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心出發
沒有底層的樓宇
在《百喻經‧三重樓喻》裡,我們遇到一位富人,癡無所知,見別人起了三層的高樓,高廣嚴麗,軒敝疏朗,不由得羨慕了起來,於是請來木匠也照樣蓋一座高樓,匠人很快就開始整理地基,製造磚坯,準備造樓了。
富人看了,不解地問:「你大張旗鼓,是準備做什麼?」
木匠答道:「不就是造你的三層樓嗎?」
富人連忙說:「你弄錯了,我可不想要下面兩層,直接給我造第三層就可以了。」
這下,木匠抓瞎了:「這樓我可造不出來,天底下哪有不建底層和第二層,就直接造第三層的呢?」
想改變世界之前
「願世界因我而變得更好。」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理想,或宏願。於是我們意氣風發地出發,去改善周遭的人事物,一心想打造我們願景中的美好他人和美好世界。
「且慢,你自己先變得更好了嗎?」也許會有好心人上前提醒我們。
本書作者佩瑪‧丘卓就是那位好心人,她說,要改變世界,先得改變自己。書中有一段,一位氣沖沖的主廚衝到對鈴木俊隆禪師面前訴苦:你瞧,廚房的那些幫手,工作不徹底,話又講個不停,還吊兒郎當、漫不經心,每天都是一團亂!禪師聽了,不過雲淡風輕地一句話:「要把廚房安定下來,先安定自己的心。」
主廚若是心中忿忿不平,迫不及待想改變他人,不由自主也加入混戰,能令混亂的廚房改觀嗎?恐怕有點難度。
佛教修行很珍貴的一環,就是重視次第。先一步走穩了,才能踏出下一步,循序漸進,不能躐等,不能貪多。我們的願景固可以宏大,無論是經世濟民、社會公義、道德提升,甚至救度無量眾生,卻唯有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起點。心是一切的動力,一切的先導。
修心的地基、樑柱和完成
本書的結構是以「三律儀」次第開展,律儀是修行之人所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儀則。大乘佛教的三律儀是戒(別解脫律儀)、定(靜慮律儀)、慧(無漏律儀)的修行次第。藏傳佛教所謂的三律儀,則以不同的脈絡展開,分別是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密乘律儀(三眛耶律儀),取心量逐漸擴大,自我逐漸消融之意。
佩瑪‧丘卓的開示,向來不僅以佛教徒為對象,她一直在召喚著所有的心靈勇士!用她的話語來說,三律儀的第一層是不傷害,即言行不會侵犯自己和他人,經由這層外在的規範,轉而向內,發覺自己用了多少逃避、抗拒、執著、僵固,來與無常的生命本質對立!有了這一層覺知之後,便能安住於無常之中,同時又熱情地活著。
第二層是守護彼此,這是利他先於利己,就好像發願邀請一切眾生到家裡作客,容易或不易相處的,都視如上賓,心門永遠敞開。
第三層是擁抱世界,用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話是「僅只是培養自己對所有境遇、情緒和所有的人,完全接受和開放的態度,全然體驗一切,沒有遲疑和罣礙。」
三律儀就是造樓,「不傷害」是打地基,「守護彼此」如豎立樑柱,「擁抱世界」如同房屋內外全數完工。建造第二層時,第一層必須堅固到位,建造第三層時,第一、二層仍必須忠實而堅定地支持著房屋的結構。否則,就像那位富人,他的第三層樓,恐怕永遠只是一份願景、一座空中樓閣,登高望遠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在這個舉世滔滔都急著想去反省他人、說服他人、改變他人的時代,佩瑪‧丘卓和歷代佛法老師的訊息是非常明確的:每個人首應為自己的心智狀態負起完全責任。從心出發,走出焦躁、衝突、渴欲和仇恨,再以覺醒的心、利他的行動,建立起一個覺醒的世界。
書中的訊息,你聽見了嗎?
雷叔雲 (自由撰稿人,心理、宗教、禪法領域書籍翻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