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產業為「工業之母」,而工具機為「機械之母」,除了可以製造包括汽車、航太、國防、機械、模具、電子、發電機等產業金屬零件外,亦可作為製造各種機械設備金屬零件的加工機械。
「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行為,是一連串複雜問題的解決程序,它涉及將一些前所未有之新奇事物成為事實。就台灣產業結構優化思維與策略而言,傳統產業透過科技加值與美學加值,如ICT應用、技術創新、特色產品開發及營運模式改善、發展自主品牌,並改善生產環境等軟實力,可有效協助傳統產業在質與量上的全面升級。我國工具機產業在世界機械產業中具備相當優勢競爭力,要保持產業優勢,強化工具機系統之創新設計專業人才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緩之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祥禎主編/周志榮、林煥章、江育民、朱力民、徐祥禎合著
學歷:美國北卡州立大學 機械與航空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教授
專長:電子構裝可靠度、銅銲線製程、微磨潤、微流道生醫晶片、CAD/CAM/CAE/RE/RP
朱力民
學歷:國立中山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教授
專長:車輛工程、引擎R&D、氫油燃料動力、油電混合車輛、微奈米磨潤技術、油膜光學量測、磁傳、CAD/CAE/RP
周志榮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教授
專長:產品設計/開發、設計方法與設計程序、設計工學、設計概論
林煥章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 工業管理學系 副教授
專長:製程科技與產業分析、產品設計開發管理、孫子兵法管理學
江育民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工業管理學系 副教授
專長:電腦視覺、自動光學檢測、資料探勘、類神經網路
徐祥禎主編/周志榮、林煥章、江育民、朱力民、徐祥禎合著
學歷:美國北卡州立大學 機械與航空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教授
專長:電子構裝可靠度、銅銲線製程、微磨潤、微流道生醫晶片、CAD/CAM/CAE/RE/RP
朱力民
學歷:國立中山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教授
專長:車輛工程、引擎R&D、氫油燃料動力、油電混合車輛、微奈米磨潤技術、油膜光學量測、磁傳、CAD/CAE/RP
周志榮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教授
專長:產品設計/開發、設計方法與設計程序、設計工學、設計概論
林煥章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 工業管理學系 副教授
專長:製程科技與產業分析、產品設計開發管理、孫子兵法管理學
江育民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 博士
現職:義守大學工業管理學系 副教授
專長:電腦視覺、自動光學檢測、資料探勘、類神經網路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創造力與創意設計
義守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周志榮 教授
人類文明的發展,起源於不斷地探索與創新。遠古時代人類祖先,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必須接受各項競爭與挑戰。這些來自於大自然與週遭環境的生存壓力,除了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生存技能外,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動力。其中,「工具使用」是一項重要進展。
隨著社會制度建立,人類進入農業時代。漁牧農耕取代狩獵採食,「工具」的使用趨於複雜與多樣。木、石、陶、瓷、銅、鐵、金、銀等材料的運用,將製造技術推向高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工藝美學。在這時期所製造之產品,兼具實用性與藝術價值。
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啟文藝創作與科學研究新思潮。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機器取代人工生產方式,大量且物美價廉的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消費習慣。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所提出之「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needs)分為五種層次,由下而上依序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與親愛的需求、尊敬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工業革命帶來充裕的物質享受,滿足人類各項基本需求,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正逐漸反映於現代消費市場。全球資訊同步化與生產過剩等問題,導致產品生命週期(life-cycle)大幅縮短;消費意識的覺醒與市場供需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迫使產業面臨更複雜的競爭挑戰。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有效發揮創造力,及時設計出「新穎」、「有用」且能滿足消費需求的產品,將是決定企業存亡與發展的重要關鍵要素。
1-1 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entmihalyi)曾說:人類基因的成分有98%與猩猩相同,如果不是創造力,人類根本與猩猩沒什麼兩樣。創造力(Creativity)導引人類千年的文明演進,也是人類成為「萬物之靈」的幕後推手。
義守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周志榮 教授
人類文明的發展,起源於不斷地探索與創新。遠古時代人類祖先,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必須接受各項競爭與挑戰。這些來自於大自然與週遭環境的生存壓力,除了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生存技能外,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動力。其中,「工具使用」是一項重要進展。
隨著社會制度建立,人類進入農業時代。漁牧農耕取代狩獵採食,「工具」的使用趨於複雜與多樣。木、石、陶、瓷、銅、鐵、金、銀等材料的運用,將製造技術推向高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工藝美學。在這時期所製造之產品,兼具實用性與藝術價值。
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啟文藝創作與科學研究新思潮。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機器取代人工生產方式,大量且物美價廉的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消費習慣。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所提出之「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needs)分為五種層次,由下而上依序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與親愛的需求、尊敬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工業革命帶來充裕的物質享受,滿足人類各項基本需求,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正逐漸反映於現代消費市場。全球資訊同步化與生產過剩等問題,導致產品生命週期(life-cycle)大幅縮短;消費意識的覺醒與市場供需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迫使產業面臨更複雜的競爭挑戰。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有效發揮創造力,及時設計出「新穎」、「有用」且能滿足消費需求的產品,將是決定企業存亡與發展的重要關鍵要素。
1-1 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entmihalyi)曾說:人類基因的成分有98%與猩猩相同,如果不是創造力,人類根本與猩猩沒什麼兩樣。創造力(Creativity)導引人類千年的文明演進,也是人類成為「萬物之靈」的幕後推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