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狄更斯的私房菜
在台灣電視只有三台可選的年代,每天晚上的八點檔連續劇是各台傾全力製作的指標性節目,也成為台灣民眾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參與八點檔的導播、編劇、演員們,當然也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熱門人物。這種盛況,讓我們可以稍微體會到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為十九世紀英國帶來的風潮。
狄更斯寫小說就像寫連續劇一樣,他那些家喻戶曉的長篇小說,都是以連載的方式,定期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結果風靡到一個地步,連送報的工人們都在討論和預測劇情的發展。狄更斯生前熱愛舞台,寫作之餘,最熱衷的活動就是在舞台上朗誦自己的作品,其盛況如同今日藝人辦演唱會,即使需要購票入場,仍然座無虛席。狄更斯離世雖已多年,然而根據他的小說拍攝而成的舞台劇、電影、電視劇不計其數,不斷推陳出新、綿延不絕,所以他的舞台永不落幕,他的影響永不止息。
狄更斯的社交活動頻繁,卻仍然喜歡花時間與自己的孩子們相處,十分看重子女們的教育。他為他們寫了一本《兒童的英國歷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也為他們根據聖經將耶穌生平寫成一本小書(即是本書),反覆朗誦給他們聽。
由於狄更斯常在小說中諷刺當時英國教會人士的腐敗、冷酷、偽善,很多人以為他是憤世嫉俗、反基督教的先鋒,其實他一生都對聖經與耶穌保持真誠的信仰與高度的敬意,這本小書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對狄更斯而言,教會的禮儀、神學的爭辯都不重要,只要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救主、是好榜樣,人們認識祂、信靠祂,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祂的憐憫、服事、饒恕,將來得以進入永恆的天國,這些才是基督宗教的核心精義。
以下引用這本書的開頭與結尾,由狄更斯自己來講述他寫這本小書的用意。開頭是這樣的:「親愛的孩子們,我很想很想讓你們知道有關耶穌基督的一點歷史,因為每個人都該認識他……如果不知道他是誰和他做了什麼,你們永遠也無法想像天堂是怎麼樣的一個好地方。」在結尾時,狄更斯叮嚀孩子們:「切記!基督的精神是永遠都要行善,就算是別人對我們很壞也一樣……基督的精神是像愛自己一樣地去愛鄰人……基督的精神是和善、仁慈、寬恕……」
除了這本小書外,狄更斯的基督信仰也融匯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難怪大文豪托爾斯泰與杜斯妥也夫斯基都稱狄更斯為偉大的基督徒作家。在《信心的飛躍:70位基督勇士列傳》(Gene
Fedele著,天恩出版社)這本書中,作者將狄更斯視為教會歷史信心英雄之一,認為他與米爾頓、本仁約翰等人一樣,都是屬於敬畏神的作家。作者還引用了狄更斯生前寫的最後一封信,來為狄更斯的信仰作見證:「在我的寫作中,我一直都努力表達我對救主的一生及其教導的尊敬,因為我對這些都有很深的感受。」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則說:「狄更斯總是在講道,這是他創作的終極祕密。當一個人有所關心,他怎能不為之創作呢?」更是一語道破狄更斯的信仰與創作的關係。
狄更斯的大量著作在生前就極為暢銷,唯獨這本寫給自己子女的小書,直到他死後六十多年才出版問世。如果狄更斯是一位大廚師,這本小書應該就是他的一道私房菜。喜愛美食的人都知道,私房菜往往是大廚師最拿手、最可口的一道菜。現在,狄更斯的私房菜《聽狄更斯講耶穌》已經端到您的面前,還猶豫什麼,趕快坐下來享用吧!
文/魏外揚(華人基督教史研究專家、中原大學退休講師)
專文推薦
在聖誕節給孩子說故事吧!
收到編輯的邀稿信件時,我正忙著手邊另一件事,心想先回覆對方說信已經收到了,便順手打開了書稿。打開附件的文稿,看到題目「聽狄更斯講耶穌」,心中第一個感覺是:「哇!狄更斯耶!」然後完全忘記手上的工作,很想看看狄更斯是怎麼講述耶穌的,加上那黑白色調的插圖深深吸引了我,就這樣開始看了起來!
看了作者簡介和出版緣起之後,吸引我的不再是狄更斯了,而是一位父親為孩子所做的──這是狄更斯寫的聖經故事,是他為自己的孩子寫的聖經故事,而且每一年的聖誕節,他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朗讀他自己的聖經故事!
我再次完全忘記手上工作的壓力,瞬間直接「聽」故事去了──直到最後一頁!
果然是一個「爸爸」講故事給自己的孩子聽,我特別喜歡他在講故事的當中,穿插著對孩子說的話,例如:「等你們長大之後,永遠也不要忘記這一點。我親愛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傲慢或刻薄地對待任何窮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也好,小孩子也罷……」、「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學到……」、「當我們以為自己很慷慨的時候,務必謹記這個窮寡婦的所作所為。」
一個爸爸在說故事的同時,也和自己的孩子分享了他從耶穌身上學到的道理。果然是大文豪和小說家,說起故事──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耶穌的故事──還是那麼引人入勝,令人不禁想一直聽下去、看下去!特別是那種娓娓道來的語氣,更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例如:「從很久很久以前,差不多是兩千年前……」、「有一次,在某個星期天……」、「抵達海的另一邊之後,他們必須經過一片荒涼而孤寂的墳地……」、「他告訴他的門徒這個故事……他又告訴他們另一個故事……」
這本書,讓我們見識了大文豪說故事的功力,更吸引人的是可以一窺英國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寫故事並朗讀故事;看完了書稿,就想著等書出版後,在即將到來的聖誕節,我要送這本書給一些想給孩子說故事,尤其是覺得自己不會說故事的爸爸媽媽朋友們,因為狄更斯已經寫了耶穌的故事,我們就直接朗讀這故事吧!
謝謝啟示出版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可以先睹為快。這本書真的好看,可以成為如何說故事的範本和輔助。誠心推薦給想給孩子說故事的爸爸媽媽們!
文/唐立娟(資深主日學老師、主日學師資培訓講師)
專文推薦
讓孩子從「聽故事」中認識耶穌
看到狄更斯家族的傳家寶真是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作為一個曾經給四個孩子講聖經故事的爸爸,如果我可以早一些拿到這本書,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就容易、輕鬆多了!
狄更斯以其特有的文學家涵養,以十一個章節,將耶穌的一生以「故事般」的方式做了完整的敘述,讓孩子從「聽故事」中自然地認識耶穌。
雖然只是十一篇短文,但故事的脈絡十分清楚,不論是作為孩子的床前故事或是主日學教學,都十分恰當;藉由這些短文,作者很清楚地傳達了以下的訊息:「基督的精神是永遠都要行善,就算是別人對我們很壞也一樣。基督的精神是像愛自己一樣地去愛鄰人,並且要將己所欲的施於人。」
最令人欣賞的是,狄更斯不只是關心自己家孩子的信仰,他在一開始就明確地表示他所要講的耶穌故事,不是只給在教會裡孩子聽的故事,而是要給所有孩子聽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都該認識他,世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他那麼好、那麼善良、那麼仁慈,而且那麼憐憫所有犯了錯、生了病或受苦受難的人」。
狄更斯自己有過艱困的童年,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總是滿懷悲天憫人的心腸,呼籲世人多關懷那些受壓迫者和窮困者,誠如他墓碑所寫的:「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故事中處處充滿了他對窮困者的關懷,以及期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能善待自己身邊的窮人:「我親愛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傲慢或刻薄地對待任何窮人……只要你們有能力,永遠都要試著教導他們、救助他們。當有人在說窮苦人的壞話時,你們要想耶穌基督是如何走入他們之中,教導他們,並認為他們值得他的關照……」
除了有明確的中心思想之外,在故事中作者也運用了幾項很值得我們在跟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學習的技巧:
一、說故事時要考慮到孩子的生活經驗與理解力
在第一章說到聖城耶路撒冷時,狄更斯立即加了個注解:「那個國家最大的地方是耶路撒冷──就像全英格蘭最大的地方是倫敦──而國王就住在耶路撒冷」,所以當我們對台灣的孩子講故事時,可就不要照著書唸,也可考慮改成「那個國家最大的地方是耶路撒冷──就像全台灣最大的地方是台北──而國王就住在台北」。
又如第六章提到雇工的比喻,主人給工人的工錢時,狄更斯更直接就說了是「一便士」,便士是英國使用的幣值,一便士是象徵很低的工錢,所以當我們在和台灣的孩子講到這裡時,可考慮改成「兩個十元銅板」。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第七章法利賽人質問耶穌是否該納稅給凱撒時,狄更斯描述耶穌說「你們何以這麼問呢?拿出一便士來給我瞧瞧」,同樣地,我們也可說「拿出一個十元銅版給我瞧瞧」。
二、說故事時要注意的是故事的重點而非細節
在第一章說到東方智者前來尋找耶穌聖嬰時,狄更斯只是很簡單地說到「他們很愛他,還給了他一些禮物」,完全沒有提到是哪些禮物;在這兒可能會有些老師或家長忍不住要補充三位智者獻上了那三樣禮物:黃金、乳香和沒藥。是否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是那些禮物真的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很愛他」,禮物是為了表達愛。
在第三章提到有一位百夫長前來求耶穌治癒他的僕人,狄更斯寫的是「有一個百夫長也來找他,說:『主啊!我的僕人在我家裡,臥病不起。』」同樣地,可能也會有老師或家長要質疑,認為作者寫的和聖經內容不符,百夫長並非親自前去找耶穌,而是託人前往。狄更斯在此想要強調的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百夫長是這麼真心地相信他」。
三、說故事時可適時地做補充,以幫助孩子更瞭解故事的內容
在第六和第七章提到耶穌說的比喻時,為幫助孩子更明白比喻的意涵,狄更斯作了以下的補充:「我們的救主是想藉此告訴他們,一輩子都行善的人死後會上天堂,但本來因為身世不幸或在小時候沒有父母與朋友的照顧而變壞的人,無論多晚才悔改,只要真心懺悔並祈求神的原諒,都會得到寬恕,而且也都能上天堂。」、「我們的救主想說的是:那些做錯事、遺忘了神的人,永遠都會受到神的歡迎,也永遠都能蒙受祂的恩惠,只要他們對自己所犯的罪懷著懺悔地回到祂身邊。」
期盼這個充滿人道關懷的故事,能在更多的家庭、學校和課堂中被述說,引領更多的孩子學習「像愛自己一樣地去愛鄰人,且將己所欲的施於人」。
文/葉榮福(輔大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