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定價:662
NT $ 523 ~ 596
  • 作者:尹志華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 出版日期:2014-06-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9965828
  • ISBN13:9789629965822
  • 裝訂:平裝 / 423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全真道興起於金朝,從元代至今為道教的兩大主流教派之一。學術界對全真道的研究成果,過去多集中在金元時期,而明清時期全真道的研究則比較薄弱。本書作者充分利用地方志、道教名山宮觀志、碑刻、清人文集、教內宗譜等文獻,對清代全真道的發展歷史作了全面系統的考察,資料翔實,論述謹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尹志華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道教協會。主要研究道家思想和道教歷史,出版專著《北宋老子注研究》、《王常月學案》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序(王卡)ix
 
緒論 1

第一節 清廷與道教 1
第二節 清代全真道研究現狀與本書寫作方法 7
 
第一章 順治康熙時期: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而復興 25
第一節 明遺民入全真道考 26
第二節 明清之際太監入全真道考 35
第三節 王常月公開傳戒  眾弟子闡教弘道 38
第四節 全真高道復興武當山傳奇道士李常庚隱居南嶽九仙觀 57
第五節 全真道在山東馬山、蟧山等地的傳承 64
第六節 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傳播 78
第七節 陝西境內全真道宮觀的狀況 83
第八節 河南南陽玄妙觀等道觀的全真道傳承 96
第九節 陳清覺在四川開創龍門碧洞宗 101
第十節 南昌地區:全真道士兼嗣淨明派 104
第十一節 周太朗開創杭州金鼓洞道院余體崖復興湖州計籌山昇元觀 109
第十二節 杜陽棟、曾一貫與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播 118
 
第二章 雍正乾隆時期:沉寂與發展交織 143

第一節 大規模傳戒活動的中斷 143
第二節 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的沉寂 146
第三節 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弘衍 151
第四節 全真道在山東雲翠山等地的傳承 153
第五節 陝西樓觀臺等道觀的修繕 156
第六節 全真道在四川的傳承 165
第七節 全真道在浙江的傳承 178
第八節 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承 186
 
第三章 嘉慶道光時期:傳戒再興  叢林復振 205

第一節 北京白雲觀恢復傳戒 205
第二節 東北地區全真叢林的形成 214
第三節 陝西全真道宮觀的新氣象 219
第四節 劉一明雲遊訪道,興建道觀,著書弘道 228
第五節 四川成都二仙庵等全真道宮觀的狀況 237
第六節 楊來基與閔一得等人在浙江弘道 244
第七節 廣東全真道宮觀的興建與修繕 256
 
第四章 咸豐至宣統時期:衝擊與眷顧交織下保持興盛 279
第一節 政治風雲中的北京全真道士 280
第二節 太監入道'創立全真霍山支派 296
第三節 東北地區全真道的狀況 302
第四節 南陽玄妙觀的發展及其慈善事業武當山道教宮觀的毀壞與修復 310
第五節 陝西全真道宮観的新際遇 316
第六節 四川全真道宮觀的弘道舉措 328
第七節 浙江全真道三大中心的興盛 338
第八節 陳教友住持羅浮山酥醪觀 351
 
結語 379
 
地圖:清代全真道名山宮觀分佈圖 385
參考文獻 387
後記 413
關鍵詞索引 415
 



  尹志華博士的大作《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擺上案頭,閲之不勝欣喜。這是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研究全真道歷史的又一部開創性成果。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與儒教、佛教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幹。中國道教有兩個主要流派,正一道與全真道。自金元時期王重陽祖師及其弟子創立全真教門之後,該教對中國傳統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曾有過重要影響。但是對這個重要教派的學術研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受到國內外道教學界的真正重視。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對全真道的研究在道教界及學術界的共同推動下,漸入佳境。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如樊光春、張廣保、吳亞魁、趙衛東、尹志華、汪桂平,以及國外學者莫尼卡、高萬桑、劉迅、森由利亞等。他們發表的許多論著,對全真道的歷史、典籍、教派、人物、宮觀、科儀、文化遺跡等各個方面,都有更深入的新探索。

  全真道是金元明清以來流傳最廣的道教門派,大致經歷了金元時期的初創與鼎盛,元末明初的衰微,以及明清之際「龍門中興」、晚清民國時期再次復興等發展階段。直至今日,仍是道教的兩大主流教派之一。但是學術界對全真教史的研究成果,過去多集中在金元時期的初創和鼎盛階段。主要原因在於,早期全真道的史料大多已收入明編《正統道藏》及《道家金石略》,易於查閲。而明清及近代全真道的相關史料,除《金蓋心燈》《長春道教源流》等典籍外,其餘史料分散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些還秘藏於道觀叢林,未經全面搜集和整理。因此導致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尤其缺乏深入系統的斷代史研究論著。研究的不足,是我們曾經輕率斷言明清道教的發展已陷入停滯衰落的原因。這種狀況隨著最近十多年來國內外學者的努力,已經有所改善。

  尹志華博士是與我多年合作的同行年輕學者,曾一起做過整理編輯《中華道藏》的工作。他的治學特點是認真細緻,眼光敏鋭,擅長搜集整理典籍。加之在道教界工作,便於調査尋訪宮觀秘藏資料,因此多有旁人難得的發現。這部《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是其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突破。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明末至晚清三百年間全真道在全國各地傳播的歷史線索及特徵。與近年來的同類論著 相比,可以説是最完整的。在資料方面除《道藏》、《藏外道書》及宮觀山志外,還利用了清宮檔案、《大清會典》、地方志、碑刻;文人學士所撰詩文筆記,教內所傳宗譜、登真籙、口傳資料等,近乎囊 括無遺,充分展示了作者訓練有素的學術功力和研究水準。見到尹志華從一個道教研究的初學者,成長為功力扎實的中堅學者,甚為欣慰。故為之序。

王卡
2014年3月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內容連載

緒論 (節錄)
 
全真道是道教中的一個後起道派,由王重陽創立於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間。經過王重陽七大弟子的闡揚,全真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元代,全真道傳播到江南許多地區。從此,在中國道教的版圖上,形成了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道派並立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今天。
 
總的來看,學術界對金元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成果豐碩,而對明清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書嘗試對清代全真道的發展歷史作一番系統的考察。
 
第一節 清廷與道教
 
統治者對道教的態度,是影響道教發展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考察清代全真道時,我們有必要先探討清廷與道教的關係。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本為明朝邊將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脱離明朝獨立,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其時道教在東北地區的傳播已有很長的歷史。皇太極繼位後,於天聰六年(1632)設僧錄司、道錄司管理各廟僧道。規定:凡通曉經義、恪守清規者,給予度牒。1這應該是仿照明朝的政策而制定的。天聰九年(1635)正月初一,皇太極臨朝,諸大臣叩拜後,「儒、僧、道三教之儒官、僧官、 道官叩拜」。2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清朝統治者於順治元年(1664)入主中原後,推崇儒學,維護儒家綱常倫理,以表明其繼承華夏文化的「道統」,希望以此來獲得廣大漢族人民對其統治的擁護。對於佛、道二教,清朝亦肯定其輔翼王化的作用。順治十三年(1656)十一月,清世祖諭禮部説:「儒釋道三教並垂,皆使人為善去惡,反邪歸正,遵王法而免禍患。」3因而,清朝與明朝一樣,也是實行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政策。
 
清朝在肯定佛、道二教的社會教化功能的同時,強調對僧、道的管理。康熙朝編纂的《大清會典》説:「釋道二教,亦王化所不廢,惟嚴禁其約,毋使滋蔓。」4
 
清朝沿明例,設道官管理道士。康熙十三年(1674)議定,京城設道錄司,外省各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5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523
  2. 新書
    85
    $563
  3. 新書
    85
    $563
  4. 新書
    9
    $596
  5. 新書
    9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