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猜火車》
  經典電影〈猜火車〉原著小說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第一棟房子、
  選擇牙醫保險、休閒服和相配的行李箱。
  選擇你的未來,但是為何會有人想要做這樣的事情?
  
  住在蘇格蘭愛丁堡附近沒落小鎮雷斯的年輕人,馬克(懶蛋)、賽門(變態男)、屎霸(丹尼)和卑比(法蘭哥),他們靠著領取和詐騙救濟金(其他偷雞摸狗的事情也幹得不少)維生,生活中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生活週遭,不是失業者、在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人,就是臭味相投的小混混。
  
  馬克雖然一心一意要戒毒,但總是沒戒多久就又毒癮發作而放棄;賽門愛吸安,但是更愛性,他的生活中除了安非他命,就是女人;丹尼個性懦弱,不願意傷害別人,卻總是被人傷害;法蘭哥是個暴力狂,愛充老大,總是領頭做壞事。
  
  這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同伴,經歷過好友罹患愛滋病、朋友吸毒而截肢、兄長從軍誤中陷阱被炸死……等事件之後,最後決定聯手幹一票大買賣,打算分贓之後,各自過著自己夢想中的美好人生。沒想到,最受大家信賴的馬克,竟然背叛了多年好友……

  《裸體午餐》
  經典電影〈裸體午餐〉原著小說
  〈時代周刊〉英文百大小說
  垮世代理論教父作品首次在台翻譯上市

  《裸體午餐》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不僅重新界定文學的定義,也重新界定美國文化。本書描述一個毒癮者漫遊紐約、丹吉爾等各城市令人膽寒的故事,最後落腳於夢魘般的跨際區荒土。

  本書創新的寫作形式、勇於探索禁忌話題,以及筆力萬鈞,直接影響了Thomas Pynchon、J.G..Ballard、William Gibson等褻瀆文學的作家,影響力並擴及音樂、電影等藝術形態,甚至直接衝擊媒體。
  
  《裸體午餐》的完全復原版修正先前法版與美版的錯誤,並將布洛斯的註解穿插於原文中,附錄包括他歷年來針對本書所寫的各式評論,以及初版時刪掉的內容。是研究垮世代文學必備寶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愛丁堡雷斯市,他是個廣受讚譽的蘇格蘭小說家,《猜火車》是他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作品。其他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酸臭之屋》(Acid House)、《禿鸛夢魘》(The Marabou Stork Nightmare)、《狂喜》(Ecstasy)、《骯髒》(Filth)、《膠》(Glue) 、《春宮電影》(Porno)、《大廚的臥房秘密》(The Bedroom Secrets of the Master Chefs),以及最近期的作品《愛學校、愛工作》(If You Liked School You'll Love Work)。厄文‧威爾許除了小說創作,也撰寫舞台劇及電影劇本,也導演過短片。他現定居於英國倫敦。

威廉.布洛斯

  垮世代(beat generation)文學三巨匠之一,被稱為垮世代的理論教父。他因販毒吸毒被判在家監禁,後與同居人逃到墨西哥,又在酒醉後誤殺妻子,被判緩刑兩年。他後來浪跡南美洲、摩洛哥,回到美國後,以《裸體午餐》一書驚動文壇,曾引起審禁官司,許多名人都為他的官司出庭作證。《裸體午餐》交替於現實與虛幻之間,極富實驗精神,初具規模的切割手法(cut-up)對後世的美術、音樂、文學創作均影響甚深。布洛斯在1984獲選進入「美國國家藝文學會」,《裸體午餐》也獲《時代週刊》遴選為1923-2005年英文百大小說。

譯者簡介

但唐謨


  台大戲劇碩士,從事劇場、影評和翻譯。譯有《猛男情結》、《已婚男人》、《簡明性愛辭典》等。

何穎怡

  政大新聞研究所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任商周出版選書顧問,並專職翻譯。譯作有:《乳房的歷史》、《天真的人類學家》、《西蒙波娃美國紀行》、《搖滾神話學》、《嘻哈美國》等。
 

目錄

《猜火車》
〈導讀〉一個青年的覺醒──重看〈猜火車〉 王志成
〈導讀〉人生好浪費──閱讀《猜火車》 紀大偉
(推薦專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人物表

第一章 戒藥
嗑藥男孩、尚克勞范達美,以及大媽/嗑藥血淚筆記 63號/愛丁堡藝術節的第一天/駭過頭/在眾目睽睽下成長/新年大勝利/還要你說嗎/嗑藥血淚筆記 64號/她的男人/超勁爆求職記

第二章 續發
蘇格蘭正在瘋狂反-反毒/啤酒杯/有夠失望/都是老二惹的禍/星期天的傳統早餐/嗑藥血淚筆記 65號/在「日光港口」酒吧痛不欲生

第三章 再戒
大便人生/奶奶和納粹/久旱之後第一炮/漫步走過草地公園

第四章 搞砸
法庭之災/嗑藥血淚筆記66號/死狗/尋找內在的生命/在家軟禁/愈悲傷愈好幹/嗑藥血淚筆記 67號

第五章 離家
倫敦驚魂記/上樑不正/永不熄滅的光/女人好自在/難以捉摸的杭特先生

第六章 回家
專業人才生財有道/禮物/回憶麥地/不嗑藥血淚筆記 第1號/高級晚餐/在雷斯車站,猜火車/獨腳性愛大戲/西葛蘭登的冬季/福克蘭戰役老兵——為了國家,我失去了我的一條腿。請幫助我!

第七章 散場
一站又一站

《裸體午餐》
導讀(一) 布洛斯、垮世代、病毒 白大維教授
導讀(二) 赤裸者與萎縮的夢 阮慶岳
名人看《裸體午餐》
譯後的感謝與嘮叨 何穎怡

開始往西行
怪俠
鄉巴佬
班威醫師
何塞利托
黑肉
醫院
拉撒路返家
哈山的遊戲室
跨際區大學校園
a.j.的年度派對
精神病技術國際學術會議一景
市集
凡夫俗女
伊斯蘭公司與跨際區的黨派
郡書記官
跨際區
檢查
你看到潘朵朋.羅絲嗎?
古柯鹼蟲
滅蟲員幹得不錯
需求的代數
郝薩與歐布萊恩
萎縮的序
快……

初版附錄(一)具結書:有關病毒的證詞
初版附錄(二)附筆……難道你不會嗎?
初版附錄(三)〈具結書〉一文再思
初版附錄(四)大毒鬼論危險成癮藥物

復原版附錄(一)編者手記
復原版附錄(二)初版刪除文字復原

威廉.布洛斯寫作年表
 

《猜火車》

人生好浪費──閱讀《猜火車》 紀大偉 


  當前的台灣人,在忙什麼?有人不擇手段想要成功賺錢,信奉成功學或厚黑學。也有人搶搭禁藥快車,和國際接軌,加入藥的全球化。台灣人除了在乎錢與藥,也擁抱(或迴避)國族認同的課題。今日典型的一個台灣家庭,往往細胞分裂成為三個國度:姐姐哥哥追求成功,妹妹弟弟偷偷用藥,而老媽老爸留在家中收看極藍或極綠的電視政論節目。在這種年頭,一九九三年出版的《猜火車》小說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特別親切──這部傳奇色彩濃厚的小說就在刻畫錢、藥,以及國族認同。書中主要場景在蘇格蘭,而蘇格蘭屬於英國(即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正如有些台灣人反抗大中國主義,有些蘇格蘭人向大英國主義嗆聲。

  錢、藥、國族,這些課題,在此書中都和「怕勝」(台語的「浪費、不值得」)有關:嗑藥的人生很怕勝/浪費,而賺錢的人生則是不准浪費的。蘇格蘭人被英格蘭人統治,究竟是不是很怕勝,也是書中大哉問。這部「反社會」小說以各種角度思考怕勝──書中有些人感嘆人生好浪費,卻也有人說浪費人生好。

  在繼續討論《猜火車》小說之前,必須先提及一九九六年的改編電影──畢竟許多人先看了電影版才接觸原著小說。《猜火車》在國際市場叫好又叫座,成為另類經典電影(cult movie)。說它是另類經典,是因為它雖然沒有擁抱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卻不斷吸引各地(含台灣在內)的死忠影迷。在死忠影迷的心中,這種另類經典比好萊塢電影更值得Orz祟拜(蓋cult就是祟拜之意)。此片男主角伊旺麥克奎格從此一炮而紅,電影原聲帶也連帶在各國(含台灣)熱賣,「男主角在片中爬進酒吧骯髒馬桶,然後在水肥池裡尋找二粒禁藥」的驚奇畫面讓人津津樂道,而片中幾個年輕男女寧可「浪費」青春也要和多種禁藥生死糾纏的生活也讓不少觀眾難忘。挑釁主流價值觀的畫面,以大特寫的方式(表示要觀眾瞪大眼睛去看),貫穿全片:注射藥物的過程,像是宗教儀式一樣虔誠;眾人物嗑藥之後,爽得軟趴趴倒地上爬不起來。從主流價值觀來看,這些角色的人生是浪費的:他們嗑藥之後,軟趴趴地連性事都辦不成,更別說去當上班族賺錢了。這部電影著名的廣告詞「choose life」(選擇生命),並不是指自由自在地選擇任何一種生命,而是指選擇所謂「值得」的生命(有錢買車買房的上流生活)──「choose life」的反面,並非選擇死亡,而是指選擇所謂「不值得」的生命(如,嗑藥的人生)。選擇人生(選擇主流的人生)vs. 選擇浪費(選擇非主流/反主流的人生),是穿透全片的辯證。

  《猜火車》電影版和原著小說,卻是兩回事。文學改編的電影和文學原著必然不同──這是老生常談,大家都知道。不過請容我提醒讀者,《猜火車》的電影版和小說版各有可觀之處。看了電影版而沒看小說原著,或是因為沒看電影版所以不敢看小說原著,都很可惜。電影版雖然精彩,但是它兩個小時的長度實在沒有辦法呈現原著小說長達三百五十頁的複雜面貌。另外,電影版拍成節奏明快的(黑色)喜劇,讓各國年輕觀眾看得很爽,但小說原著卻絕不是喜劇,提供給讀者的痛感多於快感。痛感的來源之一,在於父母。電影版幾乎沒有呈現出主要角色的父母(父母角色偶爾出現,但戲份極有限),基本上主要角色不必去向父母解釋自己是否浪費了生命;然而小說版之中幾乎每個角色都活在父母的陰影下,而且他們主要的難題就在於滿足父母的期望(是不是對不起父母?我是歹子嗎?)。電影版之中的父母極少,而且具有喜感;小說版之中的父母卻極多,一點喜感也沒有。正因如此,小說版對於台灣讀者來說似曾相識──如何和父母的陰影纏鬥,正是台灣讀者熟悉的修行。

  小說中的痛,變成電影中的爽。回頭想想,「猜火車」這個標題究竟是什麼意思?電影版並沒有提出清楚的說法。或許有些影迷認為,「猜火車」這個行為意味「年少輕狂」的生活。然而小說原著中,「猜火車」這個動作卻幾乎是「年少輕狂」的反面。這個動作的意義藏在書中暗處──我不說「猜火車」意味什麼,只能請讀者自行在書中摸索。

  《猜火車》電影版可能讓觀眾忘記該片的蘇格蘭背景,可是原著小說不會讓讀者忘記該書的風土。小說原著非常「本土化」,再三突顯蘇格蘭的土地,讀者看完此書之後對於愛丁堡(蘇格蘭的首府)以及「愛丁堡藝術節」這些浪漫詞彙必然另眼相看。呈現蘇格蘭特色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文字;在語言文字表現上,電影版溫和,而小說版激烈(畢竟小說全靠語言文字表現,不像電影以視覺為主力)。我想請問看《猜火車》電影版或DVD的朋友:看片的時候有沒有看字幕?英語程度好的觀眾在看《猜火車》DVD的時候,恐怕還是要依賴(英文)字幕,因為此片角色說的英語並不是美式英語,也不是英式英語,而是蘇格蘭式的英語。值得留意的是,只要仔細檢視《猜火車》DVD,就會發現兩種落差:此DVD呈現的字幕用字,和我們平日熟知的英文大不相同──這是落差之一;更妙的是,角色說出來的字,和字幕打出來的字,有時候竟然沒有對應──這是落差之二。原來電影角色操用蘇格蘭的口音和用字,但是轉換到字幕時,字幕上出現的字往往是比較常見的──也就是說,對話的用字具有很強的地方色彩,而字幕用字卻抽去蘇格蘭色彩較重的字,而改用一般英文。

  小說版的文字比電影版更猛。《猜火車》原著小說很吊詭,一方面是英文小說,另一方面卻又不是。打開《猜火車》原著,讀者會發現此書的英文根本看不得,因為絕大多數用字都是英英字典查不到的。這部將近三百五十頁的英文小說,只有寥寥幾頁使用「正常」英文。在讀此書時,要進行兩種翻譯:一,這部小說不能光用眼睛看,還要用嘴巴讀。如,書中的「thegither」其實是「together」 。讀者要讀出聲,才可以用自己的發音器官去「體」驗書中人物的肉身感覺。這是口譯。二,有些字就算讀出聲了也難以辨認,因為那些字是蘇格蘭俚語或是嗑藥圈子的黑話,就算翻遍英英大字典也查不到。於是,(次)文化的翻譯也是必要的。這樣的小說,是有用的,還是沒有用的呢?為了讓這部小說變得比較有用(或,為了避免這部小說在美國被人浪費掉),當《猜火車》在美國上市時,書商特別在書末加上五頁詞彙對照表(如,書中的「bairn」就是美國的「baby」,「bevvy」就是「drink」),以便讓美國讀者看懂此書;不過,書商的「好心」卻引起爭議。有人認為《猜火車》不該向主流英文妥協;加添了這幾頁詞彙對照表,就破壞了《猜火車》的非主流/反主流精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幾頁詞彙對照表的幫助,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為光靠這幾頁詞彙對照表,主流讀者還是覺得此書的英文玄奧難懂。

  這部小說的語言實驗,值得台灣讀者留意。事實上,在本土化風起雲湧的台灣社會,早就有人拒絕主流的北京式中文,而改用福佬風格(或客家風格,原住民語言風格等等)的漢文寫作。主流讀者並不能一眼就看出福佬漢文在寫什麼,而必須開口念出文章的每一個字元符號(如,「ê」代表「的」),找出文句和福佬話的對應關係,才可以讀懂文章。如果讀者不開口念,就不會讀懂;此外,如果讀者並沒有任何福佬話基礎,那麼就算開口念了,也不會懂。如果《猜火車》的蘇格蘭式英文是走火入魔的,那麼用福佬語進行漢文書寫也是走火入魔的。非主流語言寫作是兩面刃,有缺點也有強處。明顯缺點是不易讓讀者一下就看懂(於是,就被認為是沒有用的語言),但長遠優點是讓語言變得更豐富活潑(結果,也變成極有用的語言)──事實上,對於當前英文俚語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之一就是《猜火車》。也因此,在當今翻譯學研究、國族主義研究,以及後殖民研究的國際學者書單中,《猜火車》這部小說是一個基本的文本。而在台灣情境中,非主流的漢文寫作也讓人懷疑其用處何在:認同本土化運動的人可能認為非主流漢文極有用,不是在浪費時間;可是,不認同本土化運動的人卻可能認為這種非主流漢文一點用也沒有,只是在浪費時間。在討論非主流漢文的價值(有用/沒用)時,不妨參考《猜火車》原著小說的境遇。

  人生好浪費,浪費人生好?──這種存在主義式的疑問,在小說的語言表演,角色刻畫,情節鋪陳種種層面,都一次又一次體現。在小說之中不斷出現的幾種象徵,也和浪費不浪費有關。最明顯的象徵就是嬰兒(嬰兒也在電影版出現,但小說版比電影版更耽迷嬰兒)。生出嬰兒,究竟是善用了人生(年輕父母身為有用的生產者),還是浪費了人生(年輕父母身為沒用的消費者,好像刷卡一樣不小心刷出一個嬰兒)?尢其當父母是失業又嗑藥的年輕人時,嬰兒未必帶來喜悅,反而激發恐懼──父母一看見嬰兒,就想起自己毫無價值的人生。和嬰兒相比,比較不明顯卻可能更值得玩味的價值象徵,是足球。英國人(含蘇格蘭人在內)對於足球的痴迷舉世聞名,「曼聯」(位在曼徹斯特的著名球隊)在書中不時浮現,足球在書中主要人物身上都留下痕跡──注意,在這本重男輕女的小說中,男性角色都在乎足球,女性角色卻都和足球無關。在書中角色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們下場踢足球,其中有人還幾乎成為足球明星──他們是足球球藝的生產者,足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然而,當這批人進入社會之後,他們卻只能透過電視極被動地看球(他們不在足球場的草地上,也不在足球場的觀眾席上,而在電視機前──也就是說,他們和自己的沒出息老爸一樣,都只看電視球賽)──他們成為足球球藝的被動消費者,他們一看見任何一顆足球就聯想起自己浪費的青春。他們的「身份認同」也建立在足球上面。任何(男)人都必須去支持一支足球隊,不然就沒有「歸屬感」:如果你支持A隊,就表示你應該和A隊的後援隊成為同一掛的人,也意味你成為B隊後援隊的敵人──你在酒吧和A隊之友乾杯,和B隊之友打架。足球又轉化(淪為?)成為和人喝酒鬥狠的藉口。這種建立在足球上的認同感,在小說版之中具有重量級的份量,幾乎和國族認同一樣重要──可是,在電影版中卻幾乎隱形。在《猜火車》小說的世界裡,人與人互動不但要在乎你的「省籍」(蘇格蘭人、英格蘭人,還是愛爾蘭人?),要在乎你是愛丁堡城內還是城外的人,還要在乎你是哪一支球隊的後援隊會員──在每一個關卡,你一旦選錯邊,就要吃苦頭了。足球從消費社會的上游(生產者的位置)到下游(消費者的位置)的滾動過程,對應了小說人物的向下爬行。

  要如何走出「選擇生活」和「選擇浪費」的輪迴?《猜火車》並沒有提出明確的答案。或者該說,《猜火車》選擇將希望寄托在未來──這正是卡奴的心理。明天會更好,明天就是最好的提款機。《猜火車》原作者在《猜火車》叫好叫座之後,一直有意循環使用(recycle,又是一個在乎有用/不有用的字)《猜火車》之中的小說人物。近年他終於出版了《猜火車》的續集《春宮電影》(Porno;中文版也將在台灣上市),由《猜火車》原班人馬(懶蛋、卑比、變態男等人)擔任小說人物。今天過得不好也沒關係,反正有未來可以當靠山──這種向前看(向錢看?)的信用卡式邏輯,就是建立在今日沒出息/明天有出息的意識型態上。輪迴如同循環信用,沒有人走得出來,反而不斷有人想要進去。

《裸體午餐》

赤裸者與萎縮的夢 阮慶岳


  布洛斯的這本《裸體午餐》,與金斯堡的《嚎叫》、凱魯亞克的《旅途上》,毫無疑問地,一起譜出了令人念念難忘的60年代「垮世代」文學三部曲。

  他們三人所掀起的這股時代波濤,應該是二次戰後最震撼人心(可能是僅有的一次)、能夠成功為人類集體靈魂發出的文學吶喊聲。在我看來這三部曲各有其意涵,金斯堡的詩集《嚎叫》,是對過往與現今一切制約的絕對對抗及否定,凱魯亞克的小說《旅途上》,則是充滿獨行勇氣、朝向未知荒蕪文明邁步的浪漫宣告,而布洛斯的《裸體午餐》一反其向,是想藉由徹底沈淪,以意圖求得自我終極救贖的大膽交易與嘗試。

  三本書惚恍對話,共同為時代鍊金兼指路。

  其中,最難破解的自然是《裸體午餐》。首先,是這書放棄我們所熟悉中產/知識份子的優雅語言,直接引入社會底層人物的各樣俚語與暗話,拉大了語言與讀者的熟悉距離,同時注入一股強勁也新鮮的奇異味道,而究竟是辛羶或甜蜜,難以辨明。另外,就是看來章法全無的結構模式,讓初讀者會有入迷宮或是面對四散拼圖的錯愕與驚慌感,並感知到恰如他所說的「你可以從任何交叉點切進,開始閱讀《裸體午餐》」,有如在捕捉無因無痕的什麼神啟話語。
布洛斯對此有著說法:

  《裸體午餐》一書跳出書頁,噴向四面八方,有如萬花筒裡的景觀。它是一個組曲,由曲調、街頭嘈雜聲、屁聲、喧鬧歡叫、商家拉下鐵門聲、痛苦感傷的尖叫、背害者的吶喊、貓兒的交合叫春、鯰魚離水的哇哇叫、墨西哥巫師服用肉荳蔻陷入迷幻狀態的喃喃預言聲、蔓陀羅草被扭斷脖子的大哭聲、高潮時的嘆息、海洛因有如黎明降臨飢渴細胞的默默聲、開羅廣播電台喧囂如煙草拍賣會的疾呼聲,還有齋戒月的笛聲,它像風扇吹拂病焉焉的毒鬼,聲音類似灰色黎明時刻的地鐵站扒手以手指輕巧摸索醉酒客身上折疊鈔票的窸窣聲……。

  是的,各樣鮮明意象不明所以地蜂擁而至,有如走馬燈般連續不歇的幻覺,穿進又穿出。是的,每個入口都是出口,每個出口同是入口,每次出入既是凝看也是批判,難分也難明。

  是一個可以在意識裡無限蔓延、因而忽然在現實裡萎縮不堪的夢境。

  那麼,布洛斯究竟意圖何在呢?

  我讀本書前半段的時候,會屢屢想起來惹內的《繁花聖母》。二者都對中產階級倚賴至深的理性意識做出嚴重反批,對因此而生的意義性/道德觀/價值系統徹底作顛覆,於是也同時挑戰與探索黑暗/腐敗/醜惡的核心所在。我覺得布洛斯在寫此書時,惹內的《繁花聖母》是存在於他的腦海裡的,尤其是前半本書,他的意圖有可能是致意,也可能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

  當年為布洛斯謄稿的凱魯亞克,四年後在給友人的信上說:「(布洛斯)寫出了繼惹內的《繁花聖母》之後最偉大的小說。」暗示了二者的姻緣關係,也給予《裸體午餐》極高的評價。

  這二書固然有其呼應處,但也各自代表了其獨特的意義。二者皆是以破碎的結構及下流的底層語言作鋪陳,然而惹內卻屢屢以極度詩意的語言切入作化解,在高貴與卑賤間徘徊遊走,對天主教所代表的聖化與救贖,也頻頻作出依舊祈求與盼望的信徒跪禱姿態。相對於惹內,布洛斯則露出對沈淪與自棄的絕對迷戀,對人間一切不堪現實處境的無悔沈溺,以及對所謂神啟與救贖的唾棄,或說是他認為唯一的神啟與救贖,只能源於自身的內在,而非那個既可疑又不可信的遙遠上帝。

  簡單的說,惹內與布洛斯雖然站立的位置點很接近,但惹內探望的方向,是即將沈淪消逝的古典精神,這包括基督教與希臘文明的傳統,因此《繁花聖母》真正透露出來的,是一種極大的哀傷與惋惜,一種不可挽回的悼念感。而布洛斯望去的方向,卻是戰後無限開拓的荒蕪現實人間,古典的一切早已於他是廢墟,無意也無足回顧。這樣的心情,比較像是彌爾頓寫《失樂園》裡,被逐出樂園外後,亞當與夏娃當時的心情:

  兩人回首悵望著剛才還是他們幸福住家的樂園東側。在它上面有一柄劍,轉動生焰。門口則充滿了可畏的面孔和烈火似的武器。亞當和夏娃黯然垂首,默默流淚,悵然離開!

  世界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將在那裡卜居。一切都謹遵神意。兩人心情凝重的走著,走向伊甸,走向蒼涼的人生……。(註)

  是一種面對蒼涼人生的態度與心情吧!

  這部分其實也可拿來與喬哀斯的《尤里西斯》,作寫作方式與其意義的聯想與對比。二者同樣以非理性的意識作為書寫導航器,藉以積極捕捉內在心理潛藏的未明脈流。但是喬哀斯頻頻想作對語的,依舊是那一去不復返的古希臘文明,一個早於基督教的西方文明傳統,一種即將被「現代性」所摧毀的古典精神與神話氣息,而這部分對布洛斯而言,早就蕩然無存,他面對的是「後現代」的廢墟與荒蕪感,是一個等待重建與回答的空無新世界,一切都必須重頭再來。
關於書寫,布洛斯在書末這樣描述:

  作家只能寫一種東西:就是運筆當時他的感官所知所覺……我只是個紀錄儀器……不妄想強加「故事」、「劇情」、「腳本」……目前為止,我只成功「直接紀錄」了某些範疇的心理運作。這些範疇,我也只發揮了部分潛能……我可不是取悅眾人的藝人……。

  布洛斯的確無意取悅人,某個程度地,我們甚至可以見到他其實具有與惹內及喬哀斯,相當類同的反溝通個性,這其實也透露了他們三人對溝通的不相信。喬哀斯與惹內所懷疑的溝通者,自然是那個令他們失望、也同時期盼的耶穌基督與希臘神話。那布洛斯的對話者是誰呢?當然不是上帝,在這裡反而暗示了一個替代的新神,也就是本書書寫主軸的毒品。的確,毒品是本書真正的主角,一切都繞著它對話,一切皆因它而生,也因它而亡。
  
  毒品就是布洛斯膜拜的神,與同時唾棄的魔鬼。或者我們也可以把這本書視作一趟宗教之旅,並且上帝果然如約重返,只是牠此次卻以毒品為冠冕與寶座。重返的上帝允諾我們無盡的自由,而用來制約我們的魔鬼與天使,卻同樣就是那毒品。布洛斯說:「海洛因就是家,是水手返回故里,與男妓行騙後的重返地。」可是這歸返地,卻屢屢讓他生出迷失感,在書中他寫著一次大麻嗑多了,回到居處看著客廳,忽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而且害怕自己將會開錯門:「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若是這樣看,我們甚至可以說《裸體午餐》,真正的批判與挑戰處,並不僅只是外在客觀的那些乏味中產階級,反而更是如何在這樣荒蕪世界裡,重新定位自己的問題了。毒品是他豎立的新神,但他似乎已經不再相信了,甚至隨時準備打碎這個新偶像。

  那,要如何驅走與戒斷這個不再信仰的新神呢?他描述說:

  斷禁期間,你總聞得到也散發出死亡味道……戒癮中的毒鬼會讓整棟公寓充滿死亡氣味,不堪居住……但是開窗透透氣,就會讓公寓充滿味道,活人能聞……爛打血管的人,如果突然施打次數成幾何級數跳躍,好像森林大火在樹梢飛奔蔓延,你也會聞到死亡的味道。

  治療方法永遠是:放手吧!跳下吧!

  放手什麼?跳下去哪裡呢?

  也許是說,更義無反顧地向死亡深淵躍進,以放棄自我的個人死亡,來對抗這個難以驅走的新神吧!布洛斯是個有趣也難測的作家,他並非像喬哀斯那樣的迷戀於故佈疑陣的樂趣,而是自己引我們走入他意識到的那座迷宮裡,一起恐慌迷途。他書寫的位置點,非常貼靠向社會底層的邊緣人,但他對這些他所揀選的被書寫者(男妓、異教徒、有色人種),顯得既批判、輕蔑又深深的同情,態度難於清楚辨明。他以非常淫穢背德的姿態,幾乎強暴似地與這個他所厭惡的世界做愛,然而在即將高潮射精之前,又忽然宣稱他堅持要在體外射精,以達到聖潔避孕的宗教要求。

  某個程度上,這本書像是為因失去自制、不小心染上毒癮,某些可憐臥底者而寫的懺悔錄與勸世文,也像是紀錄著新神的一群新奴隸,在囚禁室吐露出來的不甘衷曲。

  而這些臥底者與新奴隸,其實就是你、我與布洛斯本人。

  有如一代梟雄的另個布洛斯,則是永恆坐在廁所高牆上的少年天使,反覆又反覆地對我們吟唱著:

  午餐當然永遠是赤裸的,食者與食物皆然!
  午餐當然永遠是赤裸的,食者與食物皆然……

  赤裸者,無可掩飾,也無路可逃。

  註:摘錄自《失樂園畫傳》,何瑞雄譯,開山書局,1971年3版
 

內容連載

《猜火車》

一個青年的覺醒──重看《猜火車》 王志成

 
即使在面世十幾年後,重看〈猜火車〉依然讓人感到驚艷,你可以說是電影在過去十年間,技術或形式上都沒有多大進步和轉變,但是也可以說,本片的導演在各個層面上超前時代甚多,不論是對於敘事的自由揮灑、對於迷幻一代的刻劃,都歷久彌新,跨入二十一世紀了,〈猜火車〉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這是導演Danny Boyle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他前一部低成本的〈Shallow Grave〉裡,我們已經看到一個他感興趣的主題:年輕人在誘惑跟恐懼下,彼此產生猜疑和背叛,這個主題延續到本片。〈猜火車〉開場那一大段男主角的旁白,是對於中產階級物質生活的嘲諷和鄙視:「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終身志業、選擇家庭、選擇一台大電視機、選擇洗衣機汽車光碟機、選擇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而結論是:「我選擇不去選擇生活」。這句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加以分析:第一,個體擁有選擇權,從形上來看,是個體擁有主體意識,可以行使自由意志,從形下來看,要在自由民主講究人權的體制內,人才可以有選擇權,而且要衣食無虞(不論是自己賺的、還是別人供養的),才不用身不由己。所謂「選擇不去選擇生活」,還是一種選擇,那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和逃避,不管是對於生命本身、還是社會體制。第二,一個不事生產,沈溺於毒品的成年人,需要毒品的時候,只能向身邊的人偷竊、打劫,這絕對不是「選擇不去選擇生活」,而是抗拒中產社會認定的生活方式,他的存在,跟別人一樣不斷消耗地球物資、然後逃避在藥物所產生的幻覺裡、因為不被同化而自我感覺良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545
  2. 新書
    79
    $545
  3. 新書
    79
    $545
  4. 新書
    79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