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不是有錢的名人,只是香港一個卑微的小人物──爬格子的寫作人。《歲月黃花》這本回憶錄,雖然只記下我前六十年生活,從我外祖父到我三代人所走過道路,則時空跨越百年。我已經是八十歲的老頭,離「灰飛煙滅」不遠矣,無須瞻前顧後,回首前塵,感受既多,故不加修飾鋪陳,對人對己不虛美隱惡,實話實說,忠實地寫出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無他,希望後來者能從我祖孫三代人追求民主自由理想的「革命」經歷,吸取教訓,明白百年家國的苦難,不要忘記過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漸
李文健,筆名杜漸,出生於香港,曾就讀於香港嶺南和聖士提反書院,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從事編輯工作三十年,編輯過讀書月刊《開卷》、《讀者良友》、著有《書海夜航》、《書癡書話》,愛書如命,自號書癡。晚年移居加拿大。
杜漸
李文健,筆名杜漸,出生於香港,曾就讀於香港嶺南和聖士提反書院,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從事編輯工作三十年,編輯過讀書月刊《開卷》、《讀者良友》、著有《書海夜航》、《書癡書話》,愛書如命,自號書癡。晚年移居加拿大。
目錄
序一:我所認識的書癡杜漸/藍真……3
序二:傲骨嶙峋說書癡/溫紹賢……7
序三:我的另一半/丘瑞霓……13
第一部份 烽火童年(1935-1946)
尋根故鄉路……27
人間地獄行……46
澳門三盞燈……58
馬騮山下的頑童……63
白衣鬼的秘密……76
落難金成江……91
婆婆的夜談……101
戰爭的疤痕……107
嘉陵江畔……117
第二部份 星星之火(1946-1951)
重返戰後香江……137
革命的追求……149
吹散了的星火……163
第三部份 理想追求(1951-1956)
從廣州到北京……175
哈爾濱夏令營……189
怎麼辦?……199
兩封信……210
求學的黃金時代……219
虛無主義和胭脂馬……230
數學交白卷……242
第四部份 反右鬥爭(1956-1960)
南開一年……257
翻雲覆雨的陽謀……268
無情的反右鬥爭……279
我的特立獨行……291
廣播電台當編輯……301
兩年四清……310
第五部份 文革風雨(1960-1971)
偏向虎山行……327
槍打出頭鳥……338
武鬥的夏天……352
白色恐怖的集中營……366
五七幹校勞改……378
追查五一六……391
殘酷的無產階級專政……408
第六部份 從零開始(1971-1991)
公安廳來的兩個人……423
黃花晚節有餘香……430
獨在故鄉為異客……443
報館編輯生涯……456
回國觀光之旅……505
創辦《開卷》月刊……520
外文會上放炮……531
牙齒打落血吞……544
讀者良友和叢書……551
立汙泥而不染……559
序二:傲骨嶙峋說書癡/溫紹賢……7
序三:我的另一半/丘瑞霓……13
第一部份 烽火童年(1935-1946)
尋根故鄉路……27
人間地獄行……46
澳門三盞燈……58
馬騮山下的頑童……63
白衣鬼的秘密……76
落難金成江……91
婆婆的夜談……101
戰爭的疤痕……107
嘉陵江畔……117
第二部份 星星之火(1946-1951)
重返戰後香江……137
革命的追求……149
吹散了的星火……163
第三部份 理想追求(1951-1956)
從廣州到北京……175
哈爾濱夏令營……189
怎麼辦?……199
兩封信……210
求學的黃金時代……219
虛無主義和胭脂馬……230
數學交白卷……242
第四部份 反右鬥爭(1956-1960)
南開一年……257
翻雲覆雨的陽謀……268
無情的反右鬥爭……279
我的特立獨行……291
廣播電台當編輯……301
兩年四清……310
第五部份 文革風雨(1960-1971)
偏向虎山行……327
槍打出頭鳥……338
武鬥的夏天……352
白色恐怖的集中營……366
五七幹校勞改……378
追查五一六……391
殘酷的無產階級專政……408
第六部份 從零開始(1971-1991)
公安廳來的兩個人……423
黃花晚節有餘香……430
獨在故鄉為異客……443
報館編輯生涯……456
回國觀光之旅……505
創辦《開卷》月刊……520
外文會上放炮……531
牙齒打落血吞……544
讀者良友和叢書……551
立汙泥而不染……559
序
序一
我所認識的書癡杜漸 藍真
李文健兄從多倫多來,宿我家,守約堅如信石,準時蒞臨我的「鑽石婚」慶祝晚宴。
翌日,他就閉門謝客,埋頭修改他那本將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的回憶錄,自擬書名為《歲月黃花》,記述他家的三代人(外祖父潘達微、父李崧及李文健)為追求真理參加民主革命所走過的道路。李文健寫道:「黃花是指我國最平凡普通的菊花,菊花沒有凌波仙子的清香脱俗,沒有牡丹的嬌艷貴氣,但卻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花朵,因為它象徵着中國人的堅貞和勇敢。」潘達微曾追隨孫中山幹革命,從事秘密收集情報工作,黃花崗之役失敗後,潘冒着生命危險,收殮七十二烈士遺骸,眾人皆知。
李文健筆名杜漸,是《大公報》陳凡老編為當時的得意下屬所起的,寓「防微杜漸」之意,筆名卻比原名還響亮。杜漸有書生意氣、愛憎分明、喜怒形於色。他愛書,是一個讀書人、寫書人、出書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癡。他的著作譯作不下數十種,最出色的離不開談書、説書那些。著有《書海夜航》、《書癡書話》;編有《讀者良友》、「讀者良友文庫」等,而最為讀書界熟悉的是他在香港創辦的《開卷》月刊。
一九七八年秋,李文健與出版人范用、藍真、董秀玉、古蒼梧、吳羊璧等漫遊大江南北,直抵京師晤廖公承志。一路風和日暖,登高望遠,談文論藝。在范用、藍真的鼓吹下,李文健鐡了心回港後要辦一份讀書雜誌,并以倡導開卷有益為主旨,定名為《開卷》。他獨掌船舵,自資、自編、自營這個與商業社會格格不入的刊物,刊物的宗旨,就是後來在創刊號寫的七句話:「反映出版動向,評論中外書刊,譯介參考資料,提供購書門路,擴大閲讀視野,豐富精神生活,做讀者的良友。」他還強調《開卷》持開放態度,不拘一格,反對言論一律,反對正襟危坐,歡迎爭論探討,活躍讀書風氣。
李文健本身有三個優勢,一是博覽群書,中文英文都好;二是筆頭快,記性好;三是當過記者和編輯,經過媒體的磨練,專業技術好,是内行人;於是在他操持下,《開卷》内容既能突出重點,又能照顧一般。李文健首先借鑑各國,特别是法國、日本、美國的書評和專訪的優點,結合實際,為己所用。另一方面當時由於内地經歷「文革」,海外讀者很希望知道内地作家的狀沉,因此他把訪問對象重點放在内地,開個「南方窗」,讓内地作家有個對海外讀者講講話的機會。他還辦了多個特刊,介紹日本、美國、法國、蘇聯等國的文化動向,使讀者明暸中外的文訊。《開卷》還設有「書摘」、「書籍藝術」、「流派與思潮」、「世界刊物誌」等欄目,使讀者增進各方面知識。
《開卷》出版社設於軒尼詩道四八一號五樓一間十分狹窄的小室裏,職工三人,除了李文健妻子丘瑞霓,還有一位朋友協助。當時内地出版界的朋友,照内地的慣例安排推算,還以為《開卷》擁有三四十人的編輯部呢!
《開卷》歷時兩年,共出版二十四期,從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創刊至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停刊。停刊原因無非是資金短缺,銷路短少。《開卷》時間雖短,但在香港辦這樣的讀書刊物是起了個頭,它在香港文學史上的成續不能輕易抹去。在最後一期的封面,刊登了畫家周宗琦的畫——《不屈的使命》,畫面上石頭缝中頭強生長的小草,正是香港文化人、尤其是出版人為文化傳播在逆境中頑強奮鬥的真實寫照。
《開卷》停刊後,李文健入職香港三聯書店:王編《讀者良友》月刊,共出版四十五期,編輯人員也只有三人,李文健外,有劉芸和東瑞。該刊内容風格一如《開卷》,只加了三聯出版的圖書介紹和内外圖書目錄。同時還編輯出版了一套「讀者良友文庫」,共十冊,有吳其敏的《坐井集》、趙家壁的《書比人長壽》、梁羽生的《筆不花》、許定銘的《醉書閒話》、董鼎山《西窗漫記》、蕭乾《負笈劍橋》、古蒼梧《一木一石》、黄繼持《寄生草》、陳輝揚《夢影錄》和杜漸《書癡書話》。
一九九二年他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定居,在居處近千平方尺的地下室裏,滿滿地陳列着從萬里外的香港運來的百多箱藏書,良朋作伴,引為樂事。一次我與出版家范用(一九二三—二零一零)談起此事,范用大聲讚嘆:杜漸,正牌大書癡也!」
我所認識的書癡杜漸 藍真
李文健兄從多倫多來,宿我家,守約堅如信石,準時蒞臨我的「鑽石婚」慶祝晚宴。
翌日,他就閉門謝客,埋頭修改他那本將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的回憶錄,自擬書名為《歲月黃花》,記述他家的三代人(外祖父潘達微、父李崧及李文健)為追求真理參加民主革命所走過的道路。李文健寫道:「黃花是指我國最平凡普通的菊花,菊花沒有凌波仙子的清香脱俗,沒有牡丹的嬌艷貴氣,但卻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花朵,因為它象徵着中國人的堅貞和勇敢。」潘達微曾追隨孫中山幹革命,從事秘密收集情報工作,黃花崗之役失敗後,潘冒着生命危險,收殮七十二烈士遺骸,眾人皆知。
李文健筆名杜漸,是《大公報》陳凡老編為當時的得意下屬所起的,寓「防微杜漸」之意,筆名卻比原名還響亮。杜漸有書生意氣、愛憎分明、喜怒形於色。他愛書,是一個讀書人、寫書人、出書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癡。他的著作譯作不下數十種,最出色的離不開談書、説書那些。著有《書海夜航》、《書癡書話》;編有《讀者良友》、「讀者良友文庫」等,而最為讀書界熟悉的是他在香港創辦的《開卷》月刊。
一九七八年秋,李文健與出版人范用、藍真、董秀玉、古蒼梧、吳羊璧等漫遊大江南北,直抵京師晤廖公承志。一路風和日暖,登高望遠,談文論藝。在范用、藍真的鼓吹下,李文健鐡了心回港後要辦一份讀書雜誌,并以倡導開卷有益為主旨,定名為《開卷》。他獨掌船舵,自資、自編、自營這個與商業社會格格不入的刊物,刊物的宗旨,就是後來在創刊號寫的七句話:「反映出版動向,評論中外書刊,譯介參考資料,提供購書門路,擴大閲讀視野,豐富精神生活,做讀者的良友。」他還強調《開卷》持開放態度,不拘一格,反對言論一律,反對正襟危坐,歡迎爭論探討,活躍讀書風氣。
李文健本身有三個優勢,一是博覽群書,中文英文都好;二是筆頭快,記性好;三是當過記者和編輯,經過媒體的磨練,專業技術好,是内行人;於是在他操持下,《開卷》内容既能突出重點,又能照顧一般。李文健首先借鑑各國,特别是法國、日本、美國的書評和專訪的優點,結合實際,為己所用。另一方面當時由於内地經歷「文革」,海外讀者很希望知道内地作家的狀沉,因此他把訪問對象重點放在内地,開個「南方窗」,讓内地作家有個對海外讀者講講話的機會。他還辦了多個特刊,介紹日本、美國、法國、蘇聯等國的文化動向,使讀者明暸中外的文訊。《開卷》還設有「書摘」、「書籍藝術」、「流派與思潮」、「世界刊物誌」等欄目,使讀者增進各方面知識。
《開卷》出版社設於軒尼詩道四八一號五樓一間十分狹窄的小室裏,職工三人,除了李文健妻子丘瑞霓,還有一位朋友協助。當時内地出版界的朋友,照内地的慣例安排推算,還以為《開卷》擁有三四十人的編輯部呢!
《開卷》歷時兩年,共出版二十四期,從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創刊至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停刊。停刊原因無非是資金短缺,銷路短少。《開卷》時間雖短,但在香港辦這樣的讀書刊物是起了個頭,它在香港文學史上的成續不能輕易抹去。在最後一期的封面,刊登了畫家周宗琦的畫——《不屈的使命》,畫面上石頭缝中頭強生長的小草,正是香港文化人、尤其是出版人為文化傳播在逆境中頑強奮鬥的真實寫照。
《開卷》停刊後,李文健入職香港三聯書店:王編《讀者良友》月刊,共出版四十五期,編輯人員也只有三人,李文健外,有劉芸和東瑞。該刊内容風格一如《開卷》,只加了三聯出版的圖書介紹和内外圖書目錄。同時還編輯出版了一套「讀者良友文庫」,共十冊,有吳其敏的《坐井集》、趙家壁的《書比人長壽》、梁羽生的《筆不花》、許定銘的《醉書閒話》、董鼎山《西窗漫記》、蕭乾《負笈劍橋》、古蒼梧《一木一石》、黄繼持《寄生草》、陳輝揚《夢影錄》和杜漸《書癡書話》。
一九九二年他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定居,在居處近千平方尺的地下室裏,滿滿地陳列着從萬里外的香港運來的百多箱藏書,良朋作伴,引為樂事。一次我與出版家范用(一九二三—二零一零)談起此事,范用大聲讚嘆:杜漸,正牌大書癡也!」
二零一三年八月五日
(作者是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名譽董事長、資深出版人。)
(作者是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名譽董事長、資深出版人。)
內容連載
第一部份 烽火童年(1935-1946)
尋根故鄉路
我的故鄉是廣東新會縣七堡鄉,我長大後,一直沒有機會回故郷,直到八十年代,父親帶了我和我兩個兒子祖孫四人回故鄉尋根,我這才真正第一次踏上故鄉七堡的土地。
七堡鄕的人全都是姓李的,故有「七堡李」之稱。據説,過去七堡老李很兇惡,賣水菓的人到了七堡郷是不准叫賣李子的,否則打死都有份,一定得説賣「啃菓」,「啃」字廣東話是有本事了不起的意思,可見當年七堡老李是何等的「惡爺」了。
在家鄉工作的梁炳漢表兄和李華立表弟陪同我們回七堡鄉一行,麵包車停在河邊,我們下了車,得乘渡船過渡到七堡郷去。原來七堡是河中央沖積而成的一個大島,四面環水,真是「自成一國」。
過去七堡李,男的多娶相近左右兩邊隔河姓林姓陳兩鄕的鄉民女兒為妻,而女的也多是嫁給這兩鄉的男人,這姓林姓陳兩鄉過去經常械鬥,而七堡李則從不參與,保持中立,因為兩邊都是親朋戚友,隔着一條河,兩邊誰也不幫。
在七堡這個島上,有李氏的祠堂,據説我們七堡李的祖宗就是在此落腳生根,生息發展,開枝散葉的。祠堂有一副對聯,我們的名字輩份就是按照這副對聯的字先後排行,從名字就可以看出輩份來。這副對聯很長,我父親也只記得其中十二個字:修道立德象賢希聖學宗孔孟。我父親是象字輩,我是賢字輩,我兩個兒子該是希字輩,我的小孫就是聖字輩了。後來,我把全聯抄錄下來,原來共有四十八個字:「毓元啟應夫宜奕正履秩秉睿允昌會成修道立德象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揚名上國建績大廷聯芳濟美世祚詒榮」,確實並不好記。
在渡口有一個老頭,我們攀談起來,竟發現他是聖字輩的,哪豈不是同我孫子同輩了嗎?原來鄕下人大多早婚,十幾歲就結婚生子,不像我們城裏人晚婚,所以他的輩份竟比我們低很多。
其實我父親也是第二次真正回故鄕,他十六歲時曾回七堡祭祖,故而這次帶同我們一起返鄉,是他第二次踏上故鄕小島。在新會城南禺巷我們有一間祖屋,我在那兒看見有一個祖宗的神主牌,上面寫明我們的袓先是從隴西移民南下到廣東來的。
尋根故鄉路
我的故鄉是廣東新會縣七堡鄉,我長大後,一直沒有機會回故郷,直到八十年代,父親帶了我和我兩個兒子祖孫四人回故鄉尋根,我這才真正第一次踏上故鄉七堡的土地。
七堡鄕的人全都是姓李的,故有「七堡李」之稱。據説,過去七堡老李很兇惡,賣水菓的人到了七堡郷是不准叫賣李子的,否則打死都有份,一定得説賣「啃菓」,「啃」字廣東話是有本事了不起的意思,可見當年七堡老李是何等的「惡爺」了。
在家鄉工作的梁炳漢表兄和李華立表弟陪同我們回七堡鄉一行,麵包車停在河邊,我們下了車,得乘渡船過渡到七堡郷去。原來七堡是河中央沖積而成的一個大島,四面環水,真是「自成一國」。
過去七堡李,男的多娶相近左右兩邊隔河姓林姓陳兩鄕的鄉民女兒為妻,而女的也多是嫁給這兩鄉的男人,這姓林姓陳兩鄉過去經常械鬥,而七堡李則從不參與,保持中立,因為兩邊都是親朋戚友,隔着一條河,兩邊誰也不幫。
在七堡這個島上,有李氏的祠堂,據説我們七堡李的祖宗就是在此落腳生根,生息發展,開枝散葉的。祠堂有一副對聯,我們的名字輩份就是按照這副對聯的字先後排行,從名字就可以看出輩份來。這副對聯很長,我父親也只記得其中十二個字:修道立德象賢希聖學宗孔孟。我父親是象字輩,我是賢字輩,我兩個兒子該是希字輩,我的小孫就是聖字輩了。後來,我把全聯抄錄下來,原來共有四十八個字:「毓元啟應夫宜奕正履秩秉睿允昌會成修道立德象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揚名上國建績大廷聯芳濟美世祚詒榮」,確實並不好記。
在渡口有一個老頭,我們攀談起來,竟發現他是聖字輩的,哪豈不是同我孫子同輩了嗎?原來鄕下人大多早婚,十幾歲就結婚生子,不像我們城裏人晚婚,所以他的輩份竟比我們低很多。
其實我父親也是第二次真正回故鄕,他十六歲時曾回七堡祭祖,故而這次帶同我們一起返鄉,是他第二次踏上故鄕小島。在新會城南禺巷我們有一間祖屋,我在那兒看見有一個祖宗的神主牌,上面寫明我們的袓先是從隴西移民南下到廣東來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493
-
新書85折$493
-
新書9折$522
-
新書9折$522
-
新書93折$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