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大乘修心論著。自從它被譯成華語流通以來,一直頗受教界人士歡迎,可謂僧俗共賞。
據說,目前「廣論班」已有不少居家學員,可以朗朗背誦整部或半部《入行》,出家僧眾當然更不在話下。
這是相當可喜的一個現象。
筆者深信,《入行》遲早會對漢傳佛教產生可觀的影響。
因此對於此次《衍義》的改版,筆者不敢不勉,盡可能詳加校閱,去蕪存菁,增添新意,以提高《衍義》的可讀性。
但願有緣的讀者心生歡喜,欣然投入菩薩行的利生行列
序
合併版序
前些日子,「諦聽文化」告知,《入菩薩行衍義》上冊的底版已不堪使用,必須更新。
順此因緣,筆者遂將《衍義》上、下兩冊合而為一。
合併後的《衍義》新版,只保留《入菩薩行》偈頌義理的衍釋部分。
原《衍義》上冊「附論」中與《入行》有關的兩篇專論 ──〈發心對身心的利益〉、〈懺悔與罪惡感〉,以及「附錄三」──《入行》相關故事三則,改併至新版《導論》中,「附錄一、二」也全部移除;另外還有些成段的增刪或字句的修改,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論緒
《入行》是一部論典,其譯敬不用「敬禮文殊師利童子」而用「敬禮一切佛菩薩」,即表示本論所詮釋的主要內容,是以宣說增上心學的經藏為主,3 而以宣說增上戒學的律藏(如〈護正知品〉)和增上慧學的論藏(如〈智慧品〉)為輔。這一點,從《入行》的內容和性質也可看得出來。第一、論頌「依教今略說」中所謂的「依教」,就是依照佛所說的經教或經藏;第二、《入行》的依據是《學集》,而《學集》大部分內容是根據經藏編輯而成的。
前些日子,「諦聽文化」告知,《入菩薩行衍義》上冊的底版已不堪使用,必須更新。
順此因緣,筆者遂將《衍義》上、下兩冊合而為一。
合併後的《衍義》新版,只保留《入菩薩行》偈頌義理的衍釋部分。
原《衍義》上冊「附論」中與《入行》有關的兩篇專論 ──〈發心對身心的利益〉、〈懺悔與罪惡感〉,以及「附錄三」──《入行》相關故事三則,改併至新版《導論》中,「附錄一、二」也全部移除;另外還有些成段的增刪或字句的修改,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論緒
《入行》是一部論典,其譯敬不用「敬禮文殊師利童子」而用「敬禮一切佛菩薩」,即表示本論所詮釋的主要內容,是以宣說增上心學的經藏為主,3 而以宣說增上戒學的律藏(如〈護正知品〉)和增上慧學的論藏(如〈智慧品〉)為輔。這一點,從《入行》的內容和性質也可看得出來。第一、論頌「依教今略說」中所謂的「依教」,就是依照佛所說的經教或經藏;第二、《入行》的依據是《學集》,而《學集》大部分內容是根據經藏編輯而成的。
內容連載
第 一 品 菩提心利益
本品最大的科判有四個。
第一個科判 ──「明菩提心所依」包含的第4、5 兩頌,只是引言,真正與「菩提心利益」有關的內容,從第6頌開始。而第6頌以後的三個大科判,如果我們方便借用因明「宗、因、喻」的格式來說明,那麼本品的大意將顯得較易明白。
一、第6–14 頌的「總明菩提心利益」,和第15–19 頌的「別明菩提心利益」,相當於本品所立的「宗」;也就是本品的主題 ── 菩提心的利益是廣大無邊的。
二、第20–30 頌的「菩提心利益之依據」,相當於成立「宗」為正確合理的「因」。這十一個偈頌所舉的理由,簡單明瞭,卻極具說服力,很容易被人認同。既然「因」可以被接受,菩提心利益廣大的「宗」,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因此,這十一頌可說是本品最精彩、最有創意,也最能轉化人心的部分。
三、第31–36 頌的「敬歎菩薩」,相當於「喻」;也就是舉例說明已發起菩提心的人,就是有志於博施濟眾、上求下化的菩薩。
以上是本品內容的大意,以下則是偈頌義理的詳細解釋。
一、明菩提心所依
菩提心,是在有情眾生的心流中生起的,而此心流又不離色身,因此有情的「身、心」,就是菩提心所依存的基礎。
(一)思惟暇身難得
4.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復得?
問:具備身心條件的六道眾生都可以生起菩提心嗎?
答:不一定。惡業和煩惱太重的地獄、餓鬼、畜生和阿修羅,連聽聞、理解佛法的機緣或能力都沒有,怎可能生起菩提心呢?所以只有具備暇滿條件的人、天和某些特殊的旁生,例如龍等動物,才有機會發起菩提心 1;尤其是人。
「暇滿難得」最強而有力的理由,應如《廣論》所說:第一、從因的角度來看,想要獲得生善趣的果報,只要具足淨戒的善因就夠了。但若想獲得十足的暇滿,那就必須在淨戒的基礎上,修布施等福行和清淨的善願等助行才能成辦。然而,在有目共睹的世人當中,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暇滿的確難得。
本品最大的科判有四個。
第一個科判 ──「明菩提心所依」包含的第4、5 兩頌,只是引言,真正與「菩提心利益」有關的內容,從第6頌開始。而第6頌以後的三個大科判,如果我們方便借用因明「宗、因、喻」的格式來說明,那麼本品的大意將顯得較易明白。
一、第6–14 頌的「總明菩提心利益」,和第15–19 頌的「別明菩提心利益」,相當於本品所立的「宗」;也就是本品的主題 ── 菩提心的利益是廣大無邊的。
二、第20–30 頌的「菩提心利益之依據」,相當於成立「宗」為正確合理的「因」。這十一個偈頌所舉的理由,簡單明瞭,卻極具說服力,很容易被人認同。既然「因」可以被接受,菩提心利益廣大的「宗」,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因此,這十一頌可說是本品最精彩、最有創意,也最能轉化人心的部分。
三、第31–36 頌的「敬歎菩薩」,相當於「喻」;也就是舉例說明已發起菩提心的人,就是有志於博施濟眾、上求下化的菩薩。
以上是本品內容的大意,以下則是偈頌義理的詳細解釋。
一、明菩提心所依
菩提心,是在有情眾生的心流中生起的,而此心流又不離色身,因此有情的「身、心」,就是菩提心所依存的基礎。
(一)思惟暇身難得
4.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復得?
問:具備身心條件的六道眾生都可以生起菩提心嗎?
答:不一定。惡業和煩惱太重的地獄、餓鬼、畜生和阿修羅,連聽聞、理解佛法的機緣或能力都沒有,怎可能生起菩提心呢?所以只有具備暇滿條件的人、天和某些特殊的旁生,例如龍等動物,才有機會發起菩提心 1;尤其是人。
「暇滿難得」最強而有力的理由,應如《廣論》所說:第一、從因的角度來看,想要獲得生善趣的果報,只要具足淨戒的善因就夠了。但若想獲得十足的暇滿,那就必須在淨戒的基礎上,修布施等福行和清淨的善願等助行才能成辦。然而,在有目共睹的世人當中,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暇滿的確難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95
-
新書79折$395
-
新書88折$440
-
新書9折$450
-
新書9折$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