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名偵探歸來記--談蘇菲‧漢娜的《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
近幾年來,在全球推理迷之間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復活。從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到英國BBC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再到美國電視劇《福爾摩斯與華生》(Elementary),不但賦予了一代神探的嶄新形象,更賦予了推理經典的現代化詮釋,同時也促成了其他名探的新生,如《尼洛.伍爾夫》(Nero
Wolfe)及《布朗神父》(Father Brown)都再次登上電視。
因此,幾乎可以預測與期待,世人所鍾愛的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第一神探赫丘勒‧白羅,必然會在這股風潮中現身。果不其然,二?一三年九月,克莉絲蒂基金會宣布,授權驚悚小說家蘇菲‧漢娜創作全新的白羅探案,預計在一年後推出,與白羅最後一案《謝幕》(Curtain)相隔整整三十九年。
一拿到《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的譯稿,讀到白羅坐在咖啡館裡、獨自運轉著小小的灰色腦細胞,不由得令人激動萬分,白羅真的回來了!同時,我自己的小小灰色腦細胞也開始運轉--這個案子,究竟是擺在「白羅年表」的哪一段?故事設定於一九二九年,這是他的搭檔海斯汀婚後搬到阿根廷、白羅獨自從事私家偵探工作的時光。蘇菲‧漢娜運用了這個「沒有華生」的空窗期,加入了一位年輕的蘇格蘭場警官愛德華‧開契普來協助白羅進行調查--標準的仿作寫法,與原典毫無衝突。
書裡的白羅,一樣充滿自信,一樣重視秩序,一樣擅長從對話的用字遣詞中找出邏輯上的矛盾、翻轉案情的表象,一點一滴重建真相,與克莉絲蒂的原汁原味神似至極。不過,海斯汀沒有跟著一起回來,總是令我這個老書迷有點惆悵。然而,我很快發現,原來這才是作者獨出胸臆的巧妙設想。
海斯汀是白羅的記述者、協助者、跟隨者,而開契普則稍有不同,他是蘇格蘭警場的警官,能主導辦案方向、進行獨立調查。他的存在使本書比原典增添了「正/副雙偵探」以及「警探小說」的色彩,而這正是在克莉絲蒂逝世後現代解謎推理演化至今的成果。也就是說,「假設」克莉絲蒂也參與、順應了她辭世後的這段發展,這本書很有可能就像是出自她筆下的作品。
在我所讀過的仿作當中,有些小心翼翼地力圖複製原典神韻,有些以嘲諷甚至惡搞的態度向原典致敬,有些則逸脫/突破原典以發揮嶄新的詮釋。但如同《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這般,一方面遵循原典的書寫格式,一方面卻能緊貼著後續的時間軸、融入符合原典創作精神的新元素,還真是前所未見!
這本書的出版方式相當特別,全球各種譯本同一時間發行,讓全世界所有書迷沒有時差一睹白羅翩然歸來的丰采,並揭開克莉絲蒂逝世四十週年紀念活動的序幕。接下來,據說還有新版《湯米與陶品絲》( Tommy and Tuppence)影集、新版《一個都不留》(And There Were None)電視劇……等等,這些精彩的作品都讓我們得以懷念謀殺天后,重溫她所留下的豐富文學遺產。
既晴 (恐怖、推理小說作家)
推薦序
傳奇再起:白羅探案的承襲與延續
老實說,我並不相信真實生活裡的故事有所謂開頭與結尾,從任何適合的角度去看,你會明白故事都是源自盤根的過去,並展向錯節的未來……
──摘自《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第二章〈三個房間裡的命案〉
今年(二?一四)最讓全世界推理小說迷興奮期盼的大事,莫過於《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的登場了。
白羅何許人也?舊識好友陸軍上尉海斯汀是這麼介紹他的:「白羅的外貌十分特殊,身高不及五呎四吋,但是擁有極高貴的情操。他的頭形彷若雞蛋,總是傾向一側;上唇留著筆直工整的八字鬍。全身上下保持得一塵不染。我相信,如果可以選擇,他寧可讓身子挨顆子彈,也不願衣服沾到髒灰。」
這段文字出現在九十四年前(一九二○)發表的《史岱爾莊謀殺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既是比利時退休警官赫丘勒.白羅的初登版,也是英國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初試啼聲之作──彼時她耗費十八個月時間書寫,先遭三家出版社退稿,再擱置九個月後終獲出版機會,首批銷售成績兩千冊,版稅僅二十五英鎊。
時間再往前推移三十四年(一八八六),同樣在英國,一位蘇格蘭男作家的遭遇與克莉絲蒂頗為相似,小說被多家出版社退稿,最後同樣領到二十五英鎊稿費,隔了一年才發表在聖誕節出版的年刊上;這部日後在推理史上大大留名的作品是《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作者名叫亞瑟.柯南.道爾,顧問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從此誕生。
兩位作家除了出道的經歷相近之外,連創造的神探也極為近似:白羅與福爾摩斯都是單身漢,有個平凡且忠實的助手兼記錄者好友;與蘇格蘭警場保持不錯的關係,偶爾作為對照調侃的對象;具有特殊的習慣嗜好,擅長物證分析,堅信邏輯理性的力量、毫無神祕主義傾向云云。這可不是取巧的複製抄襲,拉長時間來看便可發現兩人的緊密關係──晚三十餘年出場的白羅,就像站在福爾摩斯的延伸線上,面對更錯綜複雜的難題、處理更微妙糾結的人際關係,觸及的面向愈加廣泛,並且把智性解謎的趣味推向高峰,將名偵探的能力與魅力展現到極致。
然而,這種延續拓展的性格,也正是這本書最核心的書寫意念。
經克莉絲蒂基金會釋出授權,新接棒的實力派推理作家蘇菲.漢娜並沒有讓白羅來到現代(看過《謝幕》﹝Curtain﹞的讀者便知原由),而是將故事設定在一九二九年,協助警方處理一樁發生在飯店內的死亡事件。白羅依然強調運用那「小小的灰色腦細胞」辦案,保持每樣東西都該擺放整齊的輕微強迫症;新角色開契普警探代替老友海斯汀,成為事件的記敘者兼助手與調查者,一樣代表讀者落後白羅好幾步以顯現他有多麼聰明;解謎的資訊照例細細埋在每個角色的行動與言談中,直到真相大白那刻,才叫人哀嘆自己怎讓線索從自己眼皮底下溜去……
這是過去克莉絲蒂小說最精彩之處,是全球銷售二十億冊的不敗公式,也是作家吳念真寫在克莉絲蒂推理全集「策劃者的話」當中所謂的「通俗功力」,而這些在本書中完整保留了。不僅如此,蘇菲.漢娜也承襲了那種「延續」的精神,進一步加強解謎推理黃金時期作品中克莉絲蒂特有的、埋藏在詭計之中的心理驚悚元素,使得作品貼近現代的閱讀氣氛。
無論你是熟讀《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羅傑.艾克洛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等白羅經典探案的讀者,或是第一次認識這位臭屁的蛋頭翹鬍子偵探,請好好享受《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這部回歸古典浪漫、激盪智力的精彩之作吧。
冬陽(推理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