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保羅.高更的繪畫,在華人世界已有不少介紹,複製品也隨處可見,是不算陌生的。然而,他寫的書《諾阿諾阿:尋找高更》,一直沒有譯成中文,長久以來為讀書界所懸望。現在好了,中譯本可以送到諸位面前。譯文忠實而流暢,讀來使人誤以為高更能操一口流利的中文,在向我們娓娓講述他在大溪地島的經歷。他的故事,對一般讀者,是極有趣的;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恐怕還頗不乏發人深省之處。
高更從事繪畫之前,在巴黎一家交易所有一個很好的位置。但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他拋棄了職業與家庭,一心作畫。對文明社會的虛偽、醜惡,他越來越無法忍受。他三赴布列塔尼地區風景優美而富於野趣的阿凡橋;在那裡,他的藝術成熟了,有了自己的面貌。後來,他兩度到大溪地島:第一次是1891年到1893年。《諾阿諾阿:尋找高更》記述的,便是這兩年的生活;第二次是1895年到1903年。1903年5月8日,他死在當地侯爵夫人島的阿圖阿納。
高更和梵谷一樣,被當時的文明社會所不容。他熱烈地愛著大溪地這片芳香的土地,並不是有錢、有閒者對異國情調的新奇嚮往。他是為了追求真、善、美。大溪地的土地和人,滋養了高更的藝術,使它大放異彩,也完全沒有辜負高更的深情。
高更的文字著作,還有《現代精神與天主教》和《古往今來》,都寫於他重返大溪地島的最後歲月,談論他本人的作品與生活。
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很不容易。高更大膽創新了!讀了《諾阿諾阿:尋找高更》,我們就會更瞭解他。他說得多麼好:
「為什麼還不趕快把代表太陽喜悅的金色傾倒在畫布上?——不屑於此!那是歐羅巴的陳規陋習!是墮落了的種族在表現上的羞怯!」
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