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我讀過彼得.漢彌頓所有的書,第一套就是「夜之曙」(Night's Dawn)三部曲(個人大大推薦),卻從來沒有一本像《北方大道》這樣,是這麼厚重的單行本。
私以為作者在本書裡嘗試了一些新的敘事手法,例如沒有對宇宙的設定做非常詳細的介紹,而是透過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視野的角色跟境遇去闡述。另一個不同點是在他其他作品裡,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露骨的橋段,只是無論是血腥或是淫靡的出現,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真實,呈現出在一百多年後的未來,發生了蟲洞這種突破性科技(就像電力被發現與應用)之後,按照合理推演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邏輯,變化到了極致的眾生相。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一直聯想到很多最近在美國發生的社會事件,例如幾年間持續發生的漏油意外,華爾街的崩盤,在全美各地發生、想要引發的1%與99%對話的佔領活動,還有一些技術上的新演進,如Google
Glass。在倍感真實的同時,更深的感受是警惕。
我一直覺得彼德是一名很有特色的科幻作家。很多大師寫的科幻小說希望透過宇宙這樣架空遼闊的舞台來做一些技術的探討,或是非常哲理的研究,但在彼德的作品裡很少看得到這麼明確的指引痕跡。的確,《北方大道》正如他所說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話說完:「未知是危險的」。這點沒什麼稀奇,讀科幻/奇幻小說的人都知道,亂闖的下場常是自作孽。而我覺得彼德最強悍的一點,也是為什麼我喜歡他的作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給了每個角色很豐富的層次性、給了世界很明確的基礎設定之後,就讓他們各自發展,只用事件進程去牽引故事進度。也許很多人會說,他的寫作步調緩慢,故事何必拖這麼長?這些事件用這本書三分之一的頁數就可以說完了。這個論點可能沒錯,但是彼德寫書從來就不是強調世界或是科技,他想要講的故事都是在「人」身上。所以當讀者用上帝視野在慘叫,心想著「你/妳怎麼會這麼蠢?!」的瞬間,其實也會有一種絕望的認命,因為能充分理解這個角色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明白他們非如此不可;當這個角色最後有大勇氣去做出全新思維的判斷決定時,便沒有了突兀感,讀者從頭到尾都參與了角色的心理衝擊歷程,了解人物痛定思痛的代價。因此在彼德織構的世界裡,身為讀者的我不是無動於衷的事件旁觀者,眼裡看到的不是宇宙的恢宏、人如螻蟻的渺小,而是每個人的所有決定都牽一髮動全身的蝴蝶效應,以及對於人性的依賴與寄託希望。到最後,能拯救人類的從來都不是科技,而是人。這一點,從古到今,乃至於到不可見的未來,都不會改變。
段宗忱
二○一四年五月
推薦序
科幻小說──敲醒現實迷障的超現實寓言
◎林翰昌(獨立科幻奇幻撰稿人、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研究碩士)
說老實話,我之前並沒有接觸過彼德‧漢彌頓的作品。一來他寫得實在太厚、太大,整個系列又往往不只一本,一旦陷入「火坑」,大概沒花個大半年跳不出來。再者,以英倫新太空歌劇聞名的代表作家也有好幾位,諸如執牛耳地位的伊安‧班克斯(Iain M. Banks)、以詳實精準的科學技術描寫著稱的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和亞拉斯泰爾‧雷諾茲(Alastair
Reynolds)、馬克思主義色彩十分濃厚的肯恩‧麥克勞(Ken
MacLeod)等,作品特色均十分鮮明,也往往成為行內專家學者研究討論的對象。相形之下,漢彌頓儘管在市場銷售量上獲得莫大成功,他的作品似乎欠缺了幾項供人「指認」的代表特徵。直到這次完整拜讀單本完結的《北方大道》,我才敢稍稍斷定,漢彌頓在概念開創的程度上的確有所不及,但他的故事就是引人入勝,進入門檻也相對較低。
簡單說,漢彌頓的強項在於故事的整體佈局。以本書為例,一開始的新堡市兇殺案在證實死者身分和致命死因後,才帶出整部小說的真正主線──聖天秤星的異星怪物搜獵探險。讀者倘若只想把故事讀完,了解個全書梗概,而聚焦這兩條故事軸的話,所能獲得的閱讀樂趣並不大。呈現在你面前的,就只有嘗試各種未來高科技辦案手段,案情卻持續陷入膠著,無從突破的警察團隊,以及連怪物的毛都沒瞧見的軍方探險隊員,一個接著一個慘遭毒手的血腥場面。
漢彌頓自然也不希望讀者如此看待他的作品。只消把閱讀焦點稍稍擴大,旁支的細微處往往更能觸發讀者的想像空間。以席德‧賀斯警探為中心視角的新堡故事線,辦案之餘更透露出案情內外的二十二世紀歐洲社會現實面向。縱使人類的生活空間已經邁向星際,財閥治國的影響力卻更加無遠弗屆,公部門的決策依舊充斥著政治考量,有能力的專業人士只得寄生其間,偶爾從中撈點小小好處。人人都有祕密帳戶,站在主角立場自然是耍耍小聰明,佔點便宜無可厚非,仔細想想卻反映出現行政經體制發展到極致的悲哀。安琪拉(她冠上哪個姓氏感覺起來都不太妥切)的少女時代回憶更突顯出上流社會紙醉金迷與一般庶民社會的對比,以及豪門經濟鬥爭吃人不吐骨頭的狠勁。
將安琪拉的女王蜂復仇和聖天秤星怪物綁在一起,無疑是漢彌頓寫作功力的絕妙展現。他刻意不把安琪拉的故事一次講個明白,而是配合當下故事的發展喚起不同時間點的片段回憶,成功地將她形塑為不可靠的敘事者;加上探險各階段受害者的「配合演出」,讓怪物存在疑雲和北家凶殺案一樣,成為貫串全書的兩大謎團。
國外有評論家將本書視為「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主題的科幻故事。就結果論而言,還真有幾分道理。只不過,讀者大概得具備科幻套路的基本認知,才能心領神會,無縫接軌。尤其故事中段還安排完全無法溝通的「對照組」,也起到部分暗示的效果。讀者就算不認同這個觀點也無妨,畢竟從「無效接觸」到「有效溝通」的過程本來就是劇情上的極大轉折,不但是異星方面「策略選用」有所調整,也要人類思維進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達成。
於是思考的焦點又轉回到北家A、B、C三支的路線選擇。同為星際財閥帝國的一部分,這三支北家人恰好各自代表人類對科技文明進步所抱持的態度。A支經營北數界企業,停留在人類社會繼續操持已經掌握在手中的政、經優勢;B支則率先披荊斬棘,遠赴異星開拓新利基;C支卻自反而縮,退居木星衛星群一隅,試圖透過科技的進步促成人類的永續發展。孰優孰劣,故事最後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事實上,無論從新堡市的查案瓶頸、安琪拉的基因改造,抑或北家三支的興衰起蔽,漢彌頓一再告誡讀者:科技、財富、權勢絕不足恃,人類文明的未來還是得建立在倫理、精神面上的不斷提升。這道理並不難懂,只不過我們太常陷入現實環境和短期利益所築成的迷障,總是需要一塊磚頭重新敲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