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定價:480
NT $ 225 ~ 432
 

內容簡介

道德之刃
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
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於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合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本書重點

  ・《象與騎象人》作者改革道德心理學著作。

  ・人類的道德、正義感從何而來?

  ・道德的多樣化為何這麼容易就讓一群好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瞭解的群體?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點與道德觀有何不同?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身處由政治與宗教所引起兩極化的世界,我們其實可運用心理學技巧去掉自己眼中「正義」之刺,使大家融洽相處。

  ・本書獲以下學會、媒體選為年度好書:
  2012年
  英國心理學會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衛報》Guardian(心理學類暢銷書)
  《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線》雜誌Meridian Magazine
  《商業策略》雜誌Strategy+Business(最佳商業類書籍)
  《至善》雜誌Greater Good Magazine
  2013年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體書籍大獎)
  索卡洛廣場書獎Zócalo Book Prize

媒體贊譽

  「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僅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會這麼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很有意思,見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擺出的主要姿態猶如一位雄辯無礙、口若懸河、目光敏銳的愛國人士,他站在美國政治領域相互交戰的派系之間,力勸大家努力理解彼此的觀點,不要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擊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據我判斷,海德特真正的貢獻在於邀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華盛頓時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於其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的思維⋯⋯[海德特的] 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是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論點不但簡單,也有良好的立論。」——英國《衛報》(倫敦版)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寫出精彩佳作,猶如一道新穎又有創意的明光,照進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呈現的中心思想更是能引發廣泛討論。」——美國《科學》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Jonathan Haidt(強納森.海德特)


  現居紐約市,在紐約大學的史登商學院擔任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獲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即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之久。著有《象與騎象人》,並與人共同編輯《心盛:正向心理學與幸福生活》(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已達十餘本。如果說書籍翻譯有如剷雪,軟體在地化就有如拔蘿蔔。有時剷雪有時拔蘿蔔,兩種勞動方式替換著做,日子比較有意思。
 

目錄

前言

第1部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中心隱喻: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1 道德從何而來?
理性即為且應當只能為熱情的奴隸,除服侍聽命於熱情外,無法妄求他職。

2 直覺的狗和牠理性的尾巴
如果你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就必須跟對方的大象談一談,引出新的直覺,而非新的論據。

3 大象是主人
人類祖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一個比較重要?

4 請投我一票(原因在此)
假使老鼠能按下按鈕,讓自己的獎勵中樞受到電子刺激,老鼠就會一直按到牠倒下餓死為止,好比極端的黨派意識可以讓人上癮。

第2部 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
中心隱喻: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

5 在怪異的道德觀之外
吞下紅色藥丸,就能脫離母體讓幻覺消失;吞下藍色藥丸,意識就會回到那個相當愉快的幻覺裡。

6 正義之心的味蕾
道德猶如甜與苦、熱與冷之別,均來自每種感官或器官的特定感覺。因此,道德感應劃分為感性的味覺。

7 政治的道德基本原則
在左派的眼裡,公平往往意味著平等,但是在右派的眼裡,公平是指比例。

8 保守派的優勢
人類用武器和閒話來武裝自己,培養出結盟的能力,誰的行為要是威脅到群體其餘的人或單純使人不快,就會遭到羞辱、放逐或殺害。

第3部 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
中心隱喻: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

9  為何我們的團體感這麼強?
當團體裡的每個人開始共享意向促成道德母體的誕生,這就好比是人類演化史上「跨越盧比孔
河」的重大事件。

10 蜂巢開關
我成為一顆透明的眼球;我微不足道;我看盡一切;普遍的存有在我的全身上下流動不已;我是上帝的一部分、一顆粒子。

11 宗教是團隊運動
不理性的信仰有時竟能幫助群體更理性地運作。神聖可凝聚人心,然後讓人在霸道的習俗面前目盲不視。

12 為何不能化歧見為助力?
如果你真的想要讓腦袋開放,先讓心開放吧。

結語
致謝
參考書目
圖片鳴謝
 

前言

  「我們能不能好好相處?」這句呼籲在美國相當知名,出自於一九九二年五月一日羅德尼.金恩(Rodney King)之口。金恩是個黑人,前一年遭四名洛杉磯警察痛毆,瀕臨死亡,美國全國上下都看過金恩挨打的錄影畫面。後來,陪審團宣告警方無罪,各地民眾憤慨不已,洛杉磯更是發生為期六天的暴動,共有五十三人遭殺害,逾七千棟建物遭縱火,暴動狀況多有現場直播,直升機在民眾的頭頂上盤旋,用新聞攝影機追蹤民眾的行動。一名白人卡車司機遭受極其恐怖的暴行,金恩心生憐憫之情,出面呼籲和平。

  金恩說出的這句呼籲經美國人過度使用後,成了大家經常耳聞的一句俗話。這句口頭禪多半用於博君一笑,很少用於認真呼籲大家相互瞭解。因此,要把金恩的話當成本書開頭第一句話,我不免多所猶豫,最後仍決定採用,此乃基於兩大理由。第一個理由,今日的美國人說出這句話時,並非針對種族關係,而是針對政治關係和跨黨派合作的失敗。很多美國人都覺得,華盛頓每晚傳來的消息猶如直接從華盛頓城上方盤旋的直升機拋下,是在傳遞戰區來的快電。

  本書開頭採用這句老生常談,第二個理由就是金恩說了這句話後,還繼續說了一些少有人引用的美好話語。當時,接受電視訪談的金恩結結巴巴,努力抑制淚水,常常把話說了又說,接著他說:「拜託,我們可以在這裡好好相處的,我們可以好好相處的,我的意思是,我們全都會困在這裡好一陣子,好好努力解決問題吧。」

  本書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我們的確會困在這裡好一陣子,因此起碼要盡力去瞭解人類為何如此容易分裂成幾個敵對的團體,為何各自確信所屬陣營扛著的旗幟是正義之旗。

  終生致力於研究的人士往往會認為,自己著迷研究的某樣東西就是瞭解一切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市面上有多本書籍講述烹飪、母愛、戰爭甚至鹽巴等等,究竟如何促進人類歷史的轉型,而本書正是其一。我研究的課題是道德心理學,我要證明道德這種獨特的人類能力促成了文明的誕生。我無意暗示烹飪、母愛、戰爭、鹽巴是不必要的,本書是站在道德心理學的角度,帶領讀者一探人性和歷史。

  願讀者在這趟旅程的結尾,能以全新的思維去思考人類生命中最重要、最傷腦筋、最能引起不和的兩種話題—— 政治與宗教。禮儀書都教大家,在文明社會可別談論政治與宗教,可是我鼓勵大家討論。政治與宗教表達出我們潛在的道德心理,而瞭解背後的心理學就能有助於大家團結一心。本書的宗旨就是讓這兩種主題引起的一些憤怒與不和給排解出去,讓大家改以敬畏、驚嘆、好奇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幸運極了,竟能發展出這一套複雜的道德心理學,這使得突然現身於森林和莽原的人類,歷經數千年的時間,終於步入了愉快、舒適又特別和平的現代社會。希望本書能讓大家以更平常、更文明、更有趣的方式談論道德、政治、宗教等話題,甚至在有男有女、觀念各異的場合,也能大方討論。希望這樣的討論能協助大家融洽相處。

  天生正義

  我原本可以把書名取為The Moral Mind(《道德之心》),藉以表達人類的心智係用於行道德之事,正如其用於語言、性欲、音樂,以及大眾書籍基於最新科學發現而提及之其他種種事物。不過,我卻選擇了The Righteous Mind(直譯《正義之心》)這個書名,藉以傳達人性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

  Righteous這個英文字源於古挪威文的rettviss以及古英文的rihtwis,這兩個古字皆有「公道、正直、德行」 (just, upright, virtuous)的意思,這些意思納入了righteous 與righteousness這兩個現代英文字當中。然而,時至今日,righteous和righteousness二字卻帶有強烈的宗教含義,因為美國人往往把希伯來文的tzedek翻譯成righteous或 righteousness。在希伯來聖經裡,Tzedek是一常見字,通常用於描述那些依據上帝旨意行事之人,同時也是用來指稱上帝的特質,以及上帝對人類的審判(往往很嚴厲,但大家一律認為那是公正的)。

  Righteousness(正義)和 judgmentalism(論斷主義)之間的關係,從righteous一字的若干現代定義中便可得知,比如說,righteous的其中一個字義即為「源於強烈的公道感、道德感或公平感」。類似的關係也出現在 self-righteous(自以為是)這個詞彙,self-righteous 的意思是「對自己心中的正義深信不疑,尤其是跟別人的行為和信念背道而馳者;站在狹隘的立場講道德卻不寬容異見」。我想要向讀者證明,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人類境況(human condition),這是人類演化得來的特質,並不是某種毛病或錯誤悄悄潛入了客觀理性的心智裡。

  人類的正義之心使得人類——而非別種動物——得以組成大型的合作團體、部落和民族,不用藉由親屬關係就能相互依附。然而,人類的正義之心也必然會讓合作團體永遠苦於道德衝突。多個團體之間產生某種程度的衝突,這種情況甚至是社會邁向健全發展的必經之路。十幾歲的我曾經希望世界和平,而今日的我卻期盼世界有多種相互抵觸的意識型態維持在平衡狀態,期盼有多種課責制度(system of accountability)使我們不能拿得太多又不負責任,期盼越來越少人會認為正義之目的可合理化暴力之手段。這些願望不是很浪漫,卻很有可能成真。

  內容預告

  本書內容共分為三部分,讀者可視為三本獨立的書籍,只是每一部分都依附前一部分而生,每部分分別代表道德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原理。

  第一部分,闡述第一項原理——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道德上的直覺係為自動出現,幾乎是即刻發生,早在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尚未開始前就上場了。最先出現的直覺往往會促成後續的推理。如果你認為人是藉由道德推理來認清真相,那麼別人跟你意見不合時,對方所展現出的愚蠢、偏見、不合邏輯,肯定會讓你經常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你把道德推理視為人類發展出的一種技巧,其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社會議題立場,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為了捍衛自己所屬的團隊,那麼一切就合理多了。請時時注意直覺,可別把道德論證信以為真,道德論證多半是事後才迅速建構出來,用以促成一項或多項策略目標。

  第一部分的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騎象人代表的是有意識的推理,亦即人類充分意識到的一連串言語和意象。在心理歷程當中,騎象人只佔了百分之一,大象卻佔了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於意識之外,卻主導了大部分的行為。這個象徵是我在上一本書——《象與騎象人》——發展出來的,該書說明人類終其一生跌跌撞撞地尋求意義和關聯之時,騎象人與大象是如何共同合作,而有時合作成效並不佳。本書使用象與騎象人的象徵來解決若干謎團,例如: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為什麼政黨的死忠支持者情願相信無恥的謊言和陰謀論?另外,有些人對於理性思考似乎毫無反應,本書會運用前述象徵,向讀者說明應採用何種方法,才比較容易說服這種人。

  第二部分,闡述道德心理學的第二項原理——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西方的世俗道德規範如同一盤盤的菜餚,只試著去活化一種或兩種的味覺受體,不是關切傷害和苦難,就是關切公平和不公。然而,人類還擁有這麼多強大的道德直覺,比如說是自由、忠實、權威和神聖。本書會對以下疑問提出說明:「這六種味覺受體是從何而來?」「這些味覺受體是如何構成世上眾多道德菜餚的根基?」「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第三部分,闡述第三項原理——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人類的天性是天擇而成,同時在兩個層次運作。在每個團體中,個體會相互競爭,而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後代,對於這樣的競爭很是擅長。競爭讓人類的天性有了醜陋的一面,而講述人類演化起源的書籍往往是以醜陋面作為主題。人類確實是自私的偽君子,善於裝出一副仁義道德的模樣,連自己都被唬得一愣一愣。

  然而,群體之間的競爭也會塑造人類的天性。許久以前,達爾文曾說,凝聚力最強、合作度最高的群體,往往都會擊敗那些由自私個體組成的群體。達爾文的群體演化概念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已不受歡迎了,但最近的發現又讓達爾文的概念重回舞台,並具有深遠的含義。人類並非時時都是自私的偽君子,在特殊的情況下,也有能力拋下微小的自身,變成有如軀體裡的細胞,或者是蜂巢裡的蜜蜂,為了群體的意義而採取行動。這類的體驗通常是人類生命中極其珍愛的一部分,但蜂群思維有可能會讓我們對其他的道德層面視而不見。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戰爭及種族屠殺。

  若把正義之心視為靈長類動物的心智加上蜜蜂的表面,就能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道德、政治、宗教。本書會證明人類「高層次的天性」可促使人類極度利他,只不過利他的對象多半是跟自己同一群體的成員。本書會證明宗教(可能)是演化上的適應作用,以利凝聚群體的向心力,同時藉由共同的道德觀,協助群體建立社群。近年來,有些科學家(新無神論者)主張宗教是一種病毒或寄生蟲,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會站在演化適應的觀點,解釋為何有些人是保守派,有些人是自由派(liberal,又稱改革派),有些人是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又稱古典自由派)。人們會支持那些跟自己抱有同樣道德觀的政治團體。人一接納了特定的觀點,就會對別種道德觀視而不見。

  (詞彙備註:在美國,liberal指的是改革派或左翼的政治信念,本書是基於這個意義使用此字。然而,在歐洲和其他地方,liberal比較接近原本的字義,亦即自由的價值凌駕一切,涵蓋經濟活動在內。歐洲人使用liberal時,往往比較接近美國人說的libertarian,無法輕易就以左右翼劃分。本書提及liberal 之處,美國地區以外的讀者或可替換為進步派〔progressive〕或左翼〔left-wing〕。)

  讀者即將閱讀的章節,著墨於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然而,本書的重點卻是以下這則古老的明訓,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節至第五節)

  若要啟蒙思想(或可說是智慧),我們全都必須去掉自己眼中的刺,然後逃離自己那一套永無休止、心胸狹窄又引起不和的道德主義。八世紀僧璨禪師撰寫的〈信心銘〉曾言: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我並非要大家奉行僧璨禪師的教誨過日子,其實我認為,世界要是沒了道德主義,沒了閒話,沒了批評,很快就會腐朽衰敗,陷入一片混亂。然而,假使想要瞭解自身、自身分歧的意見、自身的侷限、自身的潛力,那麼就必須往後退一步,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道德心理學的一些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運用心理學,檢視這場「順」與「逆」之間的對抗。我們每個人的正義之心裡頭,我們所屬的正義團體之間,全都上演著這樣的對抗場面。
 

內容連載

1 道德從何而來?【節錄】

我要簡單說個故事,建議讀者讀完之後,想一下故事人物的行為道不道德。

某戶人家的狗在家門前被車撞死了,這家人聽說狗肉很好吃,就把狗的屍體給切一切,煮來當晚餐吃,沒人看見他們的行為。

如果你跟我的多數研究對象一樣,教育程度很高,那麼你會立刻覺得一陣噁心。可是,要說那家人不道德,你又不禁遲疑起來。畢竟,狗已經死了,那家人又沒傷害狗,對吧?而且,那是他們的狗,他們有權處置狗的屍體,不是嗎?假如我逼你說出看法,你可能會給我一種很微妙的回答:「我覺得很噁心,他們應該要把狗埋了就好,但我不會說他們不道德。」

好,接下來的故事更能挑起你的神經。

有個男人每星期都會上超市一趟,買一隻全雞。煮雞前,他會跟雞性交,然後再煮來吃。

同樣的,沒有傷害,沒人知道,而且他就跟吃狗的那家人一樣,都是從事一種回收再利用的行為,這種行為正如我的部分研究對象所指出的,是在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不過,這次的噁心感比上次強烈多了,這樣的行為似乎很……可恥吧。可是,要因為這樣,就說不對嗎?假如你是教育程度高的西方人,在政治上屬於自由派,那麼你可能又會給我一種微妙的回答,承認說人有權做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傷害到別人就好。

可是,如果你不是自由派或自由意志派的西方人,可能就會認為這個人跟雞的屍體性交然後吃掉雞,這種行為實在不對,不道德。對你而言,對地球上的多數人而言,道德的範疇很寬廣,即使沒有傷害到任何人,某些行為還是不對的。若能瞭解世界各地(甚至是同一個社會裡)的道德觀各有不同,那麼就能跨出第一步,去瞭解自己的正義之心。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去瞭解各種道德觀起初是從何而來。

道德的起源(鏡次一)

我大學是讀哲學系,希望能弄清楚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當初看伍迪.艾倫的電影看了太多部,誤以為哲學多少會有點幫助。不過,我也修了一些心理學課程,非常喜歡,於是我決定繼續讀下去。一九八七年,我申請到賓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模糊打算著要進行幽默心理學的實驗,還以為做這樣的研究,可以去喜劇俱樂部混一混,或許會很有意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7
    $225
  2. 二手書
    63
    $300
  3. 二手書
    65
    $310
  4. 二手書
    65
    $310
  5. 二手書
    68
    $327
  6. 電子書
    7
    $336
  7. 二手書
    72
    $346
  8. 新書
    79
    $379
  9. 新書
    79
    $379
  10. 新書
    79
    $379
  11. 新書
    79
    $379
  12. 新書
    79
    $380
  13. 新書
    85
    $408
  14. 新書
    9
    $432
  15.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