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分與合」的議題,隨著局勢的變遷、立場的差異,對於台灣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意涵,世界其他角落曾經發生的一切,乃是一面鏡子,供我們參照、標定自身的位置。從後冷戰時期開始,許多國家歷經解構、重組的過程與考驗,《經典》作者群突破地域阻隔,深入考察超過十餘國,以廣闊、精闢的視角,提供跳脫侷限,鑑往知來的思考觀點。

名人推薦

  外交部長 林永樂  
  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香港資深記者與國際問題評論家 張翠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Theodore Kaye

  自由攝影工作者,曾任經典雜誌攝影。曾獲法國巴黎PX3攝影獎金將與國際攝影獎第二名。

方天賜

  清華大學專任教授,中華民國前駐印度代表處祕書。

安培淂

  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系列作品【海峽】獲得二○一一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

張子午

  經典雜誌撰述。系列作品【紛分和合】獲二○一三年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

張雍

  自由攝影工作者。二○一二年七月以印度拍攝的「Ashura」系列榮獲法國巴黎PX3國際攝影大賽專業組媒體報導類首獎。

陳弘岱

  經典雜誌攝影。系列作品【台灣岸邊】入圍二○一二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

黃子珊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系列作品【唐風綢繆】獲二○一三年金鼎獎最佳專題報導獎。系列作品【紛分和合】獲二○一三年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

裴凡強

  經典雜誌撰述。曾任遠見雜誌執行編輯,海參崴APEC俄文翻譯。為中華民國首位前往曾母暗沙的採訪者。

鍾志明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

嚴震生
  
  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目錄

書名頁    
推薦序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林永樂
推薦序  人類歷史是個大循環      張翠容
目錄
楔子 遙遠之地並不遙遠           張子午

分道不揚鑣──捷克、斯洛伐克「絲絨離婚」   撰文/張子午․攝影/張雍
戰爭裂痕──波士尼亞、塞爾維亞、科索沃   撰文/張子午․攝影/張雍
離開「俄」勢力──波羅的海三小國天空下   撰文․攝影/安培淂
分合的款式──身披歐盟外衣的歐洲    撰文/鍾志明
黯然的蘇聯鑽──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   撰文/裴凡強․攝影/安培淂
揮不去的戰雲──喬治亞、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   撰文/裴凡強․攝影/安培淂
國變界不變──蘇聯瓦解後的中亞五國   撰文․攝影/Theodore Kaye
獨立後重生──印巴孟三國裂變之路   撰文/方天賜
聚散依依──馬來西亞聯邦的統合分歧   撰文/黃子珊․攝影/陳弘岱
漫漫統合路──從非洲團結組織到非洲聯盟   撰文/嚴震生
 

推薦序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外交部長 林永樂)


  中華民國因特殊的地理、歷史因素以及經貿實力,在東亞地區具有重要國際戰略地位。個人從事外交工作多年,曾派駐美洲、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地區服務,深刻體會國際政治之現實面,我國在推動外交事務上面臨各種挑戰,需較他國外交人員做出更多之努力始能完成交付任務。爰此,面對今日全球化浪潮及資訊無國界時代來臨,應以國際宏觀視野,廣泛且即時解讀全球最新局勢,因勢利導、調整腳步與制定策略,方能有助於克服國際困境,順利推展我外交工作。

  《經典》雜誌素來關懷國內外重要時事,此次費時一年餘、集結眾多人力、物力、邀請學者專家分析討論後,製作成【紛分和合】系列專題報導,探討現代史上主要國家之合併或分裂演變,進而追蹤其後產生之種種國際效應。該系列報導內容廣及亞、歐、非洲等地區,包括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馬來西亞聯邦的東馬、西馬等國家歷經合併、分裂乃至解體等劇變,詳實報導其歷史脈絡、結構衝突以及追蹤最新之政經變化。此外並赴當地採訪瞭解演變之關鍵人物,例如:推動蘇聯解體的關鍵人物之一舒什克維其、參與捷克斯洛伐克「天鵝絨離婚」的杜布切克幕僚、史達林的曾孫談論大家耳熟能詳的史達林,以及大家所關切之核能議題等。透過系列報導使讀者瞭解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進而敦促政府對區域性議題加以反思,做為我國在區域衝突中如何折衝維和之借鑑。

  近年來,我國致力改善兩岸關係、擴大國際參與,營造有利均衡發展之國際環境。就現況言,我國在政治民主、人權法治、科技發展、公民社會、婦女、勞工、觀光文化、人道援助及環境保育等領域之表現廣受國際社會肯定。我國亦正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經濟合作協定」(ECA),並推動參與TPP、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強化及促進我經貿實力與發展,並為我國經濟永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此等以多元「軟實力」資產推動「活路外交」,已獲致相當成效,讓世界更瞭解臺灣所做的貢獻,大幅提升我國際形象與地位。

  國際情勢快速變遷,挑戰與機會並存。《紛分和合》一書之出版,應可使國內民眾更能具備國際視野,瞭解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重要性。期盼讀者們能體會本書中豐富的意涵,將之轉化成為對國家的支持,持續推動我國在國際間扮演「和平的締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的創造者」及「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等角色積極付出,讓台灣更獲國際肯定,進而為區域及全球之和平與繁榮作出具體貢獻。

推薦序

人類歷史是個大循環 (香港資深記者與國際問題評論家 張翠容)


  港台媒體,特別是紙媒,較少投資在國際新聞採訪上,這由於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與市場回報不成比例。

  但,近年,我在香港亦留意到,《經典雜誌》不時會有深入的國際專題報導,圖文並茂,十分吸引讀者的眼球。

  願意花資源來擴闊讀者的國際視野,在市場中可說逆流而上,缺乏一點氣魄也不易為,《經典雜誌》領導人必是有心人。

  對我而言,我的感受更為深刻,因我多年從事國際事務的採訪,明白在外採訪不易,要克服陌生的環境和語言,又要理清歷史時局的糾葛,和當地人際關係的來龍去脈,找個切入點去為讀者抽絲剝繭,所需的心力和時間,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畢竟我只是個單打獨鬥的記者,資源缺乏,連照片也要自己拍攝,時有缺漏在所難免。因此,我很羨慕《經典雜誌》的採訪團隊,至少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分開,各自專心用文字和鏡頭記錄被訪的地方。當然,這也需要記者的用心。我在其專題報導中,便看出他們的專業和關懷,加上別樹一幟的版面設計,令讀者尤如親臨現場。

  作為讀者,可以足不出戶,亦不用埋首於浩瀚苦澀的文獻資料堆中尋覓,也不需上山下鄉,艱險奮鬥,即能用最短的時間,掌握一手的認知,得知世界的大事,坐享記者的成果,真是何樂而不為也!

  我最愛閱讀就是這等扎實的專題報導 (報導文學),因為我知道必有得著,絕不會浪費時間與金錢。

  今次《經典雜誌》把過去多個深度國際專題採訪文章,聯同專家學者的觀察分析,結集而成一本分量十足的著作《紛分和合》,企圖探討有關國際間離離合合的局勢。

  有句老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生如是,國際關係也如是。現在的世界,更可用四分五裂來形容。或許過去二十年來世界享有相對和平的日子,大家沉醉於全球化的美夢中,以為真的是「歷史的終結」,怎知好夢由來最易醒。

  從東西方陣營那幅無形之牆的倒下、歐洲的整合、到自由貿易打破國與國的壁壘,而當世界警察的美國,亦相信自己可以主導全球化、統領天下之際,卻原來危機已在形成,並湧現在我們面前,如地震、似海嘯。

  歐洲一個債務問題令歐盟各成員國互相猜疑,剛在二○一四年五月的歐洲議會選舉,疑歐派大勝便可見一斑;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具排斥性的民族主義的抬頭,打著宗教幌子的衝突已在上演,這是一場血腥的戰爭,而且打開了新冷戰和新熱戰的缺口。

  如果你認為中東地區的廝殺,與亞洲沒有相干的話,那麼,烏克蘭的衝突呢?烏克蘭成為東西方(美俄)爭奪戰的前沿地,美國霸權受挑戰,俄羅斯欲恢復昔日民族的光輝,代表新興市場的金磚五國,要擺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聯手成立開發銀行。這一切正預示著舊秩序的瓦解,新秩序正在醞釀中。

  可是,新秩序是個甚麼模樣?沒有人清楚。或許,萬變不離其宗,其實人類都在不斷重覆過去的錯誤。當我翻閱《紛分和合》,發現每個章節都各自訴盡離合的故事,從捷克、斯洛伐克的「絲絨離婚」,到前南斯拉夫分崩離析後,基督徒與穆斯林在波士尼亞的互相殺戮,以及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在科索沃的相互仇殺,這對歐洲自冷戰結束邁向整合的同時,不無諷刺。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上述的現象曾反覆出現,正所謂日光之下無新事。

  例如,《紛分和合》所觸及到蘇聯帝國的崩潰,前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可是,國變界不變,俄羅斯仍然視這些國家為其勢力範圍,並拋出歐亞經濟聯盟,欲加強俄語系地區的凝聚,只可惜這些中亞國家的獨立虛有其表,因親俄還是親西方的問題,內部亂作一團。不過,波羅的海三小國卻有不同的發展。

  《經典雜誌》採訪團隊不僅解剖政治經濟,也在具爭議的地區上下求索,為讀者帶來豐富的人文面向,當地生活文化的脈搏躍於紙上。人們說,有圖有真相,這就是現場的可貴。

  最令人動容的是,黑色非洲大陸從未停止過戰爭,卻仍不放棄在艱難的道路上,尋求團結的途徑。從非洲團結組織到非洲聯盟,一切的汗水,種種的跌跌撞撞,想不到,也涵攝到書中的討論裡去。還有南亞三國的分離,和馬來西亞聯邦的統合,構成了《紛分和合》這一本論述宏大,卻不失血肉的書。

  編輯向我說,出書的目的,乃是期待藉由全面探討各區域的分合過程中,釋述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影響和衝擊,希望能為台灣提供一面鏡子和參考、再對照與標定自身的位置。這令我也想到香港,我城香港目前面對如何與中國大陸融合的困擾和紛爭,與台灣彼岸突然感到命運相連,從未感到如此的親近。

  寫到此,內心不無百感交集。容我引述拙作《地中海的春天》裡一番話:「人類歷史是一個大循環,正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愛因斯坦曾這樣說:『過去、現在和將來並無分別,只是幻像而已』。中國古代詩人陸游也有兩句詩:『三十萬年如電掣,不曾記得不曾忘』。香港散文家陳之藩在科學中覓詩句,但人類的悲喜劇是否也隱藏著一條科學的定律?」

  這一條科學的定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嗎?無論怎樣,我祝願《經典雜誌》繼續以理性的思維、清明的眼睛、人文的胸懷,為我們撥開世界的迷霧,在人類的大家庭裡,看到彼此。在此,就讓大家互勉之。

楔子

遙遠之地並不遙遠 (張子午)


  台灣四面環海,但海洋並未成為屏障,阻隔我們探索世界的想望,坐上飛機,就可以輕易飛到地球任一角落。網際網絡的資訊傳播,更消弭了實體的距離,在滑鼠與游標之間,海角天涯只是電腦螢幕上的一個亮點。但世界真的是平的嗎?儘管可以在實體的平面快速無礙地移動,但不代表邊界就不存在。

  因著不被國際承認的處境,台灣長期為國家認同的問題纏繞。從過去、現在到難以預測的未來,隨著局勢的變遷、立場的差異,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意涵,但一直牽動著島嶼的敏感神經,卻未曾改變。儘管已少有意識型態的直接碰撞,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影響與由此浮現的焦慮,仍無所不在。想要到達彼此之間的距離,似乎比他方更遙遠。

  看不分明,除了獨特歷史發展下的斷裂脈絡,是否也跟台灣未與任何鄰國接壤,懸於海洋一隅的地理位置有關?邊界是模糊而無關緊要的概念,海洋賦予我們安全的界線,無法感受到鄰居立即而真實的「存在」。國際新聞長期在媒體中的匱乏,只是此一「不干己事」的現象之一,但背後無以計量的,是一般閱聽大眾錯失可以參考、對照、標定自身位置的機會。

  站在捷克與斯洛伐克經過合一、分裂,又在歐盟框架下近乎不存的邊界;走過柯索沃北部如刺在哽,隔開塞爾維亞人與阿爾巴尼亞人的橋;見證毗鄰塞爾維亞的波士尼亞小鎮,當年施加在穆斯林身上的大屠殺現場……第一線的跨國採訪現場中,站在一個個融為一體、判然二分或模糊不清的邊界,那些無比遙遠,彷彿跟我們一輩子都不可能發生關聯的地區,竟每每為其人事遞嬗與歷史糾結低迴不已,甚至難以名狀的親近。

  語言障礙與文化隔閡,不曾阻絕《經典》採訪團隊的腳步,從前蘇聯的廣袤土地、歐洲的火藥庫巴爾幹半島,到熟悉又陌生的亞洲近鄰馬來西亞,我們深入遠方的國度,並輔以學者專家精闢的論述,從歷史脈絡、政經現況、文化風貌、生命經驗等多重角度,全面探討世界各區域「合」與「分」的過程。

  一旦跳脫的固有視野,向外張望,會發現,原來遠方並不遙遠,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不只和當今世界邊界的成形有關,放下既有的成見,聆聽人們的故事,普遍的人性情感穿越歷史與地理的時空隧道,就像一面面的鏡子,來到眼前,使我們得以照見自身,帶著更廣闊的心胸,思索未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1
    $252
  2. 新書
    79
    $948
  3. 新書
    9
    $1080
  4. 新書
    9
    $1080
  5. 新書
    9
    $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