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書附贈32頁「親子共讀手冊」
孩子隨著年齡漸長、認知逐漸發展,對世界的瞭解與困惑日漸增加,思考的能力也會增強。「會思考的小公民」系列的前4 本,針對10 歲以下的孩子,用思辨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切身問題,後面這兩本——《哲學相對論》與《人生相對論》——則是用對照的方式,探索人生重要的概念與個性特質。
每一組概念或主題,都是龐大而深刻的問題,也都可以寫成洋洋灑灑的專論,冠上「哲學」或「人生」的大帽子,讓人卻步。但其實,這些學問都是在處理每個人在人生中會碰到的問題啊!它們存在的價值是讓我們更了解並認識自己或他人、以及世界的多樣性,只是 我們的教養與教育側重知識與技能的累積,很少和孩子討論抽象的概念。
這本小冊的作用就是希望為重視孩子「思考能力」的家長或老師提供一點輔助,與孩子的討論能更順暢、更豐富。瞭解差異,才有可能以同理心去包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大學念生物,巴黎索邦大學哲學博士,這些年來一直在推廣「哲學實作」,針對成人和兒童設計思考訓練課程,成立哲學實作學院(Institut de Pratiques Philosophiques),在世界各地的學校、企業、安養中心、監獄帶領工作坊。柏尼菲在這方面已經出版了超過三十本書,並譯成二十五種文字出版。
繪者簡介
賈克.德普瑞(Jacques Despres)
德普瑞受過專業美術訓練,1990年代投入動畫製作,作品橫跨紀錄片、電玩、建築和裝置藝術。
譯者簡介
楊允禾
台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曾與家人在巴黎生活一年,熟悉法國與台灣小朋友的思維。
楊子葆
法國工程博士,曾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研讀,熟悉法國文化與法國社會。
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大學念生物,巴黎索邦大學哲學博士,這些年來一直在推廣「哲學實作」,針對成人和兒童設計思考訓練課程,成立哲學實作學院(Institut de Pratiques Philosophiques),在世界各地的學校、企業、安養中心、監獄帶領工作坊。柏尼菲在這方面已經出版了超過三十本書,並譯成二十五種文字出版。
繪者簡介
賈克.德普瑞(Jacques Despres)
德普瑞受過專業美術訓練,1990年代投入動畫製作,作品橫跨紀錄片、電玩、建築和裝置藝術。
譯者簡介
楊允禾
台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曾與家人在巴黎生活一年,熟悉法國與台灣小朋友的思維。
楊子葆
法國工程博士,曾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研讀,熟悉法國文化與法國社會。
序
前言
從小,我們學習認識自己,同時發現別人。
我們親近與自己相似的人,疏遠那些有著明顯不同特質的人。
但我們卻常常感覺不被理解,碰壁受傷,在人群中被視為陌生人。
嘗試瞭解人格特質的心理學,就是朝向陌生的人群邁出一大步,
同時也是向自己邁出一大步。
這種價值觀是去發現世界的不同面向與多樣的生活方式,
也接受了所有的優點都可能變成缺點,缺點都可以是優點。
這本書介紹十組相對的人格特質:嚴肅與玩世、簡單與複雜、愛現與沉默……。
其中許多人格往往不容易理解,甚至很難讓人接受。
每一組特質都呈現了不同人格的豐富性與走極端時所顯露的特性,
這些特性固然可能散發魅力,卻也可能挑起緊張。
因為陌生感常讓我們覺得彷彿淪落幽冥。
但無論如何,即使某些人格取向看似背道而馳或平行無關,
我們之中總是有點他們的特質,他們之中有我們……。
這本書有如一面鏡子,曲折邀請我們反省共通的人性,
並思考那些定義我們每個人的頑強特質……。
這是人生每個階段都可以感知的一種哲學經驗。
導讀
給教養者的使用建議:哲學是一種探究與分析的活動 林偉信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這是一本針對不同人的一些相對的人格特質,做簡要描述與分析的兒童哲學小書(在哲學中,我們稱它是「哲學人類學」的探究)。閱讀它,不僅可以讓兒童瞭解與比較不同人格特質者的個性差異與行為表現,更可以讓兒童藉由書中的分析,自我覺察,更瞭解自己。書雖小,但對我們的兒童來說,論述內容的抽象度可能會較高,部份文字的書寫也可能稍有艱難。如果,你的孩子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耐心讀它,那真好。但這樣的哲學小書,我們會認為它也許更適合由教養者陪伴孩子共同閱讀與討論。
兒童的哲學活動是一場思考操作的體驗活動
幸好,我們在帶領兒童做哲學活動時,主要的重點並不是要對孩子傳遞生硬的哲學知識,而是要讓孩子藉由閱讀討論,去體會哲學的活動,去熟悉思考的操作,從中去學習哲學思考的態度與方法。也因此,教養者在陪伴兒童閱讀這本小書時,不必擔心自己的哲學知識不足,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哲學知識;也請不要把它當做是一本兒童的哲學教科書,硬要孩子逐字誦讀,強加記憶。而是把它當做引導兒童閱讀討論的中介媒材,在共同閱讀中發掘出可供討論的問題與趣味。
所以,在陪伴孩子閱讀這本書時,只要孩子能瞭解書中字詞的意思,教養者就不必太急於強求兒童一定要通篇熟記、理解,而是要積極鼓勵兒童對於書中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地方(也就是,只要是他認為值得提出來的東西),都可以提出來分享與討論,大家一起來追索與探究。
閱讀討論的探究過程
在討論時,做為閱讀陪伴的教養者,(一)可以請孩子先就他為何會在文本的閱讀中,有這樣的分享與提問,做一些簡單的說明。【藉由這樣的作為,讓孩子可以將他的分享與提問,和文本內容做關聯性的連接說明,或是提出異議,批駁文本內容;或是說明感受,贊同作者觀點。】
然後,(二)針對兒童的分享與提問,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教養者可以以「追問或再提問」的方式(像是「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你這樣的看法有什麼根據?」、「一定要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等),請孩子對他的看法或觀點,清楚明確地去找理由、尋證據、做說明。【藉由這樣的作為,激勵兒童思考,並要求兒童做出合理有效的思考。】
而在討論的過程中,(三)教養者更可以運用成年人對於語言熟稔的優勢,協助孩子釐清他們的陳述,讓孩子能更完整、有效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而在協助釐清的過程中,教養者切勿把成人的觀點強行灌輸給孩子,只要將孩子的表達以較清晰的語彙複述一遍,然後,再詢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或者,「我有沒有理解錯你的看法?」等)即可,讓孩子的思考與探索,隨他們自己的關切重點,自由流動。【藉由這樣的作為,讓孩子有機會重新省視與確認自己的看法,並做出有效的表達。】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是一本對不同人格特質做個性分析與行為描述的書,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四)教養者也可以隨文本的閱讀,邀請兒童藉由檢視自己的日常作為,對書中描述的內容,做親身實例的印證說明,或是對作者的觀察與分析,做不同意見的增補修正。【藉由這樣的作為,讓兒童不僅有機會反思自己的個性與作為,更能在覺察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中,學習去養成尊重差異、容忍對立的多元態度。】
從小,我們學習認識自己,同時發現別人。
我們親近與自己相似的人,疏遠那些有著明顯不同特質的人。
但我們卻常常感覺不被理解,碰壁受傷,在人群中被視為陌生人。
嘗試瞭解人格特質的心理學,就是朝向陌生的人群邁出一大步,
同時也是向自己邁出一大步。
這種價值觀是去發現世界的不同面向與多樣的生活方式,
也接受了所有的優點都可能變成缺點,缺點都可以是優點。
這本書介紹十組相對的人格特質:嚴肅與玩世、簡單與複雜、愛現與沉默……。
其中許多人格往往不容易理解,甚至很難讓人接受。
每一組特質都呈現了不同人格的豐富性與走極端時所顯露的特性,
這些特性固然可能散發魅力,卻也可能挑起緊張。
因為陌生感常讓我們覺得彷彿淪落幽冥。
但無論如何,即使某些人格取向看似背道而馳或平行無關,
我們之中總是有點他們的特質,他們之中有我們……。
這本書有如一面鏡子,曲折邀請我們反省共通的人性,
並思考那些定義我們每個人的頑強特質……。
這是人生每個階段都可以感知的一種哲學經驗。
導讀
給教養者的使用建議:哲學是一種探究與分析的活動 林偉信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這是一本針對不同人的一些相對的人格特質,做簡要描述與分析的兒童哲學小書(在哲學中,我們稱它是「哲學人類學」的探究)。閱讀它,不僅可以讓兒童瞭解與比較不同人格特質者的個性差異與行為表現,更可以讓兒童藉由書中的分析,自我覺察,更瞭解自己。書雖小,但對我們的兒童來說,論述內容的抽象度可能會較高,部份文字的書寫也可能稍有艱難。如果,你的孩子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耐心讀它,那真好。但這樣的哲學小書,我們會認為它也許更適合由教養者陪伴孩子共同閱讀與討論。
兒童的哲學活動是一場思考操作的體驗活動
幸好,我們在帶領兒童做哲學活動時,主要的重點並不是要對孩子傳遞生硬的哲學知識,而是要讓孩子藉由閱讀討論,去體會哲學的活動,去熟悉思考的操作,從中去學習哲學思考的態度與方法。也因此,教養者在陪伴兒童閱讀這本小書時,不必擔心自己的哲學知識不足,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哲學知識;也請不要把它當做是一本兒童的哲學教科書,硬要孩子逐字誦讀,強加記憶。而是把它當做引導兒童閱讀討論的中介媒材,在共同閱讀中發掘出可供討論的問題與趣味。
所以,在陪伴孩子閱讀這本書時,只要孩子能瞭解書中字詞的意思,教養者就不必太急於強求兒童一定要通篇熟記、理解,而是要積極鼓勵兒童對於書中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地方(也就是,只要是他認為值得提出來的東西),都可以提出來分享與討論,大家一起來追索與探究。
閱讀討論的探究過程
在討論時,做為閱讀陪伴的教養者,(一)可以請孩子先就他為何會在文本的閱讀中,有這樣的分享與提問,做一些簡單的說明。【藉由這樣的作為,讓孩子可以將他的分享與提問,和文本內容做關聯性的連接說明,或是提出異議,批駁文本內容;或是說明感受,贊同作者觀點。】
然後,(二)針對兒童的分享與提問,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教養者可以以「追問或再提問」的方式(像是「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你這樣的看法有什麼根據?」、「一定要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等),請孩子對他的看法或觀點,清楚明確地去找理由、尋證據、做說明。【藉由這樣的作為,激勵兒童思考,並要求兒童做出合理有效的思考。】
而在討論的過程中,(三)教養者更可以運用成年人對於語言熟稔的優勢,協助孩子釐清他們的陳述,讓孩子能更完整、有效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而在協助釐清的過程中,教養者切勿把成人的觀點強行灌輸給孩子,只要將孩子的表達以較清晰的語彙複述一遍,然後,再詢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或者,「我有沒有理解錯你的看法?」等)即可,讓孩子的思考與探索,隨他們自己的關切重點,自由流動。【藉由這樣的作為,讓孩子有機會重新省視與確認自己的看法,並做出有效的表達。】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是一本對不同人格特質做個性分析與行為描述的書,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四)教養者也可以隨文本的閱讀,邀請兒童藉由檢視自己的日常作為,對書中描述的內容,做親身實例的印證說明,或是對作者的觀察與分析,做不同意見的增補修正。【藉由這樣的作為,讓兒童不僅有機會反思自己的個性與作為,更能在覺察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中,學習去養成尊重差異、容忍對立的多元態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338
-
新書79折$356
-
新書85折$383
-
新書9折$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