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約翰‧希克
曾任教於 康乃爾大學、普林斯頓神學院和劍橋大學。於2012年過世。中文譯作有:《宗教的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聯經出版)
克拉克‧畢諾克
曾任教於三一福音神學院、維真神學院 和麥克馬斯特神學院,於2010年去世。著作包括:Most Moved Mover: A Theology of God's Openness (2001); Searching for an Adequate God: A Dialogue Between Process and Free Will Theists
(2000)等等。
艾利斯特‧麥葛福
曾任教於英國牛津大學,現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神學教授。中文譯作包括:《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校園出版),《認識三一神論》(校園出版)等等。
道格拉斯‧蓋維特
為歐拜拉大學塔波哲學系的哲學教授。著有Evil and the Evidence for God (1993)等等。
蓋瑞‧菲利普
信號山聖經教會主任牧師,著有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Judges, Ruth (2004)等等。
編者簡介
丹尼斯‧歐孔
為亞蘇薩太平洋大學神學院宗教與哲學系神學教授。近作有Dangerous Passions, Deadly Sins: Learning from the Psychology of Ancient Monks (2014)。
提摩太‧菲利普
曾任教於惠敦學院。於2000年過世。著作有(合)Welcome to the Family: An Introduction to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譯者簡介
鄧元尉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譯者導言/鄧元尉
導論/丹尼斯‧歐孔與提摩太‧菲利普
第一章 多元主義的觀點
多元主義的觀點/約翰‧希克
回應多元主義/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多元主義/艾利斯特‧麥葛福
回應多元主義/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結論/約翰‧希克
第二章 包容主義的觀點
包容主義的觀點/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包容主義/約翰‧希克
回應包容主義/艾利斯特‧麥葛福
回應包容主義/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結論/克拉克‧畢諾克
第三章 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
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艾利斯特‧麥葛福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約翰‧希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結論/艾利斯特‧麥葛福
第四章 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
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約翰‧希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艾利斯特‧麥葛福
結論/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導論/丹尼斯‧歐孔與提摩太‧菲利普
第一章 多元主義的觀點
多元主義的觀點/約翰‧希克
回應多元主義/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多元主義/艾利斯特‧麥葛福
回應多元主義/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結論/約翰‧希克
第二章 包容主義的觀點
包容主義的觀點/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包容主義/約翰‧希克
回應包容主義/艾利斯特‧麥葛福
回應包容主義/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結論/克拉克‧畢諾克
第三章 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
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艾利斯特‧麥葛福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約翰‧希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後啟蒙運動的進路/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結論/艾利斯特‧麥葛福
第四章 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
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約翰‧希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克拉克‧畢諾克
回應特殊主義的觀點:證據主義的進路/艾利斯特‧麥葛福
結論/道格拉斯‧蓋維特與蓋瑞‧菲利普
序
譯者導言
在包括基督教、伊斯蘭、猶太教、佛教、印度教、儒教等等的多元宗教世界中,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嗎?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是否也傳遞救恩?非基督徒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這些問題引發了神學家諸多的討論。
依據對上述問題的否定與肯定,可形成一個光譜,在最旁的兩端是多元主義者與特殊主義者,位於中間立場的則有包容主義與較接近包容主義的特殊主義。多元主 義主張耶穌基督不是唯一的救贖,諸宗教是對一個超越者實在的個別回應;包容主義主張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但上帝的聖靈也運作在其他宗教裡;特殊主義主張 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其他宗教則沒有上帝的啟示。本書就由四位學者代表四種立場發言,每位學者論證完自己的論點後,就由另外三位學者予以回應,最後再由 這位學者作結論。
臺灣的宗教多元,基督徒常有機會面對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或信徒,從這四位學者的論述,我們將能更認識基督信仰的獨特性,也更知道如何回應來自其他宗教的挑戰。
對基督教來說,多元宗教的存在究竟意謂了什麼,在其內部也呈現出紛雜的看法,本書就是其中四種看法的對話交鋒。就此而言,本書乃是以多元宗教為主題而進行一場基督教內部對話的成果。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 鄧元尉
導論
世界上存在著「多元宗教」此一現象,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這事實在某些脈絡下、對某些人成為了一個課題。對於宗教研究的學者來說,他需要描述這現象在歷史、社會、政治等方面的涵義與效應,特別是當多元宗教在公共領域產生各種層次的衝突時。而對各宗教內部的信仰傳統來說,這現象則需要獲得解釋,在其自身的信仰語境中作出說明,以幫助信徒既在信念上確立自己的信仰與其他宗教的關係,也在生活上相應地去確立與其他宗教信徒互動的方式。
對基督教來說,多元宗教的存在究竟意謂了什麼,在其內部也呈現出紛雜的看法,本書就是其中四種看法的對話交鋒。就此而言,本書乃是以多元宗教為主題而進行一場基督教內部對話的成果。
本書所呈現的四種看法可概括為三種立場:多元主義(pluralism)、包容主義(inclusivism),與特殊主義(particularism),而特殊主義又細分為兩種類型。全書的四個章節總共由五位學者執筆:多元主義的章節是由極具代表性的約翰.希克(JohnHick)執筆,他在宗教多元主義的領域裡可說是宗師級的人物,本書的相關爭論對他來說皆是駕輕就熟的課題,甚至在相當程度上這些論題多少也是由他的學術工作來定義的。包容主義的章節則是由長年投入宗教多元性問題之相關論爭的畢諾克(ClarkH.Pinnock)撰寫,畢諾克身為福音派的一員卻擁抱作為天主教官方立場的包容主義,這使他的學術生涯陷入備受攻詰與不斷爭辯的情況,但他也確實無愧於成為福音派內部包容主義的代言人。特殊主義的第一種看法找來了素富盛名的麥葛福(AlisterE.McGrath),麥葛福並不是宗教多元性問題的專家,但他對是次爭論的參與緩和了特殊主義與其他立場間的尖銳對立,以較不具論戰性格的方式,提出一種較傳統特殊主義更加開放、但仍站穩基督中心之信仰立場的穩健論述。特殊主義的第二種看法則由兩位後起之秀蓋維特(R.DouglasGeivett)與菲利普(W.GaryPhillips)共同負責,在三位大師面前絲毫無懼,跳脫宗教多元性問題傳統論述語式,以分析哲學的語言提出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述。除了希克是位宗教哲學家以外,其他作者都是屬於福音派陣營的神學家,因此,全書之基調可視為:在以希克為引子(也是共同的靶子)的情況下、福音派神學界對宗教多元性問題的一個反思,反思的形式則採取了不同立場間的交相論辯;這便構成本書的兩大特色。
第一,單純就宗教多元性的理論層面來說,本書並沒有提供突破性的見解,因此恐怕不太會獲得宗教研究相關學門的關注。但本書格外有意義的地方在於:這是福音派陣營以開放對話的態度來探討宗教多元性問題的一次嘗試,它反映出福音派自身對此一問題的正視、理解,以及重新定位。從這角度來說,最後一章可被視為本書的獨到貢獻,甚至可以說,這一章最能傳達出本書成書的用意;而從兩位年輕學者在辯論過程中的表現來看,他們也顯然是用力最深、企圖心最強的一方。不過我們必須提醒,這兩位學者是在英美分析哲學的傳統下來進行信仰論述,這對不熟悉分析哲學的讀者來說不啻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我們建議讀者在閱讀這一章時要有的心理準備是:毋須被那些思想實驗所困惑,重要的是掌握到作者透過這種論證方式要說服讀者相信的結論是什麼。
第二,作為一份在對話中來陳述立場的文獻,本書的辯論部分自然是亮點所在,許多關鍵的問題都可在問答對質之間獲得釐清。透過交相詰問與回覆,個別作者的盲點可獲得補救,原本在各自論述中顯得融貫的論點,在辯論當中則被看出破綻。因此,我們鼓勵讀者深入閱讀這些辯論的章節,它們並不是本書的附屬部分,相反的,它們是本書卓具價值之處。但也務請讀者要注意,辯論的章節當然會帶有辯論的術語和口氣,其中難免有些情緒性的發言,而這並不應該減損這些章節的貢獻,雖然這些情緒用語原本是不應該出現的。
在包括基督教、伊斯蘭、猶太教、佛教、印度教、儒教等等的多元宗教世界中,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嗎?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是否也傳遞救恩?非基督徒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這些問題引發了神學家諸多的討論。
依據對上述問題的否定與肯定,可形成一個光譜,在最旁的兩端是多元主義者與特殊主義者,位於中間立場的則有包容主義與較接近包容主義的特殊主義。多元主 義主張耶穌基督不是唯一的救贖,諸宗教是對一個超越者實在的個別回應;包容主義主張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但上帝的聖靈也運作在其他宗教裡;特殊主義主張 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其他宗教則沒有上帝的啟示。本書就由四位學者代表四種立場發言,每位學者論證完自己的論點後,就由另外三位學者予以回應,最後再由 這位學者作結論。
臺灣的宗教多元,基督徒常有機會面對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或信徒,從這四位學者的論述,我們將能更認識基督信仰的獨特性,也更知道如何回應來自其他宗教的挑戰。
對基督教來說,多元宗教的存在究竟意謂了什麼,在其內部也呈現出紛雜的看法,本書就是其中四種看法的對話交鋒。就此而言,本書乃是以多元宗教為主題而進行一場基督教內部對話的成果。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 鄧元尉
導論
世界上存在著「多元宗教」此一現象,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這事實在某些脈絡下、對某些人成為了一個課題。對於宗教研究的學者來說,他需要描述這現象在歷史、社會、政治等方面的涵義與效應,特別是當多元宗教在公共領域產生各種層次的衝突時。而對各宗教內部的信仰傳統來說,這現象則需要獲得解釋,在其自身的信仰語境中作出說明,以幫助信徒既在信念上確立自己的信仰與其他宗教的關係,也在生活上相應地去確立與其他宗教信徒互動的方式。
對基督教來說,多元宗教的存在究竟意謂了什麼,在其內部也呈現出紛雜的看法,本書就是其中四種看法的對話交鋒。就此而言,本書乃是以多元宗教為主題而進行一場基督教內部對話的成果。
本書所呈現的四種看法可概括為三種立場:多元主義(pluralism)、包容主義(inclusivism),與特殊主義(particularism),而特殊主義又細分為兩種類型。全書的四個章節總共由五位學者執筆:多元主義的章節是由極具代表性的約翰.希克(JohnHick)執筆,他在宗教多元主義的領域裡可說是宗師級的人物,本書的相關爭論對他來說皆是駕輕就熟的課題,甚至在相當程度上這些論題多少也是由他的學術工作來定義的。包容主義的章節則是由長年投入宗教多元性問題之相關論爭的畢諾克(ClarkH.Pinnock)撰寫,畢諾克身為福音派的一員卻擁抱作為天主教官方立場的包容主義,這使他的學術生涯陷入備受攻詰與不斷爭辯的情況,但他也確實無愧於成為福音派內部包容主義的代言人。特殊主義的第一種看法找來了素富盛名的麥葛福(AlisterE.McGrath),麥葛福並不是宗教多元性問題的專家,但他對是次爭論的參與緩和了特殊主義與其他立場間的尖銳對立,以較不具論戰性格的方式,提出一種較傳統特殊主義更加開放、但仍站穩基督中心之信仰立場的穩健論述。特殊主義的第二種看法則由兩位後起之秀蓋維特(R.DouglasGeivett)與菲利普(W.GaryPhillips)共同負責,在三位大師面前絲毫無懼,跳脫宗教多元性問題傳統論述語式,以分析哲學的語言提出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述。除了希克是位宗教哲學家以外,其他作者都是屬於福音派陣營的神學家,因此,全書之基調可視為:在以希克為引子(也是共同的靶子)的情況下、福音派神學界對宗教多元性問題的一個反思,反思的形式則採取了不同立場間的交相論辯;這便構成本書的兩大特色。
第一,單純就宗教多元性的理論層面來說,本書並沒有提供突破性的見解,因此恐怕不太會獲得宗教研究相關學門的關注。但本書格外有意義的地方在於:這是福音派陣營以開放對話的態度來探討宗教多元性問題的一次嘗試,它反映出福音派自身對此一問題的正視、理解,以及重新定位。從這角度來說,最後一章可被視為本書的獨到貢獻,甚至可以說,這一章最能傳達出本書成書的用意;而從兩位年輕學者在辯論過程中的表現來看,他們也顯然是用力最深、企圖心最強的一方。不過我們必須提醒,這兩位學者是在英美分析哲學的傳統下來進行信仰論述,這對不熟悉分析哲學的讀者來說不啻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我們建議讀者在閱讀這一章時要有的心理準備是:毋須被那些思想實驗所困惑,重要的是掌握到作者透過這種論證方式要說服讀者相信的結論是什麼。
第二,作為一份在對話中來陳述立場的文獻,本書的辯論部分自然是亮點所在,許多關鍵的問題都可在問答對質之間獲得釐清。透過交相詰問與回覆,個別作者的盲點可獲得補救,原本在各自論述中顯得融貫的論點,在辯論當中則被看出破綻。因此,我們鼓勵讀者深入閱讀這些辯論的章節,它們並不是本書的附屬部分,相反的,它們是本書卓具價值之處。但也務請讀者要注意,辯論的章節當然會帶有辯論的術語和口氣,其中難免有些情緒性的發言,而這並不應該減損這些章節的貢獻,雖然這些情緒用語原本是不應該出現的。
內容連載
許多範疇可用來替宗教進行分類。宗教改革家把宗教分為真宗教和假宗教;自然神論者從實證宗教區別出自然宗教;浪漫主義者則談到宗教自身本質的各種具體顯現。從歷史的角度來回顧,這些立場的神學任務極其明顯。綜觀整個二十世紀,關於其他宗教的爭論,已被歸類為韓崔克‧克雷瑪(HendrikKraemer)的「不連續論」、約翰‧尼可‧法科爾(JohnNicolFarquhar)的「成全論」、威廉‧恩斯特‧何京(WilliamErnestHocking)的「彼此欣賞論」。當阿蘭‧雷斯(AlanRace)與加文‧德柯斯塔(GavinD'Costa)在1980年代提出幾部具開創性的作品後,排他主義(exclusivism)、包容主義(inclusivism),與多元主義(pluralism)的三重分類,便成為刻畫這場爭論的主要方式。和從前一樣,這些範疇乃是修辭的手段,透過各陣營那通常隱匿起來的神學任務,形成這場爭論的基本架構。顯然,術語乃是修辭的工具,論者在向聽眾推銷他的論調時,會藉由術語而將他們的用語與聽眾的文化感受關聯起來,從而掩蓋了真正的問題。的確,在當前關於其他宗教的神學爭論中,那些猛烈的攻擊和諷刺的手法,使得這場爭論直如是場競選活動,在這裡,修辭和實質一樣重要。於是,在我們坦然接受這些範疇之前,需要先行揭露它們作為一種修辭策略所具有的意義。
主張許多宗教都可帶來救贖的多元主義,乍看之下似乎是個準確而適切的標籤。可是,多元主義對救贖的界定確實反映了每一個別宗教對這救贖境況的理解嗎?有時,特洛爾奇像是走在這種相對主義的邊緣上,不過,大部分當代的多元主義者並非如此。為了避免成為相對主義,希克就主張,能夠被界定為救贖宗教的宗教,必須能夠讓我們的存在方式「從自我中心轉化為以上帝或實在為中心」。但這定義與較傳統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對救贖的看法有所抵觸。最終,多元主義這術語隱瞞了它自己關於宗教具規範性的真理宣稱。
主張許多宗教都可帶來救贖的多元主義,乍看之下似乎是個準確而適切的標籤。可是,多元主義對救贖的界定確實反映了每一個別宗教對這救贖境況的理解嗎?有時,特洛爾奇像是走在這種相對主義的邊緣上,不過,大部分當代的多元主義者並非如此。為了避免成為相對主義,希克就主張,能夠被界定為救贖宗教的宗教,必須能夠讓我們的存在方式「從自我中心轉化為以上帝或實在為中心」。但這定義與較傳統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對救贖的看法有所抵觸。最終,多元主義這術語隱瞞了它自己關於宗教具規範性的真理宣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40
-
新書79折$340
-
新書79折$340
-
新書85折$366
-
新書88折$378
-
新書9折$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