的原因,找出蛛絲馬跡。後來比對發現四、五十年代台灣在物質缺乏下,人民生活的平庸年代,和現在高房價、高物價、低所得、貿易衰退下,進入新平庸年代,形成的原因不同,舊平庸年代是環境造成的,新平庸年代卻是「人心和價值觀念」造成的。
由於我出生在南台灣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村,一個極其偏遠貧困的鄉下,成長過程經歷了偏鄉的種種艱困,但也見證了台灣的繁榮和富足,在從小到大的歷程、各個成長階段中,省思當前台灣和那時代的差異,有一些感觸,所以不惜野人獻曝寫下本書,想為青年出路盡點心力。
想起小時候生活的點點滴滴,彷彿此刻更能體會父母和學習過程中,家庭與學校教會我的那些事。在四、五十年代那種辛苦環境中,父母當時教養我們眾多兄弟姐妹,細細回想,發現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中,父母總是身教重於言教,除了訓練我們動手做事、獨立思考外,也教我們做為一個人,應具備的良心、人格與品德。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自重才能人重」;而學校教我們的除了專業知識外,對於人活著的價值,對人生的企圖,對世界的視野,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了恢弘的氣勢和遠大的理想……凡此種種,其實給了我幸福人生的大架構,而我就是依循這個架構,雖然辛苦,卻覺得走的是人生正確的道路,這種架構也見証了台灣後來繁盛的榮景,而這些年來個人自我意識越來越興盛,提出了種種自以為新潮且不斷為自己謀福利所謂的「正當權益」的觀念,種種好的價值觀不斷被排擠而陷落,台灣終於走入新平庸年代,未來,正在一片迷霧中。
從事教育工作大半生,是什麼支持著我始終如一的致力於工作?主要是因為我明白,一個人終其一生,是否能夠過得快樂幸福,主要取決於他的意識模式、他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專業;因為有了好的意識模式,才能建立起好的價值觀,有了好的價值觀,才能做對的事,人生中每件事都做對了,就如同考試答題都答對了一樣,每一題考題都答對,考試就可以考高分,人每天都做對的事,一生就可以快樂幸福。
一個人有怎樣的價值觀,決定了他的思考邏輯,例如有錢沒錢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還是有道德良心、沒道德良心較重要?認為錢重要的人,做事凡是以利益做考量,而認為道德良心重要的人,要考量利益之前,會先想想所做的事,會不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你的重點是什麼?價值是什麼?就影響了人怎麼做事。
一個人決定做什麼事,心裡如果有是非道德標準,那他做事的行為模式也會受道德的檢驗,當他要做一件事時,良心與道德會告誡他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別人?該做不該做?
人的思考邏輯決定了行為模式,而行為模式又決定了人生的幸與不幸。沒有對的想法,就沒有做對的行為;如果一直做錯事,就沒有對的人生,所以一個人是怎麼想的?這跟他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因為思想邏輯是從小累積養成的,也是他受的教育養成的。
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出了校門,若想得到更多的知識來增進自己的人生智慧,主要來自學習。在人生過程中,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難題,讀書時考試問題,選系問題,戀愛,婚姻,就業,創業,退休……每個階段都有人生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何才能解決的最完善?怎麼做才能求得最大的幸福,每一門都是學問,想要擁有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門都是必修的學分,即便只是一項新知,如智慧手機如何運用,你如果不跟時代一起進步一直學習新知,就會被時代淘汰。所以,如何保持終生學習,是本書另一個課題。
本書的出版,因深深覺得教育與終生學習對人的重要,為了推廣教育與終生學習的理念,個人謹以棉薄之力,等著接續下來各種難題的挑戰。
教育與學習的巨輪雖然很難推動,但不管做得多或少,哪怕傾盡心力,只能對一個人有所幫助、只能影響一個人;也要期許活一天,為教育與終生學習盡一天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