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築入門:思想與歷史

新・建築入門:思想與歷史
定價:320
NT $ 240 ~ 288
  • 作者:隈研吾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4-06-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76753
  • ISBN13:9789571176758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    日本當代最重要的建築家之一,隈研吾,他以獨特的視野來剖析建築的過去,展現一位建築家的思想,將許多看似分離的片段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線索。從書中,也能探究出隈研吾自身的建築思路。

  ★本書是日本當代建築家隈研吾對建築的深層思考,以及建築理念的嬗變,已不僅僅局限於建築本身,而是更側重於建築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二十世紀末的建築界,瘋狂、混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等,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在建築界朝生夕亡,如曇花一現,更迭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出了建築史上所定義的正常「結構轉換」。二十世紀末建築狂潮背後,其實是一次難以抗拒的、對建築體系自身否定、推翻的時代運動。建築界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危機,也正是這個危機,孕育了這場無序的混亂。

  那麼這到底是個怎樣的運動,為何要否定建築呢?他又要否定建築的哪些部分、哪些特徵呢?本書的目的就是帶您找到明確問題的線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新建築入門》、《小建築》等。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建築危機
1、一切皆為建築
2、解構主義

第二章 建築是什麼
1、物質
2、庇護所
3、空間

第三章 構築行為
1、洞穴
2、垂直
3、構造

第四章 構築與擴張
1、多柱式
2、比例
3、柱礎
4、屋頂
5、視覺修正

第五章 構築與自然
1、祭品
2、植物
3、身體

第六章 構築與主體
1、居所原型說
2、外部與內部
3、光之妙用

第七章 主觀與客觀
1、主觀解決法與客觀解決法
2、羅馬建築的功績
3、主觀的哥德式

第八章 建築解體
1、透視圖法
2、道具布景與科技
3、絕對的主觀

第九章 普遍性終結
1、普遍與個別
2、新古典主義
3、幾何學與自然
4、自然與崇高

第十章 建築的Modernism(現代主義)
1、自然界的逆轉
2、發現社會
3、理想城市與馬克思
4、否定建築與密斯
5、超越建築
 

自序

  我能在一九九四年寫完《新建築入門》,其實是托了我父親的福。那年,父親已經85歲高齡,身體狀況極差,一直處在彌留狀態,隨時都有可能撒手西去。為了以防萬一,我決定儘量減少出國次數,連週末也基本上不再出差或開會。如此一來,我才有更多的時間略為深入地思考建築史。如果不是因為父親的身體狀況,以我喜歡四處跑動的天性,這樣的生活我連一天也過不下去。對父親來說,因為這件事情而被兒子感謝也許沒什麼好開心的,但我依然非常感謝父親。

  對我來說,在一九九四年寫完的《新建築入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九九四年剛結束,就在一九九五年一月,日本發生了阪神大地震;三月,歐姆真理教製造了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就在緊鄰我的事務所的地鐵站裏,很多人死於非命。那天早上發生的事情,我至今記憶猶新。從早晨開始街上便警笛大作,直升機發出的轟鳴聲震耳欲聾。在新聞播報之前,人們就感到將有大事發生。雖然發生的兩件事情都是大事件,由於我剛剛寫完《新建築入門》,所以並不覺得震驚,反而有一種意料之中的感覺。

  不論是歐姆真理教事件,還是阪神大地震,其實都與我的工作——建築,有著脫不開的關係。阪神大地震讓我感受到建築的存在到底有多脆弱!雖然建築支持和引導了整個20世紀,但是人們對建築的過度信任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而隨之轟然倒塌。而歐姆真理教的信徒們對豐碑式的宗教建築毫無興趣,甚至對簡易預製件組合建築也完全無意興建。他們並沒有用建築來讓人們嚮往宗教,而是用洗腦或身體修行之類非建築手段來控制人心。歐姆真理教是一種有別於以往的、非建築式的宗教。我感到人們對建築的信賴與依存也土崩瓦解了。

  在這兩件大事發生前的一九九四年,我能對建築史與建築的本質好好地思考、總結一番,實在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說句不妥當的話,都是拜父親所賜。

  寫完這本書後,我對建築史,或者說建築的本質與建築的局限性形成了清晰的認識。認識到建築的局限性,並經歷過兩大悲劇事件之後,我明確了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些什麼。當然對於我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並沒有寫進書裏,但是在《新建築入門》完稿、父親的葬禮結束後,我開始向著自己該做的與想做的事情大步前進。一言以蔽之,就是顛覆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重新認識以建築為主、環境為輔,徹底扭轉以建築為主導的、傳統西歐的建築理念。我決定把建築作為配角,而把環境放在主要位置。這種理念與東方思想,特別是道教思想有共通之處。一旦轉變了觀念,我反而從過去的建築局限性中延伸出建築的無限可能。

  這種觀念的轉變,與我其後的《反客觀》、《負建築》等著作緊密相關,也因此我建造了「廣重美術館」、「竹之家」等建築。如果不是因為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寫書的這一年時光,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種種事件,也許我可能無法實現這種跨越,向前邁進。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建築危機

一切皆為建築

乍看之下,建築似乎與哲學、思想毫無關係,既實際又具體,好像很容易就能給出清晰明瞭的定義。但實際上,鮮有比建築更模糊、難懂的定義。尤其在二十世紀後期,這個定義演變的更加混亂。威脅建築體系的危機,也附身於這場混亂,似是要向我們傾訴些什麼。

最極端的建築定義產生於一九六八年,出自一位毫無建築經驗、年輕的前衛建築家口中。「一切皆為建築」。時任奧地利《BAU》雜誌主編的漢斯•霍萊因,以一篇名為《一切皆為建築》的論文震驚了國際建築界。一九六八年,這是個全球注目的年分。這一年,法國五月風暴來襲,抗議諸項現代制度的革命席捲各地。也就在這年五月,具有悠久建築教育史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被不滿其教育放針、抗議大學教育制度的學生們封鎖,是年八月,這所享譽世界的學院解體、最終被迫實行了分校制。

為了更好地理解霍萊因的建築定義,我們來將目光轉向他前後發表的幾項研究課題。以《Non-physic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Kit》(圖1)命名的建築作品,只是一粒膠囊。專為幽閉恐懼症患者設計。,患者只需吃下這粒膠囊,他眼中的周圍環境就能改善。另一個名為《維也納大學擴建計畫》的建築作品,只是一張電視接收器的照片。作品表達的是通過視訊影像為媒介實施大學教育,從而達到大學教育功能的實質性「擴建」。這項作品不僅批判了仍然依賴物理環境進行教學的現行教育模式,同時也痛斥了無視教育制度的弊端、依舊為大學設計校舍的建築師們。

更有趣的作品來自這一時期與霍萊因合作的藝術家——沃特•皮克勒(一九三六年生,一九六三年與霍萊茵合作舉辦「建築」展,之後,開始關注人體,並將重心轉向了雕刻和繪畫)設計的《電視頭盔:可擕式休息室》(圖2,一九六七年):一名男子頭戴形狀怪異的細長白色頭盔,坐在一幢廢棄的建築物中。當然,這只是一件藝術作品,頭盔裡什麼也沒有,皮克勒也只是設計了一個外形,但是我們卻從這裡看到了對虛擬數位技術工具、視像數字頭盔出現的預見。因為作品表達的是,只要戴上此頭盔,人們感覺就如同置身於實景「起居室」一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40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85
    $272
  5. 新書
    88
    $282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9
    $288
  8.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