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央電視台的《經濟半小時》於1989年創辦,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歷史最長的電視經濟節目,也是始終站在中國經濟最前線的觀察者、記錄者和評論者。在上個世紀,它創辦了「3.15晚會」,組織了「中國品質萬里行」活動,發動了「國企改革」的全民討論,推出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進入新世紀,它更全面且深入地融入了中國外經濟社會生活之中,走到了普通百姓的身邊。近年來,它以對股市、房價、物價等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深入剖析、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及時追蹤報導、對國家重大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全面深度分析、對民生的深切關懷,在中國外確立了新型媒體的形象。被稱為中國「第一財經媒體」,它應該當之無愧。
如今,金融危機的最壞時期可能已經過去,危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對於目前的形勢,理論界大致有三種不同的判斷:一是「經濟復甦」,確定經濟已經重回持續增長之路;二是「危機後」,認定危機已經過去;三是「後危機」,其落腳點仍在危機上,強調當前仍處在危機之中,止跌回穩僅僅意味著階段性調整。我注意到,多數經濟學家傾向於用後一種概括來判定當前的形勢。在最近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胡錦濤同志也明確使用了這個概括。
多數經濟學家都贊同「後危機」這個謹慎的判斷,那是因為,一方面,造成此次百年不遇全球金融危機的一些主要因素基本上沒有被根除;另一方面,危機中各國所採取的大量非常規的救助措施,其副作用正漸次顯現。
導致危機的根源大致可在實體經濟和金融兩大領域中尋找。在實體經濟領域,全球經濟失衡以及與之互為表裡的各國經濟失衡問題,南北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有惡化之勢;在金融領域,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疏遠化、金融監管的嚴重滯後、貨幣政策的效力遞減、金融業的治理機制扭曲等等,也基本上依然故我。
為了救助危機,各國政府均採取了很多強有力的非常措施。這些措施的正面作用,是迅速止住了經濟的下滑趨勢,其負面作用則是可能延長恢復的進程。這方面的表現,當推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扭曲、天文數字的貨幣信貸投放、財政赤字情況嚴重惡化,以及市場秩序全面崩壞等最為突出。
舊患未除,又添新憂,人們理所當然對危機的恢復憂心忡忡。
面對如此之多的新課題和新挑戰,我們當然必須加強研究,而且,我們需要具有各種知識背景的研究者們展開全方位、多角度、長時期的研究。
李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