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歷史不是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不是強權暴力、陰謀詭計,歷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大智慧,誰掌握了這種文化
和大智慧,誰就掌握了歷史!
人,不是權謀的動物,卻是文化的動物。沒有文化素質的人,玩弄權術只會玩火自焚;而只要達到了「內聖」的境界,不用刻意玩弄權謀,也會做出利人利己的「外王」的業績來。
本書特色
本書分以「道家」與「佛家」、「縱橫家」、「兵家」、「陰陽家」所具的內涵與特色,敘述分屬不同層次智慧的重點,讓讀者在不同的政治人物與事件中,學習歷史可能延伸出的大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冷成金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後出版《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隱士與解脫》、《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等專著,以及《智典》、《辨經》、《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等歷史漫談作品,在文化界影響巨大。其中《辨經》、《智典》已被譯成韓文和日文出版,在韓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廣受歡迎。韓國前總理慮武鉉認為《辨經》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讀本。
冷成金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後出版《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隱士與解脫》、《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等專著,以及《智典》、《辨經》、《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等歷史漫談作品,在文化界影響巨大。其中《辨經》、《智典》已被譯成韓文和日文出版,在韓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廣受歡迎。韓國前總理慮武鉉認為《辨經》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讀本。
目錄
前 言
第三部分 道家智慧
最高明的道家智慧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黃老道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因而也是一種趨吉避凶、圓融無礙的處世智慧。
蕭規曹隨
曹參的「蕭規曹隨」政策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十分吻合,與當時呂后專權、皇帝無能的朝廷狀況也是十分吻合的。而這一切,似乎並不能完全歸功於曹參,實在是由於劉邦和蕭何的明智。
「柔道」開國與「柔道」治國
以柔勝剛,是中國人處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剛,是中國人處世的堅定信念。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這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為臣之道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為臣之道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權大壓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懷疑和恐懼,否則就自身難保了。
灑脫不羈的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是在中國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特定的人格模式。它的特點是自由、狂放、灑脫不羈而又純真自然,表現出了對人的本真生命的強烈嚮往和追求,是青春生命的一次豔麗迸發。
雅量
歷史賦予了中國知識分子實現王道的使命,但現實卻又總是與他們的願望相齟齬,於是他們便以憤激的言辭來批評社會,以不羈的性格來標舉自由,以放誕的行為來驚世駭俗,以特異的舉止來彰顯獨立。
慈‧忍‧變
在黃老道術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慈,就是收服人心;所謂忍,就是等待並爭取時機;所謂變,就是採取主動的行動。
晏子為相
做大臣的只把精力放在國君身上,這是不忠。勸導國君親近其父兄,對群臣要講禮義,對人民要有恩惠,對諸侯要講信用,這才是忠。
真隱士
道隱無形。生逢有道之世,進則可攻;生逢無道之世,退則可守。不為一時、一世、一人、一地所拘,故曰道隱無形,既是無形,就不受拘泥,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圓融宏大的人格。
寧靜致遠
古人曾經說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話聽起來是十分誘人的,但如果真的實行起來恐怕就只能自己「明志」給自己看,無法「致遠」了。尤其在危機四伏、處處充滿嫉妒和陰謀的皇宮裡,恐怕就更難以做到了。
功成身退,天地之道
中國人做事情一般來講是不太徹底的。在封建官場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戰場上,又講究「窮寇勿追」;在商場上,往往喜歡「見好就收」。可謂深得中庸之道。
如何才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教人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圓融通脫的大智謀。與生殺予奪的剛硬之道相比,無為而治似乎不是那麼聲威顯赫,但它卻是一種最為聰明、深刻和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
上善若水
賢明之君在尋求人才的時候是辛勞的,而在任用人才以後卻可一勞永逸,這便是虞舜能夠清靜無為而使政治修明的原因。
千古一坡仙
蘇軾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新黨當權他反對新黨,舊黨當權他反對舊黨;新黨上臺貶他,舊黨上臺也貶他。他的一生命運多舛,並非由於命運不濟或是不通世務,其根本原因在於他正而且直。
第四部分 佛家智慧
最超脫的佛家智慧
「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於如何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
教外別傳
「拈花微笑」和以前任何一種佛教教派的傳教方式都不一樣,因此是「教外別傳」;它不是邏輯的、語言的、儀式的,而是超邏輯、超語言、超儀式的,以一種心靈感應、心領神會的方式相互傳達,因此是「以心傳心」。
本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宗的智慧。人始終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之中,生存於「有」之中,任何具體的時空都是有局限的。
自性自度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體會,自己不用心體會,他人再給你講多久多深也沒有用。
啟悟悟入
學禪一方面需要外在方面,要尋師引路,但另一方面更在內在方面,要認得本心。不要外求又需要外求,求師;需要外求又不要外求,靠己。
平常心是道
禪宗的平常心就是:無心於事、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就擺脫了事之累;無事於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五部分 縱橫家智慧
最圓滑的縱橫家智慧
蘇秦、張儀之流,憑藉廣博的歷史知識、超人的膽略和無礙的辯才,或是南北合縱,或是東西連橫,真可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是當官,而不是當英雄。當官有權,有了權也就有了錢,榮、華、富、貴四個字真可謂形容盡了當官的好處。當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國歷史上,英雄大多沒有好下場,富、貴往往是沒有的,就是榮、華也要拜人所賜。
運天下於股掌之間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改變了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狀況,而促成六國合縱的正是對秦王進行連橫遊說失敗的蘇秦。
晏嬰進諫有道
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不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來進諫,反倒要用類似優伶的方式來警醒君主,這多少令人有所感慨。
少年英才巧舌取五城
秦國的甘羅是一位少年英才,十二歲就出使他國,憑著傑出的才能,為秦國爭得了很大的利益。不過,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就如此懂得人世的利害,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范雎入秦,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是秦國在軍事上所實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策略,自從這一策略實行後,秦國一改困窘的局面,迅速在軍事上打破了僵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失一士而國亡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到了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魯仲連義不帝秦
魯仲連之所以備受後人讚賞,主要因為兩點:一是堅持氣節,義不帝秦;二是為人排憂解難,功成不受賞。這兩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恆久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理想。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漢朝建立以後,分封了許多諸侯王,它們勢力強大不易控制。漢景帝時,削藩失敗。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才巧妙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次耐人尋味的務虛辯論
每一個智謀都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各種發展的可能,就不能應付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
治國與打獵
治國治民就是打獵,如果沒有打獵的本領,那就自顧不暇,哪裡還能捕獲獵物?最終只能車覆人亡,或是為猛獸所傷。
鄒陽奇謀救人
直接進言是不行的,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只有採取迂回的策略。而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選擇誰作為進言之人,這一點利害攸關。
蘇代合縱
我們喜歡大講歷史「規律」,但如果認真看看歷史,就會發現,「規律」的彈性實在太大了,有時歷史簡直成了某些權謀家手中的麵團,可以被他們隨心所欲地擺弄成各種形狀。
張儀破縱連橫
好的說客實際上是兼政治家和外交家於一體的。他們要具備如下的素質:一、要有十分廣博的歷史知識;二、要有獨到的見解;三、要有超人的膽略、宏大的氣魄,還要有藐視一切的氣勢和無礙的辯才。
李泌弭大禍於無形
李泌在中國歷史上也應該算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一位隱士,在自己認為不能出仕的時候便不出來做官,即使皇帝屢次徵召也堅辭不受;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傑出的官場藝術家,在他覺得應該出仕的時候就主動地投奔皇帝。
楚材晉用,終得天下
秦國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最後奄有天下,在關鍵時刻幾乎都是別的諸侯國的人才在發揮作用。
毛遂自薦
用則滿目俊才,棄則遍地糞土。有些人才自己脫穎而出,但更多的人才是你必須將他放到囊中,使他有脫穎的機會,至於你將哪些人放到囊中,那就要看自己的水平了。
蘇秦一言,價值連城
縱橫家絕不僅僅是騙子,更不是什麼江湖術士,往往是些有真本領、大本領的人。用魯迅的話來說,即使是幫閒吧,也要有幫閒的本領,絕不是隨便就可做得來的。
第六部分 兵家智慧
最冷峻的兵家智慧
兵家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講究「知己知彼」,講究「避實就虛」。熟練運用兵家智慧,不僅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可獲得政治和商業上的成功。
孫臏與龐涓
孫臏和龐涓的關係以及龐涓的最終結局,似乎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妒忌之心是毀滅自己的根源。
何謂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所用的正是兵法上所講的「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的戰法,這是一種自絕退路的戰術,其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將士的求生欲望,激發起他們最大的戰鬥力。
何謂奇人
奇人之奇,就在於無世俗之累,入世可經天緯地,出世可「與天地精神往來」,不為窮困而憂,不為聞達而喜,不論窮困還是聞達,均無所累,常得率性而為。
高處不勝寒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所謂雷霆易怒、天威難測,侍奉君主實在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任何官場上的成功者,是不是一個政治家姑且不論,但說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藝術家,那是絕對錯不了的。
名士的戰役
在對淝水之戰的整個戰爭過程的描寫中,似乎看不到什麼刀光劍影,而是處處穿插了名士的生活情節。一場如此驚險的戰爭,居然因此而充滿了詩意,好像詩人在作一首吟史詩。
悲劇英雄項羽
項羽具有更多的英雄特徵。他勇猛善戰、不畏艱難、性格直爽、恩怨分明、愛惜屬下、講究道義,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概,但這些性格素質卻正是他成為帝王的障礙。
千古第一反間計
反間計是一種使其自毀長城的計謀,它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用謠言和假造情報來惑亂敵方。
第七部分 陰陽家智慧
最神祕的陰陽家智慧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陰陽家通過天象觀測,掌握了自然的變化規律。高明者往往是把科學,如天象,與神祕的巫術形式結合起來,用來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
陰陽
陰陽觀念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象天法地」是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生產和勞動的實踐中,通過仰觀俯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有著最大差別的那些相互對立的事物。
讖緯
「讖」是一種帶有濃厚的神祕色彩的預言,往往假託神靈來預言吉凶禍福和告知人間的政事;「緯」則是相對「經」而言的,是對各種經書的解釋。作為預言的形式,二者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解夢
占夢是中國古代眾多占卜術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由有道德、有水平的人來替人解夢,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測字
在陰陽家的方術中,恐怕沒有比用測字來預測人的吉凶禍福更令人感到滑稽的了。說穿了,不過是那些有些知識、頭腦靈活、又富有社會經驗的人在做把戲罷了。
風水
天下的宅書都自言祕妙,互推長短,其實是大同小異。主張以形勢為體,以泉水為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
易占
在古人那裡,高明的《易經》預測家與其說是用《易經》來預測未知的世事,不如說是借《易經》來分析當世的政事和人事。
星占
中國古代的科學實際上是十分發達的,只是往往綜合把握世界,沒有分門別類地探討各門科學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往往和陰陽迷信混淆,使人難辨真偽。
第三部分 道家智慧
最高明的道家智慧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黃老道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因而也是一種趨吉避凶、圓融無礙的處世智慧。
蕭規曹隨
曹參的「蕭規曹隨」政策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十分吻合,與當時呂后專權、皇帝無能的朝廷狀況也是十分吻合的。而這一切,似乎並不能完全歸功於曹參,實在是由於劉邦和蕭何的明智。
「柔道」開國與「柔道」治國
以柔勝剛,是中國人處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剛,是中國人處世的堅定信念。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這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為臣之道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為臣之道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權大壓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懷疑和恐懼,否則就自身難保了。
灑脫不羈的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是在中國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特定的人格模式。它的特點是自由、狂放、灑脫不羈而又純真自然,表現出了對人的本真生命的強烈嚮往和追求,是青春生命的一次豔麗迸發。
雅量
歷史賦予了中國知識分子實現王道的使命,但現實卻又總是與他們的願望相齟齬,於是他們便以憤激的言辭來批評社會,以不羈的性格來標舉自由,以放誕的行為來驚世駭俗,以特異的舉止來彰顯獨立。
慈‧忍‧變
在黃老道術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慈,就是收服人心;所謂忍,就是等待並爭取時機;所謂變,就是採取主動的行動。
晏子為相
做大臣的只把精力放在國君身上,這是不忠。勸導國君親近其父兄,對群臣要講禮義,對人民要有恩惠,對諸侯要講信用,這才是忠。
真隱士
道隱無形。生逢有道之世,進則可攻;生逢無道之世,退則可守。不為一時、一世、一人、一地所拘,故曰道隱無形,既是無形,就不受拘泥,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圓融宏大的人格。
寧靜致遠
古人曾經說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話聽起來是十分誘人的,但如果真的實行起來恐怕就只能自己「明志」給自己看,無法「致遠」了。尤其在危機四伏、處處充滿嫉妒和陰謀的皇宮裡,恐怕就更難以做到了。
功成身退,天地之道
中國人做事情一般來講是不太徹底的。在封建官場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戰場上,又講究「窮寇勿追」;在商場上,往往喜歡「見好就收」。可謂深得中庸之道。
如何才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教人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圓融通脫的大智謀。與生殺予奪的剛硬之道相比,無為而治似乎不是那麼聲威顯赫,但它卻是一種最為聰明、深刻和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
上善若水
賢明之君在尋求人才的時候是辛勞的,而在任用人才以後卻可一勞永逸,這便是虞舜能夠清靜無為而使政治修明的原因。
千古一坡仙
蘇軾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新黨當權他反對新黨,舊黨當權他反對舊黨;新黨上臺貶他,舊黨上臺也貶他。他的一生命運多舛,並非由於命運不濟或是不通世務,其根本原因在於他正而且直。
第四部分 佛家智慧
最超脫的佛家智慧
「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於如何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
教外別傳
「拈花微笑」和以前任何一種佛教教派的傳教方式都不一樣,因此是「教外別傳」;它不是邏輯的、語言的、儀式的,而是超邏輯、超語言、超儀式的,以一種心靈感應、心領神會的方式相互傳達,因此是「以心傳心」。
本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宗的智慧。人始終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之中,生存於「有」之中,任何具體的時空都是有局限的。
自性自度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體會,自己不用心體會,他人再給你講多久多深也沒有用。
啟悟悟入
學禪一方面需要外在方面,要尋師引路,但另一方面更在內在方面,要認得本心。不要外求又需要外求,求師;需要外求又不要外求,靠己。
平常心是道
禪宗的平常心就是:無心於事、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就擺脫了事之累;無事於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五部分 縱橫家智慧
最圓滑的縱橫家智慧
蘇秦、張儀之流,憑藉廣博的歷史知識、超人的膽略和無礙的辯才,或是南北合縱,或是東西連橫,真可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是當官,而不是當英雄。當官有權,有了權也就有了錢,榮、華、富、貴四個字真可謂形容盡了當官的好處。當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國歷史上,英雄大多沒有好下場,富、貴往往是沒有的,就是榮、華也要拜人所賜。
運天下於股掌之間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改變了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狀況,而促成六國合縱的正是對秦王進行連橫遊說失敗的蘇秦。
晏嬰進諫有道
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不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來進諫,反倒要用類似優伶的方式來警醒君主,這多少令人有所感慨。
少年英才巧舌取五城
秦國的甘羅是一位少年英才,十二歲就出使他國,憑著傑出的才能,為秦國爭得了很大的利益。不過,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就如此懂得人世的利害,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范雎入秦,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是秦國在軍事上所實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策略,自從這一策略實行後,秦國一改困窘的局面,迅速在軍事上打破了僵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失一士而國亡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到了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魯仲連義不帝秦
魯仲連之所以備受後人讚賞,主要因為兩點:一是堅持氣節,義不帝秦;二是為人排憂解難,功成不受賞。這兩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恆久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理想。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漢朝建立以後,分封了許多諸侯王,它們勢力強大不易控制。漢景帝時,削藩失敗。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才巧妙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次耐人尋味的務虛辯論
每一個智謀都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各種發展的可能,就不能應付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
治國與打獵
治國治民就是打獵,如果沒有打獵的本領,那就自顧不暇,哪裡還能捕獲獵物?最終只能車覆人亡,或是為猛獸所傷。
鄒陽奇謀救人
直接進言是不行的,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只有採取迂回的策略。而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選擇誰作為進言之人,這一點利害攸關。
蘇代合縱
我們喜歡大講歷史「規律」,但如果認真看看歷史,就會發現,「規律」的彈性實在太大了,有時歷史簡直成了某些權謀家手中的麵團,可以被他們隨心所欲地擺弄成各種形狀。
張儀破縱連橫
好的說客實際上是兼政治家和外交家於一體的。他們要具備如下的素質:一、要有十分廣博的歷史知識;二、要有獨到的見解;三、要有超人的膽略、宏大的氣魄,還要有藐視一切的氣勢和無礙的辯才。
李泌弭大禍於無形
李泌在中國歷史上也應該算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一位隱士,在自己認為不能出仕的時候便不出來做官,即使皇帝屢次徵召也堅辭不受;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傑出的官場藝術家,在他覺得應該出仕的時候就主動地投奔皇帝。
楚材晉用,終得天下
秦國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最後奄有天下,在關鍵時刻幾乎都是別的諸侯國的人才在發揮作用。
毛遂自薦
用則滿目俊才,棄則遍地糞土。有些人才自己脫穎而出,但更多的人才是你必須將他放到囊中,使他有脫穎的機會,至於你將哪些人放到囊中,那就要看自己的水平了。
蘇秦一言,價值連城
縱橫家絕不僅僅是騙子,更不是什麼江湖術士,往往是些有真本領、大本領的人。用魯迅的話來說,即使是幫閒吧,也要有幫閒的本領,絕不是隨便就可做得來的。
第六部分 兵家智慧
最冷峻的兵家智慧
兵家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講究「知己知彼」,講究「避實就虛」。熟練運用兵家智慧,不僅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可獲得政治和商業上的成功。
孫臏與龐涓
孫臏和龐涓的關係以及龐涓的最終結局,似乎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妒忌之心是毀滅自己的根源。
何謂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所用的正是兵法上所講的「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的戰法,這是一種自絕退路的戰術,其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將士的求生欲望,激發起他們最大的戰鬥力。
何謂奇人
奇人之奇,就在於無世俗之累,入世可經天緯地,出世可「與天地精神往來」,不為窮困而憂,不為聞達而喜,不論窮困還是聞達,均無所累,常得率性而為。
高處不勝寒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所謂雷霆易怒、天威難測,侍奉君主實在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任何官場上的成功者,是不是一個政治家姑且不論,但說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藝術家,那是絕對錯不了的。
名士的戰役
在對淝水之戰的整個戰爭過程的描寫中,似乎看不到什麼刀光劍影,而是處處穿插了名士的生活情節。一場如此驚險的戰爭,居然因此而充滿了詩意,好像詩人在作一首吟史詩。
悲劇英雄項羽
項羽具有更多的英雄特徵。他勇猛善戰、不畏艱難、性格直爽、恩怨分明、愛惜屬下、講究道義,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概,但這些性格素質卻正是他成為帝王的障礙。
千古第一反間計
反間計是一種使其自毀長城的計謀,它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用謠言和假造情報來惑亂敵方。
第七部分 陰陽家智慧
最神祕的陰陽家智慧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陰陽家通過天象觀測,掌握了自然的變化規律。高明者往往是把科學,如天象,與神祕的巫術形式結合起來,用來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
陰陽
陰陽觀念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象天法地」是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生產和勞動的實踐中,通過仰觀俯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有著最大差別的那些相互對立的事物。
讖緯
「讖」是一種帶有濃厚的神祕色彩的預言,往往假託神靈來預言吉凶禍福和告知人間的政事;「緯」則是相對「經」而言的,是對各種經書的解釋。作為預言的形式,二者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解夢
占夢是中國古代眾多占卜術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由有道德、有水平的人來替人解夢,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測字
在陰陽家的方術中,恐怕沒有比用測字來預測人的吉凶禍福更令人感到滑稽的了。說穿了,不過是那些有些知識、頭腦靈活、又富有社會經驗的人在做把戲罷了。
風水
天下的宅書都自言祕妙,互推長短,其實是大同小異。主張以形勢為體,以泉水為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
易占
在古人那裡,高明的《易經》預測家與其說是用《易經》來預測未知的世事,不如說是借《易經》來分析當世的政事和人事。
星占
中國古代的科學實際上是十分發達的,只是往往綜合把握世界,沒有分門別類地探討各門科學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往往和陰陽迷信混淆,使人難辨真偽。
內容連載
最圓滑的縱橫家智慧
縱橫家智謀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最無恥的一頁。這種無恥表現在縱橫家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和價值觀念,他們行動的原則是「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縱橫家的產生有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書‧藝文志》稱:「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在這裡,孔子和史家對「行人」的作用是很重視的,但最初「行人」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外交官,而是主管禮儀的官員。如《周禮•秋官》有「大行人」,其職責是「掌大賓之禮,及大儀,以親諸侯」。又有「小行人」,其職責是「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但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所設置的「行人」的職責已經與《周禮》中所記的行人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再以接待為主要職責,而是以出使各個諸侯國、執行外交使命為主要職責。
《左傳》中就記載了許多「行人」優秀的外交辭令,從中可以看出,這時已經有人在有意識地使用「動以利害、巧辭服人」的說服術。到了戰國時代,諸侯間的外交大勢已經十分明朗,那就是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對付秦國,或是各諸侯國分別同秦國建立外交關係(連橫)以求自保。為了適應合縱和連橫的兩種策略,同時一些士人也是為了在其中謀求個人的利益,便「仰祿而失道」,學習外交官「行人」的說服術,順應這種歷史潮流,奔走於各國之間。於是,「謀詐用,而縱橫短長之說起」。(《史記‧六國年表》)這樣一來,縱橫家就應運而生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一語不是一個學派的名稱,而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儘管這樣,縱橫家的地位還是非常突出的,他們有自己的學說,甚至是各個學派中的顯學。但關鍵之處並不在縱橫家的學問上,而在於縱橫家直接的現實效用。
縱橫家智謀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最無恥的一頁。這種無恥表現在縱橫家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和價值觀念,他們行動的原則是「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縱橫家的產生有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書‧藝文志》稱:「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在這裡,孔子和史家對「行人」的作用是很重視的,但最初「行人」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外交官,而是主管禮儀的官員。如《周禮•秋官》有「大行人」,其職責是「掌大賓之禮,及大儀,以親諸侯」。又有「小行人」,其職責是「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但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所設置的「行人」的職責已經與《周禮》中所記的行人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再以接待為主要職責,而是以出使各個諸侯國、執行外交使命為主要職責。
《左傳》中就記載了許多「行人」優秀的外交辭令,從中可以看出,這時已經有人在有意識地使用「動以利害、巧辭服人」的說服術。到了戰國時代,諸侯間的外交大勢已經十分明朗,那就是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對付秦國,或是各諸侯國分別同秦國建立外交關係(連橫)以求自保。為了適應合縱和連橫的兩種策略,同時一些士人也是為了在其中謀求個人的利益,便「仰祿而失道」,學習外交官「行人」的說服術,順應這種歷史潮流,奔走於各國之間。於是,「謀詐用,而縱橫短長之說起」。(《史記‧六國年表》)這樣一來,縱橫家就應運而生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一語不是一個學派的名稱,而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儘管這樣,縱橫家的地位還是非常突出的,他們有自己的學說,甚至是各個學派中的顯學。但關鍵之處並不在縱橫家的學問上,而在於縱橫家直接的現實效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67折$269
-
新書79折$316
-
新書85折$340
-
新書88折$352
-
新書9折$360
-
新書9折$360
-
新書$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