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追求卓越,從「學習」開始
佐藤學教授所倡導的學習共同體,其願景在於「保障每一個學生都有高品質學習」,濱之鄉小學的教師藉由「同僚性」提升公開課堂的意願,每一個教師每年至少一次公開課堂,我思考著為什麼日本教師願意打開教室大門,公開課堂,從佐藤學教授的幾本著作,及新北市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的日本教育參訪心得分享中,終於發現,日本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教師間形成一股教師共同體的同僚關係,透過研究會彼此協同學習,也建立彼此信任的同僚關係,即使是新任到校的老師,也受到其他老師的支持與守護。
日本公開課堂的教師,在公開課堂中受益,使教學者的教學受到尊重,透過完全聚焦學生學習的教學實踐,反思與再次修正課程設計及引導方法,而提升教師本身的教學專業,課堂的實踐更臻沉穩嫻熟且細膩;透過對話,教師在課堂中同時增進學生的協同學習及夥伴關係,建立學生的學習共同體;透過協同學習,達成學生的有效學習,如此產生了良性循環,就是這股良善的正向能量,持續著教師教學的熱情。
學習共同體提倡教師公開課堂,而觀課重點應以學生為主要觀察對象,而非只觀察教學技巧,批評教師的教學。公開教學演示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教學者關注學生如何學習,透過他人的觀察回饋,教師省思應如何因應學生的差異而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其所覺察的學習氛圍是教室裡學生不懂時,肯尋求其他同學的協助,學力低的同學願意接受同儕指導,教室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均能互相聆聽、彼此尊重。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教師不是對「全體」教學,而是「以每一個學生個體為出發點」來挑戰教學,朝「沒有一人落單」的目標邁進。
傳統的課堂大部分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老師教、學生學,而課堂研究所關注的也是老師「教什麼」、「如何教」、「教不好,如何改善」;若能改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課堂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也會轉為學生「學什麼」、「如何學」、「學不好如何改善」,因此老師的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能注重重整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師同儕間相互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主動探索、提問與思考,教與學因此翻轉,這也是新北市一直致力推動的「翻轉教育」,重塑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校園氛圍。
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對於課堂在認知性、技術性與社會性的實踐,有非常深入淺出的闡述。書中透過細膩的教室觀察及課例,剖析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所傳達的訊息及功能,讓教學者更加認識,教育在授課與學習中的具體實踐內涵。提供卓越進步的教育改革者,與學生建立相互學習成長關係的最佳學習典範。細細品味佐藤教授對課堂實踐的深刻剖析,腦海中浮現師生交響樂般的交融畫面,卓越的教學真是一門藝術!
時間回溯至二0一一年,由長期關心新北市教育發展的歐用生教授,導入佐藤學教授倡導的學習共同體概念,而新北市國教輔導團也實地考察日本濱之鄉小學等三校,並經本市課程諮詢小組審慎評估,決定推動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研究(Lesson study)。教師們針對教材、教法和評量等,進行討論和對話,透過教師專業對話,將課程隱藏的實踐知識,變成公開及社群互動的專業知識。
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理念,與新北市以學習為核心的「學習行動年」及「教育實踐年」願景不謀而合,由教育局提供諮詢輔導及資源,支持教學現場的教育改革,目前本市至少有八十四所學校,引入學習共同體概念;佐藤學教授更於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淡江大學與淡水分區學校共同舉辦的「學教翻轉的契機與挑戰」研討會中,讚賞本市這一波的教學改革成效,遠遠超過他的預期,教師投入的熱情與學生學習的表情,所營造出來的課堂風景,令他感動與印象深刻。
為了讓學習共同體理念持續深耕與蔓延,教育局將持續推動學習共同體計畫,鼓勵教師建立「學習共同體」專業社群,以構築教師同僚性,並邀請家長及地區居民協力參與學習。辦理學校透過「初階及進階工作坊」及「公開課堂」,帶動學校以實踐印證理論,此外將辦理「學習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公假自費赴日參訪」,與佐藤學教授面對面接觸,探索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實踐成功之要素,以增進校長、主任及教師的國際視野。衷心企盼隨著《學習革命的願景》出版,持續激勵教師進行全面性的教學反思,進而轉換成具體可行的教育實踐,讓翻轉教育持續深耕。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 林騰蛟
推薦序2
讓變革生根,化為常態
在閱讀佐藤學教授的著作時,總不禁讓人對於事情要想得多些,想得深些。三十多年實踐經驗的融會,成就了佐藤教授觀察教育現象的獨特穿透力。腦海中掠過啄木鳥的浮影,教育體制的要害與病癥在《學習革命的願景》書中被一一「啄」了出來。
講起與佐藤教授的結緣,應該是在二0一二年六月。當時因為國科會計畫要探討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的主題,與計畫團隊的夥伴們到日本參訪,而台北市正好想了解佐藤教授所推動的學習共同體,台北市教育局馮清皇副局長及好多位國高中校長、主任們,也就與我們一起到了日本。就是那一趟的旅行,讓我在學術生涯中,開啟了另一扇「攪動」學校一池春水之窗,至今仍然記得那時參訪回來的心情。
愛的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訴求,但有太多的因素阻礙了它從理想化為現實。在日本的茨城縣牛久市,我們卻看到了一所國中的具體展現。那天下午,許多來自日本各地的外校教師,以及來自台灣的我們=,
參與了學校的公開觀課與議課。當同一班級的老師分別述說著同一個學生在其他班上的學習情景時,只覺得自己體內有一股暖流不斷地竄升。多麼希望台灣也能處處看到老師們一起專業學習與對話,共同呵護著孩子的成長。正是因爲這樣的起心動念,讓我們一群充滿熱情的人,投入了這個促動學校生態改變之旅。
為了試圖讓台灣的老師走出自己的路,敘說自己的故事,我們一群人,包括了大學老師、中小學資深校長和優秀教師,在本土脈絡中將學習共同體當作實踐學習領導的一個運作形式。受到佐藤教授的激發,我們嘗試將推動的概念操作化,也不斷地以實踐反饋論述,讓本土的學習共同體能夠飽含紮根的元素。很高興在我們與台北市、基隆市、新竹縣及台東縣等四個縣市合作推動「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時,佐藤教授在台灣出版了《學習革命的願景》這本書。書中提點了教室及學校改革的問題與觀念,也放入了能夠體現教育理念的實踐分析,這些分析細膩且具洞見,有助台灣讀者進一步反思與深化自己的認知與體會。
書中談到了一些概念,饒富深意,可由之觀照我們的本土實踐。在教改思維中,二元對立習以為常,「教師本位」相對於「學生本位」;「自主」相對於「依賴」;「學」相對於「聽」,但通常老師的「教」是在學生的「學」中完成,學生的「自主」是在「依賴」中完成,而學生的「學」則是在老師的「聽」中完成,這些行動都有著相互涵攝的關係。另對於課堂生活的描寫,滲透著佐藤教授的犀利論理。
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教室中常隱沒於「大家」中。教師與學生的「我與汝」的關係,常以「一對全體(mass)」,而不是以「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出現。教室空間的規劃,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猶如傅科(Foucault)所談的「圓形監獄(panopticon)」(或稱全景敞視空間);學習時間的安排,猶如工廠生產線的作業流程,這些空間與時間的框架,讓學生在一個容易監督的系統下,進行有秩序性的學習。
此外,教室的翻轉,需要整體變革環境的打造,如果只是零星、點狀的改,所形成的只是教師精力的耗竭。因為老師們單打獨鬥的熱忱,很容易在不夠友善的環境中消磨掉。今年有上千個老師願意「犧牲」假日,在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一起群聚討論教室翻轉,可見許多老師滿懷熱情。但這些熱情需要儲存、保溫,甚至是加溫,而這所憑藉的不會是老師們各自回去在教室中打拚。這些個別「點」的努力,需要有「面」的支撐。如果以系統的觀點來做,學校所致力的會是文化的形塑、結構的調整;讓老師能在一個安心、信任與關懷的氛圍下工作,且能有彼此聚在一起討論專業、共同成長的機制與時間,此所涉及的即是Cuban提到的第二階(second
order)變革。難怪佐藤教授在書中疾呼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小組或委員會議,讓教師可以全心投入「教」與「學」!
在台灣,歷年來並不缺少變革的新方法,例如過去也談過啟發、探究、分組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經常船過水無痕。因此,如何讓變革生根,成為教育現場的常態、如何經營學校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創生系統,將是我們需要思考與努力的。佐藤教授此書的出版,再度拋出了值得反思及挑動現狀改變的觀點!
潘慧玲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主持人
台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3
實踐與反思的力量
台灣自從一九九四年啟動教改以來,教育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改革的焦點也逐漸聚焦到課堂的教學實踐,不管是由教師社群主動發起的教學卓越團隊;或是由學校推動的課堂教學翻轉計畫,都有不錯的經驗跟效果。三年前佐藤學教授到訪,以及《學習的革命》一書的出版,更加深也加廣課堂教學改革的力道。
在《學習革命的願景》這本書中,佐藤學提到教學的三個面向:認知性、社會性、倫理性。這個理論的確定,有助於課堂教學向度的擴充,也有助於教師課堂教學的翻轉。傳統的課程設計,只觸及到認知的面向,認知的面向包括了傳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的歷程。保守的教師只重視到知識結構的層面,也就是將知識的傳播放在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位置,忽略了學生認知的歷程。這一類型老師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是:「我把課上完了。」趕課是這類型老師的常態工作。第二類型的老師會將知識結構轉換為認知歷程。這一類型的老師會站在學習者的認知歷程來授課,也就是儘可能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歷程。補習班的名師大多會做到這一點,讓更多同學聽得懂比較困難的知識,他們經常會在授課的歷程當中穿插一些笑話,增加課程的有趣程度。
縱使教師已經完成知識結構的整理,並轉換成學生認知歷程的講解。這時候的學習還是被動式的學習。被動式的學習習慣,影響非常可怕而深遠。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學觀課,數學老師借了一班某種類型的資優生來上課,上完課問學生,喜不喜歡跟同學討論,有些同學回答喜歡,有些同學卻喜歡聽老師講,比較直接。這種學生,如果完全浸潤在別人講、自己聽、自己背,從小學到大學總共有十六年的時間,足夠摧毀他整個主動學習與思考的系統。
這種教學方法,我稱之為單向度的教與學,因為最認真、最好的老師也只有完成認知性的工作。老師教得再精采,都只能培養記憶力最好、最努力、最聽話的學生。這種教學系統很難培養出台灣的比爾.蓋茲與賈伯斯。
為什麼要將教與學的工作,從單一向度的認知性,擴展到社會性與倫理性。因為學生喜歡學生,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教室的空間從排排坐,轉換成ㄇ字型的空間,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有機會看到同學的正面,也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當中互動與交談。這個部份就是佐藤學所談的,讓學生有機會與夥伴相遇。學生與夥伴相遇的課堂實踐,是台灣教師所面臨的最大困難。
夥伴與夥伴相遇是既獨立又協同的關係,理解這種關係,不能單靠文本閱讀的手段來完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走進實際的課堂,不斷地理解老師的困難,從這個困難產生有效的行動研究,從課堂教學的畫面,理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儕夥伴關係。
這個歷程有多麼困難,我花了兩年的時間進入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室,採集許多教師實踐上的困境,以及他們解決這些困境的方法,再將這些教學的策略系統化,並且實際在教學的現場取得多次操作的經驗,最後才確定低年級既獨立又協同的夥伴經驗。如果單靠文本的閱讀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幾乎不可能達成。不相信,您可以嘗試回答以下的問題:低年級的學生如何構築既獨立又協同的夥伴關係?因為所有的文本都沒有完整記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我們需要很多本土化的經驗,來協助我們自身或其他老師取得實踐理解的經驗。實踐理解與文本的理解經驗最大的不同,前者具備完整的畫面;後者則需要許多想像的畫面加以補充。
佐藤學所論述教學的第三面向:倫理性,舉兩個台灣本土實踐的例子,大家就容易明白。第一個例子是發生在我學校的第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實驗班,班上有一為自閉傾向的同學,一開始我入班觀察,他總是看著窗外,幾乎不與鄰座的同學互動,但是隔壁的同學善意十足,不管老師請他或旁邊的同學念課文,都是他在念課文。這種扮演協助鄰座同學的學生,在日本經常被稱作小觀音,在台灣比較多的機會被稱之為小菩薩。這些同學的共同特質是他們具備了熱情與耐性,並可以帶動夥伴學習的動力。有一天隔壁的夥伴開口講話了,那天之後,他的眼睛不再看著窗外,開始轉向同學,參與同學的討論與對話。他從窗外的客人,轉變成為參與討論的主人。學生的倫理性經常是靠著外在互動的成功經驗,轉化為自我價值的肯定。
另一個成功的畫面是發生在南投縣的某一所國中,上數學課的時候,有一組配對學習夥伴坐在我的正前方。一男一女討論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題,大約有五分多鐘,完全投入思考的歷程,最後並沒有解題成功。我請他們主動出擊,請其他同學介入幫忙。協助的同學大約只花了三十秒就協助他們解題成功。議課的時候老師說,這一組是班上最頭痛的人物,他們上課只有兩種型態,一種是趴睡,另外一種是跟老師嗆聲,今天首次出現了這學期的第三種上課型態。
今天解題成功了,我發現他們愉快的表情,充滿希望的互動話語,這個畫面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因為我對他們的過去一無所知,這個缺點反而變成優勢,因為我對孩子沒有標籤,孩子可以用一種新的感覺來對待我。我們在相遇的那一刻,已經透過身體的知覺感受對方的善意。透過互動學習的成功經驗,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這就是佐藤學想說明的倫理性。
實踐是重新理解學習共同體的最好方法,反思是解決困難的最佳途徑。
林文生
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新北市學習共同體推動委員
中文版序
獻給有志者的改革航海圖與指南針
台灣的學校教育正處於歷史的轉換點,實施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就是現象之一,但非全部。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改革,是教育整體結構性的改革,例如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孩子的教育與將來人生的關係、課堂與學習的模式、學校與教師的作用等。而在這激烈的變動中,教師殷切企求的是,一紙能夠俯瞰現代學校整體改革的航海圖,與一枚可確實提示教育實踐方向的指南針。本書就是為了回應教師們的企求編輯而成。
關於課堂研究(Lesson
study),日本的教師與教育學已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這是能夠改善課堂與教職專業性的方法。這種日本教師的專家文化,近年亦被海外諸國評為能有效改善課堂,並提升教師專業,更有助於形成教師間的同僚性、落實學校改革,因此普及至世界各國。在我所推動的學習共同體改革中,課堂研究亦在提供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推動教師的專職成長與形成同僚性,在推動學校改革的過程中,占有極重要的核心位置。本書即以「課堂研究入門」為旨,內容提示學習共同體改革的基礎理論。
近年來,學習共同體的改革擴及至台灣,我也因此訪問了遍布於全台各地的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與校長、教師們協同挑戰,打造標榜二十一世紀型的學校及課堂。透過這些經驗,我深刻感受台灣學生在協同學習中展現的卓越互學能力、優秀的教師與其肩負的堅定使命感,以及教育研究者對於教育實踐志向的豐碩成果,我因此獲益良多。也因為有這些美好的經驗,我確信本書中對於課堂實踐、課堂研究的全新見解,與對學校及教室的嶄新設計,必將引發台灣教師另一波富含創造性又獨具巧思的改革。
本書融合我在岩波書店所出版的兩本作品,包含《課堂研究入門》(一九九六年)一書中由我執筆的前半部(後半部由我的恩師稻垣忠彥教授執筆),與《教育改革的設計》(一九九九年)中闡述設計學習共同體的部分,翻譯成中文並集結為完整的這一冊《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這兩本作品在日本皆再版二十刷以上,時至今日仍持續受到讀者支持。在教育學專書的領域中,受歡迎的程度實屬罕見。我相信拙作之所以能獲得廣大讀者愛戴的理由之一,正是明確提示了轉換期的學校與教室應有的型態、課堂實踐的新願景,與教師創造性的角色功能。
在我為數眾多的著作當中,本書屬於特別費心創作的一本,兩冊日文原書亦是費盡心思之作。執筆之際,正值我確立自身教育學理念骨幹的時期,也是我確定學校改革與課堂改革基本方向的時期,書中蘊含了我對教育的深厚寄望。當然,本書的內容,無法涵蓋學校改革及課堂改革的所有議題,關於協同學習的理論與教師學習的理論,請一併參考我在台灣出版的《學習的革命》(親子天下)、《學習共同體的構想與實踐》(親子天下)、《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天下文化)等作品。
與其它已在台灣出版的作品相同,本書也是委託黃郁倫小姐進行翻譯。郁倫是我在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的指導學生,她不僅是我在台灣所有訪問活動的專門翻譯,更是我的協同研究者,在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改革中擁有實質的研究成績。做為拙作的中文翻譯,我想不可能找到比郁倫更優秀的譯者了吧。我衷心感謝黃郁倫小姐卓越的翻譯作業。另外,與前著相同,本書的出版有勞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我也由心感激天下文化編輯們的專業與辛勞。
因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我得以認識許多台灣優秀、值得尊敬的教育研究者,也有幸與優秀的教師們秉持相同志向,共同實踐改革。我期待本書能夠成為在此幸福的羈絆中更親密的連繫。
佐藤學
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