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里法說自己
一手開啟台灣美術傳史的窄門,美術史於是從「我」開始寫起;
曾經是有兩個父親的孤兒,祖父的章回小說是幼年的童話,
以虛擬的故事寫下第一部美術史演義,紫色從此是永遠的代號。
遠看是個政治外衣脫不掉的文化人,
近看是個遊走在台北、巴黎、紐約的浪人,
多少美術前輩在他紐約客廳沙發上留下動人的故事!
於是,這一生的傳奇等於是台灣美術的傳奇。
回台定居的三十年,以策展和裝置的觀念舖陳多樣藝術人生,
近代美術裡他只爭取在眾人之前走出第一步,
今後且看他怎樣完成一個拓荒者的多彩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謝里法
台北大稻埕永樂町(迪化街)1938年出生。1948年台北市太平國民學校畢業(戰爭期間在金瓜石就讀東國民學校兩年)。1954年省立基隆中學畢業。1959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1964年乘船經香港赴法、進國立巴黎美術學院雕刻班、夜間學作版畫(銅版和絹印)。1968年轉往美國紐約。1970年開始寫文章在國內刊物投稿,介紹歐美現代美術。 版畫作品參加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挪威國際版畫雙年展、瑞士國際版畫三年展等,受巴黎國家圖書館、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著作有《紐約藝術世界》、《藝術的冒險》、《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灣出土人物誌》、《我所看到的上一代》、《重塑台灣的心靈》、《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紫色大稻埕》、《變色的年代》等 。 1996年回國,目前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垃圾美學」、「10+10=21」(策展)、「紫色大稻埕—七十回顧展」。 受聘任總統文化獎、國家文藝獎、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台新獎、台北市獎、大墩美展、台灣國展等評審員。 獲美國台美文教基金會人文成就獎、台灣文藝社文學評論獎、台東縣榮譽縣民。
謝里法
台北大稻埕永樂町(迪化街)1938年出生。1948年台北市太平國民學校畢業(戰爭期間在金瓜石就讀東國民學校兩年)。1954年省立基隆中學畢業。1959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1964年乘船經香港赴法、進國立巴黎美術學院雕刻班、夜間學作版畫(銅版和絹印)。1968年轉往美國紐約。1970年開始寫文章在國內刊物投稿,介紹歐美現代美術。 版畫作品參加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挪威國際版畫雙年展、瑞士國際版畫三年展等,受巴黎國家圖書館、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著作有《紐約藝術世界》、《藝術的冒險》、《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灣出土人物誌》、《我所看到的上一代》、《重塑台灣的心靈》、《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紫色大稻埕》、《變色的年代》等 。 1996年回國,目前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垃圾美學」、「10+10=21」(策展)、「紫色大稻埕—七十回顧展」。 受聘任總統文化獎、國家文藝獎、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台新獎、台北市獎、大墩美展、台灣國展等評審員。 獲美國台美文教基金會人文成就獎、台灣文藝社文學評論獎、台東縣榮譽縣民。
目錄
目錄
謝里法各階段作品簡介 彩1至彩32
自序 8
1 町(出生)/ 犁(大學) 19
台北大稻埕出生 20
牛乳餅‧查某姑 24
和阿公一起行走在永樂町大街上 26
「富士山」和鬱金香 30
阿公的認同 33
那一天日本老師都哭了 39
重回生父母的家 44
「山陽行」發了光復財 48
我們的老師叫「怪手」 53
學校裡鬧「匪諜」 58
中學時代對死亡的聯想 63
偷窺姑丈的保險箱 67
決定投考藝術系 70
大學生不跳舞! 75
我們這一班 78
繪畫的基礎素描課 88
師大藝術系老師們 92
找夢的人 96
孫老師是「台北人」 101
廖老師不懂國畫! 104
孫多慈畫室裡的才女 108
畢業前夕 113
加入「五月畫會」 117
2 礁(教學生活) 123
在礁溪找到第一件教職 124
不來鄉下不知道官有多大 126
五月裡走入畫壇 131
入營受訓 134
「領袖」這東西 136
入營去「作兵」 139
脫下軍服一起裸泳 141
下部隊當排長 143
南亞遠征軍 146
基隆顏家商職任教 150
秦松有個爸名叫秦嶺 153
出國前的「黑」、「白」畫 156
惜別雨港都 161
3 丘(出國、巴黎)165
喝中國水長大的香港人 166
戰火下的西貢 168
國語人與「金陵春夢」 170
啞巴和尚在唸經! 173
佳榭遠東學生宿舍 176
留學生的認同與歸宿 181
60年代的緊張關係 183
民初老留學生 187
巴黎三劍客 191
唱日本國歌慶祝光復節 195
神祕小聚會 198
「臺灣青年」有毒‧師公如是說 200
走在藝術人生的路上 203
對立與辯證 205
1960年代的巴黎「沙龍」 211
天真文化價值觀 214
看見教皇 216
當上遊走西班牙的背包客 220
阿爾塔米拉洞窟繪畫 225
留學生的打工生活 230
「光」的美術史展覽會 233
踏尋梵谷的足跡 237
「共匪」在哪裡? 240
闖開那扇門看見玻璃箱裡有嬰兒 243
沿著塞尚的下坡道走下去 245
在美術館長廊找歷史 248
臺灣出國旅團的前鋒 251
為美術史上的小名家爭一席之地 254
數數美術史有多少三劍客 258
在「人類」裡找原始與現代的距離 262
調色板上的變奏曲 268
阿拉伯區木炭街 273
好甜的「現代感」! 277
為象鼻岩演出「現代舞」 280
香港來的阿平 282
歐洲學生反對的是「戰神」 285
看到不一樣的羅丹 288
蘇朝棟在巴士站送我離開巴黎 292
4 村(紐約) 299
美國/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度 300
哈德遜河岸的西貝茲 303
紐約美術界的東方人 306
臺灣來的「雲上の人」 311
「盤古」說我背叛祖宗 313
這才開始寫文章 315
江文也/一個音樂家的出土 318
為「臺灣」、「美術」、「史」牽上了線 322
父與子/郭家的兩代情 324
不是為上一代寫歷史 327
客廳沙發椅上坐過的前輩們 333
再見《媳婦入門》 338
三個女人的故事 340
格林威治村的「橄欖樹」 343
兩個只花錢不賺錢的女人 345
文章裡沒有了意識就沒有意思! 348
「出土人物誌」背後的故事 351
老英雄走了! 355
夏威夷來的廣東人 357
生意人的政治思考 360
宜蘭外海一個小島惹的禍 362
版印「嬰兒」與「玻璃箱」 364
畫家、收藏家與策展人 367
年輕時候的「美齡」和「水龍」 370
5 埕(回國) 373
民進黨旗是我畫的! 374
把自己交給機場的李將軍 378
舊時同學已是今日當權派 381
拜會台中畫壇三佬 385
這才是名畫家! 389
為文建會提三項建議 394
珍重與再見 398
重回巴黎尋找聖者光環 402
6 墩(定居) 411
彰化師大美術系客座教授 412
遊走在臺灣政治的邊緣 419
初識台北畫廊 422
「牛耳」的黃議員 426
「卵生文明」換來一棟房子 430
笑看台中市長民選 434
編撰中臺灣美術年表 438
尋找地方美術的特質 443
10+10=21 447
臺灣美術史從「我」開始寫起 450
「舊瓶裝新酒」老人裝置展 455
「文英」復興運動 459
童年記憶裡的二二八 464
在大地震中誕生的攝影家 467
一百個「臺灣頭」裡唯一的童子 471
初識東海岸美術界 474
轉型後的礦山九份 480
為大稻埕寫小說 483
此生第一個文學獎 486
紫色的回顧展 489
換得一條市長的紫色領帶 494
什麼都不是,就是我的地位 498
左派與右派在時間裡和解 504
7 屯(老年) 509
四十年前版畫意外重現 510
「核」光山上的「素」食年代 512
在壁上讓藝術與民主串聯 515
青睞大稻埕 519
失敗畫家贏得一座美術館 522
達文西割掉我一塊肉 524
謝里法各階段作品簡介 彩1至彩32
自序 8
1 町(出生)/ 犁(大學) 19
台北大稻埕出生 20
牛乳餅‧查某姑 24
和阿公一起行走在永樂町大街上 26
「富士山」和鬱金香 30
阿公的認同 33
那一天日本老師都哭了 39
重回生父母的家 44
「山陽行」發了光復財 48
我們的老師叫「怪手」 53
學校裡鬧「匪諜」 58
中學時代對死亡的聯想 63
偷窺姑丈的保險箱 67
決定投考藝術系 70
大學生不跳舞! 75
我們這一班 78
繪畫的基礎素描課 88
師大藝術系老師們 92
找夢的人 96
孫老師是「台北人」 101
廖老師不懂國畫! 104
孫多慈畫室裡的才女 108
畢業前夕 113
加入「五月畫會」 117
2 礁(教學生活) 123
在礁溪找到第一件教職 124
不來鄉下不知道官有多大 126
五月裡走入畫壇 131
入營受訓 134
「領袖」這東西 136
入營去「作兵」 139
脫下軍服一起裸泳 141
下部隊當排長 143
南亞遠征軍 146
基隆顏家商職任教 150
秦松有個爸名叫秦嶺 153
出國前的「黑」、「白」畫 156
惜別雨港都 161
3 丘(出國、巴黎)165
喝中國水長大的香港人 166
戰火下的西貢 168
國語人與「金陵春夢」 170
啞巴和尚在唸經! 173
佳榭遠東學生宿舍 176
留學生的認同與歸宿 181
60年代的緊張關係 183
民初老留學生 187
巴黎三劍客 191
唱日本國歌慶祝光復節 195
神祕小聚會 198
「臺灣青年」有毒‧師公如是說 200
走在藝術人生的路上 203
對立與辯證 205
1960年代的巴黎「沙龍」 211
天真文化價值觀 214
看見教皇 216
當上遊走西班牙的背包客 220
阿爾塔米拉洞窟繪畫 225
留學生的打工生活 230
「光」的美術史展覽會 233
踏尋梵谷的足跡 237
「共匪」在哪裡? 240
闖開那扇門看見玻璃箱裡有嬰兒 243
沿著塞尚的下坡道走下去 245
在美術館長廊找歷史 248
臺灣出國旅團的前鋒 251
為美術史上的小名家爭一席之地 254
數數美術史有多少三劍客 258
在「人類」裡找原始與現代的距離 262
調色板上的變奏曲 268
阿拉伯區木炭街 273
好甜的「現代感」! 277
為象鼻岩演出「現代舞」 280
香港來的阿平 282
歐洲學生反對的是「戰神」 285
看到不一樣的羅丹 288
蘇朝棟在巴士站送我離開巴黎 292
4 村(紐約) 299
美國/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度 300
哈德遜河岸的西貝茲 303
紐約美術界的東方人 306
臺灣來的「雲上の人」 311
「盤古」說我背叛祖宗 313
這才開始寫文章 315
江文也/一個音樂家的出土 318
為「臺灣」、「美術」、「史」牽上了線 322
父與子/郭家的兩代情 324
不是為上一代寫歷史 327
客廳沙發椅上坐過的前輩們 333
再見《媳婦入門》 338
三個女人的故事 340
格林威治村的「橄欖樹」 343
兩個只花錢不賺錢的女人 345
文章裡沒有了意識就沒有意思! 348
「出土人物誌」背後的故事 351
老英雄走了! 355
夏威夷來的廣東人 357
生意人的政治思考 360
宜蘭外海一個小島惹的禍 362
版印「嬰兒」與「玻璃箱」 364
畫家、收藏家與策展人 367
年輕時候的「美齡」和「水龍」 370
5 埕(回國) 373
民進黨旗是我畫的! 374
把自己交給機場的李將軍 378
舊時同學已是今日當權派 381
拜會台中畫壇三佬 385
這才是名畫家! 389
為文建會提三項建議 394
珍重與再見 398
重回巴黎尋找聖者光環 402
6 墩(定居) 411
彰化師大美術系客座教授 412
遊走在臺灣政治的邊緣 419
初識台北畫廊 422
「牛耳」的黃議員 426
「卵生文明」換來一棟房子 430
笑看台中市長民選 434
編撰中臺灣美術年表 438
尋找地方美術的特質 443
10+10=21 447
臺灣美術史從「我」開始寫起 450
「舊瓶裝新酒」老人裝置展 455
「文英」復興運動 459
童年記憶裡的二二八 464
在大地震中誕生的攝影家 467
一百個「臺灣頭」裡唯一的童子 471
初識東海岸美術界 474
轉型後的礦山九份 480
為大稻埕寫小說 483
此生第一個文學獎 486
紫色的回顧展 489
換得一條市長的紫色領帶 494
什麼都不是,就是我的地位 498
左派與右派在時間裡和解 504
7 屯(老年) 509
四十年前版畫意外重現 510
「核」光山上的「素」食年代 512
在壁上讓藝術與民主串聯 515
青睞大稻埕 519
失敗畫家贏得一座美術館 522
達文西割掉我一塊肉 524
內容連載
自序
謝里法說自己
對一個寫作的人的一生,從他讀過的書、發表過的文章、出版過的著作,依照年代順序寫成年表,很容易就看出這個人出生以來各個階段的歷程;或換成當教員的人生,從他童年就讀的學校,經過師範學校或學院,然後從事教學後歷經幾個學校,直到退休,單純以學校名稱和年代排列下來,教學的人生也很清楚就看出來。有了大概輪廓,分出章節做細部描寫,寫出來就是他的一生了。
若將同樣方法用在一名畫家,從他學習過程到進行創作,一生中種種不同階段,每一階段皆有幾件作品代表當時之風格及風格的轉捩點,每件作品各有製作年代,細述創作過程及理念,加上生活細節的鋪陳,藝術家的人生就這樣在字面上呈現了,看來多麼單純,等到提筆時,竟一年等過一年,好久才寫下幾張稿紙。
未到七十歲,時任國美館館長的倪再沁兄,見面就問我等七十歲要替我舉辦個人研究的學術研討會,好幾次我的回答都是「快了!」直到他已卸任館長,我的年齡還未跨過七十門檻,接著是李戊昆和林正儀館長,他也把自己的計畫書交下去,希望代為完成他的意願,兩位館長轉眼間也下任了,我才剛滿七十歲,接任的是薛保瑕館長,她主動與我談研討會的事,沒想到談過幾次後,她發現我近年竟有這許多作品陸續在各地發表,若將之集中展出一定可觀,這才決定以作品陳列配合研討會,把布展工作交由展覽組施淑萍和陳彩雲兩位,幾天後經過館內討論,交給我的計畫案展出場地平面圖竟占有樓下左側整個空間,且有兩個月的展期,這一來展覽聲勢反超過研討會而讓研討會成了配角,我是這樣以七十回顧展之名踩進七十歲大門,在臺灣畫壇從此晉升為受人敬重的前輩畫家。
1
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我舉辦七十回顧展是我接近七十歲那年,正開始提筆寫自己的回憶錄,等作品展出來之後,才發覺一個畫家的回顧展無異等於是自己的回憶錄,只是不以文字,而以作品記錄自己的人生過程,並且又更為具體。經這麼一想,又把寫回憶的事放在一旁。在這空檔裡接連寫了兩本長篇小說,把1970年代發表的《美術運動史》用演義的方式寫出來,更對自己有能力寫長篇小說感到萬分意外,書名為《紫色大稻埕》和《變色的年代》。
謝里法說自己
對一個寫作的人的一生,從他讀過的書、發表過的文章、出版過的著作,依照年代順序寫成年表,很容易就看出這個人出生以來各個階段的歷程;或換成當教員的人生,從他童年就讀的學校,經過師範學校或學院,然後從事教學後歷經幾個學校,直到退休,單純以學校名稱和年代排列下來,教學的人生也很清楚就看出來。有了大概輪廓,分出章節做細部描寫,寫出來就是他的一生了。
若將同樣方法用在一名畫家,從他學習過程到進行創作,一生中種種不同階段,每一階段皆有幾件作品代表當時之風格及風格的轉捩點,每件作品各有製作年代,細述創作過程及理念,加上生活細節的鋪陳,藝術家的人生就這樣在字面上呈現了,看來多麼單純,等到提筆時,竟一年等過一年,好久才寫下幾張稿紙。
未到七十歲,時任國美館館長的倪再沁兄,見面就問我等七十歲要替我舉辦個人研究的學術研討會,好幾次我的回答都是「快了!」直到他已卸任館長,我的年齡還未跨過七十門檻,接著是李戊昆和林正儀館長,他也把自己的計畫書交下去,希望代為完成他的意願,兩位館長轉眼間也下任了,我才剛滿七十歲,接任的是薛保瑕館長,她主動與我談研討會的事,沒想到談過幾次後,她發現我近年竟有這許多作品陸續在各地發表,若將之集中展出一定可觀,這才決定以作品陳列配合研討會,把布展工作交由展覽組施淑萍和陳彩雲兩位,幾天後經過館內討論,交給我的計畫案展出場地平面圖竟占有樓下左側整個空間,且有兩個月的展期,這一來展覽聲勢反超過研討會而讓研討會成了配角,我是這樣以七十回顧展之名踩進七十歲大門,在臺灣畫壇從此晉升為受人敬重的前輩畫家。
1
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我舉辦七十回顧展是我接近七十歲那年,正開始提筆寫自己的回憶錄,等作品展出來之後,才發覺一個畫家的回顧展無異等於是自己的回憶錄,只是不以文字,而以作品記錄自己的人生過程,並且又更為具體。經這麼一想,又把寫回憶的事放在一旁。在這空檔裡接連寫了兩本長篇小說,把1970年代發表的《美術運動史》用演義的方式寫出來,更對自己有能力寫長篇小說感到萬分意外,書名為《紫色大稻埕》和《變色的年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52折$260
-
新書79折$395
-
新書79折$395
-
新書79折$395
-
新書85折$425
-
新書9折$450
-
新書$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