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並不容易,同樣地,想不當一個「中國人」就更加困難。因為,香港人之為香港人的內在本質,正是各式各樣「活在家國之外」的經驗。捨此之外,我們也無從定義何謂香港。這種經驗內裏既含花果飄零的憂戚,也有逍遙輕灑的快活,以及為何香港人 always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永遠太簡單,有時太天真)的秘密。
回首十年,這十年恐怕就是簡單與天真的香港人,跌跌撞撞,走出童蒙的關鍵十年。尚未理清自己的前世今生,就掙扎着要擺脫「無間」歷史的輪迴,從虛擬的自由幻境逃逸。
這本文集所收錄的,大體上就是這十年來香港在此(後)殖民的詭異時空,邁向她原初起點的一些印跡。毫無疑問,今天的香港已不再是兩塊割讓地加一塊租借地,因為無論租借的還是割讓的,英國皆已歸還中國。這城市也不再是難民棲居的臨時落腳地,而是一個七百萬人安身立命,為生活、為幸福、為理想而拼搏奮鬥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家園,好像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1997才剛過去,2047「大限」的陰影就已濃罩。不過比這更壞的是,現在才是真正的1997。「被回歸了」十七年之後,有人要求再次「回歸」英國;也有來自北方的三申五令,試圖重新教導我們,原來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搞錯了,我們並不能視「基本法」為一本我城的小憲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永生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著有《殖民無間道》、《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編著《誰的城市》等。
羅永生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著有《殖民無間道》、《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編著《誰的城市》等。
目錄
ix 序言
I 殖民與主體
3 殖民主義:ㄧ個迷失的視野
14 邁向具主體性的本土性?
31 反思七ㄧ:兼論公民共和的後殖主體性
49 「不從國教」的香港
62 功能主義的殖民及法西斯系譜
68 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
90 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戀殖」現象
99 天朝壓頂下反思殖民現代性
104 解殖與文化多樣性
108 百年夢醒恨「狼」來
113 「新香港人」,何新之有?
II 自由與民粹
121 七ㄧ遊行所為何事?
126 虛擬自由主義的終結
135 左右夾擊下的自由主義
138 「虛擬民主」的最後探戈
142 共識瓦解下的新選舉文化
149 民粹主義的狂歡節
III 記憶與遺忘
157 告別六四猶如告別自己
162 六四:歷史虛無主義的群魔共舞
167 在爭取平反和拒絕遺忘之外
171 血濃於水還是水,竭井枯河嘆奈何
177 「當仁不讓於師」之「哭中大」
181 香港的殖民地大學
IV 家與國之外
189 愛國愛港的常規與例外
192 愛國爭論中再思陳獨秀
196 包容不下「五四」的香港
201 未完成的民族國家
205 勇士凱旋,反思保釣
210 先保保釣,再保中國次主權
215 超越「固有領土」的「生活圈」
218 和平崛起,先要和平獎崛起
222 「抗捐」與香港可以說不
V 抗爭的本土
227 天星:香港意識的搖籃
231 敢字當頭,復活青年造反精神
236 無政府主義有什麼可怕?
240 「當年也曾激情過!」
246 《香港的鬱悶》與世代之戰
251 快樂頑鬥:人人都是80後
255 碼頭霸工開啟社運新章
VI 政情與時事
261 事先張揚的政治自殺事件
266 「中年危機」論政改
271 「政壇雷曼」與民主的道德經濟
276 給我ㄧ個投票的理由!
280 曾蔭權的悲情與香港的悲情
285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290 娜拉出走了。我們的Anson呢?
294 重新做人與忽然恐懼
300 匯豐:香港人的症候
304 政協名單的政治
VII 道德的政治
309 文化戰爭與道德聖戰
314 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
318 家庭,家庭,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323 「河蟹」教會之「斷章取義」
328 進擊的新保守主義
333 從全球性的保守主義運動看香港的宗教右派
353 要驗毒,請遊家庭開始!
358 進步,能不流血嗎?
363 建制力阻「同志」平權
VIII 文化的分析
369 尋找本土的馬田史高西斯
372 當大學遇上周秀娜
377 在鬧劇與悲劇之間
381 電視台風雲的下集
386 三十年一覺維基夢
390 路姆西的次文化
395 左派的躁狂與憂鬱
398 革命是隱喻,辛亥不是
403 流氓的盛宴與國家的機密
408 主體消失,結構長存
I 殖民與主體
3 殖民主義:ㄧ個迷失的視野
14 邁向具主體性的本土性?
31 反思七ㄧ:兼論公民共和的後殖主體性
49 「不從國教」的香港
62 功能主義的殖民及法西斯系譜
68 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
90 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戀殖」現象
99 天朝壓頂下反思殖民現代性
104 解殖與文化多樣性
108 百年夢醒恨「狼」來
113 「新香港人」,何新之有?
II 自由與民粹
121 七ㄧ遊行所為何事?
126 虛擬自由主義的終結
135 左右夾擊下的自由主義
138 「虛擬民主」的最後探戈
142 共識瓦解下的新選舉文化
149 民粹主義的狂歡節
III 記憶與遺忘
157 告別六四猶如告別自己
162 六四:歷史虛無主義的群魔共舞
167 在爭取平反和拒絕遺忘之外
171 血濃於水還是水,竭井枯河嘆奈何
177 「當仁不讓於師」之「哭中大」
181 香港的殖民地大學
IV 家與國之外
189 愛國愛港的常規與例外
192 愛國爭論中再思陳獨秀
196 包容不下「五四」的香港
201 未完成的民族國家
205 勇士凱旋,反思保釣
210 先保保釣,再保中國次主權
215 超越「固有領土」的「生活圈」
218 和平崛起,先要和平獎崛起
222 「抗捐」與香港可以說不
V 抗爭的本土
227 天星:香港意識的搖籃
231 敢字當頭,復活青年造反精神
236 無政府主義有什麼可怕?
240 「當年也曾激情過!」
246 《香港的鬱悶》與世代之戰
251 快樂頑鬥:人人都是80後
255 碼頭霸工開啟社運新章
VI 政情與時事
261 事先張揚的政治自殺事件
266 「中年危機」論政改
271 「政壇雷曼」與民主的道德經濟
276 給我ㄧ個投票的理由!
280 曾蔭權的悲情與香港的悲情
285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290 娜拉出走了。我們的Anson呢?
294 重新做人與忽然恐懼
300 匯豐:香港人的症候
304 政協名單的政治
VII 道德的政治
309 文化戰爭與道德聖戰
314 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
318 家庭,家庭,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323 「河蟹」教會之「斷章取義」
328 進擊的新保守主義
333 從全球性的保守主義運動看香港的宗教右派
353 要驗毒,請遊家庭開始!
358 進步,能不流血嗎?
363 建制力阻「同志」平權
VIII 文化的分析
369 尋找本土的馬田史高西斯
372 當大學遇上周秀娜
377 在鬧劇與悲劇之間
381 電視台風雲的下集
386 三十年一覺維基夢
390 路姆西的次文化
395 左派的躁狂與憂鬱
398 革命是隱喻,辛亥不是
403 流氓的盛宴與國家的機密
408 主體消失,結構長存
序
序言
收錄在這本文集的,是過去十年左右的中文寫作。既有一些學術研究的產品或副產品,更多的是政治及文化的評論。這些文章多曾以不同的筆名,發表於各大報章或雜誌。貫穿著這二十多萬文字的,是香港的[後]殖民命運的主題,追尋主體解殖動力的關切,以及香港人活在家國之外的獨特經驗。
筆者在上一本文集《殖民無間道》的序言中曾經寫道:「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曾經是香港殖民地性質的標號,當年英人續租不遂之後換來的,卻是一句「五十年不夠,一百年也可以」。我們身處的,也許就是這種[後]殖民的詭異空間:還未曾開始,就已經結束;宣告了結束的,其實還未真正開始──時間上永遠的負債。
毫無疑問,今天的香港已不再是兩塊割讓地加一塊租借地,因為無論租借的還是割讓的,英國皆已歸還中國。這城市也不再是難民棲居的臨時落角地,而是一個七百萬人安身立命,為生活、為幸福、為理想而拼搏奮鬥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家園,好像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1997才剛過去,2047「大限」的陰影就已壟罩。不過比這更壞的是,現在才是真正的1997。
時間的討債人顯然有他另一套算賬的方式。明明是當年「充分打算,長期利用」的方針,把這塊華南的「神聖領土」託付予外人。可是租約期滿,收回這早已面貌一新的單位的代償,就僅是一張劃上五十年有效期的期票。而且,五十年尚未結束,在這土地上的人才發現,原來大家都要額外償還一筆「人心」的卡數。
由於「人心」未還,期票的兌現方式需要重新解釋,債務一次又一次重整。我們的帳簿上的資產負債表也愈來愈糊塗。於是「被回歸了」十七年之後,有人要求再次「回歸」英國;也有來自北方的三申五令,試圖重新教導我們──原來這麼多年大家都搞錯了,我們並不能視《基本法》為一本我城的小憲法。
大夢覺迷三十年,香港人原來還是欠債能力,辨識當今天下究竟是「姓資」還是是「姓社」,更還未知悉,究竟「黨大」還是「法大」──一句話,還未學懂作一個「中國人」。
而且的確,今天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並不容易,同樣地,想不當一個「中國人」就更加困難。因為,香港人之為香港人的內在本質,正是各式各樣「活在家國之外」的經驗。捨此之外,我們也無從定義何謂香港。這種經驗內裏含花果飄零的憂戚,也有逍遙輕灑得快活,以及何為香港人alwaaystoosimple,somethingnatice(永遠太簡單,有時太天真)的秘密。
回首十年,這十年恐怕就是簡單與天真的香港人,跌跌撞撞,走出童蒙的關鍵十年。尚未理清自己的前世今生,就掙扎著要擺脫「無間」歷史的輪迴,從虛擬的自由幻境逃逸。這本文集所收錄的,大體上就是這十年香港在此[後]殖民的詭異時空,邁向她原初起點的一些印跡。這種不斷重新回到起點的命運,令人想起尼采所謂的「永劫回歸」(eternalreturn)──對尼采來說,回歸正就是重複的夢魘,而對香港來說,亦只有打破重複回歸的宿命,方有真正解殖的啟航。
最後,我要特別鳴謝《明報》黎佩芬小姐。這十年以來,如非打得她大力督促和勤加鼓勵,筆者在九七年因《信報》改版而停止了數年的評論寫作亦難恢復。今天這本文集,也斷無機會和大家見面。本書所錄文章如非特別列出原刊名稱或發表場合,均為《明報》「星期日生活」首刊,刊出日期皆附文末。
另外,本書的出版,亦有賴牛津大學出版社林道群先生的鞭策與支持。一併致謝。
收錄在這本文集的,是過去十年左右的中文寫作。既有一些學術研究的產品或副產品,更多的是政治及文化的評論。這些文章多曾以不同的筆名,發表於各大報章或雜誌。貫穿著這二十多萬文字的,是香港的[後]殖民命運的主題,追尋主體解殖動力的關切,以及香港人活在家國之外的獨特經驗。
筆者在上一本文集《殖民無間道》的序言中曾經寫道:「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曾經是香港殖民地性質的標號,當年英人續租不遂之後換來的,卻是一句「五十年不夠,一百年也可以」。我們身處的,也許就是這種[後]殖民的詭異空間:還未曾開始,就已經結束;宣告了結束的,其實還未真正開始──時間上永遠的負債。
毫無疑問,今天的香港已不再是兩塊割讓地加一塊租借地,因為無論租借的還是割讓的,英國皆已歸還中國。這城市也不再是難民棲居的臨時落角地,而是一個七百萬人安身立命,為生活、為幸福、為理想而拼搏奮鬥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家園,好像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1997才剛過去,2047「大限」的陰影就已壟罩。不過比這更壞的是,現在才是真正的1997。
時間的討債人顯然有他另一套算賬的方式。明明是當年「充分打算,長期利用」的方針,把這塊華南的「神聖領土」託付予外人。可是租約期滿,收回這早已面貌一新的單位的代償,就僅是一張劃上五十年有效期的期票。而且,五十年尚未結束,在這土地上的人才發現,原來大家都要額外償還一筆「人心」的卡數。
由於「人心」未還,期票的兌現方式需要重新解釋,債務一次又一次重整。我們的帳簿上的資產負債表也愈來愈糊塗。於是「被回歸了」十七年之後,有人要求再次「回歸」英國;也有來自北方的三申五令,試圖重新教導我們──原來這麼多年大家都搞錯了,我們並不能視《基本法》為一本我城的小憲法。
大夢覺迷三十年,香港人原來還是欠債能力,辨識當今天下究竟是「姓資」還是是「姓社」,更還未知悉,究竟「黨大」還是「法大」──一句話,還未學懂作一個「中國人」。
而且的確,今天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並不容易,同樣地,想不當一個「中國人」就更加困難。因為,香港人之為香港人的內在本質,正是各式各樣「活在家國之外」的經驗。捨此之外,我們也無從定義何謂香港。這種經驗內裏含花果飄零的憂戚,也有逍遙輕灑得快活,以及何為香港人alwaaystoosimple,somethingnatice(永遠太簡單,有時太天真)的秘密。
回首十年,這十年恐怕就是簡單與天真的香港人,跌跌撞撞,走出童蒙的關鍵十年。尚未理清自己的前世今生,就掙扎著要擺脫「無間」歷史的輪迴,從虛擬的自由幻境逃逸。這本文集所收錄的,大體上就是這十年香港在此[後]殖民的詭異時空,邁向她原初起點的一些印跡。這種不斷重新回到起點的命運,令人想起尼采所謂的「永劫回歸」(eternalreturn)──對尼采來說,回歸正就是重複的夢魘,而對香港來說,亦只有打破重複回歸的宿命,方有真正解殖的啟航。
最後,我要特別鳴謝《明報》黎佩芬小姐。這十年以來,如非打得她大力督促和勤加鼓勵,筆者在九七年因《信報》改版而停止了數年的評論寫作亦難恢復。今天這本文集,也斷無機會和大家見面。本書所錄文章如非特別列出原刊名稱或發表場合,均為《明報》「星期日生活」首刊,刊出日期皆附文末。
另外,本書的出版,亦有賴牛津大學出版社林道群先生的鞭策與支持。一併致謝。
羅永生
2014.6.21
201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