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樹3: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

漢字樹3: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
定價:380
NT $ 300 ~ 342
  • 作者:廖文豪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4-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485X
  • ISBN13:9789573274858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收錄超過1300個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從中看到古代先民如何利用自然、理解自然與敬畏自然。

  漢字將動物分成蟲、魚、鳥、獸四大類,從沒有腳的蟲、魚,到有兩腳的鳥,再到四腳的獸。從這些字的衍生結構來看,古代中國人對動物的分類可謂獨樹一格。他們對於動物的命名不僅記錄了外型特徵,也隱含了動物習性:「鷹」是會抓小鳥的大鳥,「雞」是被人捕捉而失去自由的鳥,「龍」是引起水患的大蛇,「鳳」是一隻從邊境外飛來的大鳥等等。除此以外,由每一種動物所衍生出來的漢字就可以知道此動物的習性,就以虎的衍生字來說,「虐」是殘暴的虎爪,「虜」描寫老虎把男人抓走,「慮」描述出人對老虎的憂慮,「處」是老虎出沒的地方,「彪」與「虔」是虎紋,「豦」、「劇」、「戲」、「噱」是老虎獵食野豬的精彩戲碼等,充分表達出老虎的兇猛本性。

  作者長年浸淫文字學天地,尋索字與字之間的邏輯關連,並濃縮在本書的「漢字樹狀圖」裡。透過作者清晰簡要的說明,即使是毫無文字學根基的讀者,也可以憑著自身對中文母語的使用經驗,得到許多新奇的發現與樂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文豪


  現任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副教授,鍾情於古漢字研究,鑽研甲骨文十餘年,發表過《漢字龍原來是一條逆天之龍》、《紋身習俗對漢字的影響》、《在漢字裡遇見上帝》、《品茗漢字裡的酒香》等文章,所著《漢字樹:從圖像解開「人」的奧妙》、《漢字樹2:人體器官所衍生的漢字地圖》已授權中文簡體版、韓文版。
 

目錄

第一章 屮
第二章 木
第三章 禾
第四章 繩索
第五章 虫
第六章 魚
第七章 鳥
第八章 獸
 

自序
  
  《漢字樹》系列發行以來,讀者的支持與鼓勵讓我非常感動。有讀者表示要帶著《漢字樹》前往國外教中文,又有分別從美國、澳洲等教授中文的老師來函問候,並希望我能建立網站並發行圖像字檔,使外國學生能透過圖像來認識漢字。此外,也有從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讀者來函表示對繁體字的熱愛等等。
  
  這些鼓勵,我銘記在心,也將更努力以不辜負讀者的期望。
  
  《漢字樹》先後出版了兩冊,陸續有讀者問到共有幾冊?整體的結構與內容為何?我的規劃是,《漢字樹》共有五冊。第一至三冊是討論有關「生物」的漢字,第四至五冊是討論無生物的漢字。就生物部分而言,又分成第一冊人篇,第二冊人體器官篇,第三冊動植物篇;就無生物部分而言,則分成第四冊器物篇,第五冊自然界篇。這五冊可以說已網羅了大部分的常用漢字。
  
  《漢字樹3》主要在介紹漢字裡的動植物。漢字將動物分成蟲、魚、鳥、獸四大類,從沒有腳的蟲、魚,到有兩腳的鳥,再到四腳的獸。從這些字的衍生結構來看,古代中國人對動物的分類是獨樹一格的。他們對於動物的命名不僅記錄了外型特徵,也隱含了動物習性。例如:「鷹」是會抓小鳥的大鳥,「雞」是被人捕捉而失去自由的鳥,「龍」是引起水患的大蛇,「鳳」是一隻從邊境外飛來的大鳥等等。除此以外,由每一種動物衍生出來的漢字就可以知道此動物的習性,就以虎的衍生字來說,「虐」是殘暴的虎爪,「虜」描寫老虎把男人抓走,「慮」描述出人對老虎的憂慮,「處」是老虎出沒的地方,「彪」與「虔」是虎紋,「豦」、「劇」、「戲」、「噱」是老虎獵食野豬的精彩戲碼等,充分表達出老虎的兇猛本性。
  
  漢字對於植物的表達更是絕妙,光是一株「屮」的漢字樹就幾乎將所有的植物一網打盡。屮的古字代表一棵向上生長的植物,有莖有葉,因此,許多與植物有關的重要漢字構件都包含這個符號,由這些基礎構件又可衍生出非常多的漢字,不僅含括了各種植物,也包含了以這些植物所製造出來的各式用過去一年,非常感謝教育部、台北市文化局、台大、師大、敏隆講堂、元智大學、宜蘭大學等十餘單位的演講邀請,使我能將《漢字樹》分享給許多聽眾。在龍安國小演講時,孩子們的熱絡回應讓我印象深刻。本以為小學生很難聽得懂漢字字源的解說,沒想到他們透過圖像所產生的直覺性反應,認知能力往往超越迂迴思考的成人。我期望能將古人的造字文化透過圖像字來啟發孩子,藉以激發孩子的藝術與創造能力,並激起他們對漢字的熱愛。
  
  有國外大學教授以此方式教授中文,非常受到外國學生的喜愛。當他們看見象形字,往往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意義並玩起猜字遊戲。可見,圖像傳達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與渴望。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圖像字系統,若不加以開發利用,誠然是浪費了祖先所賜的豐厚文化資產。
  
  《漢字樹》簡體版發行後,非常感謝同處於漢字文化圈的讀者給予熱烈支持。相信透過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未來一定能發展出最有邏輯系統、最有趣且易學的漢字圖像文化。

後言
  
甲骨文考釋的四重檢核法 廖文豪

  
  歷史真相的探尋需要經過多重驗證,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以考古文物及古籍相互驗證歷史,其後,饒宗頤再提出「三重證據法」,在二重證據基礎上,另將考古文字從古文物中分離出來。的確,甲骨文與金文的古文字相當豐富,與其他古文物相較,無論就重要性或證據力而言,都猶有過之。將古文字、考古文物及先秦典籍三者結合來驗證歷史真相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研究方法。
  
  漢字樹裡的文字考釋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禹」為例,除了以三重證據法為主軸之外,也針對古文字考釋的特殊性,提出了如右圖所示的四重檢驗法。首先,所考釋的文字必須具備先秦典籍與考古文物的雙重證據,其次,所考釋的古文字本身也要經過三方面的邏輯驗證,最後還要將整體事件有關的關鍵字進行整體考釋與檢驗,說明如下:
  
  一、大禹對抗蛇龍的文獻記載
  
  古人認為大洪水是蛇龍作怪的結果,直到大禹鑿開龍門,將河水疏通,蛇龍驅逐回沼澤地,水患才結束。因此,《孟子.滕文公》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沼澤地也)。」《論衡》也說:「洪水滔天,蛇龍為害,堯使禹治水,驅蛇龍,水治東流,蛇龍潛處。」
  
  堯舜時代,在黃河中游處,有一座大山(今稱為龍門山),堵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勘查地形時,看見奔騰而下的黃河,突然受到阻擋,河水溢出河道,四處竄流,形成水患。大禹於是帶領大批人民鑿開了一里多的峽谷(今稱為晉陝大峽谷),使河水能從中穿越。其中,峽谷最窄處被稱為「龍門」,據傳是大禹放逐蛇龍的關口。龍門一詞出於《墨子》:「古者禹治天下,…,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黃河也)之民。」《呂氏春秋》也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北魏酈道元遊經龍門,看見岩壁上的鑿痕,不禁於《水經注》寫道:「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為感念大禹功績,亦將龍門稱為禹門。
  
  在古代思想裡,大禹殺蛇龍乃是奉天命,因為,天帝也殺蛇龍,《墨子》記載:「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天帝在甲乙日除滅東方的青龍,…。)
  
  二、擒蛇龍治水患的考古證物
  
  1.西周青銅器記載大禹治水事蹟  
  近代疑古派曾經認為大禹是戰國時期的學者所編造出來的,如今隨者西周遂公?的出土,證實大禹治水的事蹟自西周已廣為流傳。在記載大禹治水的考古文物中,最早可朔及西周中期的青銅銘文。銘文曰:「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征。」此段文字與《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相近。此重要記載不僅說明了西周時期就存在大禹治水的文化,也證實了《尚書‧禹貢》並非全然虛構。
  
  2.三星堆的擒蛇龍者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可以說是三千多年前全世界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總高260公分,其中,人像高180公分,一號祭祀坑出土。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銜群像的最高統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青銅立人的真實身分是什麼呢?相關文獻主要有三種意見,其一為掌管政治權力的蜀王,其二為掌管宗教權力的巫人,其三為蜀人所拜的神,另一種意見認為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於一體的最高權力象徵。然而他異乎常人的巨大環型手抓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有人說是權杖,有的說是大象牙(或牙璋),但證據力都不足,因為,他兩手環繞的口徑足足有20公分,且兩口徑相同,軸心卻不成一直線,顯然,象牙、權仗、玉璋或玉圭之說都不合理。
  
  青銅立人像,雙手各握成一個大環狀,不是握象牙,也不是持權杖,而是伸手抓大蛇。此擒龍人的形象不僅以抓蛇的大手表達,若仔細觀察,其赤足形象似乎更完整地說明了這是一位深入水中擒拿蛇龍的人。中國十大民間收藏家朱文燦所收藏的三星堆玉器,玉像中人手抓大蛇,此人樣貌與三星堆青銅立人幾乎相同。這些證據都顯示古代擒蛇龍的英雄是具有崇高地位的。我國雲南、四川一帶的巨蟒與緬甸蟒應屬相近類別,一條緬甸蟒飼養一年半就可長到3米長。若依照緬甸蟒的比例來計算,口徑20公分的大蛇,其身長至少超過4米。青銅立人像為何不將大蛇也完整地鑄造出來呢?其原因至少有三個,其一:在當時青銅器是極為昂貴的器物,巨型青銅立人已是世界之最,若要製作口徑20公分的大蟒蛇至少要加倍的青銅礦,不但成本超過負荷,礦料取得也是不易;其二:大蟒蛇的長度是青銅立人的兩倍以上,在鑄造技術上是難以克服的;其三:此像是為了彰顯除蛇的英雄,主角是擒蛇人,大蛇是配角,以意象表達即可達到目的。
  
  3.大禹等英雄斬殺蛇龍以治水的民間傳說與遺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本是天帝的僕役,掌管雨水,然而,總是有不少的龍,違犯天命,造成洪水肆虐,因此,產生許多斬殺惡龍的英雄,此類傳說如女媧殺黑龍、周處除蛟龍、李靖父子伏孽龍、魏徵斬殺東海龍王等等。此外,大禹及后羿除了有傳說,也有神話遺跡。
  
  四川省雲陽縣境內的長江上游,有一處龍脊石,又稱龍潛石,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當水位低時,宛若一條白龍在水中。枯水期時,這條龍脊石就會裸露出來,許多遊客們趁機登上龍脊石,宴遊賦詩。龍脊石名稱的由來,依據遠古傳說,有一條大龍違犯天命,四處興風作浪,造成洪水氾濫,最後被大禹斬殺,沉入河中,化為石頭。顯然,對古蜀人而言,蛇龍是興起洪水的元凶,大禹則是殺蛇龍治水患的民族英雄。相傳遠古時代,后羿曾在洞庭湖射殺一條興風作浪的巨蛇,並藉此平息了水患,因此,後世百姓感念其恩德,於是在洞庭湖畔鑄后羿射大蛇龍的雕像予以紀念。整體而言,殺蛇龍治水患的文化,淵遠流長,而所有殺蛇龍的人最後都變成了後人所紀念的英雄,藉著古籍記載、考古器物與傳說故事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
  
  三、考古文字的邏輯驗證
  
  禹的甲骨文是由「虫」及一隻「伸長的手臂」所組成,代表伸出手抓蛇,由其手掌的位置可以看出是抓在蛇頸部,這是描寫抓蛇的意象。甲骨文後來演化成金文及篆體。其它甲骨文也都是手與蛇兩符號的合體字,都代表抓蛇。此外,甲骨文也出現不少「持棍打蛇」的象形字。整體來看,抓蛇與除蛇的古字是相當豐富且一致的。
  
  「禹」的構字除了具有上述抓蛇的形象外,還有另一種除蛇的形象。金文有一根「棍子」壓在「蛇」的頸項上,金文代表持「雙齒叉」對抗大「蛇」。漢畫像磚上所繪之大禹像也是手持雙齒大叉,其概念與此相近。
  
  由上述兩類構形可以得知,無論是擒蛇或殺蛇,「禹」都代表一位對抗大蛇的英雄。為了確認此字源釋義能具有邏輯之正確性,必須再進行以下三項檢驗。
  
  1.正確辨識每個組成符號,並使每個符號的詮釋具有一致性  
  禹的構型包含兩種符號,第一種符號是蛇的符號,蛇的本字是「虫、它」,在所有禹的古字中都具有此種符號,而此符號的本義就是蛇,在學界並無異議。其次,禹的金文含有三齒叉符號。若比對所有具有三齒叉符號的古字,將發現此叉型物是古代常見武器,尤其用來對抗毒蟲與禽獸,相關漢字如萬、禽、禺、寓、蔑、我等,這些字分別顯明三叉戟是用來殺毒蠍、飛禽、猿猴、敵人的武器。因此,禹字以三齒叉來表示對抗蛇的武器,同樣具有詮釋的整體一致性。
  
  2.字形字義的演化必須具有一貫性及合理性  
  禹的甲骨文、演變為金文,再演變為篆體,都能一貫地表達出伸手抓蛇或對抗蛇的意義,無論就構形及字義的檢驗都具有一致性。
  
  3.上下文內容的檢驗  
  金文的「禹」出現在西周銘文裡,其上下文為「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此段文字與《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可互相對照。可見此金文確實是禹的古字。
  
編者序
  
吳家恆

  
  人類的文化發展有縱橫兩個方向。以縱的來說,表現出由簡陋而精緻、由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進而要求心理、精神、美感需求的滿足。以橫的來說,則是從人的自身出發,先顧及自身,然後推而及於旁人,以及周遭環境的種種現象、物件。
  
  《漢字樹》系列的鋪陳設計,也正反映了這個文明發展的歷程。尤其中華文化是個非常以「人」為中心的文化,雖然對超自然鬼神的關切也存在,但是並沒有像古代的閃族,發展出一個絕對、至高的存在,表現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進而影響人世間的種種。中華文化沒有一個至高神權,所以自然焦點也放在人身上,表現在文字上,就是漢字中與「人」相關的字非常多。包括把人當成一個實體,用手、腳、骨等身體部位或器官來建構漢字,或是把人當成抽象概念,來呈現人的樣態,以及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就是《漢字樹》第一、二冊的內容。
  
  在《漢字樹》第三冊中,作者廖文豪教授則是整理了與蟲魚鳥獸、花卉草木相關的漢字。「自然」與「環境」是個抽象的概念,而在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則是具象的,代表了人對周遭世界的探索,這些動植物就是探索的具體結果。而古人在這些經驗中發現,有些動物是可吃的,有些是吃人的,有些動物可以為人耕地、看門;同樣地,有些植物可以吃、或是可以用,但也有些植物有毒,或是具有其他的特性。
  
  《漢字樹──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整理了這部份的漢字,透過作者的解密,再次讓讀者看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巧妙,也讓讀者對於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多了一分瞭解與親近。
  
導讀
  
吳家恆

  
  人類的文化發展有縱橫兩個方向。以縱的來說,表現出由簡陋而精緻、由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進而要求心理、精神、美感需求的滿足。以橫的來說,則是從人的自身出發,先顧及自身,然後推而及於旁人,以及周遭環境的種種現象、物件。
  
  《漢字樹》系列的鋪陳設計,也正反映了這個文明發展的歷程。尤其中華文化是個非常以「人」為中心的文化,雖然對超自然鬼神的關切也存在,但是並沒有像古代的閃族,發展出一個絕對、至高的存在,表現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進而影響人世間的種種。中華文化沒有一個至高神權,所以自然焦點也放在人身上,表現在文字上,就是漢字中與「人」相關的字非常多。包括把人當成一個實體,用手、腳、骨等身體部位或器官來建構漢字,或是把人當成抽象概念,來呈現人的樣態,以及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就是《漢字樹》第一、二冊的內容。
  
  在《漢字樹》第三冊中,作者廖文豪教授則是整理了與蟲魚鳥獸、花卉草木相關的漢字。「自然」與「環境」是個抽象的概念,而在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則是具象的,代表了人對周遭世界的探索,這些動植物就是探索的具體結果。而古人在這些經驗中發現,有些動物是可吃的,有些是吃人的,有些動物可以為人耕地、看門;同樣地,有些植物可以吃、或是可以用,但也有些植物有毒,或是具有其他的特性。
  
  《漢字樹──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整理了這部份的漢字,透過作者的解密,再次讓讀者看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巧妙,也讓讀者對於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多了一分瞭解與親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1
  6. 新書
    83
    $315
  7. 新書
    85
    $323
  8. 新書
    9
    $342
  9.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