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臨到艱難抉擇,有些人遭遇得比別人多一些、難一點。我們得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求?不論是要照顧生病的小孩或年邁的父母?要籌錢支付大學學費?或是要想辦法找到理想工作,並想好萬一這工作丟了又該怎麼辦?我們得決定要不要結婚——或是要不要維持婚姻?我們得決定,怎麼給孩子他們應有的夢想機會?人生就是不斷在做這樣的抉擇,而我們的選擇,以及怎麼處理自己的選擇,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對於領導人和國家來說,這些抉擇可能決定了戰爭或和平、貧困或繁榮。
我永遠感激,生來能擁有父母給予的關愛和支持,以及國家提供的機會和恩賜,為我奠下良好基礎,讓我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實踐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我還是年輕律師時,選擇離開華盛頓的律師生涯,嫁到阿肯色州,和比爾(Bill Clinton)共組家庭,那時朋友都問我:「妳瘋了嗎?」後來我以第一夫人角色推動醫療保健改革、參加黨內總統初選,還有接受巴拉克‧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的邀請,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時候,都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
我做決定時,會傾聽自己的內心和理智。內心的聲音領著我到了阿肯色州,女兒雀兒喜(Chelsea)出生時,我內心充滿了愛;父母親辭世時,我心痛難忍。理智促使我在教育及事業選擇上認真前行。我的內心加上理智,共同將我推上公職之路。我盡力做到不重蹈覆轍、努力學習、適應,並祈求上天賜予智慧,讓我能在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在政府最高階層同樣適用。要讓美國常保安全、強大和繁榮,必須做出數不清的選擇,很多時候沒有充分資訊可供決策,而且各種迫切需求相互衝突。在四年國務卿任期中,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歐巴馬總統下令派出一組海豹部隊,趁月黑風高進入巴基斯坦,讓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伏法。當時總統高階幕僚的意見相當分歧,各種情資不斷湧入,但都非常不明確。行動失敗的風險讓人舉棋不定,因為賭注非常大,可能會賠上美國的國家安全、與蓋達組織(al Qaeda)纏鬥不休,以及造成美國與巴基斯坦交惡。最重要的是,英勇的海豹部隊及直昇機飛官命懸一線。總統的決定,展現了我所見過最果決又細膩的領導力。
這本書談的是決定,包含我擔任國務卿所做的決定,以及歐巴馬總統和幾位外國領導人的決定。有些章節講述登上頭條的重大事件,有些則討論將持續影響未來幾代人的世界大趨勢。
當然,這還遺漏了好些重要的決定、人物、國家和事件,礙於篇幅,無法一一闡述清楚。尤其,我的工作仰賴許多有才華又認真投入的國務院同仁,光是感謝他們的話語,就夠我寫一整本書。我萬分感激他們的付出和友誼。
擔任國務卿期間所面臨的選擇和挑戰,我大略分成三類:一是過去延續下來的問題,包括兩次戰爭以及全球金融危機;二是新發生的意外以及新浮現的威脅,如中東的騷動不安、太平洋海域的緊張情勢、網路空間的未知領域,三是世界日益連結整合所帶來的機會,這些機會能奠定美國二十一世紀的領導地位。
我懷著信心和謙虛,來處理這種種選擇與挑戰。信心,來自美國歷久不衰的優勢和使命;謙卑,則是因為世界上有太多事物,超乎人類的知識和掌控。我運用「巧實力」(smart
power),重新定位美國外交政策。要在二十一世紀做好外交工作,必須整合傳統的外交政策工具——外交手段、開發援助以及軍事力量,同時活用私部門的能量和構想,讓民眾(尤其是建構公民社會的行動者、組織者和問題解決者)有能力因應各自的挑戰,打造自己的將來。我們必須投入美國的一切優勢,努力爭取更多夥伴、減少敵人;承擔更多共同責任、減少衝突;增加優質工作機會、減少貧困,並在擴大繁榮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透過事後的反省,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經驗。過去有一些選擇,值得我們回頭檢討,不過這些選擇達到的成果,依然讓我感到驕傲。對美國來說,這個世紀的開始令人痛楚,我們遭逢了九一一恐怖攻擊、隨之而來的漫長戰爭,以及經濟蕭條。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我也相信我們表現得很好。
這幾年也是我個人一段很特別的旅程,不只是實際上的旅程(我一共造訪了一百一十二個國家,累積里程將近一百萬英里),更是心理上的旅程,二○○八年末的苦澀敗選,卻意外讓我與原本對手的歐巴馬,建立起合作關係和友誼。我以各種身分為國家服務數十年,但擔任國務卿的這幾年,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國家的卓越優勢,以及我們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才能在國內和海外的競爭中茁壯興盛。
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每位有志者,更加理解美國在二十一世紀初抱持的主張,以及歐巴馬政府如何在危難時刻克服巨大挑戰。
愛看華盛頓政壇連續劇的人,總在關注誰選擇站在哪一邊、誰反對誰、誰上台誰下台。我知道,這些觀眾一定會一條一條檢視我的觀點和經驗,不過這本書不是寫給他們看的。
我寫這本書,是希望能幫助美國和世界各地民眾,理解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了解領導人之間、國家之間可以怎麼合作,以及為什麼有時會發生衝突,還有他們的決策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希臘首都雅典的經濟崩潰,會如何影響喬治亞州雅典市的商業;埃及開羅的革命,會如何影響伊利諾州開羅市;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緊張外交情勢,對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市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本書裡的故事,不是每個都有幸福美滿的結局,有的甚至還沒到結局——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過每個故事的主角,不論我們是否認同,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他們締造和平,在看似成功無望的時候,依然堅持不懈;他們起身領導,不屈於政治利害和壓力,做出艱難決定;還有許多勇敢的男男女女,為了更美好的新未來,把過去全部放下。書中會講述他們的故事。
我在美國第六十七屆國務院任內,有幸帶領許多優秀的外交人員和援外人員,寫這本書,是要向他們致敬。當今有無數美國民眾,憂心這個複雜又危險的世界,會對他們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何等影響,這本書就是寫給他們的。在各地有很多人,疑慮美國還有沒有實力居於領導地位,我就是為他們而寫的。對於這個問題,我會大聲回答:「絕對有實力。」有眾多看法認為美國將會式微,不過我對美國的未來抱持無比信心。當前世界上的問題,單靠美國之力能解決的少之又少,不過要是沒有美國,能解決的問題就會更少。我的見識和經歷讓我相信,美國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國家」。然而我也同樣相信,美國的領導地位不是與生俱來,必須一代接一代努力爭取。
美國一定會繼續領導世界。只要我們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且牢記,不要分共和黨還是民主黨、自由派或保守派,也不要被任何標籤區分和界定,我們都是美國人,每個人對自己的國家都有一份責任。
提筆寫這本書,是在卸下國務卿職務後不久。之前想過幾個書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也請讀者提出許多不錯的建議,有一個是「同國協力」(It Takes a World),很適合當作我前一本書《同村協力》(It Takes a Village)的續集。其中我最愛的是「髮圈誌:縱橫一一二國和我的髮型」(The Scrunchie Chronicles: 112
Countries and It’s Still All about My Hair)。
最後有一個書名,最貼切掌握我走高空鋼索般的國際外交經驗、我體會到的想法和感受,以及美國在二十一世紀保持領導地位的要件,這個書名就是:《抉擇》(Hard Choices)。
有一件事對我來說,絕對不是艱難抉擇,那就是為國家服務。這,是我畢生最大的榮耀。
推薦序
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
「第五本!人們為何還要看希拉蕊的書?」二○一三年秋天的某日,《商業周刊》出版部總編輯余幸娟來找我,討論要花多用力拿下希拉蕊新書《抉擇》的中文版權。我們得出共識:「永遠在關鍵時刻,提供關鍵看法」是我們一向出書的態度。因此,這雖然不是希拉蕊的第一本書,卻是在最引人矚目的時機出版,亦會是她最受矚目的一本書。世人關心:二○一六年,歷史是否改寫,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會變成女性嗎?如果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一切將因此改變。她出版前四本書時,身分是美國第一夫人與參議員,歇筆十年後,希拉蕊在宣布参選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前,想藉此書傳遞什麼?
《抉擇》一書,雖是以希拉蕊國務卿四年任內為經線,輔以女性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階級的地位為緯線穿梭,這有她出入全球國家領導者場合的性別議題,亦有她走訪世界一百一十二國親眼所見。
她說:「二○一三年底,全球各國國會與各級議會議員中,女性比率不到二二%。某些地方,女性不能開設銀行帳戶或簽署合約。仍有一百多國以法律禁止或限制女性參欲經濟活動。美國男女同工不同酬,二十年前,相對於男性賺一美元,女性只得七十二美分。如今,仍不平等。女性泰半做低薪工作,近四分之三從事仰賴小費職業,包括服務生、吧檯人員和美髮師等。財星五百大執行長排行上只有一小部分是女性。」
一九九五年,她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是一趟非常難忘的出訪。因為她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婦女大會上所做的宣告:「人權就是女權,而女權就是人權」,這些話竟出不了門,被中國政府從會議中心、官方電視台到廣播電台,封鎖得滴水不漏。
有一次她橫越非洲,沿途看到女性在田裡勞動、挑水、撿柴薪或顧市場攤位。於是,問經濟學家:「如何評估女性對經濟的貢獻?」得到的回覆,是漠視。希拉蕊是女權的主張者,從卓越的律師轉變為阿肯色州州長夫人時,若非迫於保守地方勢力,她是不願冠夫性的。政壇二十多年,她厭煩女性議題一再被忽視。她要衝破女性從政的玻璃天花板,常有人問她如何應付當面而來的批評,她在書中寫下:「女性在政治上必然會遭遇到雙重標準,包括衣著、體型、髮型,妳不能讓這些干擾妳,帶著笑容往前進就對了。」
在美國政壇,第一夫人競選總統是首見。但在南美洲,已有先例。閱讀希拉蕊時,我腦海浮出兩位阿根廷第一夫人的面孔。
二○一二年,阿根廷新發行的百元紙鈔以伊娃•裴隆為肖像,這年,是「前阿根廷第一夫人」、「國母」逝世六十週年。演員出身的她從社會底層力爭上游,極富群眾魅力,後來嫁給總統胡安•裴隆。這位後來並投身政治推動改革的第一夫人,被稱為「窮人的旗手」,在政治生涯想更上層樓、出任副總統未果。只活了三十三歲的她,傳奇一生被搬演成電影與音樂劇《艾薇塔》,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亦隨之名洋四海。
艾薇塔的政治遺憾,由她先生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貝爾•裴隆彌補。一九七四年,裴隆在總統任內病逝,第一夫人亦任副總統的伊莎貝爾繼任總統,成為西方世界第一位女總統。
二○一六年,世界歷史會改寫嗎?如若改寫,距離一九七四年晚了四十二年;距離一九七九年,柴契爾夫人出任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亦慢三十七年;距離二○○五年,梅克爾出任德國第一位女性領導人,亦落後十一年。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何時會變成女性?」見證這頁歷史的翻起,令人期待。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推薦序
一點都不困難的抉擇
美國柯林頓總統夫人希拉蕊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是同一個人,卻給我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前者溫柔體貼,關心教育,重視貧窮和弱勢者的健康保險,作風就如羅斯福總統夫人;後者強悍堅定,關心美國外交的重建,重視亞非新興勢力的挑戰,作風有如柴契爾夫人,一心一意想挽回失落王國的盛世風貌。雖然說換了位置,就理所當然有不同的行事風格,但仔細閱讀希拉蕊一系列著作的讀者,一定見識到她從來沒有換了自己的腦袋。她無論在哪個位置,精明的洞察力總能穿透世局的迷茫,清楚的看到,目前這地球上的種種危機,仍然需要有更強國力的美國,才能解套!這個信念,在她這本七百多頁的新作中,貫穿在每一回「抉擇」當中。
我期待讀希拉蕊這本新作已經很久了,因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重量級媒體早已放出各種風聲,例如出版第一刷就有一百萬本,且估計都已預購一空,字裡行間也透露了作者在敘述某些重要決策時的得意或失落,但因書尚未出版,媒體只有摘要,所以處處語焉不詳,引得我引頸以待。如今看完書,想像她飛了百萬英里行程,跑遍一百一十二個國家,要去處理愈來愈混亂的世界局勢,憑藉的卻是愈來愈不起眼的美國勢力(金融風暴重創美國經濟,幾次國外戰爭鎩羽而返,在聯合國的主導情勢大不如前等)。她的每一項外交政策的訂定和執行,以及危機處理的方式,都比前人困難多了,也難怪她把這些國是處理的心路歷程,定名為《抉擇》,確實一點也不為過!
當然,這本書所傳遞的,除了是一位女性美國國務卿的外交經驗,更重要的,也是眾所周知的,它不是一般的回憶錄,而是希拉蕊想要問鼎白宮的「出師表」。回憶錄是過去式,這份出師表,絕對是未來式。所以在書中,她詳述自己溫柔細膩的外交手腕,娓娓敘述和各國領導階層的對話,也試著分析和解釋與歐巴馬總統之間的不和,以及幾次不很恰當的決策。她完全了解她必須正視這些失敗,因為將來一旦宣布參選,這些當年失策或執行不當所導致的政治敗筆,都會成為政敵集中火力攻擊的所在,倒不如現在就承擔失敗的責任,然後很清楚明白的告訴美國人民,要避免同樣失敗,美國就必須重拾國力,內外兼修;而了解如何恢復美國成為混沌世局中再次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者,會是誰呢?論才智、實務經驗、名望,並能以女性的溫柔去調和充滿陽剛對峙的世界政局,當然是非她莫屬了!
拋開這些弦外之音,書的內容本身確實是非常精彩。一件又一件的外交折衝與斡旋,反映了宗教文化的不相容性,也反映跨國企業的經濟爭奪戰,更反映了能源掠奪的惡形惡狀,再加上數位情資的全新戰略,這未來世界的極端不穩定是可預期的──亞洲的海域將是引爆戰爭的危險地帶;蒙古的草原卻是重新見識民主力量的所在;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對女性的歧視,會引發國內外的憤怒;埃及和阿拉伯之春已成泡沫,中東和平協議卻是歧路迴轉不止,除了展望還是展望;還有在世界各個角落,因能源、水資源、人口、糧食、大氣變遷等等愈來愈明顯的全球危機……。希拉蕊從政治的高度俯視這一切,她的不安,確實值得我們警惕。用心讀完這本書,對當代國際政治的認識,絕對不遜於在大學外交和政治研究所課堂上所學,也因此,我真的很希望我們所有的大學把這本書當作通識教育的必讀書。這本書(美國版)將在六月十日上市,在這之前,六月四日是北京天安門的睡獅驚醒之日,而六月六日,是二次大戰諾曼第登陸的「斷腸」時刻。這個日子的抉擇,是巧合,還是意有所指?
希拉蕊不是美國第一位女性國務卿,但她有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對認真讀過這本書的美國公民而言,投她一票,應該不會是個困難的抉擇。書頁上,她的照片,看來有些老態,但她堅定聰慧的眼睛,告訴人們,她不老,而且精神奕奕,準備承擔那「無可避免」的挑戰了!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系統校長)
推薦序
走向世界權力核心--期待美國第一位女總統
對美國知名政治女強人希拉蕊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她丈夫身陷於總統性醜聞案時,她中規中矩的表現,沒有對犯錯的丈夫大加撻伐,也沒有置身事外而躲藏起來,她始終在風暴圈中,且應對有度的面對一切。最後讓犯了錯的先生安然度過難關,也維繫了他們的婚姻。
從她這次的表現,我下了一個明確的結論:希拉蕊絕非等閒的女人,也不是一位單純因夫而貴的第一夫人。
果真在柯林頓卸任美國總統之後,希拉蕊成為參議員,接著投身二○○八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雖敗給了歐巴馬,卻在二○○九年成為歐巴馬總統的國務卿。不論在那一個角色上,希拉蕊都有所表現,也成為問鼎下一任美國總統的熱門人選。
這一本《抉擇》,希拉蕊記錄了國務卿任內的種種見聞,尤其是在國際外交、政治、軍事上的折衝,從中國、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歐洲、土耳其、中東,到拉丁美洲,書中把一位國務卿的角色做了最徹底完整的詮釋,讓讀者看得見美國在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功能,幾乎全世界的變動中,都看得到美國的影子。
這是一本希拉蕊的書,可是書中第一個打動我的劇情是歐巴馬的識人之明,在他成為總統之後能夠力邀過去的競選對手,出任極重要的國務卿職位,而且是在鍥而不捨的追逐下,才克服了希拉蕊內心的障礙。事後證明,希拉蕊不只是勝任,更擁有傑出的表現,讓國力正走下坡中的美國,能在二○○九到二○一二年間,在國際舞台中重新得到影響力與尊敬。
其次這一本書也徹底呈現了一個政治人物身段的柔軟與手腕的巧妙,在穿梭於國際極敏感緊張的外交中時,希拉蕊除運用了理性的溝通與說服之外,她還將女性的柔軟發揮到了極致,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緬甸問題上,希拉蕊選擇相信登盛總統的改革誠意,她也透過交往,與翁山蘇姬成為朋友。她不避諱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崇拜,讓兩人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
在處理土耳其與亞美尼亞間的和解協議時,亞美尼亞代表納爾班江忽然臨陣退卻,不肯出席會議。希拉蕊在車上,不斷的與雙方代表通話,最後終於取得雙方的同意,而能簽訂協議,希拉蕊再次證明了她的協調折衝能力。
除了柔軟的身段之外,希拉蕊做為一個總統最重要的幕僚,她也不缺智慧與方法。
希拉蕊最為人樂道的就是她善用「巧實力」(smart power),巧實力的觀念是美國學者諾瑟(Suzanne Nossel)所提出,強調運用國家軍事、經濟的硬實力之外,還要搭配外交、文化、政治等各種軟實力,提出各種手段,以達成最高的外交目的,這種結合軟實力與硬實力,靈活運用的方法,就是「巧實力」。
希拉蕊當上國務卿之時,正是美國歷經二○○八年金融風暴之後,美國的國力備受質疑,能否再像過去布希時代一樣,在全世界強力用兵,大家都抱持懷疑,因此面對國際複雜的情勢,美國不能硬,也不能軟,硬則易折,軟則無力。因此希拉蕊選擇用智慧,軟硬兼施,時而軍事遏制,時而武力威嚇,又時而經濟、文化互動,友善溝通。
就是在這種巧實力的靈活運用之下,在歐巴馬時代,美國仍然能維持世界第一強權的影響力。一個高傲的美國,忽然變化為更謙和、更友善、更願意合作,這給國際政治帶來了新的風貌。
這本書雖然大多數着墨在美國國際外交的描述,但也可以從中看出希拉蕊在人與人的共事、協調、溝通上的圓熟;也可以看出希拉蕊在面臨取決不下的兩難問題時,她總是能果斷下決定,做出正確的抉擇。在進軍白宮路上,希拉蕊已經做好所有的熱身運動,一切就等時機成熟了。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推薦序
在鋼索上鞏固全球領導地位
全球區域衝突不斷,這類事件的背後,關係到內政、資源爭奪、歷史、經濟、外交,甚至投資。我們必須理解快速變化的世界,才有能力在變局中,建立視野、形成遠見。
美國第六十七屆國務卿希拉蕊被《富比世》推選為「世界最有權勢的女人」。她說,美國制定外交政策一直像是在高空走鋼索。這本書,她以相當柔軟易讀的筆調,帶領讀者觀察世局,介紹美國如何在鋼索上,鞏固其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值得一讀。
歷經八年的第一夫人、六年參議員、二○○八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出任國務卿四年。希拉蕊成為美國歷史上角色最多元的政治家、美國最有可能的第一位女總統。她沒有因為嫁為人妻而放下理想,也沒有因為是美國第一夫人而限縮人生舞台。她面對事情抉擇的視角,創造她不平凡的人生。有為者亦若是。
宋文琪(台北101董事長)
推薦序
站在希拉蕊肩膀上看世界
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書,也不是出遠門時可以帶在身邊打發時間的小書,但卻是所有關心未來的年輕人,不能不花時間認真看的一本書。因為書中的所有大事,不只關係美國,更牽動整個世界,包括台灣。還有希拉蕊走訪一百一十二個國家後,對未來趨勢的洞燭機先,每個部分都是不容錯過的精彩!
培養國際視野是必要的,因為台灣未來不只和中國競爭,更要和全世界競爭。可惜的是,在台灣要培養國際觀並不容易,除了媒體報導有限,台灣的外交資源也無法提供年輕人更多走出去的機會。但幸好還有希拉蕊這樣有遠見的政治家,願意毫無保留的分享她的看法。借用牛頓說過的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打開這本書,真的就像站在希拉蕊的肩膀上看世界一樣,不管未來如何,你都將比別人更早做好準備。
余湘(聯廣傳播集團、WPP傳播集團GroupM台灣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