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玩科學:邊玩邊學的兒童教育

動手玩科學:邊玩邊學的兒童教育
定價:380
NT $ 120 ~ 361
 

內容簡介

  要怎麼樣才能帶著孩子做出一個個成功的自然科學專題呢?如果孩子問了你答不出來的問題該怎麼辦?我們又要怎麼樣才知道孩子有從中學習?在工作坊中「摸來摸去」的孩子真的有學到東西嗎?

  「玩中學」的概念是並非新創,從人類有歷史開始,當人們想要瞭解更多的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不斷的「動手嘗試」、觀察周遭的實物進而一窺真理的面貌。

  《動手玩科學:邊玩邊學的兒童教育》將會帶領你了解「動手玩科學專題」的方法、竅門和背後的教育思路。作者柯特.蓋比爾森推廣「玩中學」的科學教育達二十餘年,在孩子們「東摸西摸」做專題的過程中在一旁輔導,使得孩子們得以在實作中學到扎實的知識!

  本書針對成人而寫,希望給予帶領孩子的大人們一些策略和想法,使得大人們在帶領孩子做專題時不會無所依歸。本書有介紹許許多多精彩的手作科學專題,以下是幾個例子:

  ★塑膠杯製手搖鼓
  ★電磁跳舞小人
  ★彈弓與桌上遊戲
  ★麋鹿之音
  ★瓶中龍捲風

本書特色

  ◎本書將帶你了解「動手玩科學專題」的方法、竅門和背後的教育思路。作者柯特.蓋比爾森推廣「玩中學」的科學教育達二十餘年,在孩子們「東摸西摸」做專題的過程中在一旁輔導,使得孩子們得以在實作中學到扎實的知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特.蓋比爾森 Curt Gabrielson


  作者柯特.蓋比爾森(Curt Gabrielson)是沃森維爾環境科學工作坊(Watsonville Environmental Science Workshop)的創辦人兼負責人。

  他從事科學教育工作逾二十年,曾在美國加州的公立學校、國立東帝汶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Timor-Leste)和舊金山探索館師資培訓機構(San Francisco’s Exploratorium Teacher Institute)任職。

譯者簡介

潘榮美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網路雜誌記者、展場口譯、演員等,並涉足劇場、音樂、廣播與文學界。現為英語教師及譯者。

劉允中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喜歡文字與音樂,現兼事科學類文章書籍翻譯,曾任Make:國際中文版、Make:網站專文譯者,譯有《動手製作Arduino機器人》、《用QI MACROS與EXCEL打造超強工作技能》等書。
 



  湯姆.沃夫(Tom Wolfe)在1983年的君子雜誌(Esquire)發表過一篇專題文章:〈羅伯特.諾伊斯的手作人生〉(The Tinkerings of Robert Noyce),描繪了一個典型的美國成功故事。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生於愛荷華州的格林內爾(Grinnell),在當地就讀大學,後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研究所,畢業後於1956年來到加州,在那裡開啟了電子產業的黃金時代──成為英特爾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並且打造了後來的矽谷。

  沃夫寫道,諾伊斯是典型的中西部子弟。他是個好奇心旺盛的男孩,運動也很拿手。十三歲時,他與夥伴們讀到《科技時代》(Popular Science)雜誌介紹的「可坐式風箏」,能用箱子與風箏載人飛離地面。這群男孩就製做了這座風箏,想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像他們說的一樣?」他們為了要讓風箏飛起來,花了好些工夫一再修正。諾伊斯雖然是個好學生,卻差點因為一個惡作劇被學校退學。幸好有一位老師看出他的潛力,出面幫助他,使他免於退學。也因為這位老師,諾伊斯開始接觸了電晶體,電晶體在當時還在鮮為人知,不過就在那個時候,他就開始思考能用這個東西做些什麼?

  沃夫亦很好奇,為何這個年代的偉大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有著毫不起眼的出身?「為何一群中西部的鄉下小孩,會一手掌握電子工程科技的最前線?」諾伊斯對此有一番見解。他指出,在鄉下地方,會變成技師、修補匠、工程師、甚至發明家,都是環境使然。「在一個小鎮裡,」諾伊斯常說,「如果東西壞掉了,你不會坐等新的零件出現,因為它不會自己出現。你只能自己動手做。」

  諾伊斯很幸運地有機會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非正規與正規教育。他就像其他在農場長大或是從小家中環境就習慣使用工具和修理機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學校之外學到許多。所謂正規教育,缺少了「非正規」教育,也會失去意義。正規教育提供太多理論,卻沒有實作的基礎,而「動手玩科學」,就代表了在正規教育裡被低估的實務訓練。

  動手玩科學不像物理化學一樣自成一個學術領域,但非常值得探索。尤其當你想要帶領孩子進入自造者世界的話。動手作之於自造者運動,就如同跑步之於運動、拍打之於音樂。動手作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態度。是修正、創造、改變、調整、乃至隨心所欲塑造世界的途徑。

  作者柯特.蓋比爾森(Curt Gabrielson)與他在「沃森維爾環境科學工作坊」(Watsonville Environmental Science Workshop)的夥伴,為非正規教育的先驅。他們是技巧高超的實務家,一直以來為孩子們用心規劃課程,在學校以外提供一個支持他們的學習場所。作者在本書中將告訴我們如何帶給學生們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如何讓大人們成為一個有方法的教導者。動手做能幫助孩子藉由自己的能力建立信心,探索他們身處的世界。所有孩子都有權利從小開始接觸這樣的教育,無論在學校或在其他場所皆如此。而且我相信現在的孩子更渴望這種學習經驗,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對於養成具學習精神以及對社會貢獻創意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如同諾伊斯一樣,有許多孩子已經明白,有時候有錢也買不到現成品,「只得自己動手作」。

  試想,若能讓更多孩子認識動手作,會多麼有意義?更多女孩、男孩,不同經濟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專長的孩子、已經受夠學校制式教育的中產階級後代,甚至是步入中年的人?如果能讓我們之中更多人開始接觸動手玩科學的領域,天知道我們能解決什麼樣棘手的難題、能有什麼新發現、能創造什麼樣的新事物?

戴爾.多爾第(Dale Dougherty,《Make》雜誌創辦人),2013年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動手作在學習過程扮演的角色

如果你購買了此書,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已直覺了解到「動手作」的價值。然而我想再花幾頁的篇幅,來闡明動手作在學習及創造知識中的要角地位,不管在過去或現在的教育機構內都是如此。

為什麼動手作如此重要

法蘭克.奧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就是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的兄弟,也是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的主導者,後來創立舊金山探索館(Exploratorium)──一個展示藝術、科學及人類認知成就的博物館。四十多年來,它都是國際間實作科學博物館的典範。

法蘭克認為「既然人可以從動手嘗試身邊的東西」,得到深刻的滿足並從中學習,那麼就應該有專門的公共機構能提供人們機會。他知道要讓這個想的入門資金不需太多、並且要成為一個國際級的博物館的話,必須從一開始就讓社會大眾參與。因此在1969年,他與舊金山市政府以一年一美元的租約,租下了宏偉的藝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之後他將自己過去實驗室的科學展示儀器移置藝術宮,帶來許多有趣的物品,設立簡易的工作坊。爾後他又設立了招牌,大開門戶歡迎任何來客一起動手玩科學。

正在我著手撰寫此書時,探索館也在摩拳擦掌,準備搬到市區另一邊更大的新據點,並為此重建許多展品。原本的展品連同數百件的全新創作,讓參觀者以親手玩科學體會大自然的原理。這些展品設計的終極目的,是要提供專注而親身地與自然現象互動與體驗的機會。已有數以百萬計的參觀者,因這些展品提供的動手做機會而受到啟發。

舊金山探索館師資培育機構(Exploratorium Teacher Institution)在他們的得獎書籍《Science Snackbook》中,提供了一些方法,讓人們可以在任何課堂中用常見的材料做出這些展覽品的簡易版。由於本書反響極大,有更多學生因此有機會得到利用自然現象動手作的體驗。法蘭克如果沒有在1985年辭世,一定會興奮不已。他在擔任教職期間,曾提到學生常常身在課堂卻不知意義何在。他認為:

……這是個不堪的事實。我認為他們「學生」的實作經驗十分貧乏,與整個自然世界的連結也很受限,以致於他們需要一個管道能給他們整片自然現象的森林來探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2
    $120
  2. 二手書
    7
    $266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83
    $315
  6. 新書
    85
    $323
  7. 新書
    9
    $342
  8. 新書
    9
    $342
  9. 新書
    95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