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無論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成就什麼樣的志業,我們都做得到。
勇往直前邁出第一步。放手一搏吧。祝你一路福星高照、樂在其中。
──理查.布蘭森
俗話說:「做你所愛,財富相隨」,億萬富翁理查.布蘭森正是最貼切的寫照,因為他就是全力追求個人興趣而致富。他一路從記者無縫轉型成為唱片高層,再搖身一變成為太空旅遊先鋒,這一切全始於天生的好奇心和熱情,再加上天生敏銳的直覺,任何東西都能變成好生意。
一一檢視維珍集團旗下繁不勝數的公司,你會驚訝於其生意觸角之多元,似乎全都是布蘭森──大概在泡澡時(他經常提到洗澡)──自己思考著他喜歡做什麼、如何從中賺錢而衍生出來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就是最佳例子。布蘭森想飛上太空旅遊,而且估計自己不是唯一有此念頭的人,他並不是從自己的口袋掏錢去資助消費性太空旅行的研究,而是創辦維珍銀河,如今,只要付得起20萬美元,任何人都能購買一趟進入地球次軌道的太空旅行(只待技術完備)。
布蘭森也深諳何時該停損出場,他也知道,停損就跟明白該如何創業、該何時創業一樣重要。一門生意或產品表現不佳時,他不會硬撐著期待轉虧為盈,而是快刀斬亂麻結束掉,繼續往下一個目標前進。維珍脈動(Virgin Pulse,編按:消費電子產品業務)、維珍新娘(Virgin Brides,婚紗店)與維珍可樂(Virgin
Cola,企圖扳倒可口可樂和百事可的嘗試)全都業績慘不忍睹,在有破產之虞之前就早早收攤了。
除了敏銳之外,布蘭森也頗受幸運女神眷顧。他製作的第一張專輯是麥可.歐菲德(Mike Oldfield)《管鐘》(Tubular Bells),在英國拿下多白金唱片銷售,還成為經典恐怖電影《大法師》(The Exorcist)的主題曲。隨後為了資助他羽翼未豐的航空公司,他在1992年以10億美元賣掉維珍唱片(Virgin
Records),此舉在當時看來簡直是頭殼壞去,但7年後再回頭看,卻是不折不扣的高瞻遠矚,因為CD銷售暴跌,唱片業陷入數位轉型泥淖。就算沒有那樣的好運氣,布蘭森很可能今日還是有數十億美元的身價,不過不可否認,那兩次鴻運對維珍的健康和成功並沒有太大影響。
布蘭森怎麼處理那麼多財富?除了在加勒比海買下一座島(不只是全家的私人度假去處,他還馬上就把它改造成豪華度假地──看,又在賺錢),他還致力於慈善工作。維珍集團旗下的非營利組織維珍聯合(Virgin Unite)資助一系列慈善行動,從減少碳排放到改善非洲的醫療保健等等。布蘭森還連同曼德拉(Nelson Mandela,南非已故總統)、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英國音樂家),共同創立「長者領袖」組織(The Elders),召集一群關心全球各地人權議題的全球領袖,成員包括科菲.安南(Kofi Annan,聯合國前秘書長)、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美國前總統)、戴斯蒙.屠圖(Archbishop Desmond Tutu,前南非總主教)。此外,布蘭森也成立了布蘭森創業中心(Branson Centre of
Entrepreneurship),從事布建人脈與培訓人才工作,地點設於南非與牙買加。
布蘭森不怕失敗,他知道,要成功就必須先找到人才並加以培訓。他從未追隨金錢,但金錢倒是追隨著他。最重要的是,他永遠只為了要玩得開心。
本書捕捉了布蘭森獨特的經商風格,將他親口說的發人深省談話整理成冊。
希望你讀得開心,他當然一定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