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思想 28)

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思想 28)
定價:360
NT $ 284 ~ 360
  • 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5-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45643
  • ISBN13:9789570845648
  • 裝訂:平裝 / 34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思想》第28期的主題是「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

  與其他各國的海外華人社群一樣,在很大的程度上,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近代中國的危機息息相關,它可說與兩岸三地分享著相同的「現代」命運。然而,與其他海外華人社群相比,馬來西亞華人卻有其獨特性,這和它的人口比率有極大的關連。馬來西亞華人人口逼近七百萬,曾占全國人口比率三分之一強,至今也還有四分之一,這使得它與屬於絕對少數人口的歐美各國華人社群不一樣,更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不同。但也正由於此,馬來西亞華人形成了獨特的問題和命運。它雖是少數族群,卻又被認為是對「土著」構成威脅的少數,因而在二戰之後的解殖民化過程中,在新興的民族國家建構中遭受不平等待遇,然而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它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具有自成體系的能力,堅韌地存在著。

  簡單的說,在文化上,馬來西亞華人的獨特性體現在其社會自成體系下形成的文化(語言)再生產能力,華文教育體系得到基本完整的保存,「馬華文學」就是其文化再生產的顯例。在政治上,它老早就是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中的重要主體力量,脫離了北美洲華裔僅能偶而參政而當選議員或市長的模式。同時,在長期深受種族主義政治霸權斫害下,華人在追求自身平等地位的過程中,在當代思潮或意識上逼迫出了一種民主化、泛人權的政治現代性,並且形成為一股促進馬來西亞民主化的關鍵力量。可以這麼說,馬來西亞華人的「現代」遭遇與當代命運,在學理上頗值得追問與發掘,它與當代兩岸三地有所聯繫但又不同,這之間其實有許多可以對話與對比之處。本期「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專輯,各篇文章主要即圍繞上述馬來西亞華人群體的特殊語境,嘗試從政治、觀念、語言及人文各個角度,回顧及探問華人的基本問題與處境,以期提供華文知識界一初步的理解。
 

目錄

關於東亞被殖民經驗的一些思考:台港韓三地被殖民歷史的比較(鄭鴻生)
作為政治實驗室的占領中環(劉世鼎)
極權崩潰如何可能?:緬甸的番紅花革命與緩性群眾(吳 強)
跨文化張力中的儒家政治思想:康有為與孫中山的現代化方案與大同社會理想(劉滄龍)
惡的平庸與政治判斷:從阿倫特的角度看(張 念)
 
馬來西亞: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
前言(許德發)
公民可以差異而平等嗎?:馬來西亞的69年糾結(黃進發)
分歧的社會正義觀?:華巫族群的「平等」、「公正」論述與權利爭奪(許德發)
馬來西亞的多語現實和馬華的語言困局(王國璋)
語言、文體、精神基調:思考馬華文學(莊華興)
複製殖民認同:區域主義、去殖民與吉隆坡的建國建築(盧日明)
 
思想訪談
公民運動與中國轉型:笑蜀先生訪談錄(陳宜中)
 
思想評論
重訪中國革命:以德性為視角(唐小兵)
理由性動物:《為什麼?》的理由世界(李鈞鵬)
 
思想人生
趙儷生:一生負氣(李懷宇)
致讀者
 

致讀者

  台灣人到馬來西亞,通常會意識到當地華人社會的凝聚力,華人語言、文化與傳統的完整健在,同時也會注意到華人少數族群與周遭馬來多數族群的分隔與緊張。這個人數接近七百萬的華人社會,曾與多個相異民族相處共存,也遭受過壓迫與敵視,直到今天所能享有的公民權利還是有所折扣,就學、就業以及生活上所遭遇的種種困擾也到了歧視的程度。在現代馬來西亞,華人作為少數族群,如何爭取應有的權益,保障族群與文化的延續,進而維持馬來西亞的多族群、多宗教社會的多元平衡,是一件艱難、沉重而很獨特的挑戰。《思想》注意到馬來西亞華人的經驗與觀點值得重視,因此邀請了許德發先生規劃本期的專輯,藉著中文跨國通用的便利,邀請幾位馬華作者探討馬華經驗的一些面向,供各地華人參考。

  馬來華人的族群經驗,在世界各地華人社群中確實非常獨特。略舉數端為例:他們在人口上是少數,經濟上居於優勢,但在政治上處於弱勢,文化則不受國家的承認;馬  來西亞官方的「本土主義」旨在維持「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具有濃厚的排華意涵;伊斯蘭教實質上具有半國教地位,並在不少俗世領域握有半國家的強制性權力,對華人融入馬來西亞社會構成了阻礙。凡此種種,其他地區的華人幾無經歷。也因此,多元共存對大馬華人並不是書本上的理論問題,而是臨淵履冰的生存之道,非如此不足以因應一元化本土主義所造成的壓力。其他以華人為多數主體的社會,往往對身邊的少數族群視而不見,十分需要借鏡馬華的經驗,體會多元社會的真義。

  鄭鴻生先生分析對比韓國、台灣與香港對於前殖民國態度的差異,也涉及了港台兩地華人歷史經驗的多樣。他比較香港與台灣的殖民歷史,以及兩個社會中反殖民運動與祖國的關係,說明這兩年台灣與香港的大規模群眾運動的一些特質。鄭先生的寫作一向貼近生活而觀察細膩,常能呈現他人所忽視、無視的趨勢如何發揮了作用,凸顯歷史的某些面向。本期這篇文章亦是如此,值得讀者們參考。

  劉世鼎先生論香港占中運動的文章,敘述與反思兼備,對這場震撼了香港與周邊社會的學運多所檢討。與多數參與者的回顧不同,他並不急於分派功過得失。他採取宏觀的歷史角度,用「代表性斷裂」、「去政治化」等概念(應是借自大陸學者汪暉),分析占中的歷史背景與這場運動的內在矛盾,所見更為深入。這篇文章應該會引起不同的意見,我們歡迎進一步的討論。

  《思想》前一期(27期)的「太陽花專輯」,係由本刊編委陳宜中與王智明兩位規劃主持,他們並且寫了一個序言,其中說到:

  《思想》編委會自5月起籌組本次太陽花專輯,有幸邀集到十位觀點殊異的作者,對太陽花運動展開分析,各抒己見。讀者不難發現,部分不同見解之間的距離頗大,甚至南轅北轍。在今日台灣,這種分殊性是在所難免,但盼本專輯能激發出更多有意義的深度論辯。

  但由於編者在作業時的嚴重疏失,這個前言最後竟然沒有刊出。在此,除了向陳宜中、王智明二位致歉之外,也請前期的讀者了解,該一專輯的原本用意——也是本刊的基本立場——正在於激發論辯。不習慣面對異見的人,若能細讀本刊,相信有助於您逐漸克服恐懼,面對這個並不仰仗你我來認可的真實世界。
 

內容連載

分歧的社會正義觀?:華巫族群的「平等」、「公正」論述與權利爭奪(許德發)

一、前言
自1950年代馬來亞獨立憲制之擬定與談判時期開始,出於族群利益分配之博弈,公平、平等這些屬於社會正義觀念的詞語也夾雜在族群動員之中,充塞於馬來(西)亞各種政治修辭與社會話語之中。實際上,馬來(西)亞的最基本問題是族群問題,社會的利益分化和對立往往都被族群化,而階級問題則相對被模糊,這使得族群之分歧造就了對社會公義觀念的不同視角及詮釋,進而形構了相異的社會公義觀。所謂「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概念乃指被用作評價社會制度的一種道德標準,並被視為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它要處理的問題是:社會合作怎麼樣才算是公平的?羅爾斯更指出,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制度,而正義原則旨在提供適當的分配辦法。換言之,社會正義原則欲通過社會制度調節社會的不平等與非正義之事。因此,一個社會內的正義觀念系統必須被普遍接受,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合作、政治政策實施的正當性,甚至政權的合法性及政治效忠才能有真正的基礎。由此可見「社會正義」之於國家的重要性。

基於此,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無論採取甚麼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體制,如果要穩定和持續發展,都必須表達基本社會正義。儘管此議題及概念如此重要,但有關馬來西亞社會之內的正義觀之研究似乎闕如。本文嘗試通過獨立以來國內兩大族群,即馬來人(尤以執政巫統為主的主流民族主義者)及華人社會中較為通行的幾個相關概念如平等、公正及公平之論述,探討馬來西亞社會內的正義觀之歷史起源、本質及其演變,並從西方政治哲學的學理視角對之進行初步評價。實際上誠如前述,由於族群權益之嚴重分化,不同的族群自有其不同的理念擁抱,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對這些理念之探究,也意味著對馬來西亞族群問題另一個面向之理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4
  2. 新書
    79
    $284
  3. 新書
    79
    $285
  4. 新書
    85
    $306
  5. 新書
    88
    $317
  6. 新書
    9
    $324
  7. 新書
    9
    $324
  8. 新書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