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外國人看台灣的攝影集,
而是一位母親在地生活的心境影像寫照
而是一位母親在地生活的心境影像寫照
◎美國女性專業攝影家、母親、台灣媳婦,多重身份眼中台灣「人和環境」的影像對話。
◎1997年期間,台北小巷弄內庶民「彩色」的生活面貌。
◎以臺灣早期在地風情為對象的「心象」攝影代表。
身為台灣媳婦的美國攝影家施凱倫,九0年代在台灣居住,一開始面對融入異鄉的種種問題產生了無奈、抗拒,直到受孩子的影響,才找到心靈出口,坦然面對所處環境的心境轉變後,她開始拍攝自宅鄰近環境的影像,並集結成冊。
書中,作者將生活現實裡,很多多樣、細小,常被人的眼睛有意無意忽視的對象,以輕鬆、自然的方式,將它們的造形及顏色巧妙地加以重組,使每一個看似獨立的對象和在旁的物件,造成連續、互動的對話,轉化現實中時空的寧靜為視覺上藝術的喧騰,並造成一種精神上的飽滿。因此,作品中小小的對象,如主題旁的小花盒,大紅門旁斑駁、褪色的對聯等,都無不展開雙手迎接人們去慢慢品味。
對於習慣《國家地理雜誌》、新媒體照片的觀眾而言,好照片往往就是主題簡單、構圖簡潔有力,可以馬上了解其中的訊息或感覺等,這也是一般人對於照片紀錄功能的刻板印象。但,《我的另一個家》則是用不一樣的視覺結構,來表現抽象心情,記錄個人的心靈感受,因此,作者讓一幀幀隱藏在台北高樓大廈背後,亂中有序的巷弄住家景觀照片,透露出靜謐、祥和的氛圍,不但呈現了異國攝影家對台北的深入觀察,也顯現了作者獨到的攝影美學觀點,更自然流露出作者的心境。
這些照片,看似是別人家的生活經驗,但卻夾雜著更多集體記憶,還有島上數不盡的成長故事,所以觀賞其中的內容,都會像在閱讀自己的故事一樣的充滿感動。
名人推薦
像這樣一張張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都市後巷民宅景觀,都讓觀者從司空見慣的零瑣生活什物,以及它們各自原有的蕪雜外型和色彩之外,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來自攝影者的獨特眼光、紮實深厚的攝影功力、以及從畫面中自然散發出來的和煦溫馨的都市人文氣息。這就是美國攝影家,同時也是中國媳婦的施凱倫(Karen Serago)這次以「我的另一個家」(My Other Neighborhood)為主題,全部攝影個展作品的內容抽樣、細部感覺、和內涵精神。……
看施凱倫的作品;讓筆者對一個因習慣而無感的城市,開始產生心的感覺和認識;也讓我對攝影的創作方式與觀念,又有了新的領會和體悟。──莊靈(國家文藝獎得主、現任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一九九七年清明節於台北外雙溪
在台灣,人們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有一種無言的尊敬──我記得我的高中物理老師對這條定律說過大約如下的定義:「宇宙的(entropy),傾向於極大。」(entropy)是什麼
?也許你想知道。它的意思就是不整齊,或是混亂無序。簡單的說──同時也是為了方便我自己解釋──這條定律主張:不論我們怎麼努力去克服,每樣東西到了最後,終究都會衰頹、朽壞、生銹、腐敗,要不就是分崩離析。
因此,在台灣,我們有一種「有人住的生氣」。──卜莎娜 / 整齊與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