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民主革命先驅、中國辛亥革命領袖。他所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帝制統治,還建立了一個沒有皇帝專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共和國。
自一九○○年第一次到新加坡至一九二五年逝世為止,中山先生與整個南洋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他曾多次到訪檳城,並促成中國同盟會檳城分會、檳城閱書報社,以及光華日報社三個革命團體的成立。本書專注於撰著中山先生與檳榔嶼的相關史蹟,全書共有十二個章節:分別敘述中山先生與檳榔嶼的點滴史實,及其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於新、馬華人政治史上之歷史意義。書後附錄了十九名中山先生忠實革命擁護者之生平傳略及若干珍貴文獻。結合此二部分文字貫通讀之,讀者當會對書中的歷史和人物有較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本書特色
*提供中山先生與檳榔嶼的相關史蹟
*收錄19名中山先生忠實革命擁護者之生平傳略及若干珍貴文獻
名人推薦
許水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慶華博士
馬來亞大學文學士一等榮譽學位、文學碩士學位。1989年9月起受聘為馬大中文系講師、副教授。1997年考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哲學博士(亞洲研究專業)。著有:《普世價值的實踐:馬來西亞創價學會的和平、文化與教育運動》(與濮文起合著)、《代天巡狩:馬六甲勇全殿池王爺與王船》、《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1~4卷、《東南亞華人宗教與歷史論叢》。主編《慶賀傅吾康教授八秩晉六榮慶學術論文集》、《漢學研究學刊》第1~3卷等。譯有:《馬新德教會之發展及其分佈研究》,並在國內外學報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蘇慶華博士
馬來亞大學文學士一等榮譽學位、文學碩士學位。1989年9月起受聘為馬大中文系講師、副教授。1997年考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哲學博士(亞洲研究專業)。著有:《普世價值的實踐:馬來西亞創價學會的和平、文化與教育運動》(與濮文起合著)、《代天巡狩:馬六甲勇全殿池王爺與王船》、《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1~4卷、《東南亞華人宗教與歷史論叢》。主編《慶賀傅吾康教授八秩晉六榮慶學術論文集》、《漢學研究學刊》第1~3卷等。譯有:《馬新德教會之發展及其分佈研究》,並在國內外學報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序/許水德
自序
第一章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一、青年革命家
二、孫中山的世界足跡
第二章 檳榔嶼史略
一、檳榔嶼被提昇為省及其建制進程
二、英國海峽殖民地「三州府」演進史略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新加坡、馬來亞的華僑社會略述
星、馬華僑與秘密會黨
第四章 革命派於1906年前在海峽殖民地的活動略述
孫中山抵達馬宣傳前的當地革命團體和組織
第五章 孫中山對南洋間接與直接影響
清廷眼中的康、梁與孫中山
第六章 檳榔嶼(檳城)華僑與孫中山
第七章 檳城同盟會分會、閱書報社和光華日報社三大革命團體的關係
一、同盟會檳城分會
二、檳城閱書報社
三、創辦光華日報社
第八章 孫中山與檳榔嶼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
一、遷移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之始由
二、選擇檳城作為同盟會南洋支部新基地的主要考量
第九章 革命派於星、馬展開的宣傳活動
一、革命化劇團與戲劇表演
二、公開演講與群眾集會
第十章 維新派與革命派之首要競爭陣地─學校與其他社會機構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前、後同盟會(及國民黨)於星、馬的革命運動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在新、馬華人政治史上的歷史意義
小結
後記
附錄一 中山先生革命事業忠實擁護者傳略選錄(馬來亞部分)
附錄二 同盟會時代南洋英荷各屬黨人題名錄
附錄三 孫中山於檳城的演說辭
附錄四 汪精衛在檳榔嶼的兩次演說辭
附錄五 慷慨資助革命事業的革命先烈與其商號
附錄六 丘樹宏主創《孫中山(組歌)─獻給偉大的辛亥革命週年》歌詞全文
參考資料
自序
第一章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一、青年革命家
二、孫中山的世界足跡
第二章 檳榔嶼史略
一、檳榔嶼被提昇為省及其建制進程
二、英國海峽殖民地「三州府」演進史略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新加坡、馬來亞的華僑社會略述
星、馬華僑與秘密會黨
第四章 革命派於1906年前在海峽殖民地的活動略述
孫中山抵達馬宣傳前的當地革命團體和組織
第五章 孫中山對南洋間接與直接影響
清廷眼中的康、梁與孫中山
第六章 檳榔嶼(檳城)華僑與孫中山
第七章 檳城同盟會分會、閱書報社和光華日報社三大革命團體的關係
一、同盟會檳城分會
二、檳城閱書報社
三、創辦光華日報社
第八章 孫中山與檳榔嶼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
一、遷移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之始由
二、選擇檳城作為同盟會南洋支部新基地的主要考量
第九章 革命派於星、馬展開的宣傳活動
一、革命化劇團與戲劇表演
二、公開演講與群眾集會
第十章 維新派與革命派之首要競爭陣地─學校與其他社會機構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前、後同盟會(及國民黨)於星、馬的革命運動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在新、馬華人政治史上的歷史意義
小結
後記
附錄一 中山先生革命事業忠實擁護者傳略選錄(馬來亞部分)
附錄二 同盟會時代南洋英荷各屬黨人題名錄
附錄三 孫中山於檳城的演說辭
附錄四 汪精衛在檳榔嶼的兩次演說辭
附錄五 慷慨資助革命事業的革命先烈與其商號
附錄六 丘樹宏主創《孫中山(組歌)─獻給偉大的辛亥革命週年》歌詞全文
參考資料
序
自序
誠如林家有教授所言:「講辛亥革命,離不開講孫中山。」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傑出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對中國社會百年變遷起了重大的作用。不同於中國歷史上以往的所有革命運動,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的帝制統治,還建立了一個沒有皇帝專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共和國。辛亥革命的意義,在於它結束了中國一個舊的時代,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章開沅教授甚至認為:「辛亥革命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所謂超越時間的限制,那就是說,一百年,幾百年,都會感到辛亥革命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所謂超越空間的限制,就是指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已經超越了國界。我們有一個深切的感覺,辛亥革命已經是一個國際的顯學了。」
隨著時間之推移,中外學者已出版有關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著述,在種類和數量上不可謂不多。但專注於探討孫中山、辛亥革命與南洋華僑課題的著作,除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顏清湟著《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和黃建淳著《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專書兩種外,單篇論文涉及此課題的、或零星散見於歷年各報章和學刊上。
本世紀初以來,出版的相關著作於數量上有所增加,其中包括張少寬著《孫中山與庇能會議:策動廣州三、二九之役》,邱思妮著、陳耀宗譯的《孫中山在檳榔嶼》,黃賢強、陳丁輝、潘宣輝主編《孫中山和革命志士:歷史、記憶與反思》暨《孫中山和革命志士:理想、實踐與新世紀展望》二冊,以及劉釗伊編著的《孫中山在馬、新》等數種。上述前後期出版的著作,在資料和參考方面,為作者撰寫本書時提供了不少方便。新加坡國大中文系歷史學者黃賢強教授先後發表的《孫中山在檳城的革命團體及其互動模式》、《同德書報社與孫中山精神在新加坡的傳承》諸鴻文,尤對作者本書的寫作參考甚有助益。此外,李恩涵撰〈南洋方面研究孫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及李金生撰〈同盟會、孫中山與東南亞華人(1906-1912):研究資料選目〉,亦起了重要的參考和牽引作用。
2013年,通過鐘靈校友陳是呈同學的介紹,並經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教授的推薦,慶華受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之委託,撰寫題為「中山先生與檳榔嶼」一書,並將列入「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叢書」當中。應允承擔撰寫此書之後,發覺到特別是有關中山先生在檳榔嶼可依據的翔實史蹟和資料並不很多;就目前已先後發表或出版之研究成果而言,即令經有心人戮力結合,將既存文獻和口述歷史、傳說綴輯成章(冊),卻往往又因書中章節之內容零散,或採信相關史蹟、年份之出入,而難免產生某些這樣或那樣的困惑。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並非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班出身。自承擔撰寫本書任務以來,一則為補拙不惜花費不少金錢和時間進一步收集和閱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發表和出版的許多論著,從中借鑒、摘引或匯集相關點滴資料,對相關史實進行貫通式的對比考察,試圖用整體的眼光探究辛亥時期中山先生與檳榔嶼的歷史。如今撰寫任務完成,呈諸方家、讀者面前。書中失當之處,尚祈有以教政。
就本書體例而言,除了序言和小結,全書共分篇幅長短不一之十二個章節,分別敘述中山先生與檳榔嶼方方面面的點滴史實,及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於新、馬華人政治史上之歷史意義。書後附錄選輯了19名與檳榔嶼華人社會與歷史相關之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運動忠實擁護者之生平傳略及若干珍貴文獻,藉以補充本書行文中敘述之不足。結合此二部分之文字貫通讀之,或對拙著中的人、事與物有較具體的認識和體會。是為序。
誠如林家有教授所言:「講辛亥革命,離不開講孫中山。」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傑出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對中國社會百年變遷起了重大的作用。不同於中國歷史上以往的所有革命運動,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的帝制統治,還建立了一個沒有皇帝專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共和國。辛亥革命的意義,在於它結束了中國一個舊的時代,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章開沅教授甚至認為:「辛亥革命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所謂超越時間的限制,那就是說,一百年,幾百年,都會感到辛亥革命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所謂超越空間的限制,就是指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已經超越了國界。我們有一個深切的感覺,辛亥革命已經是一個國際的顯學了。」
隨著時間之推移,中外學者已出版有關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著述,在種類和數量上不可謂不多。但專注於探討孫中山、辛亥革命與南洋華僑課題的著作,除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顏清湟著《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和黃建淳著《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專書兩種外,單篇論文涉及此課題的、或零星散見於歷年各報章和學刊上。
本世紀初以來,出版的相關著作於數量上有所增加,其中包括張少寬著《孫中山與庇能會議:策動廣州三、二九之役》,邱思妮著、陳耀宗譯的《孫中山在檳榔嶼》,黃賢強、陳丁輝、潘宣輝主編《孫中山和革命志士:歷史、記憶與反思》暨《孫中山和革命志士:理想、實踐與新世紀展望》二冊,以及劉釗伊編著的《孫中山在馬、新》等數種。上述前後期出版的著作,在資料和參考方面,為作者撰寫本書時提供了不少方便。新加坡國大中文系歷史學者黃賢強教授先後發表的《孫中山在檳城的革命團體及其互動模式》、《同德書報社與孫中山精神在新加坡的傳承》諸鴻文,尤對作者本書的寫作參考甚有助益。此外,李恩涵撰〈南洋方面研究孫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及李金生撰〈同盟會、孫中山與東南亞華人(1906-1912):研究資料選目〉,亦起了重要的參考和牽引作用。
2013年,通過鐘靈校友陳是呈同學的介紹,並經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教授的推薦,慶華受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之委託,撰寫題為「中山先生與檳榔嶼」一書,並將列入「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叢書」當中。應允承擔撰寫此書之後,發覺到特別是有關中山先生在檳榔嶼可依據的翔實史蹟和資料並不很多;就目前已先後發表或出版之研究成果而言,即令經有心人戮力結合,將既存文獻和口述歷史、傳說綴輯成章(冊),卻往往又因書中章節之內容零散,或採信相關史蹟、年份之出入,而難免產生某些這樣或那樣的困惑。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並非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班出身。自承擔撰寫本書任務以來,一則為補拙不惜花費不少金錢和時間進一步收集和閱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發表和出版的許多論著,從中借鑒、摘引或匯集相關點滴資料,對相關史實進行貫通式的對比考察,試圖用整體的眼光探究辛亥時期中山先生與檳榔嶼的歷史。如今撰寫任務完成,呈諸方家、讀者面前。書中失當之處,尚祈有以教政。
就本書體例而言,除了序言和小結,全書共分篇幅長短不一之十二個章節,分別敘述中山先生與檳榔嶼方方面面的點滴史實,及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於新、馬華人政治史上之歷史意義。書後附錄選輯了19名與檳榔嶼華人社會與歷史相關之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運動忠實擁護者之生平傳略及若干珍貴文獻,藉以補充本書行文中敘述之不足。結合此二部分之文字貫通讀之,或對拙著中的人、事與物有較具體的認識和體會。是為序。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一、青年革命家
孫中山,乳名帝象,本名孫文,字逸仙,1866年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入讀鄉間的私塾。1879年,孫中山隨母楊太夫人前往夏威夷探望其胞兄孫眉,初次接觸到西方社會和文化,曾在當地入讀教會開設的意奧蘭尼書院和奧阿厚書院。1883年回翠亨村後,年僅17歲他為破除迷信而拆毀北極殿的神像,因觸怒鄉人而被迫離鄉來港,先後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及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期間更在香港受洗為基督徒。1886年夏,孫先生曾離港到廣州的博濟醫院習醫。翌年,得悉以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為教學與實習場地的香港西醫書院成立,乃重返香港繼續學業,並於1892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畢業後,他在廣州與澳門行醫。
1894年6月孫先生到天津上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裕民強國的「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四大主張,未被採納,乃轉而致力以武裝推翻滿清統治。他於同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在檀香山(Honolulu,今夏威夷)創立興中會。翌年2月,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隨即在廣州發動了第一次起義,事敗後被清廷重金懸賞緝捕。於是他走避香港,乘船前往日本神戶。在那裡,他剪掉辮子,蓄起鬍鬚,穿上西服,從此與舊世界決裂。改變形象穿著,是他作為國際革命家所邁出的第一步。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遭清政府駐英使館人員挾持囚禁,幸蒙恩師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多方營救,方才成功脫險。過後,他應劍橋大學教授之請撰文記述這段驚險經歷,並以《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於1897年1月21日在英國出版。此書一出,孫中山更為人所知。日人平山周與宮崎寅藏均於讀此書後大受感動,不但成為孫中山的密友,宮崎更成為日本協助中國革命的重要關鍵人物。
1897年7月孫中山離英經加拿大抵日本橫濱,繼續籌劃革命。他遍訪日本重要政治派系,結交了許多日本朝野的名流志士。翌年,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0日)失敗後,宮崎及平山周等人保護康有為、梁啟超師徒至日本。此時日本的執政黨有意促成維新與革命兩派的合作,孫先生亦認為兩派的方法雖異,但欲致中國富強的目標相同,曾多次計劃與康有為會面,但遭到康之拒絕。自此以後,維新與革命兩派乃各自分道揚鑣,甚至互相敵對。
一、青年革命家
孫中山,乳名帝象,本名孫文,字逸仙,1866年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入讀鄉間的私塾。1879年,孫中山隨母楊太夫人前往夏威夷探望其胞兄孫眉,初次接觸到西方社會和文化,曾在當地入讀教會開設的意奧蘭尼書院和奧阿厚書院。1883年回翠亨村後,年僅17歲他為破除迷信而拆毀北極殿的神像,因觸怒鄉人而被迫離鄉來港,先後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及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期間更在香港受洗為基督徒。1886年夏,孫先生曾離港到廣州的博濟醫院習醫。翌年,得悉以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為教學與實習場地的香港西醫書院成立,乃重返香港繼續學業,並於1892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畢業後,他在廣州與澳門行醫。
1894年6月孫先生到天津上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裕民強國的「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四大主張,未被採納,乃轉而致力以武裝推翻滿清統治。他於同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在檀香山(Honolulu,今夏威夷)創立興中會。翌年2月,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隨即在廣州發動了第一次起義,事敗後被清廷重金懸賞緝捕。於是他走避香港,乘船前往日本神戶。在那裡,他剪掉辮子,蓄起鬍鬚,穿上西服,從此與舊世界決裂。改變形象穿著,是他作為國際革命家所邁出的第一步。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遭清政府駐英使館人員挾持囚禁,幸蒙恩師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多方營救,方才成功脫險。過後,他應劍橋大學教授之請撰文記述這段驚險經歷,並以《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於1897年1月21日在英國出版。此書一出,孫中山更為人所知。日人平山周與宮崎寅藏均於讀此書後大受感動,不但成為孫中山的密友,宮崎更成為日本協助中國革命的重要關鍵人物。
1897年7月孫中山離英經加拿大抵日本橫濱,繼續籌劃革命。他遍訪日本重要政治派系,結交了許多日本朝野的名流志士。翌年,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0日)失敗後,宮崎及平山周等人保護康有為、梁啟超師徒至日本。此時日本的執政黨有意促成維新與革命兩派的合作,孫先生亦認為兩派的方法雖異,但欲致中國富強的目標相同,曾多次計劃與康有為會面,但遭到康之拒絕。自此以後,維新與革命兩派乃各自分道揚鑣,甚至互相敵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190
-
新書79折$190
-
新書79折$190
-
新書79折$190
-
新書85折$204
-
新書88折$211
-
新書9折$216
-
新書9折$216
-
新書94折$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