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

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
定價:430
NT $ 311 ~ 409
  • 作者:陳文松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5-04-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00585
  • ISBN13:9789863500582
  • 裝訂:平裝 / 43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殖民地青年是統治體制的協力者?或是反抗者?
  本書自臺灣總督府教化政策的特殊視角切入,
  呈現殖民地歷史中清流與濁流難以劃分的複雜面貌。

  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意圖使臺灣人的子弟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協力者,賦予臺灣青年擔任「殖民地近代性」的仲介者角色,卻也同時孕育了反殖民的年輕力量。本書旨在探討日本統治下,殖民地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殖民政策,如何形塑一特權化「青年集團」,並藉由近代化的「青年」概念,闡明其與殖民地社會之間的互動和關聯。

  「科舉造士」原是中華帝國科舉制度為國舉才之傳統;為了培育殖民統治所需人才,殖民政府透過1896年設立的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將此傳統換骨奪胎,並移入近代國民國家的「青年」概念,作為殖民地學校教育與社會教化的先鋒部隊。此一「青年集團」的內涵,隨著臺灣社會情勢之演變而變化,全島自主性的「臺灣青年」與地域社會的「官製青年集團」,在傳統與近代、統治與被統治之間,亦呈現多重的面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文松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曾任教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東華大學,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講授臺灣政治文化史、日治臺灣史、區域研究。其研究領域包括殖民政策史、地域社會,以及日常生活(娛樂)史。著有〈從「總理」到「區長」:與日本帝國「推拖頑抗」的武秀才洪玉麟――以洪玉麟文書(1896-1897)為論述中心〉、〈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等。
 

目錄

序章 課題和方法――近代民族主義、「青年」、地域社會
 一、追問吳濁流「然而即便如此」(それでも)所留下的課題
 二、先行研究
 三、本書研究的目的和課題
 四、研究對象、方法與史料介紹

第一章 殖民統治政策與「青年」的誕生――處在鎮壓與懷柔的夾縫中
 一、問題所在
 二、從「士」到「青年」的奪胎換骨
 三、「青年」的誕生
 四、享有特權性地位的「青年」
 五、教師這項職業的誕生
 小結

第二章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青年」教育、教化的中樞與「雙重語言讀寫能力」的訓練所
 一、問題所在
 二、「校友」的誕生
 三、國語學校校友會與《校友會雜誌》
 四、「雙重語言讀寫能力」與《校友會雜誌》
 小結

第三章 殖民地「青年」的爭奪――從校內到校外
 一、問題所在
 二、殖民統治前期的「青年」教化政策
 三、「青年」的爭奪及其展開
 四、「青年」教化政策的轉換
 五、「青年」教化與殖民母國間的連動
 小結

第四章 殖民地「青年」爭奪的落幕――「學閥」雛形的扶植與「高等遊民」的排除殆盡
 一、問題所在
 二、何謂派系?何謂學閥?
 三、戰後舊師範派與戰前國師同窗會之關係
 四、臺灣近代學閥形成的雛形――國語學校同窗會
 五、「高等遊民」的被排除與重新結集
 六、總動員體制與「青年」爭奪的結束
 小結

第五章 地域社會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內、臺人校友的角色――以草屯地域的殖民教育開展為中心
 一、問題所在
 二、培育新式人材與近代學校的誕生
 三、地域社會中內、臺人教師的學緣關係
 小結

第六章 地域社會「青年」的多元面貌及其政治實踐――以草屯洪姓一族為例
 一、問題所在
 二、殖民政策推動的得力助手――洪清江
 三、地域社會青年教化的指導者――洪深坑
 四、洪元煌的乘龍快婿兼左右手――吳萬成
 小結

結論――處於夾縫之中的殖民地臺灣社會的「青年」像
 一、殖民統治下臺灣的「青年」教化政策
 二、處於反抗與協力夾縫中的「青年」像
 三、今後的展望

附錄
後記
參考文獻
 

內容連載

序章 課題與方法――近代民族主義、「青年」與地域社會(摘錄)
 
本書是以臺灣近代「青年」的政治社會史為研究焦點,藉以闡明日治時期教化政策與殖民地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關係。本書除序章和結論外共分成六章,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著眼於殖民政府「青年」教化政策的起源、意圖及半世紀當中演變的過程;第五章和第六章則以臺中州草屯地域社會的「青年像」為具體事例,探討殖民政府「青年」教化政策與地域社會變遷的相關性。
 
因此,本書首先將從目前為止通常被限定在師範教育脈絡中討論的「國語學校」入手,藉由「青年」概念的導入來重新檢視其定位,並試圖闡明長達半世紀以來,該校畢業生在殖民統治政策與殖民地社會變遷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換言之,從1896到1919年(1922年送出最後的畢業生),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歲月的國語學校,在日本殖民臺灣統治史上,不單單只是個教育機關,在近代化人才培育上,更是殖民地教育、教化的中樞。這與稍後設立專門以培育專業人士(醫師)的醫學校不同,國語學校一開始便定位為培養初等教育機關教員、實業家,以及地方行政低階官僚等,從事殖民地經營的綜合性人才培育機關。
 
如上所述,1919年以後,該校部分的畢業生轉身成為「臺灣青年」,並以殖民地宗主國首都為舞臺,反過來倡議要求臺灣人自治並嚴厲批評殖民政府的專制統治;然而大多數的畢業生,一直到日本戰敗為止始終留在地域社會中,作為殖民統治體制地方行政末端的協力者,從事於殖民地社會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任務。而且這些人由於長期任教於初等教育機構,更是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即所謂「戰爭期世代」,扮演著重要的「政策仲介者」角色。
 
在上述既有的研究成果上,本書將以嶄新的視野搭配新出土的第一手史料和相關文獻,希望能解決先行研究所留下的難題及上述所設定的課題,進而對臺灣近代史和日本殖民地主義研究有所貢獻。因此雖覺冗長,接下來筆者在此希望將本書所欲探究和闡明的課題,進一步論述如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2
    $311
  2. 新書
    85
    $366
  3. 新書
    85
    $366
  4. 新書
    88
    $378
  5. 新書
    88
    $378
  6. 新書
    9
    $387
  7. 新書
    9
    $387
  8. 新書
    9
    $387
  9. 新書
    95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