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七十年代》第二集,動力可以說完全來自讀者的鼓勵。我們很重視讀者對第一集的批評,其中之一,是參與回憶的作者不夠廣泛,在七十年代這個“歷史夾縫”生存、生活、成長的人們,應該包括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為什麼執筆回憶的,大多是一些文化人,特別是學術界和文學藝術界的人居多,由他們構成七十年代回憶的主體? 在這第二集的編輯中,我們擴大作者面積和層次。
本書幾十位作者,從懵懵懂懂的少年時期就一步跨入一個罕有的歷史夾縫當中,並且在如此沉重的歷史擠壓裏倔强生長和成熟起來,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後,不但長大成人,而且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其走向和命運一直為人特別關注的知識群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北島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講座教授。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及榮譽。近年出版的中文書包括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開鎖》和散文隨筆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和《青燈》等。
李陀
中學畢業即到工廠做工,一九八○年調北京市作家協會做駐會作家。八二年前後停止小說寫作並轉向文學和電影批評。八六至八九任《北京文學》副主編。八九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柏克萊大學、杜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校做訪問學者。八八至九一年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九九至○五年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二○○○至○四年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客座研究員。
北島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講座教授。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及榮譽。近年出版的中文書包括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開鎖》和散文隨筆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和《青燈》等。
李陀
中學畢業即到工廠做工,一九八○年調北京市作家協會做駐會作家。八二年前後停止小說寫作並轉向文學和電影批評。八六至八九任《北京文學》副主編。八九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柏克萊大學、杜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校做訪問學者。八八至九一年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九九至○五年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二○○○至○四年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客座研究員。
目錄
李陀
序言ix
孫立哲
赤腳醫生1
張奇開
野草!野草!47
萬夏
跳橋63
魯雙芹
琥珀中的年月89
維一
我在故宮看大門109
張煒
十年瑣記(片斷)129
于堅
地火147
鮑爾吉‧原野
小看客159
陳河
球兵183
格非
鄉村教育:人和事203
薛憶潙
一個年代的副本217
烏熱爾圖
我在林中狩獵的日子253
姜健
鄉村記事277
陳紅兵
坎坷十年291
馬可魯
無名年代307
鄭丹
青春與歌舞327
常罡
依依韶華舊樂345
牟志京
「拍婆子」與黑格爾375
秦曉
草原389
賀延光
半部橋399
阿來
藏鄉的《水滸傳》423
汪暉
重影431
王慧俠
紅花寺的日子453
曲磊磊
與天下共醒的日子469
田浩江
後來與過去493
郝惠言
崗位527
序言ix
孫立哲
赤腳醫生1
張奇開
野草!野草!47
萬夏
跳橋63
魯雙芹
琥珀中的年月89
維一
我在故宮看大門109
張煒
十年瑣記(片斷)129
于堅
地火147
鮑爾吉‧原野
小看客159
陳河
球兵183
格非
鄉村教育:人和事203
薛憶潙
一個年代的副本217
烏熱爾圖
我在林中狩獵的日子253
姜健
鄉村記事277
陳紅兵
坎坷十年291
馬可魯
無名年代307
鄭丹
青春與歌舞327
常罡
依依韶華舊樂345
牟志京
「拍婆子」與黑格爾375
秦曉
草原389
賀延光
半部橋399
阿來
藏鄉的《水滸傳》423
汪暉
重影431
王慧俠
紅花寺的日子453
曲磊磊
與天下共醒的日子469
田浩江
後來與過去493
郝惠言
崗位527
序
序
《七十年代》第一集2009年出版後,經過了差不多五年的時間,縣在北島和我又編了這本《七十年代》續集,貢獻給讀者。
沒有更多的話要說,只有幾點必要的說明。
說實話,《七十年代》第一集出版事後受到廣大讀者那麼熱烈的歡迎,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完全出乎意料。北島和我原本以為,此書的讀者,是經歷過七十年代的那一撥人,可是我們錯了,讀者中有大量和七十年代沒什麼關係的人,其中有很多熱情的青年讀者,這讓我們受到非常大的鼓舞──這說明,雖然今天世事大變,像是一個超級大魔術:全球近七十億人一夜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原來面對的,世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是,大概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裏去?”這個古老問題,就對更多的人產生了一個既源自好奇,也源自歷史的巨大壓力,溫故知新,人們不能不打過去和今天聯繫起來,認識現實,揣摩明天:《七十年代》受到歡迎,或許是受惠於這樣一個大環境。
編輯《七十年代》續集,動力可以說完全來自廣大讀者的鼓勵,沒有這種鼓勵,這個續集恐怕很難出世。這裡想說一下的是,在編輯過程中,北島和我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難,這些困難和上集的編輯不同。我們很重視讀者對第一集的批評,其中之一,是慘與回憶的作者不夠廣泛,在七十年代這個”歷史夾縫”生存、生活、成長的人們,應該包括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為什麼執筆回憶的,大多是ㄧ些文化人,特別是學術界和文學藝術界的人居多,由他們構成七十年代回憶的主體?這個意見是對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在這第二集的編集中,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擴大作者的面積和層次,但是,雖然有些改善,改進實在有限。遇到的具體問題就不說了,主要的困難,是在文化圈之外,很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文章作者──這也再一次說明,”筆桿子”確實是ㄧ種權力,具有複雜的社會屬性。當然,有人會反駁說,現在已經是網絡時代,是ㄧ個人人都能”寫作”,都能發表意見的時代。這個看法也是對的,其中最近幾年才剛剛出現的新現象是:由於”微信”等新的電子媒體構成了”自媒體”極其發達這樣一個新信息社會,除了以往已經非常活躍的新小資們,一種來自心小市民的聲音,開始在言論與輿論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無論中外,過去和現在的文化體制和言說秩序,都很難讓小市民們在面對全社會的言論領域有發言權。但是,今天他們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中一個可畏的輿論力量。這一切都表明,”筆桿子”的性質、功能,今天的確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問題是,這些變化對我們編輯《七十年代》第二極沒有多少幫助,比如,我們很想多找一些經過七十年代的工人、農民來撰寫文章,請他們也加入對歷史的回顧,但是做不到。這時候,無論是以商業利益為動力的網路世界,還是混亂而活躍的”自媒體”,都幫不上我們的忙──大家都忙得不得了,誰會來認真回顧歷史啊?
我們也曾設想過…,是不是可以採取很傳統的辦法克服困難,比如說能不能讓缺少寫作能力的人口述,然後再請人根據紀錄整理成文字,但是這樣就和一般的”口述史”沒有區別,和《七十年代》的編輯宗旨不符。另外,也考慮過是不是可以採取更傳統的”徵文”辦法?但是那需要很大的財力,我們根本沒有這個錢──在今天,沒錢寸步難行。
剛著手編輯《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和北島曾經設想一共編四集,然後繼續幹,再編輯《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也是各四集。現在看來,我們是自不量力了,才編輯了這《七十年代》續集,就已經覺得力不從心了。
看來,即使”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那也是有條件的。
是為序。
《七十年代》第一集2009年出版後,經過了差不多五年的時間,縣在北島和我又編了這本《七十年代》續集,貢獻給讀者。
沒有更多的話要說,只有幾點必要的說明。
說實話,《七十年代》第一集出版事後受到廣大讀者那麼熱烈的歡迎,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完全出乎意料。北島和我原本以為,此書的讀者,是經歷過七十年代的那一撥人,可是我們錯了,讀者中有大量和七十年代沒什麼關係的人,其中有很多熱情的青年讀者,這讓我們受到非常大的鼓舞──這說明,雖然今天世事大變,像是一個超級大魔術:全球近七十億人一夜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原來面對的,世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是,大概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裏去?”這個古老問題,就對更多的人產生了一個既源自好奇,也源自歷史的巨大壓力,溫故知新,人們不能不打過去和今天聯繫起來,認識現實,揣摩明天:《七十年代》受到歡迎,或許是受惠於這樣一個大環境。
編輯《七十年代》續集,動力可以說完全來自廣大讀者的鼓勵,沒有這種鼓勵,這個續集恐怕很難出世。這裡想說一下的是,在編輯過程中,北島和我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難,這些困難和上集的編輯不同。我們很重視讀者對第一集的批評,其中之一,是慘與回憶的作者不夠廣泛,在七十年代這個”歷史夾縫”生存、生活、成長的人們,應該包括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為什麼執筆回憶的,大多是ㄧ些文化人,特別是學術界和文學藝術界的人居多,由他們構成七十年代回憶的主體?這個意見是對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在這第二集的編集中,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擴大作者的面積和層次,但是,雖然有些改善,改進實在有限。遇到的具體問題就不說了,主要的困難,是在文化圈之外,很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文章作者──這也再一次說明,”筆桿子”確實是ㄧ種權力,具有複雜的社會屬性。當然,有人會反駁說,現在已經是網絡時代,是ㄧ個人人都能”寫作”,都能發表意見的時代。這個看法也是對的,其中最近幾年才剛剛出現的新現象是:由於”微信”等新的電子媒體構成了”自媒體”極其發達這樣一個新信息社會,除了以往已經非常活躍的新小資們,一種來自心小市民的聲音,開始在言論與輿論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無論中外,過去和現在的文化體制和言說秩序,都很難讓小市民們在面對全社會的言論領域有發言權。但是,今天他們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中一個可畏的輿論力量。這一切都表明,”筆桿子”的性質、功能,今天的確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問題是,這些變化對我們編輯《七十年代》第二極沒有多少幫助,比如,我們很想多找一些經過七十年代的工人、農民來撰寫文章,請他們也加入對歷史的回顧,但是做不到。這時候,無論是以商業利益為動力的網路世界,還是混亂而活躍的”自媒體”,都幫不上我們的忙──大家都忙得不得了,誰會來認真回顧歷史啊?
我們也曾設想過…,是不是可以採取很傳統的辦法克服困難,比如說能不能讓缺少寫作能力的人口述,然後再請人根據紀錄整理成文字,但是這樣就和一般的”口述史”沒有區別,和《七十年代》的編輯宗旨不符。另外,也考慮過是不是可以採取更傳統的”徵文”辦法?但是那需要很大的財力,我們根本沒有這個錢──在今天,沒錢寸步難行。
剛著手編輯《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和北島曾經設想一共編四集,然後繼續幹,再編輯《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也是各四集。現在看來,我們是自不量力了,才編輯了這《七十年代》續集,就已經覺得力不從心了。
看來,即使”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那也是有條件的。
是為序。
二〇一四年六月五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476
-
新書9折$504
-
新書95折$532
-
新書96折$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