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自2000年開始,芬蘭教育以黑馬之姿躍上世界舞臺。芬蘭能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獲得亮眼成績,眾人不僅深感興趣,也不禁納悶,人口僅僅500多萬的國家,何以如此出色呢?在當地的教育工作者尚未回神之際,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訪團早已一波波湧入這塊土地。除了想要一窺芬蘭教育全貌,更想找出傑出成績背後的關鍵心法。譯者初訪芬蘭時,也有同樣的好奇,然而在交流過程中,對於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教授們提及PISA成就時的低調回應,更感深刻。
Reijo Miettinen的《創新、人才、民主:朝向賦能福利國家》(Innovation, Human Capabilities, and Democracy: Towards an Enabling Welfare
State)一書,揭開了芬蘭社會文化底蘊的面紗,其成就只是反映芬蘭「務實、專業、價值」的一貫精神,也是整體系統的努力耕耘下之必然結果。芬蘭教育的目的與作法從來就不是為了應試或競賽,所有的成就只是碰巧符合PISA測驗的期待而已。芬蘭人普遍認為,長期以來,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能信任並尊重整個教育體系與教師。這才是芬蘭教育之所以具有價值的關鍵。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所帶給人類文明的衝擊,創新系統的開展不單單只是為了經濟服務,創新要能促成社會文化的開展與平衡發展,才有可能確保人類文明的傳衍。為了這個目的,作者以「創新、人才、民主」為題,探討制度變革如何透過跨域和跨界的學習和轉變,促使芬蘭舊式保母福利制度得以進行系統創新,藉由民主參與式的公共性服務培養多元人才,轉向發展「賦能」(enabling)福利體系。作者恆守以「人」的培育作為制度變革之根基,而教育和文化的中介與再中介作用,致使制度與政策為人服務的工具可以持續創新體系,以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可見,「創新、人才、民主」實為建制賦能福利國家的關鍵策略。
在理論部分,作者應用了新修辭學、跨界語彙、互動學習理論、語言學的施為性、社會再現、Vygotsky的社會學習理論和Dewey的實用主義,深入探討和論辯,包括「科技科學體制」和「跨國組織菁英集團」如何以科技和問責之名治理新時代發展;但又為何在經濟上迅速觸礁、顯露窘態。作者因而提出賦能福利制度的發展方向,藉由跨界和跨域的制度性學習、由來已久的自下而上的民間結社、社會實驗的橫向連結與水平式的互動學習,帶動了多元人才的培育與培力,同時擴大範疇民主參與和對話。這些施為將會是下一波制度學習與開創活潑多元的生活系統和賦能福利制度的重要價值策略。
譯者自2010年起曾四度造訪芬蘭,目的在於深度了解其教育體系沿革與發展。2014年在赫爾辛基大學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研究中心訪學的半年期間,曾參與該中心的研究計畫和論文研討。期間有幸拜讀Reijo
Miettinen教授著作,獲益匪淺,因而決定譯成中文,以饗國內讀者。中文譯本花了1年多方能完稿付梓,除了感謝高等教育出版公司編輯的諸多協助,也感謝翻譯及編輯團隊¾¾珮瑩、宏達、憶慈老師、柏毅、李屹、李芊的付出,以及陳奕諠、怡潓及美鈞在最後校對上的協助。此外,Reijo
Miettinen教授多次協助澄清內文概念,以掌握意譯的精確性,譯者深表感激,在此一併致謝。最後,誠摯希望這本書可以為關心教育未來發展的讀者,提供深具啟發性的思考,開啟對教育的嶄新想像。
陳佩英
201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