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

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
定價:360
NT $ 216 ~ 342
  • 作者:殷寶寧
  •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 出版日期:2015-03-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049795
  • ISBN13:9789866049798
  • 裝訂: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女性有如現代建築的鬼魂,無所不在,影響深遠,但很奇怪地總是隱而不見。

─建築史家 科洛米納(Beatriz Colomina)

  建築無關乎性別,
  但以女性性別特質所發展出的設計美學與照顧倫理的想像,
  卻可讓建築設計的初衷回歸到使用者身上……

  先來聽聽幾個故事……

  20世紀初,強調男女平權的德國包浩斯學校宣稱男女均可入學,但校內「建築工坊」卻完全禁止女性選課,而將女性分配到「陶藝工坊」或「紡織工坊」。

  未曾接受過建築科班訓練、卻設計出被現代主義建築視為經典瑰寶的海濱別墅E-1027,連柯比意的薩伏伊別墅五項原則都可見與其相符之處;一些建築史家認為,愛琳.葛瑞(Eileen Gray)對E-1027的貢獻,長期被其建築師伴侶刻意淡化……

  第一位進入巴黎美術學院修習建築專業的女性;第一位於美國西岸開業女建築師;第一位獲「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金獎的女性得獎者;創造了許多第一的朱利雅.摩根(Julia Morgan),在其將近八百座建築作品,多數均已指定或登錄為全美國或加州的歷史建築,摩根或許是作品被指定為紀念性建築物最多的建築師之一!

  被歷史淹沒與曲解的女性故事太多,在強勢英雄史觀的建築史裡,被抛諸腦後的女性建築設計先驅更是不在話下。本書不只重現女性建築大師的故事,透過這些女性在那樣的時代裡,因文化與結構性因素造成她們進入建築設計領域的障礙,所展現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及作品,使女性主義與建築產生對話。而由這些故事與作品中可以反芻出,因為女性生理性別經驗的貼心設計,建築設計可以如何展現有別於主觀價值的美學?藉此抛出反思:讓使用者說話,回歸到建築是活生生的人在這個空間裡有溫度的生活的總和,而不只是冰冷的線條與大師光環的設計。
 

作者介紹

譯者簡介

殷寶寧


  臺北出生。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職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曾經任職於中央廣播電台,教育部等單位。主要研究專長包括建築與文化研究、性別研究、都市研究等。曾出版《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一書。

  可能因為正巧出生地址是臺北舊城牆遺址,歷經著某些不斷地穿越邊緣的人生軌跡。住在外省籍人口較多的中山區北淡線鐵路邊,跨越鐵道去講閩南語為主的大同區上學;從法學院變成工學博士。在教育行政部門任職,負責校園建築事務。在廣播電台工作,不做廣播節目。在沒有建築系的大學裡教建築。可能因此對於二元對立跟分類總是充滿疑惑,在不斷地穿梭之間,想尋找或融合、或平衡、或共存、或顛覆界線的想像歷程中,出現了這本從女性生命經驗,思考建築和設計關係命題的小書。
 

目錄

【推薦序】
現代建築的女鬼、太太與天后/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期許設計專業女性身影之重建/夏鑄九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建築,一個女性化的事業/張清華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為當前營建環境力挽狂瀾的女性主義/劉可強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導讀】
不只是粉紅色的圓弧/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序曲 故事是這樣開始寫的
被淹沒與扭曲的女人歷史
女性主義與建築到底有什麼關係?

第一章  重新想像女性與設計的邂逅
問號的起點:我們是如何相遇的?
設計專業中的女性身影
思想與行動並轡而行:女性主義理論與空間理論的對話
女性主義建築史詮釋與分析架構試擬:幾個建築史研究的線索
藍圖,是這樣畫的:本書寫作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女性與建築設計教育
為什麼要討論建築教育?從教育到專業建構的過程
掙脫父權社會綁縛的繆思:早期女性設計先驅者的受教圖像
歷史的偶然或必然?MIT景觀建築課程與劍橋學校
從隔離到專屬:WSPA與一場女性主義的實驗?
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啟發
重新思考專業邊界與核心價值

第三章 女性與建築設計專業
女人跟建築有什麼關係?
女性是繆思?從女性業主到女性建築師
母體:一個女性主義的設計群體
小結:回到以使用者為核心的建築專業價值

第四章  特立獨行的時代女俠:愛琳.葛瑞
被歷史遺忘的設計先鋒──愛琳‧葛瑞
貴族出身的葛瑞女爵與輾轉藝術學習之路
邁向獨立創作之路:漆器工藝的文化交融與創新
居家空間與家具設計的整合:初試啼聲與一鳴驚人
藝廊Galerie Jean Désert的誕生:從匠人身分走向公共領域
E-1027:葛瑞與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關係
葛瑞對現代主義建築美學的評價
不停超越時代的設計先鋒

第五章  積極開創的紀錄締造者:朱利雅‧摩根
叫我第一名:終生顛覆傳統束縛的朱利雅.摩根
積極爭取進入建築專業窄門的時代女性:從求學到就業的路途
創業維艱的女性建築師獨立執業之路:生理女性擁有優勢?
美國的手工藝運動與摩根的美學表現
發展女性組織?YWCA阿斯洛馬會議中心
學院建築或是學院派設計風格?柏克萊大學女子體育館與女子俱樂部
顛覆女大師論述?或是重新塑造何謂建築師論述?

第六章 室內設計專業之浮現:愛莉絲‧德沃芙
影響「室內設計」「專業化」進展之關鍵人物
愛莉絲.德沃芙生平概述
室內設計專業浮現之社會情境與歷史分析
從「品味」建構到「專業」構成
空間美學分析:德沃芙設計風格的挑戰與創新
德沃芙設計主張中的性別意涵
從機能到居家空間品味的打造

第七章  女性主義的認識論介入
從生態女性主義到深度生態學的重新發問
從安藤忠雄到貝聿銘:東方建築美學符碼再現?
是男性原則或女性原則的問題?從集合住宅再思建築美學
女性主義的認識論介入

參考文獻
 

推薦序

現代建築的女鬼、太太與天后


  2013年,新生代設計師組織「設計的女人」(Women in Design)發起了一項廣受注目的連署運動,要求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Pritzker Prize),重新把Denise Scott Brown列為1991年的共同得獎者。連署聲明指出,丹妮絲.史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與先生羅伯.范裘利(Robert Venturi)合夥經營建築師事務所二十二年,為建築理論與設計開創了新局,也是建築理論經典之作《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一書的共同作者。然而,當年的普立茲克獎評審委員只頒獎給羅伯.范裘利一人,彷彿把丹妮絲.史考特.布朗當成「太太」,而非共同創作者。同工要同酬,同工也要共獎。這個有力的聲明,呼籲該委員會正視過去的錯誤,重新認可女性的重要貢獻,以此認錯行動來改寫歷史。

  在這波建築界忽略女性貢獻的熱絡討論中,大家同時注意到另一個建築大獎美國建築師協會(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所頒的金獎,自1907年頒發以來,近七十位得獎者全都是男性,比較其餘各類諾貝爾獎等級的得獎紀錄,AIA百年來清一色由男性獲獎的狀況,實在罕見。不知是否受到連署抗議普立茲克獎的震撼教育影響,2014年AIA的金獎終於出現了第一位女性得獎人:朱利雅.摩根(Julia Morgan)。朱利雅.摩根是美國西岸第一位執業的女性建築師,執業五十多年,於1957年過世,一生有七百多件作品,影響加州的建築地景深遠。AIA金獎多半頒給當代建築師,鮮少頒給已逝的前輩,更不用說是作古半世紀的歷史人物了。相較於普立茲克獎最終僅發表聲明認可丹妮絲.史考特.布朗的貢獻,並沒有按照連署訴求來重新授獎,AIA金獎首度頌揚二十世紀初的女建築師,重新看待歷史的意味濃厚。

  建築史家科洛米納(Beatriz Colomina)曾說:「女性有如現代建築的鬼魂,無所不在,影響深遠,但很奇怪地總是隱而不見。」上述這兩個建築大獎的波瀾,正是力圖要使女鬼變成天后。建築設計明明多是團隊工作,光環與榮耀卻長久都由男性大師獨佔,這需要重新改寫詮釋建築史,系統性地揭露建築設計界的性別盲。在此時刻,殷寶寧在《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不只書寫了丹妮絲.史考特.布朗與朱利雅.摩根的生命歷程,還有更多女性身影與性別故事,特別令人激賞。

  改寫歷史,揭露不一樣的故事,這是女性主義的特長。婦運界以及性別研究學者,近年來透過挖掘女性身影、提出性別觀點,已在科學史、醫學史、政治史、產業史、藝術史等等領域,打破傳統的英雄史觀,跳脫男性偉人列傳。相較而言,台灣在建築設計領域的討論與活動,追隨男性大師仍是主流。透過專書出版、策展、甚至旅遊導覽,我們殷勤追尋科比意、包浩斯、貝聿銘、伊東豊雄、安藤忠雄、庫哈斯等人在台灣的演講堪稱萬人空巷。我有個學生參觀了「代謝派未來都市展」,仔細看了一、二十位引領建築思潮的日本建築師作品,在心得報告裡詢問為何全部都是男性建築師?她問得好,大師=男人的框架,似乎依然屹立不搖。《性別與設計》說了不一樣的故事,在這種持續不歇的男性大師熱潮中出版,格外珍貴。

  要如何說個不一樣的故事?性別研究界一路磨練出多種手法,《性別與設計》也展現了這些不同的取向。最早期耕耘的手法,是重新挖掘女性大師的故事,本書也重現幾位當年甚受注目的歐美重量級女性設計者。這些女性在建築與設計的領域都曾建立出開創性的作品與制度,並在當代廣受注目,卻不見得能在歷史的書寫中持續被傳唱。本書詳細呈現這些女性大師的作品,在英雄列傳中加入了英雌的事蹟,並透過多樣的女性故事,增加女性建築師與設計師的能見度,為新生代建立角色典範,也重新瞭解建築的性別政治。

  女性主義的手法,不只將天后的貢獻浮出地表,也進一步透過這些女性的生命歷程,同時彰顯女性進入專業領域的障礙。本書並沒有複製傳統歌頌男性偉人的手法,將其表現訴諸於個人的才華,而是特別著力其生命史,彰顯文化與結構性因素造成女性進入建築設計領域的障礙。於是,我們讀到十九世紀末巴黎前衛的藝術學校如何禁止女性進入,而二十世紀初德國包浩斯學校即使宣稱男女都應就學,卻把女學生侷限於陶藝與紡織,禁止女性參與建築工坊。即便女性進入了建築專業,也可能受到各類型式的貶抑與矮化。我讀來最津津有味的就是丹妮絲.史考特.布朗的故事。即使她已爬到建築專業的頂端,擔任大學建築系的教授、經營著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建築界的性別盲仍然經常只把她當成范裘利的伴侶,而非共同創作者。書中提到丹妮絲.史考特.布朗明明列於《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的共同作者,名字就列在封面,但是歐美的建築評論家總是只寫范裘利一人;我觀察到台灣的建築評論界也是如此引用,總是遺漏D丹妮絲.史考特.布朗。這類男女伙伴共同合作達成的成就,最後卻僅由男性獨得掌聲的情況,在歷史上一再重演,本書亦有多處令人開眼界的討論。例如,本書第四章介紹了由貴族轉為設計師的奇女子愛琳.葛瑞(Eileen Gray)。一些建築史家提出,她對於經典建築E-1027住宅的設計貢獻,受到其建築師伴侶所淡化,甚至其設計理念,也可能被柯比意所挪用,寫成薩伏伊別墅建築五大原則。

  女性在面對這些結構性的障礙時,如何透過一些積極的行動,開展出新天地,也是這本書最動人之處。二十世紀初有許多女性積極爭取入學,使得排除女性的建築學制得以改變;朱利雅.摩根就是如此進入巴黎美術學院。而第六章專文介紹的愛莉絲.德沃芙(Elise de Wolfe)不只是充分發揮自己室內設計的才華,還戮力將這項女性擅長的活動,從太太的居家任務,轉為知識技能被認可的專業發展。不只是這些特立獨行的女性為建築設計專業打開了新局,女性主義社群更集體性地改造建築專業,重新發展出不一樣的設計。本書第三章就探討了1970年代在英國發展的女性主義設計組織「母體」(Matrix),如何創造了新的設計模式與作品。

  性別研究的取向,的確不只是要讓天后重見天日,也強調認可女性在其他層面對於建築的貢獻。本書就特別凸顯建築設計的複雜環節,讓無所不在的女鬼一一現身──建築學校裡的女老師、看重女性設計的贊助者,設計師要面對的業主與使用者──而這些人經常是家庭主婦與媽媽。在女性主義的建築實踐中,就特別認可使用者的重要性與貢獻,女性主義社群Matrix提出了「參與式設計」的設計流程,建立了共同創作的設計流程。不只是建築師的太太需要同工同酬同獎,家庭住屋設計與裝潢擺設的主導者──那些無名太太們──也為女性主義建築師看重,將之視為一同工作的伙伴,共同進行參與設計與營造。

  從探問建築大師為何缺乏女性,到挖掘女性主義觀點的建築設計,本書清楚地呈現諸多女性主義的實踐,鋪陳了建築改革的藍圖。這些反思提出,要挑戰建築界強調的明星光環、個人崇拜,重新彰顯建築界的團隊合作,並打破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層級關係。改革之路也強調,透過看重使用者的生活世界,能促使建築設計更凸顯社會生活的連結性與相依扶持,讓建築設計促進日常生活品質,而非僅是為了凸顯建築師的個人標記。而看重使用者的設計能力,不只使得建築設計更加民主化,也促發更多新興的作法,包括打破設計與營造的分工,或是以使用者為主體的共同設計作法。

  《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主要是以歐美建築設計界的女性歷史為主,而在最後一章提點了一些日本建築師的圖像,或許更能觸動台灣的讀者。這章探討日本集合住宅的方案,以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批評安藤忠雄,並以重視多元成家的理念,讚許妹島和世。終章餘音繚繞,也期許能夠引發台灣本地建築設計的反思與行動,看見更多現代建築的女鬼、太太以及天后們。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內容連載

先來說幾個故事……

學習建築或想了解建築史的人可能從來沒想過,向來是開明進步象徵的美國、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建築系開始招收女學生,是1942年才發生的事情。更遑論大概沒人知道,美國第一本「建築史」專書,是來自一位女士的心血結晶。

被淹沒與扭曲的女人歷史

對大多數人來說,露易莎.塔絲夫人(Louisa Tuthill, 1799-1879)應該是相當陌生的名字。塔絲夫人是美國出現的第一本(1848年)建築史書籍作者。塔絲未出嫁前的名字是路易莎.凱洛琳.赫金斯(Louisa Caroline Huggins),1799年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紐海文鎮(New Haven)的士紳家庭。塔絲夫人的祖父曾經是第一任州長,顯赫與富裕的家世,讓塔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以當時社會在性別與階級條件來說,她的確是非常幸運的。塔絲曾經在利奇菲爾德(Litchfield)與紐海文兩地接受教育。這些學校在當時均自豪於其具有超越時代的辦學精神與卓越的學術表現,特別是塔絲在紐海文就讀的學校,宣稱其所教授的希臘哲學與高等數學,其程度與內容是跟耶魯學院(Yale College)一樣的。不過,更可貴的是,在這個接受教育過程中,經由持續與同樣受過良好教育、有品味與教養的人互動交流,對塔絲來說是更重要的薰陶過程(Hart, 1852, p.100)。

1817年,塔絲嫁給紐約州的律師康乃勒斯.塔絲(Cornelius Tuthill),定居於紐海文。塔絲律師原本有志於從政,無奈感染斑疹傷寒,只能放棄從政的念頭,轉而投身文學領域。一時之間,他們位於紐海文的家,儼然成為文藝圈經常聚會的重鎮,這些文人創辦刊物Microscope來發表自身與同好的文學作品,成為提供發表管道、培育作家的搖籃。塔絲幼時便有寫詩的習慣,書寫是她主要的喜好,自少女時期起累積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包含詩、短論、劇本、故事等等。但當時的氛圍並不鼓勵女性作家,塔絲自己也有意地抗拒這樣的發展。反而是先生鼓勵她寫作,以及持續接觸博雅領域的知識與研究;在先生的鼓勵下,塔絲開始積極地寫作,將作品發表在刊物Microscope。然而,不幸地,塔絲律師於1825年辭世,留下三女一男四個小孩,此後,寫作成為塔絲撫慰、寄託心情,以及賺取生活費的途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
    $216
  2. 新書
    79
    $284
  3. 新書
    79
    $285
  4. 新書
    79
    $285
  5. 新書
    88
    $317
  6. 新書
    88
    $317
  7. 新書
    9
    $324
  8. 新書
    9
    $324
  9. 新書
    95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