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增訂版)

「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增訂版)
定價:620
NT $ 490 ~ 558
  • 作者:黃洪
  • 出版社:中華
  • 出版日期:2015-07-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8340050
  • ISBN13:9789888340057
  • 裝訂:平裝 / 41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增訂版
 

內容簡介

  香港經濟一直有發展,為什麼貧窮問題仍未解決,甚至變成深層次矛盾?
  「綜援」真的養懶人嗎?還是政府有意去標籤窮人?
  少數族裔和新移民即使如何努力,為何仍然陷入貧窮的困局?
  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反而會使低技術水平的工人失業?


  黃洪博士是研究香港貧困問題的專家,在本書中總結了他過去近二十年對貧窮問題的研究結果,以深入淺出的筆觸,詳盡的案例和數據,深入剖析香港貧窮問題的成因,展視不同貧窮人士的生活,並參考各地經驗,探討不同扶貧策略及方案的成效,思考香港應如何扶貧滅貧。

  增訂版增補了近兩年的最新資料,包括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佈的香港第一條官方的貧窮線,以及周永新教授及其團隊在2014年8月就香港退休保障發表的研究報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洪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本科畢業,英國華威大學勞工社會學碩士及社會學博士。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及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曾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頒發2012年度模範教學獎。

  現擔任香港融樂會副主席,並獲委任為第一屆扶貧委員會社會保障及退休保障小組增補委員。

  獲得2011/2012年度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接受研究資助局及中央政策組撥款325萬元進行《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研究。

  多年來持續關注勞工、社會保障及貧窮等社會議題,曾就邊緣勞工、露宿者、失業青年及舊區居民等社群進行研究及發表著作。近年參與推動在香港實行社區經濟發展的計劃,以及推動爭取全民養老金。
 

目錄

周永新  序
余志穩  序
自序
2015年增訂版自序

第一章  香港貧窮:從隱形到浮現
一、香港貧窮的「浮現」
二、本書的目標及結構
 
第二章  貧窮的定義及量度
 一、貧窮的定義:學術與政治的爭論
二、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
三、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四、綜合方法(Integrated Approach)
五、結語
 
第三章  整體貧窮狀況與兩性不同的處境
一、香港的貧窮狀況
二、不一樣的窮人、不一樣的處境
三、男性與貧窮
四、女性與貧窮
 
第四章  香港貧窮的成因:微觀與宏觀分析
一、對香港貧窮成因的不同解釋
二、微觀視角:個人行為及文化
三、宏觀視角:社會及經濟結構的轉變
四、結語:微觀與宏觀以外
 
第五章  中層視角:社會資本與社會排斥
一、社會資本與社會排斥
二、貧窮與社會資本
三、香港社會資本的弱化
四、貧窮戶的社會資本
五、貧窮與社會排斥
六、少數族裔面對的社會排斥
七、新來港婦女面對的社會排斥
八、社會排斥的機制與動力
九、結語
 
第六章  不再安全的安全網
一、綜援個案的上升
二、綜援人士的生活水平
三、綜援制度的三次檢討
四、綜援真的養懶人?
五、綜援未能滿足基本需要
六、結語
 
第七章  人力資本與跨代貧窮
一、兒童及青年貧窮率狀況
二、青年失業問題
三、居於偏遠地區青少年的貧窮情況
四、人力資本投資──香港的政策回應
五、宏觀介入: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
六、中觀介入:增強橋樑社會資本
七、不同扶貧策略的應用
 
第八章  邊緣勞工與最低工資
一、向下流動的邊緣勞工
二、不受保護的苦勞工
三、在職貧窮的浮現
四、在職貧窮的定義
五、在職貧窮狀況(1996年-2005年)
六、爭取最低工資的行動
七、設立最低工資對弱勢社群的影響
八、政策討論及建議
 
第九章  長者貧窮與退休保障
一、香港長者貧窮狀況
二、長者面對的匱乏與社會排斥
三、長者貧窮的原因
四、香港養老及退休保障制度
五、結語: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第十章  貧窮社區與社區發展
一、貧窮的地域集中
二、香港貧窮社區的分佈
三、市區舊區中的貧窮
四、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
五、協助貧窮社區脫貧的建議
六、社區經濟發展
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第十一章  出路:從扶貧到滅貧
一、貧窮問題的存在:從否認到承認
二、香港政府的扶貧政策
三、香港貧窮:不同層面的成因與相應的政策介入
四、思考未來的出路
五、結語
 
參考文獻
 

自序
   
  本書由構思到刊印歷經接近十年的時間。早於2004年,我已計劃整理自己由1995年至2003年完成的各項香港貧窮研究,出版一本系統地分析及評論香港貧窮問題的中文書籍。可是,單單是整理初稿已經用了三年的時間。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及時間有限,另一方面,由2004年至2007年間我亦同時進行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深水埗區議會及樂施會所委託的不同貧窮研究。當時,我希望將較新的研究結果加入本書。其後,資料不斷更新,書寫不斷延後。
   
  直至2012年,筆者剛好完成兩份研究(匱乏及社會排斥研究以及設立最低工資對弱勢社群影響研究),因有較新的資料可以引用,所以便決心把握時機完成書稿。剛好中華書局與我接觸,希望出版一本有關香港貧窮的書籍,本書才終能免於胎死腹中,與讀者見面。
   
  十年時間,時寫時停,既因事忙未能專心寫作,更因思前想後─對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思路,仍覺得想不清;對能否解決貧窮問題的前路,亦覺得看不通。自己想不清、看不通的東西,能對讀者有用嗎?今天,我鼓起勇氣將這本未盡如己意的作品出版,但我清楚知道對香港貧窮的成因以及對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方法,本書提出的只是初步的答案。我只期盼整理至此刻為止自己對香港貧窮的思考,一盡公民與學者的責任。
   
  本書綜合我曾經參與的多項香港貧窮研究,以及其他機構和人士的研究結果,加上自己在參與民間倡議工作時多方面的思考,結合為有理論分析、有實據資料及能反映香港實際情況的論述,從而提出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看法和思路,期盼供讀者參考和引起更深入的討論。
   
  本書其中一個目標讀者群是香港的中學生及大學生。我希望他/她們在分析香港貧窮問題以至撰寫報告及論文時,不單會參考本書論據,更能夠發揮獨立及批判思考的精神,就書中不同觀點、理論及政策的優缺點作出更深入的分析。最重要的是盼望他/她們認同貧窮這深層次矛盾源自不公義。我深信必須得到年青一代共同參與,一起去改變社會的不公義,貧窮方能真正消除。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必須要感謝眾多人士、團體與機構的協助,但本書的錯誤及不足肯定是筆者的個人責任。
   
  我首先要感謝的是在各項研究中曾經接受訪問及提供資料的人士,他/她們大多是香港的邊緣社群。幸得他/她們願意發聲和回應,才有本書眾多的個案及數據,令我們了解香港貧窮人士的生活和感受,得以明白貧窮不單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士的真實經歷。我衷心感謝曾協助我聯絡這些被訪者及資料提供者的團體和機構,也藉此機會向這些致力改善窮人處境的團體和機構致敬。
   
  其次,我要感謝的是與我一起進行各項貧窮研究的研究員,包括呂大樂、蔡海偉、李劍明、林靜雯、李昺偉、葉盛泉及Peter Saunders等。我在和他/她們共同工作及討論的過程中學到不同的知識、經驗和人生態度,豐富了我對貧窮問題的認知、分析和思考。
   
  我亦要感謝曾經資助或委託我進行不同貧窮研究的機構,包括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樂施會、深水埗區議會、研究資助局,以及中央政策組等。沒有這些機構的財政支持,各項研究便無法進行。社聯與樂施會一直是筆者就貧窮問題踐行倡議工作的伙伴。我要特別感謝社聯的蔡海偉、陳惠容及黃和平,書內提及社聯眾多的貧窮研究,很多的建議是經由我們一起討論,必須向他/她們致意。
   
  在本書歷經十年的籌備及出版過程中,我的研究助理,包括黎婉媚、蕭德健、歐陽達初、歐詠芝、羅婉萍、林雅雪、祝寅及衛昕等在不同時期協助我搜集資料、整理內容及制定圖表,我對他/她們的落力工作表示讚賞和感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永新講座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唸社工本科時的啟蒙老師,我一直記着他致力改善香港貧窮人士福祉的言教和身教。我衷心感謝他能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周永新教授接受扶貧委員會委託對香港退休保障作出綜合研究,我對此充滿盼望和信心。我亦要感謝余志穩博士為本書寫序。他當社會福利署署長時,我們是談判的對手;他退休後,卻變成我的好友,一起於融樂會當管理委員會成員。由前官員到現樂施會總裁,余志穩博士一直關心貧窮問題,由他為本書寫序實別有意義。
   
  中華書局高級經理黎耀強先生促成本書的出版,我感謝他對我的信任,我也為一再延後交稿而令他及同事要在假期趕工而致歉。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同意本書使用其感人的照片以反映貧窮人士的生活面貌,鍾泰來先生提供出色的照片;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的胡美蓮及社聯的蔡海偉分別為本書推介,以及協助本書出版的其他朋友及學生,都是我必須感謝的。
   
  在我撰寫本書的前後近十年歲月,沒有我太太方旻煐的鼓勵和支持,我很可能經已氣餒並放棄。她的同行令我可以堅持為香港的基層市民多做一點事情,但我對自己只有很少時間陪伴她和女兒確實抱有歉意。在審稿期間,旻煐日以繼夜地修訂書稿,大女兒灝昕協助校訂,小女兒灝晴從旁打氣。家人無限量的支持,為我充電、加油,我實無言感激。
   
  在修訂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記起了上一代的往事。旻煐想起了與患病失業的父親申請綜援被拒,在社會保障辦事處長長的走廊呆坐的一幕,也想起跟父親向親戚借錢無門的窘迫。我也記起九十年代中進行邊緣勞工研究時,外母是我訪問的對象,她由五十年代成為第一代工廠女工,一直努力工作到1990年,到七十多歲才願意退休。我的父母則一直讓我自由發展、自由選擇;中學階段,我常常透過學校的紅十字會青少年團的服務去訪貧問苦。這些經歴促使我對基層人士的苦況有所體會及認識,也影響了我的人生方向。
   
  這本書是獻給我的父母、已故的外父外母,從他/她們身上我們承傳了堅毅的精神,亦延續他/她們對下一代及未來「無窮」的盼望。

黃洪
2013年7月草於香港中文大學
 
2015年增訂版自序
   
  《「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一書於2013年首次出版之後,得到不同人士及團體的推介以及讀者的支持。我對各方友好和讀者的支持衷心感謝,而我更感欣慰的是這顯示了不少香港人希望能解決香港貧窮問題,令香港成為一個真正「無窮」的社會。
   
  2014年年底,由於本書的存貨差不多售罄,中華書局提出加印。然而,自本書第一版出版後,香港的扶貧政策及措施出現了一些新的轉變,所以筆者認為應將這些重要的新轉變加入在增訂版之中。這些新轉變包括:重新成立的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佈了香港第一條官方的貧窮線,並根據這貧窮線就香港2012年的貧窮狀況作出分析;及後,扶貧委員會委託了香港大學的周永新教授及其團隊就香港退休保障進行研究,而於2014年8月發佈報告。該研究報告不單分析了六個民間團體及政黨提出的退休/老年保障方案,周永新教授更提出了「全民老年金」的具體方案供政府及市民選擇。
   
  貧窮線的制定及退休保障方案的選擇,均對香港的扶貧政策及措施有重要的影響。本增訂版將介紹及討論上述最新發展,期望能有助讀者理解香港政府最新的扶貧政策,以檢視相關的政策是否更能接近「無窮」的長遠目標。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我的太太旻煐為這2015年增訂版認真審閱及校對;沒有她一直同行鼓勵和陪伴,我不可能在對香港當下的發展感到疑惑的時候,完成本書的修訂。

黃洪
2015年4月草於香港中文大學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香港貧窮:從隱形到浮現
 
貧困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以及承受被迫作出某種取捨而帶來的道義上的痛苦──例如,對於手頭上一筆有限的錢,是用來挽救一個生病的家人的生命,還是用來養育孩子?……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Narayan et al., 2000, p.3)
 
貧窮是一種痛苦。但這帶來痛苦的幽靈一直在全球的大地上陰霾不散。它不單在第三世界的農村持續出現,亦存在於全球的大都會中。在非洲,眾多的難民要面對戰亂、饑荒和疾病的威脅;在紐約、倫敦等大都會,不少無家者仍要靠慈善團體的協助才能免於飢餓及凍死街頭。在香港,我們經常在街頭見到年老的長者推着沉重的手推車,倚靠拾荒來維持生計;不少貧窮人士亦要等待街市臨近收市時去買平價餸菜,才能應付高昂的物價。在九十年代全球化急速擴展,香港的勞動階層與全球各地的勞動者一樣,出現明顯的貧窮問題。香港被視為經濟已發展地區,但事實上貧窮從未脫離香港。
 
一、香港貧窮的「浮現」
   
在1961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只有2,353港元,至2013年已經大幅增至296,599港元。若單從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來看,自六十年代以來,香港的經濟一直有長足的發展,但現實上香港的貧窮問題並沒有隨着經濟發展而消除。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出現後,香港以金融及房地產所支撐的泡沬經濟爆破,經濟大幅下滑,香港的貧窮問題更嚴重惡化。
   
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由1997年的10.2%,大幅下降至1998年的-5.5%。在2001年及2003年又經歷了美國九一一事件及SARS事件的衝擊,香港經濟一直持續低迷。自1999年至2003年,除了在2000年經濟有3.1%的正增長外,其餘四年,均出現1.9%至2.9%倒退,香港經歷了自八十年代以來最長的一次經濟衰退,勞工失業及減薪的情況非常嚴重。在2003年,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下降至186,704港元,低於1996年水平,失業人口高達275,200人,失業率高達7.9%,大量失業人口造成香港貧窮問題急速惡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90
  2. 新書
    79
    $490
  3. 新書
    85
    $527
  4. 新書
    9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