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關係裡,都有六個人:你我以及我們的父母!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
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為何我們與人相處會有困難?為何不敢拒絕別人?
為何總看別人不順眼?為何無法在人前示弱?
為何習慣性地依賴別人?為何自我感覺良好?
這些,都和你的原生家庭密切相關!記憶中父母臉上閃過的喜怒哀樂,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們心底,左右著我們的情感,撼動著我們的性格。我稱之為:父母病。
◎今年最暖心的旅程!內在小孩與父母的和解之旅
擁有十年以上的心理諮商經驗,許皓宜處理過各式各樣的案例,她發現,「所有的問題探索到根本,都與原生家庭脫離不了關係。想要了解一個人、療癒一個人,勢必得回歸到家庭。」她用深厚的心理學背景加上細膩的文字,帶你尋找你遺忘的那一面,並深刻挖掘出心底最真實動人的那一面。
◎父母不只給你基因,也給你命運!
為了解開你身上的「父母病」,體會每一回「被父母惹毛」背後的意義,展開這段與父母的和解之路,許皓宜從「自我覺察——活在心底的16種內在小孩」,到「理解父母——認識12種父母的真實模樣」,以專業角度及真實故事,帶你改變與父母的關係,進而讓你與其他人的互動更完美。
◎與父母的和解,就是與自己的和解!
「示弱」,其實是一種心理健康
因為不信任自己,所以莫名對他人發火
承認渴望!信任萌芽於父母足夠的「凝視」
解開「我都是為你好」魔咒!順從不是唯一的辦法
挑剔,是因為害怕失去;因為害怕,所以先攻擊別人
越無法忍受人與人的爭吵,代表童年有多害怕父母爭吵
各界名人暖心推薦
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暢銷作家 鄧惠文
知名廣播主持人˙暢銷作家 光禹
暢銷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吳淡如
親子天下雜誌執行長 何琦瑜
知名部落客˙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貴婦奈奈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 趙自強
國際演說家暨情緒管理專家 吳娟瑜
環宇電台主持人˙商周專欄作家 謝文憲
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節目主持人 呂如中
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 黃文華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親職教養專家 張旭鎧
藝術心理治療師 邱寶慧
《當H花媽遇到AS孩子》作者 花媽(卓惠珠)
知名藝人 可藍
知名作家 H
我們這輩子都在努力和自己的父母整合關係並學習自我接受。我喜歡皓宜博士這麼真誠而自然地「自我揭露」,她縮短了我們的自我摸索之路。這本書對她而言,是自我療癒的分享;對讀者而言,則是「有為者亦若是」的精神助力。——國際演說家暨情緒管理專家 吳娟瑜
我特別喜歡皓宜提出「父母病」的觀點,將錯誤推給父母,只會落入無止境的負向循環,發現和解的療癒力量,才能感受寬容與愛的美好。——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父母的DNA是人生最重要的天賦來源。皓宜總是可以引用簡單理論,輔以實務案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完全外行的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眼眶泛淚,並產生很多共鳴。——環宇電台主持人˙商周專欄作家 謝文憲
這是一本讓我邊看邊哭的書,皓宜那一出手就非常催淚的文字,和一開口就能傳遞溫暖的故事,讓我很感動。她帶領你慢慢處理所有心結,重新解構你的現狀、架構過去的傷害,整合出一個更新更美好的性格與未來。——知名部落客˙暢銷作家˙諮商心理 貴婦奈奈
當你翻開這本書,有如搭乘時光機,穿梭過去和未來,覺察和探索內在小孩與父母的「心」關係,並賦予自己當下真實及全新的改變。——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我透過心理諮商花了七年跟過世的父親和解,這本書讓我再一次嗅到那年冰冷冬天,鑽進父母被窩裡的溫暖和氣味。——《當H花媽遇到AS孩子》作者 花媽(卓惠珠)
讀完這本書,不僅認識真實的自己,更看見這個充滿愛的世界!——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親職教養專家 張旭鎧
這是一本成就愛與關係,圓滿人生地圖的一本超展開的好書。——藝術心理治療師 邱寶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諮商心理師,現專職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兼任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曾在大專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長期於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等節目擔任客座來賓&親子教育專家,並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隨年歲往上攀爬,她越體會:人們在關係與自我的探尋中,內心所盼所求,不過「真誠」二字而已。
所以她離開諮商專業系所的教學,真誠地回到自己初衷所愛的書寫——以一種面對人心的深刻與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筆調溫暖而幽默,從自己、父母到周圍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關係,寫出了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也記錄了我們記憶中不同典範的父母親。
只願,我們能夠面對父母的不完美,原諒不完美的自己。然後同意,原來我們生而都自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曾出版著作為《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聲書籍《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諮商心理師,現專職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兼任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曾在大專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長期於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等節目擔任客座來賓&親子教育專家,並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隨年歲往上攀爬,她越體會:人們在關係與自我的探尋中,內心所盼所求,不過「真誠」二字而已。
所以她離開諮商專業系所的教學,真誠地回到自己初衷所愛的書寫——以一種面對人心的深刻與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筆調溫暖而幽默,從自己、父母到周圍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關係,寫出了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也記錄了我們記憶中不同典範的父母親。
只願,我們能夠面對父母的不完美,原諒不完美的自己。然後同意,原來我們生而都自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曾出版著作為《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聲書籍《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
目錄
推薦序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吳娟瑜
推薦序 父母,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 謝文憲
推薦序 找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 楊俐容
推薦序 將與父母和解的過程,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貴婦奈奈
前 言 解開我們身上的「父母病」
輯一 和解前的自我覺察:喚醒活在心底的16種內在小孩解除「信任危機」
為何與人相處會有困難?
為何無法在人前示弱?
◆練習1 釐清自己:也許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在乎
為何無法感覺自己的感受?
◆練習2 啟動感覺系統:每個行為背後都與感受相連
為何常常無端對人發火?
放下對「全能感」的執著
為何不願意接受現實?
為何總是看別人不順眼?
◆練習3 勇敢向父母抗爭:把父母的責任還給他們
為何無法控制地依賴別人?
為何會自我感覺良好?
◆練習4 照顧內在小孩:對曾經脆弱的自己說話
承擔「自主」的代價
為何對小事缺乏膽量?
為何不敢拒絕別人?
為何難以自我控制?
為何不敢勇於夢想?
◆練習5 放下不屬於你的遺憾: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與心理分裂的困境共處
整合他人身上的好與壞:愛恨交織的矛盾
整合自己身上的天使與惡魔:面具之下黑暗的我
整合關係中的好與壞:家庭裡的三角關係
整合內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質:被壓抑的性別特質
◆練習6 揮別幻想中的完美父母:不完美,才是真實人生
輯二 理解父母:認識12種父母的真實模樣
母親是調節情感的「容器」
壓抑的「冰箱母親」
情緒化的「氣象台母親」
強勢的「獅子母親」
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製造傷痛的「刀子母親」
缺席的「透明母親」
父親是勇闖人生的「燃料」
權威的「國王父親」
停留在青春期的「半熟父親」
暴力的「教鞭父親」
缺席的「隱形父親」
不同調的「顛倒父親」
退化的「孩子氣父親」
推薦序 父母,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 謝文憲
推薦序 找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 楊俐容
推薦序 將與父母和解的過程,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貴婦奈奈
前 言 解開我們身上的「父母病」
輯一 和解前的自我覺察:喚醒活在心底的16種內在小孩解除「信任危機」
為何與人相處會有困難?
為何無法在人前示弱?
◆練習1 釐清自己:也許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在乎
為何無法感覺自己的感受?
◆練習2 啟動感覺系統:每個行為背後都與感受相連
為何常常無端對人發火?
放下對「全能感」的執著
為何不願意接受現實?
為何總是看別人不順眼?
◆練習3 勇敢向父母抗爭:把父母的責任還給他們
為何無法控制地依賴別人?
為何會自我感覺良好?
◆練習4 照顧內在小孩:對曾經脆弱的自己說話
承擔「自主」的代價
為何對小事缺乏膽量?
為何不敢拒絕別人?
為何難以自我控制?
為何不敢勇於夢想?
◆練習5 放下不屬於你的遺憾: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與心理分裂的困境共處
整合他人身上的好與壞:愛恨交織的矛盾
整合自己身上的天使與惡魔:面具之下黑暗的我
整合關係中的好與壞:家庭裡的三角關係
整合內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質:被壓抑的性別特質
◆練習6 揮別幻想中的完美父母:不完美,才是真實人生
輯二 理解父母:認識12種父母的真實模樣
母親是調節情感的「容器」
壓抑的「冰箱母親」
情緒化的「氣象台母親」
強勢的「獅子母親」
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製造傷痛的「刀子母親」
缺席的「透明母親」
父親是勇闖人生的「燃料」
權威的「國王父親」
停留在青春期的「半熟父親」
暴力的「教鞭父親」
缺席的「隱形父親」
不同調的「顛倒父親」
退化的「孩子氣父親」
序
推薦序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當時,我小學三年級,住在台北市同安街,印象最深刻是小女孩阿婷的哭聲。
爸媽把房子租給阿婷一家人,阿婷約莫四歲,我依稀記得在不上學的日子裡,總會聽到她聲嘶力竭的哭聲。這時,我會爬過阿婷家的門板,從上面的空間穿過去,然後小心翼翼地攀爬到地面上。
「阿婷,不要哭哦!大姊姊來陪妳玩哦!」當時的我約十歲,我不懂得什麼叫做心靈上「被遺棄的孩子」,我也不清楚阿婷的爸媽為什麼忍心到——兩個人各自去上班,獨留下女兒一個人守著空洞的房間,我只知道或許我的陪伴,或許我的話語可以帶給阿婷一點撫慰,讓她感覺到一個人的白天並沒有那麼漫長……
直到我看到皓宜博士寫出「……許多獨自一個人守家的夜,目送她(母親)離家的背影,並透過落地玻璃的縫隙,拉長雙耳聆聽她騎車遠去的聲音……」
突然之間,阿婷的身影非常鮮明地跳到我眼前。多年後,我和阿婷完全失聯,也不清楚長大成人後的她,日子過得好不好?當年的哭聲是否早已遺落在童年的記憶角落?還是她一直深陷和爸媽不愉快的關係而找不到答案?
相較之下,我看到皓宜博士為自己的情緒出口,為自己的生命版圖做出奮力一博跨越的勇敢。她定期出席國際客體關係治療課程,並請教資深心理諮商師探討原生家庭,而且當她在分析一些案例時,總不忘娓娓道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她不像有些作家和專家,總是把個人隱藏在「筆下」及「文字的背後」,讓自己高人一等,或是讓自己神格化。
我也看到皓宜博士的智慧,她運用簡單的比喻,讓我看懂,原來我們和父母存在著微妙的矛盾關係,我們像是渴望自行破繭而出的帝王蛾,父母卻往往拿著「隱形的刀剪」自行剪開繭殼,結果帝王蛾的我們反而嬌弱地無法展翅高飛;皓宜博士還提到離開籠子的小熊,卻不懂得如何用四隻腳行走,彷彿被父母長久限制後,虛幻的籠子永遠將牠禁錮;又例如書中「女漢子的睡前之吻」「四瓶小香豆」「鍋蓋裡的秘密」等故事,更讓一般讀者深入淺出了解父母如何帶給子女無形而巨大的影響。
皓宜博士用了不少實際案例,印證許多為人子女的迷茫和失望。其實,父母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強大」,父母也不是我們認定的「無所不知」,父母就是平凡人,他們有七情六慾,他們也會犯錯,他們可能做出一些讓我們痛苦不堪的事……
皓宜博士讓我們理解了十二種父母的類型,可能形塑出的十六種人格特質,也讓我們明白要脫離「父母病」,首先要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你也會從書中對皓宜博士有更新的認識和更有趣的了解,原來她嚮往舞台表演,卻有著眼睛聚焦的困擾;原來她曾經個性剛硬,那是因為身為獨生女的必須承擔;原來她有十一位表兄堂哥的互動,讓她一向正義果敢;原來她從不夠完美的原生家庭,正在重建和父母的關係,原來……
我們這輩子也都在努力和自己的父母整合關係並學習自我接受,我喜歡皓宜博士這麼真誠而自然地「自我揭露」,在助人的諮商志業裡,她縮短了我們的自我摸索之路。這樣的過程,對她而言,是個自我療癒的分享;對讀者而言,則是「有為者亦若是」的精神助力。
國際演說家暨情緒管理專家 吳娟瑜
推薦序
父母,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
與皓宜初見面是在廣播錄音室裡,一般訪問陌生作者或來賓,身為主持人的我總是希望先破冰、暖場再進行錄音訪問,皓宜是少數與我心有靈犀,可以直接對談,沒有冷場,言談間眼神散發著光芒的來賓。
當天談到的話題是有關親子的教養話題,身為人母的她,總是可以引用簡單理論,輔以大量的實務案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聽眾理解,也讓完全外行的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眼眶泛淚。
他的書與人,完全符合我的論點:「專業,是建立在通俗的溝通。」節目播出後一小時內,電台○八○○專線電話響個不停,全部都是要來報名她在新竹的親子講座,由此可見她對論述議題著墨之深的專業,與無比親和力和熱情的個性特質。
我常說:「父母,是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我很會講話,可能是遺傳我媽媽;我做事腳踏實地,或許是遺傳我爸爸。但一般人不是抱怨父母沒留下巨額財產,就是嫌棄父母給的資源還不夠多,殊不知,父母的DNA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天賦來源,子女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發揮自己的長才,不看自己的個性缺點,就是給予父母最棒的人生禮物。我也希望我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父母能以我為榮。
皓宜的原生家庭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每每我們聊到這話題,都能有很多共鳴,在此推薦皓宜的這本新書,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眼眶泛淚。
最後,引用電影《極光之愛》片段中,曉鳳(季芹飾)電擊無效往生後,女兒(楊丞琳飾)握著母親冰冷的手,跟母親講的最後一句話:「我不要我們之間的最後一句話,是在吵架。」這句對白,道出了你我心中,對父母永遠的遺憾。
你準備好要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了嗎?相信你會愛上這本書。
環宇電台主持人˙商周專欄作家 謝文憲
推薦序
找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
不久前,和皓宜在秋天的北投相約碰面,聽她說起最想書寫的課題。當時心裡暗自沉吟:「生命故事,加上諮商情境的種種相遇和撞擊,一旦成書,必然扣人心弦。」沒想到時隔不久,就收到出版社寄來書稿,一章章往下翻閱,除了讚嘆皓宜流暢優美的文筆之外,更對皓宜那些擲地有聲卻又容易親近的論述佩服不已。
親子是生命中牽絆最深、糾結最複雜的關係,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段關係的主控權幾乎都操在父母手上。而孩子,則依照各自的造化際遇,或發展出白熱化的抗爭,或長成暗潮洶湧的順服;最終,多半是自己內在小孩和父母雙輸的局面。
皓宜的文字,幫助每個大人重新了解「父母是人不是神」,從而接納「生命可以有缺憾、不必得完美」。書中提到的「信任、全能感、自主、分裂」點出親子關係與自我概念最核心的議題。十六種內在小孩與十二種父母模樣,則為自我療癒的崎嶇道路架上了一座扶手,也替為人父母的困頓處境提供了一盞溫暖的暈黃。我特別喜歡皓宜提出「父母病」的觀點,將錯誤推給父母,只會落入無止境的負向循環,發現和解的療癒力量,才能感受寬容與愛的美好。
十二月二十四日將夜,信箱手機陸續傳來朋友寄贈的耶誕音樂與溫馨祝福。值此歲末年終,特別感受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而這,也是我在閱讀皓宜新書
《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之後,最深的感受和感動!推薦給渴望與自己、父母日漸親近的你,並祝福你繼續接手寫下去,完成自己的「療癒之書」。
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推薦序
將與父母和解的過程,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這是一本讓我邊看邊哭的書,一來當然是我的好姊妹皓宜那一出手就非常催淚的文字,和一開口就能傳遞溫暖的故事,她用自己的成長經驗當餌,一步一步慢慢勾起我們記憶深處、心靈黑洞共同經驗過的情緒,這樣的共鳴讓我很感動。二來是因為我自己也走過與父母和解的過程,和皓宜一樣,回到過去,重新架構回憶裡父母和自己的關係,勇敢面對、學習接受與放下那些曾經的傷害,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至深,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從語言的到非語言的部分幾乎都有。當父母真的很辛苦,幾句無心的話和失誤的反應,就可能把這影響擴大至孩子的自信、人際與兩性關係。我自己的經驗便是如此。
和皓宜一樣,進入心理治療領域,接受諮商心理師的訓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好勝、強悍又有上台恐懼且缺乏自信,其實都與父母的互動有關,前幾段愛情也因為複製內化了父母的語言和情緒,而談得辛苦,無法長久。透過心理自我療癒的過程與父母和解後,剛好又與一個滋養型父母的角色相遇,才修補了心裡的缺角和遺憾,開始體驗無比美好的人生。
每個人心裡都可能存在一個受傷的小孩,那個傷只有我們有機會面對、有能力照顧、有方法療癒,只有我們可以解救自己離開那個禁錮著自由發展的牢獄。
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究竟在什麼時候受了什麼傷……你或許忘記或許沒有覺察到那個傷所帶來的影響,這本書可以帶領你慢慢處理所有心結,重新解構你的現狀、架構過去的傷害,整合出一個更新更美好的性格與未來。
諮商心理師 貴婦奈奈
前言
解開我們身上的「父母病」
童年時期,父親時常因為工作不在家,母親難免有事要外出,記憶中我在南部老家,四層樓高的透天厝裡,度過了許多獨自守家的夜。猶記得,每當母親出門前,總會叮囑某些事情,然後我會看著她的眼神、點點頭,目送她離家的背影,並透過落地玻璃門的縫隙,拉長雙耳聆聽她騎車遠去的聲音。
對分離的不安,來自親子關係中不穩定的依附
在那個幼時的記憶裡,時間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意義。即使看著時鐘長短針交錯走過,仍然無從判斷,時針落在何處,才是母親回來的時機?只能憑印象估算母親究竟出去了多久。
但自我的主觀感覺是抽象且不可信任的。比方說,母親才出去半小時,對當時不安渺小的我而言,卻有一種好像看不到時間盡頭、需要無止盡等待的恐慌。
所以我常常在母親出門後,朝著母親離開的方向跪地雙手合十,低著頭呼喚我所知的各方神明、菩薩、上帝:「不管是什麼神啊!求求祢們,請讓我媽媽一路平安,別出意外。」我常這樣邊呼喚、邊哭泣。直到聽見母親的機車聲在巷口響起,才趕緊收起眼淚,裝作沒事地迎接她進門的身影。
學了心理學之後,才明白這種對分離的不安,來自親子關係中不穩定的依附關係,而那種一分離就彷彿死亡即將降臨的恐慌,可能是傳襲自家庭的陰影。
成年後,我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自己,並且探索父母的故事與處境,逐漸理解:如同我這樣等待著母親,母親也如此等待著父親。我明白了身為警察眷屬的母親,從小就生活在「父親離家出勤,母親膽顫心驚」的狀態;所以當母親遇上隨興不羈,工作需要喝酒應酬,又常得自行駕車的丈夫,童年時的心理狀態在婚姻中便轉換成:「丈夫出門應酬,妻子膽顫心驚。」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自然從小就嗅出這樣的氛圍。雖然我不曾與父母談論過這些,但那些過去的印象、那每個瞬間在父母臉上閃過的表情,早已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心底,左右著我的情感,也影響我成年後的性格。
所以,在別人面前,我看起來總是堅強,更年輕時的我,性格甚至非常剛硬。走過心理分析之路,才漸漸理解自己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預備這個世界上可能只剩我一個人的日子。母親也因為活在潛在的死亡焦慮中,出門時總會叮囑我,她和父親的死亡保險單放在哪裡。
也因此,那個跪在地上無助呼喚神明的我,逐漸長成堅強面對生離死別的我。但其實,許多情緒和感受,早已習慣一個人默默消化。
面對鏡頭的恐懼來自怕被「看透」的不安
在發現自己總是默默承擔感受之前,我一直遊走在「冷靜乖巧」及「直率衝動」之間(要知道,這兩者是我童年時賴以生存的要件)。我在這種雙重情感的夾攻下常常覺得難以呼吸,所以往往混在人群裡,透過喧鬧的談笑聲,忽略自己內在的矛盾。
童年時獨自在家的夜晚,讓我看了不少文學作品。我常趁父母不在的時候,溜到樓與樓中間夾層,在父親的書房裡,找個陰暗的角落,在昏黃的燈光下,偷偷翻閱書櫃裡那些泛黃的老書。伴著遠處地下室傳來的蟋蟀叫聲,在偌大的房子裡,靜靜啃食著小說中的故事情節。
因此,我在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前,其實是個就讀中文系的大學生。愛文學、愛電影,喜歡獨自唱歌、在舞台上演戲。
我曾經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表演工作者,詮釋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或者將心裡矛盾分裂的情感投射在舞台上。直到大四的戲劇課,老師發現我有「眼神聚焦」的困難——我沒辦法把眼神放在一個定點好好地說話和演戲。我甚至發現自己有面對鏡頭的困難,但我後來竟然成為需要上媒體面對鏡頭的人。
學了分析心理學後,我不斷尋求自己面對鏡頭恐懼的答案。我發現,鏡頭之於我,就像眼睛。我感到困惑,難道是怕被看透什麼嗎?
是的,我現在終於可以承認:我真的很怕被看透,外表看似堅強的我,內心其實充滿不安。
比起害怕被不相干的人看透,我更害怕被認識的人看透。直到現在終於明白,這種害怕是怕他們失望。而這個「他們」,正是我的父母。
「如果他們一定得出門,我何忍讓他們擔心家裡這個其實一點也不堅強的獨生女兒呢?」這是我埋藏在心底最深處的聲音。 人際關係不順利,是因為我們都得了「父母這種病」
誠實以對,自我坦承後的覺察,一開始並沒有讓我比較好過。我的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活在對父母的怨懟裡:我生氣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手足,我怨恨他們不經意的缺席製造了我的孤單。於是我引爆許多親子衝突:我離家、叛逆、對父母大吼……直到發現,原來我也染上了「父母病」——把問題統統推到父母身上,就以為自己沒有問題,卻往往在與父母的關係中,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遺憾。染上「父母病」的我們,常常對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氣,抱怨童年的缺失與渴望。但這樣的情緒往往讓我們體會不到真實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實的父母親。
我從二○○七年開始在心理諮商領域的學習,逐漸從個人諮商轉向家庭治療,在長期的家庭治療實務工作中,聽過形形色色的家庭故事。直到二○一三年,卻又再度把焦點從家庭轉回個人身上。我想,這都是為了解開自己身上的「父母病」,開展這段與父母的和解之路。 如果可以,我們也許能相互陪伴,一起踏上這場療癒之旅。
這可能會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當時,我小學三年級,住在台北市同安街,印象最深刻是小女孩阿婷的哭聲。
爸媽把房子租給阿婷一家人,阿婷約莫四歲,我依稀記得在不上學的日子裡,總會聽到她聲嘶力竭的哭聲。這時,我會爬過阿婷家的門板,從上面的空間穿過去,然後小心翼翼地攀爬到地面上。
「阿婷,不要哭哦!大姊姊來陪妳玩哦!」當時的我約十歲,我不懂得什麼叫做心靈上「被遺棄的孩子」,我也不清楚阿婷的爸媽為什麼忍心到——兩個人各自去上班,獨留下女兒一個人守著空洞的房間,我只知道或許我的陪伴,或許我的話語可以帶給阿婷一點撫慰,讓她感覺到一個人的白天並沒有那麼漫長……
直到我看到皓宜博士寫出「……許多獨自一個人守家的夜,目送她(母親)離家的背影,並透過落地玻璃的縫隙,拉長雙耳聆聽她騎車遠去的聲音……」
突然之間,阿婷的身影非常鮮明地跳到我眼前。多年後,我和阿婷完全失聯,也不清楚長大成人後的她,日子過得好不好?當年的哭聲是否早已遺落在童年的記憶角落?還是她一直深陷和爸媽不愉快的關係而找不到答案?
相較之下,我看到皓宜博士為自己的情緒出口,為自己的生命版圖做出奮力一博跨越的勇敢。她定期出席國際客體關係治療課程,並請教資深心理諮商師探討原生家庭,而且當她在分析一些案例時,總不忘娓娓道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她不像有些作家和專家,總是把個人隱藏在「筆下」及「文字的背後」,讓自己高人一等,或是讓自己神格化。
我也看到皓宜博士的智慧,她運用簡單的比喻,讓我看懂,原來我們和父母存在著微妙的矛盾關係,我們像是渴望自行破繭而出的帝王蛾,父母卻往往拿著「隱形的刀剪」自行剪開繭殼,結果帝王蛾的我們反而嬌弱地無法展翅高飛;皓宜博士還提到離開籠子的小熊,卻不懂得如何用四隻腳行走,彷彿被父母長久限制後,虛幻的籠子永遠將牠禁錮;又例如書中「女漢子的睡前之吻」「四瓶小香豆」「鍋蓋裡的秘密」等故事,更讓一般讀者深入淺出了解父母如何帶給子女無形而巨大的影響。
皓宜博士用了不少實際案例,印證許多為人子女的迷茫和失望。其實,父母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強大」,父母也不是我們認定的「無所不知」,父母就是平凡人,他們有七情六慾,他們也會犯錯,他們可能做出一些讓我們痛苦不堪的事……
皓宜博士讓我們理解了十二種父母的類型,可能形塑出的十六種人格特質,也讓我們明白要脫離「父母病」,首先要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你也會從書中對皓宜博士有更新的認識和更有趣的了解,原來她嚮往舞台表演,卻有著眼睛聚焦的困擾;原來她曾經個性剛硬,那是因為身為獨生女的必須承擔;原來她有十一位表兄堂哥的互動,讓她一向正義果敢;原來她從不夠完美的原生家庭,正在重建和父母的關係,原來……
我們這輩子也都在努力和自己的父母整合關係並學習自我接受,我喜歡皓宜博士這麼真誠而自然地「自我揭露」,在助人的諮商志業裡,她縮短了我們的自我摸索之路。這樣的過程,對她而言,是個自我療癒的分享;對讀者而言,則是「有為者亦若是」的精神助力。
國際演說家暨情緒管理專家 吳娟瑜
推薦序
父母,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
與皓宜初見面是在廣播錄音室裡,一般訪問陌生作者或來賓,身為主持人的我總是希望先破冰、暖場再進行錄音訪問,皓宜是少數與我心有靈犀,可以直接對談,沒有冷場,言談間眼神散發著光芒的來賓。
當天談到的話題是有關親子的教養話題,身為人母的她,總是可以引用簡單理論,輔以大量的實務案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聽眾理解,也讓完全外行的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眼眶泛淚。
他的書與人,完全符合我的論點:「專業,是建立在通俗的溝通。」節目播出後一小時內,電台○八○○專線電話響個不停,全部都是要來報名她在新竹的親子講座,由此可見她對論述議題著墨之深的專業,與無比親和力和熱情的個性特質。
我常說:「父母,是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我很會講話,可能是遺傳我媽媽;我做事腳踏實地,或許是遺傳我爸爸。但一般人不是抱怨父母沒留下巨額財產,就是嫌棄父母給的資源還不夠多,殊不知,父母的DNA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天賦來源,子女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發揮自己的長才,不看自己的個性缺點,就是給予父母最棒的人生禮物。我也希望我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父母能以我為榮。
皓宜的原生家庭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每每我們聊到這話題,都能有很多共鳴,在此推薦皓宜的這本新書,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眼眶泛淚。
最後,引用電影《極光之愛》片段中,曉鳳(季芹飾)電擊無效往生後,女兒(楊丞琳飾)握著母親冰冷的手,跟母親講的最後一句話:「我不要我們之間的最後一句話,是在吵架。」這句對白,道出了你我心中,對父母永遠的遺憾。
你準備好要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了嗎?相信你會愛上這本書。
環宇電台主持人˙商周專欄作家 謝文憲
推薦序
找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
不久前,和皓宜在秋天的北投相約碰面,聽她說起最想書寫的課題。當時心裡暗自沉吟:「生命故事,加上諮商情境的種種相遇和撞擊,一旦成書,必然扣人心弦。」沒想到時隔不久,就收到出版社寄來書稿,一章章往下翻閱,除了讚嘆皓宜流暢優美的文筆之外,更對皓宜那些擲地有聲卻又容易親近的論述佩服不已。
親子是生命中牽絆最深、糾結最複雜的關係,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段關係的主控權幾乎都操在父母手上。而孩子,則依照各自的造化際遇,或發展出白熱化的抗爭,或長成暗潮洶湧的順服;最終,多半是自己內在小孩和父母雙輸的局面。
皓宜的文字,幫助每個大人重新了解「父母是人不是神」,從而接納「生命可以有缺憾、不必得完美」。書中提到的「信任、全能感、自主、分裂」點出親子關係與自我概念最核心的議題。十六種內在小孩與十二種父母模樣,則為自我療癒的崎嶇道路架上了一座扶手,也替為人父母的困頓處境提供了一盞溫暖的暈黃。我特別喜歡皓宜提出「父母病」的觀點,將錯誤推給父母,只會落入無止境的負向循環,發現和解的療癒力量,才能感受寬容與愛的美好。
十二月二十四日將夜,信箱手機陸續傳來朋友寄贈的耶誕音樂與溫馨祝福。值此歲末年終,特別感受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而這,也是我在閱讀皓宜新書
《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之後,最深的感受和感動!推薦給渴望與自己、父母日漸親近的你,並祝福你繼續接手寫下去,完成自己的「療癒之書」。
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推薦序
將與父母和解的過程,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這是一本讓我邊看邊哭的書,一來當然是我的好姊妹皓宜那一出手就非常催淚的文字,和一開口就能傳遞溫暖的故事,她用自己的成長經驗當餌,一步一步慢慢勾起我們記憶深處、心靈黑洞共同經驗過的情緒,這樣的共鳴讓我很感動。二來是因為我自己也走過與父母和解的過程,和皓宜一樣,回到過去,重新架構回憶裡父母和自己的關係,勇敢面對、學習接受與放下那些曾經的傷害,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至深,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從語言的到非語言的部分幾乎都有。當父母真的很辛苦,幾句無心的話和失誤的反應,就可能把這影響擴大至孩子的自信、人際與兩性關係。我自己的經驗便是如此。
和皓宜一樣,進入心理治療領域,接受諮商心理師的訓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好勝、強悍又有上台恐懼且缺乏自信,其實都與父母的互動有關,前幾段愛情也因為複製內化了父母的語言和情緒,而談得辛苦,無法長久。透過心理自我療癒的過程與父母和解後,剛好又與一個滋養型父母的角色相遇,才修補了心裡的缺角和遺憾,開始體驗無比美好的人生。
每個人心裡都可能存在一個受傷的小孩,那個傷只有我們有機會面對、有能力照顧、有方法療癒,只有我們可以解救自己離開那個禁錮著自由發展的牢獄。
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究竟在什麼時候受了什麼傷……你或許忘記或許沒有覺察到那個傷所帶來的影響,這本書可以帶領你慢慢處理所有心結,重新解構你的現狀、架構過去的傷害,整合出一個更新更美好的性格與未來。
諮商心理師 貴婦奈奈
前言
解開我們身上的「父母病」
童年時期,父親時常因為工作不在家,母親難免有事要外出,記憶中我在南部老家,四層樓高的透天厝裡,度過了許多獨自守家的夜。猶記得,每當母親出門前,總會叮囑某些事情,然後我會看著她的眼神、點點頭,目送她離家的背影,並透過落地玻璃門的縫隙,拉長雙耳聆聽她騎車遠去的聲音。
對分離的不安,來自親子關係中不穩定的依附
在那個幼時的記憶裡,時間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意義。即使看著時鐘長短針交錯走過,仍然無從判斷,時針落在何處,才是母親回來的時機?只能憑印象估算母親究竟出去了多久。
但自我的主觀感覺是抽象且不可信任的。比方說,母親才出去半小時,對當時不安渺小的我而言,卻有一種好像看不到時間盡頭、需要無止盡等待的恐慌。
所以我常常在母親出門後,朝著母親離開的方向跪地雙手合十,低著頭呼喚我所知的各方神明、菩薩、上帝:「不管是什麼神啊!求求祢們,請讓我媽媽一路平安,別出意外。」我常這樣邊呼喚、邊哭泣。直到聽見母親的機車聲在巷口響起,才趕緊收起眼淚,裝作沒事地迎接她進門的身影。
學了心理學之後,才明白這種對分離的不安,來自親子關係中不穩定的依附關係,而那種一分離就彷彿死亡即將降臨的恐慌,可能是傳襲自家庭的陰影。
成年後,我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自己,並且探索父母的故事與處境,逐漸理解:如同我這樣等待著母親,母親也如此等待著父親。我明白了身為警察眷屬的母親,從小就生活在「父親離家出勤,母親膽顫心驚」的狀態;所以當母親遇上隨興不羈,工作需要喝酒應酬,又常得自行駕車的丈夫,童年時的心理狀態在婚姻中便轉換成:「丈夫出門應酬,妻子膽顫心驚。」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自然從小就嗅出這樣的氛圍。雖然我不曾與父母談論過這些,但那些過去的印象、那每個瞬間在父母臉上閃過的表情,早已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心底,左右著我的情感,也影響我成年後的性格。
所以,在別人面前,我看起來總是堅強,更年輕時的我,性格甚至非常剛硬。走過心理分析之路,才漸漸理解自己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預備這個世界上可能只剩我一個人的日子。母親也因為活在潛在的死亡焦慮中,出門時總會叮囑我,她和父親的死亡保險單放在哪裡。
也因此,那個跪在地上無助呼喚神明的我,逐漸長成堅強面對生離死別的我。但其實,許多情緒和感受,早已習慣一個人默默消化。
面對鏡頭的恐懼來自怕被「看透」的不安
在發現自己總是默默承擔感受之前,我一直遊走在「冷靜乖巧」及「直率衝動」之間(要知道,這兩者是我童年時賴以生存的要件)。我在這種雙重情感的夾攻下常常覺得難以呼吸,所以往往混在人群裡,透過喧鬧的談笑聲,忽略自己內在的矛盾。
童年時獨自在家的夜晚,讓我看了不少文學作品。我常趁父母不在的時候,溜到樓與樓中間夾層,在父親的書房裡,找個陰暗的角落,在昏黃的燈光下,偷偷翻閱書櫃裡那些泛黃的老書。伴著遠處地下室傳來的蟋蟀叫聲,在偌大的房子裡,靜靜啃食著小說中的故事情節。
因此,我在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前,其實是個就讀中文系的大學生。愛文學、愛電影,喜歡獨自唱歌、在舞台上演戲。
我曾經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表演工作者,詮釋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或者將心裡矛盾分裂的情感投射在舞台上。直到大四的戲劇課,老師發現我有「眼神聚焦」的困難——我沒辦法把眼神放在一個定點好好地說話和演戲。我甚至發現自己有面對鏡頭的困難,但我後來竟然成為需要上媒體面對鏡頭的人。
學了分析心理學後,我不斷尋求自己面對鏡頭恐懼的答案。我發現,鏡頭之於我,就像眼睛。我感到困惑,難道是怕被看透什麼嗎?
是的,我現在終於可以承認:我真的很怕被看透,外表看似堅強的我,內心其實充滿不安。
比起害怕被不相干的人看透,我更害怕被認識的人看透。直到現在終於明白,這種害怕是怕他們失望。而這個「他們」,正是我的父母。
「如果他們一定得出門,我何忍讓他們擔心家裡這個其實一點也不堅強的獨生女兒呢?」這是我埋藏在心底最深處的聲音。 人際關係不順利,是因為我們都得了「父母這種病」
誠實以對,自我坦承後的覺察,一開始並沒有讓我比較好過。我的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活在對父母的怨懟裡:我生氣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手足,我怨恨他們不經意的缺席製造了我的孤單。於是我引爆許多親子衝突:我離家、叛逆、對父母大吼……直到發現,原來我也染上了「父母病」——把問題統統推到父母身上,就以為自己沒有問題,卻往往在與父母的關係中,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遺憾。染上「父母病」的我們,常常對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氣,抱怨童年的缺失與渴望。但這樣的情緒往往讓我們體會不到真實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實的父母親。
我從二○○七年開始在心理諮商領域的學習,逐漸從個人諮商轉向家庭治療,在長期的家庭治療實務工作中,聽過形形色色的家庭故事。直到二○一三年,卻又再度把焦點從家庭轉回個人身上。我想,這都是為了解開自己身上的「父母病」,開展這段與父母的和解之路。 如果可以,我們也許能相互陪伴,一起踏上這場療癒之旅。
這可能會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
內容連載
為何常常無端對人發火?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被討厭的勇氣》
在談信任感的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時常遇到的困擾,也是我被諮詢過無數次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莫名地對人發火,等到脾氣發完後,才覺得自己很沒道理而後悔呢?
我在經驗過無數次發火並且後悔之後,想很誠實地說:這是因為我們面臨與信任感最相關,也最根本的問題——無法相信自己。當我們內在處於一種「無法信任自己」的狀態時,所看到的外在環境,往往是「別人不相信我們」或「別人不尊重我們」。
所以我們無端發火,常常來自與自己內在的一場「誤會」。
不信任自己,蒙蔽我們對人的感受
比 起對自己的不信任,對他人不信任所引發的怒氣,往往在瞬間就能引爆,而且在情緒的當下非得要做出一些立即性的行為,才能讓自己稍微好過一些。所以我們常常 會做出許多令自己後悔的行為——突如其來對人發火,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包括討好別人、威脅別人……種種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都有可能來 自:我們覺得眼前這個人,不信任我!
這種感覺令人難堪、憤怒,深覺不被尊重。許多複雜的情感交錯在一起,最後只能用「把自己變小」(我是錯的,產生無能感),或者「把自己變大」(我是對的,引發生氣感)來展現。這種「變大變小」的表現,通常容易在面對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情境時發生。
以下是許多人可能非常熟悉的場景:
我 們正在完成一項重要的計畫,而且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又想、塗了又寫、寫了又改,好不容易完成自己覺得不錯的成品,滿懷期待地拿給夥伴看,想從他們的眼神裡讀 到「驚嘆!震撼!」的神情。但是他們卻若有所思皺著眉頭說:「我覺得……是不錯啦!可是,好像哪裡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他們的口氣可能十分委婉,但 聽在我們心裡卻不太舒服。有時會有人提出建議:「我覺得這邊可能要這樣比較好……」或者拿我們與他人比較:「不然,要不要去問一下那個誰誰誰好了……」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被討厭的勇氣》
在談信任感的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時常遇到的困擾,也是我被諮詢過無數次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莫名地對人發火,等到脾氣發完後,才覺得自己很沒道理而後悔呢?
我在經驗過無數次發火並且後悔之後,想很誠實地說:這是因為我們面臨與信任感最相關,也最根本的問題——無法相信自己。當我們內在處於一種「無法信任自己」的狀態時,所看到的外在環境,往往是「別人不相信我們」或「別人不尊重我們」。
所以我們無端發火,常常來自與自己內在的一場「誤會」。
不信任自己,蒙蔽我們對人的感受
比 起對自己的不信任,對他人不信任所引發的怒氣,往往在瞬間就能引爆,而且在情緒的當下非得要做出一些立即性的行為,才能讓自己稍微好過一些。所以我們常常 會做出許多令自己後悔的行為——突如其來對人發火,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包括討好別人、威脅別人……種種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都有可能來 自:我們覺得眼前這個人,不信任我!
這種感覺令人難堪、憤怒,深覺不被尊重。許多複雜的情感交錯在一起,最後只能用「把自己變小」(我是錯的,產生無能感),或者「把自己變大」(我是對的,引發生氣感)來展現。這種「變大變小」的表現,通常容易在面對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情境時發生。
以下是許多人可能非常熟悉的場景:
我 們正在完成一項重要的計畫,而且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又想、塗了又寫、寫了又改,好不容易完成自己覺得不錯的成品,滿懷期待地拿給夥伴看,想從他們的眼神裡讀 到「驚嘆!震撼!」的神情。但是他們卻若有所思皺著眉頭說:「我覺得……是不錯啦!可是,好像哪裡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他們的口氣可能十分委婉,但 聽在我們心裡卻不太舒服。有時會有人提出建議:「我覺得這邊可能要這樣比較好……」或者拿我們與他人比較:「不然,要不要去問一下那個誰誰誰好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8折$90
-
二手書34折$109
-
二手書47折$150
-
二手書48折$155
-
二手書5折$160
-
二手書5折$160
-
二手書5折$16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3折$170
-
二手書58折$186
-
二手書59折$190
-
二手書66折$210
-
二手書68折$218
-
二手書7折$225
-
二手書72折$230
-
二手書73折$234
-
二手書73折$234
-
新書79折$252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88折$282
-
新書$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