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

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
定價:280
NT $ 55 ~ 252
 

內容簡介

這真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書籍,內容簡單易懂,又很有說服力。

—陳良基  臺大學術副校長、臺大MOOC總主持人

  大數據(巨量資料)正在跨入教育體系的所有層面,
  對於全世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勢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這本書
  就是要談談大數據將如何改變教育。

  大數據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觀點,看到究竟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作者舉出「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可汗學院、Duolingo語文學習網站等案例,告訴我們,教育不只是「我講你聽」、考試打成績、或是選修科目更多而已;透過大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終於擁有了強大、具實證效果的工具,能夠瞭解「怎樣教學」與「如何學習」。

  以前不可能觀察到的種種學習阻礙,現在已有辦法逐一化解,大幅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程可以依據學生個人的需求做調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的工作不會被教學網路和影片取代,而會變得更有效益、也更有趣。

  學校領導者和政府決策官員,也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教育機會,這些正是減少社會貧富差距、讓社經階層流動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教育主管機關和學校,其實有著像過去君主和教會的壟斷地位,但這種壟斷,即將因為大數據的介入教育,而遭打破。

  有了大數據之後,社會大眾終於能夠知道「學習」應當是怎麼一回事,從而讓教育的本質和體制徹底翻轉。

  大數據時代正是不斷學習的時代、翻轉教育的時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
  並擔任微軟、世界經濟論壇等大公司和組織的顧問,
  是大數據(巨量資料)領域公認的權威,
  寫過八本書以及上百篇專論。

庫基耶Kenneth Cukier

  《經濟學人》雜誌資料編輯,巨量資料思潮評論員,
  經常於《紐約時報》、《金融時報》、
  以及《外交事務》期刊發表財經文章。

譯者簡介

林俊宏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大數據》、《人類大歷史》、《大科學》、《英語的秘密家譜》、《建築為何重要》等書。現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
 

目錄

中文版序
期許臺灣以大數據協助教育改造與經濟轉型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006

第1章        薄暮
顛覆傳統教學模式,不只是「我講你聽」    012

第2章        改變
三大核心概念:回饋、個人化、可能性預測        032

第3章        平臺
背後不斷運作的資料分析,正是可汗學院的大腦        068

第4章        後果
不要讓老資料綑綁,否定我們改過向善的能力    096

第5章        黎明
巨量資料時代,會是不斷學習的時代    122

資料來源    142

附錄    《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首度訪台論壇紀實    158
 

中文版序

期許臺灣以大數據
協助教育改造與經濟轉型


  全球業界、政府及各種公司行號已紛紛起身擁抱巨量資料。雖然一開始是以美國矽谷為首,推動全球巨量資料相關科技,但現在最能感受巨量資料威力的地方正是亞洲。原因在於巨量資料讓亞洲闢出一塊新戰場,能夠與西方知名大型企業一較高下。而且亞洲各個大小經濟體都站在非常有利的位置,能夠共同打造出巨量資料的下一個高峰。

  臺灣經濟曾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靠著低成本製造業飛黃騰達,並快速在價值鏈向上移動,進入高科技製造業,而在半導體和代工業大放異彩。這時的創新在於晶片的設計及製程技術,而臺灣企業也在專利上領先群倫,顯現其用功用心不落人後。

  推動兩項教育變革

  然而,戰場局勢已經改變,企業創新面向已然不同。現在企業的成功,不再是倚靠研發突破性新科技或是重新設計組織流程,而是倚靠蒐集、分析巨量資料,將營運最佳化,又或是從大量的資料中,創造出新的商業活動。

  隨著經濟活動改變,教育也有所調整。目前的兩大變革就在於教學的內容及方法,而這也正是亞洲(特別是臺灣)擁有豐富人力及技術資產、但也面臨一些挑戰的面向。

  第一項變革在於學生學習的「內容」。有了巨量資料,亞洲有大好的機會重新活化經濟,與西方抗衡。想要出類拔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就是數學。根據2013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研究報告指出,在標準化的國際評量中,臺灣年輕學子的數學能力高居全球第四。所以從技能的角度來看,亞洲、特別是臺灣,確實是領先的一群。

  然而,第二項變革是在於教育的「方法」。很遺憾,目前並沒有任何國家或文化,真能在此面向表現突出。本書提到,許多教育最傳統的層面都從未經過實證研究證實。學校裡似乎什麼都要測驗、考試,卻漏了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教學的方式,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歐美的官僚體系僵化,難以動搖,許多必要的改革也因此停滯。希望亞洲能擺脫這些枷鎖,重新思考如何有效使用資料、改革教育。

  而在臺灣,這點的急迫性更勝以往。經濟型態已經成功從過去的低成本製造,走向較高端產業及服務業,不僅在半導體產業長期稱霸,其他在生技、製藥和加工成品上,也意氣風發。然而,教育內容的一項當務之急,就在於不能只繼續著重數學及工程,而要轉向統計及機率。同樣的,教育系統也有許多層面必須重新檢視,依據巨量資料來加以改進。

  下一個目標:培養創新思維的文化

  最後,巨量資料及教育努力的下一個目標,在於文化領域:要讓人有「巨量資料思維」,也就是要能透過教育,培養出具備巨量資料的創新思維,像是蒐集資料的新方法、創新的資料使用方式,以及能運用巨量資料打造出新型業務。臺灣必須培育關於巨量資料創業、實驗及風險承擔這些方面的文化。希望臺灣企業領袖能夠挺身面對這些挑戰,激勵能應用巨量資料的年輕一代,讓他們在企業內部逐步晉升,發揮更高層次的影響力。

  好消息是,巨量資料是個小經濟、小企業也能發揮大作用的領域。雖然擁有大量資料很重要,但光擁有資料還不夠,想要真正得到實用、能夠運作的概念和想法,就還必須掌握分析資料的能力。因此,隨著亞洲逐漸發展讓「分析」也成為精密打造的高科技產品,臺灣就能將自己定位在高端、高利潤的分析服務供應商。

  走向知識產業經濟、資料導向經濟

  臺灣若能擔綱「巨量資料時代策略顧問」這樣的角色,就能夠幫助自己從過去的亞洲四小龍,走向二十一世紀知識產業經濟、資料導向經濟之列。而一切的出發點,就是要用巨量資料的概念,將教育重新思考、改造。

  期待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臺灣在巨量資料世界的成功,甚至為此下筆著述。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內容連載

第1章 薄暮

老師傅 vs. 新教授


達瓦(Dawa)全神貫注,在筆尖蘸了一點顏料,小心翼翼的畫出一條細細的黑線;然後又蘸了一點顏料,再畫出另一條細細的線。時間慢慢流逝,一幅擁有迷人幾何細節的唐卡(一種絲質的佛教卷軸畫)也漸漸成形。

屋外,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峰圍繞著不丹王國的首都廷布(Thimphu),山峰在夕陽映照下,閃閃發光。屋內,達瓦和他的同學都大概只有二十多歲,穿著相同的藍色長袍,專心致力於手頭上的精細工作,歲數中年的師傅則在一旁仔細監督。

唐卡藝術家的訓練還是遵循古老傳統,達瓦和他的同學來到這裡的目的,不是接受教育、開拓心靈,而是要從學徒制,學到紀律。這裡的學習方式不是詢問,而是模仿。早從數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定下無數的規矩,規定只准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畫出什麼東西來。

達瓦的師傅就是要確保這些年輕藝術家,完完全全遵照指示,重複做著之前世世代代唐卡繪畫家所做的事。如果膽敢稍稍偏離、或是不符過去的規定,可不只是下次小心一點就好,而會被視為大逆不道。在這裡,所謂最好的畫家,就是要能夠完美複製師傅的作品。師傅會不斷指出各個不完美的地方。雖然學員能夠即時得到師傅的意見回饋,但這種學習方式仍然算是缺少資料和數據的回饋。

相對的,世界上還有一種可說是天差地別的教學方式,譬如史丹佛大學資訊工程教授吳恩達(Andrew Ng),就是在網路上開設「機器學習課程」(machine learning,這是資訊工程的一個分支)。

吳恩達是線上授課公司Coursera的共同創始人,他的這種教學方式,也正是巨量資料(俗稱大數據)即將讓教育徹底改變的前兆。

吳恩達會蒐集一切跟學習活動相關的資料,涵蓋學生的各項作為。這樣一來,他就能知道哪些課程安排的效果最好;而且系統經過仔細設計,能夠自動將結果導回課程中,據以改善教學、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現,也能依據每一位學生的個別需求調整教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
    $55
  2. 二手書
    39
    $110
  3. 二手書
    44
    $122
  4. 二手書
    46
    $128
  5. 二手書
    46
    $130
  6. 二手書
    46
    $130
  7. 二手書
    51
    $144
  8. 二手書
    54
    $150
  9. 二手書
    57
    $160
  10. 二手書
    61
    $170
  11. 二手書
    63
    $175
  12. 電子書
    75
    $210
  13. 新書
    78
    $218
  14. 新書
    79
    $221
  15. 新書
    88
    $246
  16.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