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年輕人賣鞋子
記得是小學三年級,有一天中午放學,我們一群打著赤腳的孩子,沿著校門口右手邊的泥土路,蹦蹦跳跳地趕著回家吃飯。我顧著和同學聊天,一不小心踢到一塊凸出地面的石頭。好痛!蹲下一看,左腳的第二個趾甲整個翻了上來,血流如注。忍痛拐到家門,母親幫我把傷口洗乾淨,抓一把香灰敷上去,再撕一塊布綁起來。過幾天居然也好了。
新的腳趾甲很快長出來,走路也完全恢復正常。但當時那一陣劇痛,卻久久不能忘記。
懷著這樣的記憶,當我讀到布雷克‧麥考斯基(Blake Mycoskie)賣鞋子的故事,心中格外有感。
2006年1月,二十九歲的布雷克到阿根廷的鄉間旅行,看到當地孩子多半沒鞋穿。他們的腳上,有新刮的傷口,也有結疤的舊痕。他暗自發願,要幫孩子找鞋子。
怎麼找?第一個念頭是成立慈善機構,請善心人士捐助。但他想起幾天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咖啡店,偶然遇到一名美國婦女,也在做勸募鞋子的工作。聽她說,依賴捐助不但來源很不穩定,而且募來的鞋子,也不一定合腳,因此經常青黃不接。
過去十年,布雷克做過四種生意。這個經驗讓他突然有了頓悟:為什麼不開一家鞋店,把賺來的錢買鞋子送給孩子?他找來教他打馬球的阿根廷教練阿雷侯(Alejo Nitti)商量,最後決定:他的鞋店每賣一雙鞋子,就送一雙給孩子。
回美國時,布雷克帶著三個帆布袋,裡面裝滿兩百五十雙阿根廷傳統的帆布鞋。經過一番籌備,2006年5月,他的鞋店在加州Venice開張,店名叫Toms Shoes,意思是明日之鞋(Tomorrow’s Shoes)。這個鞋店沒有店面,只靠網路行銷,和布雷克自己跑腿找零售商。剛開始生意做得很辛苦。
好運突然降臨。5月20日《洛杉磯時報》登出一則報導,介紹這個「賣一雙,捐一雙」的故事,還附上新鞋店的網址。那天是星期六。一天之內,他就接到兩千兩百雙鞋子的訂單。暑假結束,他已賣出一萬雙。
2006年9月,布雷克帶著父母、弟妹、幾位好友和助理回到阿根廷。他們租來一輛大巴士,裝滿帆布鞋,由阿雷侯帶路,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地跑。每到一地,總有一大群孩子在空地上等候,看到大巴士開進來,立刻歡呼、鼓掌、雀躍,迎接他們今生第一雙鞋子。布雷克親手幫孩子穿上新鞋。看到一張張童稚燦爛的笑顏,他卻熱淚盈眶。
2011年布雷克寫下這個故事,書名叫“Start Something That Matters”,一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Toms Shoes賣鞋子賺取利潤,目的是為孩子提供鞋子,不是幫自己賺錢,和一般營利事業不同。它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但不靠別人捐助,不是慈善基金會。這種事業就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能不能存活?有人不看好。他們認為營利兼顧慈善,必然妨害業務的發展。營利事業只能為股東賺錢,所謂公益慈善,不是不務正業,就是公關慈善(public relation charity),只為提升企業形象,有益產品行銷,最後還是回歸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對於這樣的論點,布雷克不能認同。他指出:「將奉獻行動融入商業模式雖是個雙贏策略,但未必人人贊同。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和經營大師都發表過反對企業奉獻的理論,例如一言九鼎的美國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常被引用的一句話是:『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增加獲利,僅此而已。』這種觀念曾在二十世紀中葉大行其道,現在早就不合時宜了」(頁213-214)。
傅利曼的文章‘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登在1970年9月13日的《紐約時報》,影響十分深遠,布雷克有親身的體驗。他說:「我創辦TOMS的時候,別人都以為我腦筋有問題。經驗老到的鞋業專家(又稱『鞋達人』)認為,我們的商業模式並非可長可久,至少是禁不起考驗,因為把『營利事業』和『社會使命』綁在一塊兒,只會把事情搞得太複雜,對兩者都不利」(頁36)。
這正是傅利曼的核心觀點。做生意就是為賺錢,怎麼能兼顧公益?但布雷克以Toms
Shoes的經驗,證明社會企業的優勢。他認為:「如果你把奉獻行動融入商業模式,為你的事業賦予比追求損益平衡更重要的使命,就能創造資源較多的公司無法享有的商機」(頁117);「當你把奉獻行動融入商業模式,顧客也會自願成為你的夥伴,主動幫你行銷產品」(頁203);「企業樂善好施,不但容易引來優秀的員工,也能吸引優秀的合夥人。⋯⋯許多企業也想跟其他樂善好施的企業合作。這些企業會因為推崇你的奉獻目標,而協助你打下成功根基」(頁210-211)。
這種經驗,當然不只限於Toms Shoes。就在布雷克的大巴士穿梭在阿根廷的村莊時,諾貝爾委員會把2006年的和平獎,頒給尤努斯(Muhammad Yunus)和他創辦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表彰他們經營社會企業三十年的成就。鄉村銀行的目的不為營利,而是為無法向銀行借錢的數百萬孟加拉婦女,提供低利貸款,幫助她們擺脫高利貸的剝削,努力帶領兒女掙脫貧窮的漩渦。鄉村銀行成績斐然,不但在孟加拉功效卓著,而且它的微型貸款模式,更推廣到許多國家。社會企業早已枝繁葉茂。
布雷克這本書以Toms
Shoes的故事為主軸,旁徵博引其他實際案例,闡述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主要目的是要喚起讀者,以實際行動開創有益社會的志業。當布雷克回阿根廷送出一萬雙鞋子的時候,他有這樣的回顧:「九個月前,我憑著日記裡的一張草圖踏出了鞋子事業的第一步,現在我們已有能力提供一萬雙新鞋給有需要的孩童。此時此刻我才真正領悟到,一個簡單的構想就能發揮重要影響力,一雙鞋子就能創造許多歡樂」(頁33)。這樣的經驗顯示,創業雖然艱辛,但只要努力以赴,就會開花結果。
這樣的經驗,也讓成功的定義更為寬廣。布雷克說:「追求成功與謀求財富地位,逐漸成為兩碼子事。成功的定義變得更廣,只要對世界有某種貢獻、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和工作,就算是成功」(頁36)。這是眾善奉行的人生觀。
「一份善心,一個計畫,貫徹執行」,就是布雷克的成功模式。他把這個模式的每一個關鍵步驟,在這本書和盤托出,希望更多人起而實行,一起改變世界。
台灣需要更多優秀的社會企業,實現善念,處理政府和慈善機構無力解決的社會問題。這本書的出版,相信能為社會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助力。聯經出版公司懷抱公益之心出版本書,譯者譚家瑜女士精心傳達原著精神,讓廣大的中文讀者更方便認識這個感人的故事,功德無量,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賴英照(中原大學專任講座教授、司法院前院長)
給讀者的信
朋友們:
出版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我想與你分享TOMS鞋公司在創業過程中所累積的知識。這一路走來,我也從一群令人激賞的創業家和行動家身上學到了很多。書中以帶有鼓勵、逗趣、挑戰意味的筆調,描繪了他們和我的故事,期許你也能採取行動,開創志業。
我除了在書中分享我們汲取的教訓之外,也將透過開創志業基金會(Start Something That Matters Fund)撥出50%的版稅資助其他創業者。我的理想是藉這本書和這項承諾拋磚引玉,激勵別人嘗試對世界發揮正面影響力。
謝謝你加入這場大冒險。
把握當下的布雷克
2011年7月7日寫於科羅拉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