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星輝
男,1971年生,祖籍廣東番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立足明、清史研究而提倡「文、史、哲不分家」,著有《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等。
李婉琨
女,1988年生,山東省濱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生,主要從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及中共黨史研究。
孫萌萌
女,1987年生,山東省濟寜市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氣候學史、科學傳播等方面的研究。
潘星輝
男,1971年生,祖籍廣東番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立足明、清史研究而提倡「文、史、哲不分家」,著有《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等。
李婉琨
女,1988年生,山東省濱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生,主要從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及中共黨史研究。
孫萌萌
女,1987年生,山東省濟寜市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氣候學史、科學傳播等方面的研究。
目錄
古、今之變與男、女之別(代前言)/○○六
卷一
第一篇 緣起/○○二
詩與詞—詩歌韻律—情歌—吟誦—怦然心動—詩歌團體—古詩具理性傾向—《錦瑟》似現代詩—古詩「索隱」—柳如是—古詩、文消亡—古詩研究—詩會規劃—錢鍾書談藝—古代詩話與詩論—現代古詩寫作
第二篇 《詩詞格律》.《唐詩三百首》/〇一五
古今發音差異—入聲字—普通話與「現代化」—古人註音—韻部—「詩牌」—《唐詩三百首》「旁批」—落套與創新—陳婉俊補註—《唐詩三百首》定位—沈德潛選詩—李、杜破格—《月夜》—「月是故鄉明」—《江南逢李龜年》—《北風行》瑕疵
第三篇 《宋詩選註》/〇二九
詩歌「人民性」—選家困境—寇準詩—「禽言詩」—「誠齋體」—蘇軾詩—唐、宋之分—元以後詩—龔自珍詩【附錄一】—「唐詩開花,宋詩結果」—詩與畫—袁枚詩學—讀詩
第四篇 《談藝錄》一《詩分唐、宋》及《補訂》/〇四一
上古詩—時代與體格—辨析唐、宋—興與比—古詩養人—宋以後詩分地域—錢鍾書註黃庭堅詩—稟性與氣質—「詩分唐、宋」之「變量」—月詩—王世貞「先後不侔」—「詩分唐、宋」之「外史」—調停唐、宋
卷二
第一篇 《談藝錄》五九《隨園詩話》/〇六〇
漢、魏詩註—選體詩—古文功夫—西方漢學—西人治古詩—白居易詩—白與老嫗—外文譯古詩—色情詩—詩話異化—民國詩話—梁啟超之誤—《荷堂詩話》—《隨園詩話》—觀女子詩—「餘地」說—和韻
第二篇 《談藝錄》五九《隨園詩話.補訂》.《隨園詩話》卷一《一》~《三》/〇七五
「外史」與「內史」—唐人選唐詩—《點將錄》—王昶與袁枚—查找典故—應酬詩—張、蔣回護袁枚—《隨園詩話》得失—首條來頭不小—「性靈」與「格調」—袁枚概述明詩—「前明門戶」說
第三篇 《隨園詩話》卷一《四》~《八》/〇九一
古代音韻學—《明詩別裁集》—何景明詩—懷古詩—對聯與八股文—「回文」—「詩鐘」—落第詩—考試與女性—「忘韻」—「清絕」—竟陵派—拈弄「生」、「死」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九》~《一七》/一〇五
入聲字—律詩與倒裝—核對韻書—排律—留意詩題—「賦得」—應制體裁—唱和—調侃涉葷—託庸詩—不薄前賢—自我辯護—作詩過程—七古硬句—「以文為詩」—「雜事僻韻」—樂府詩流變—《樂府古題要解》—「非淫奔之詩」
第五篇 《談藝錄》六四《隨園論三都、兩京賦》、六八《春江水暖鴨先知》及《補訂》/一二六
前輩治學—錢鍾書論章學誠—喬松年平情之論—艾南英痛詆《文選》—自註—毛奇齡論詩—題畫詩—詩、文自我蹈襲—錢說詩解頤—錢鄙王文誥—詩學「e-考據」—錢論未諦
卷三
第一篇 杜詩/一四二
杜甫採訪為詩—《前出塞》其六—《後出塞》其二—情緒字—杜詩與史—「盛唐幻象」—李、杜關係—《杜詩鏡銓》—「小清新」—揣稱詩歌特點—詩與樂—李、杜比較—杜甫絕句—「組裝」成篇【附錄二】—「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杜詩創意—杜詩評價—杜詩對仗句
第二篇 《隨園詩話》卷一《一八》~《二一》/一六七
以「雪」代「花」—對聯之「場」—「離合字」—一字多音—粵語讀柳永詞—奇數韻—三韻詩—雪詩—「禁體詩」—「凍蛟」與「珊瑚」—「驚」誤作「眠」
第三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二》~《二四》/一八一
對仗得失—「丫叉法」—詩、文相通—摘句—《宋金三家詩選》—「詩家使事,不可太泥」—詩歌虛構—詩才—王勃詩—袁枚規蔣士銓—集句詩—對聯貼切場合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五》、《二六》.《談藝錄》七一《孟東野吹角詩》/一九四
詩風對立—宋、明人論黃庭堅詩—「涪翁」—錢鍾書選黃詩—黃詩淵源—二李詩—黃詩影響—《談藝錄》與時風—杜、黃比較—梅堯臣詩—袁枚不滿蘇軾—清詩家異同—蘇詩擅長比喻—孟郊怪詩—擬人—孟詩的解
第五篇 《談藝錄》二《黃山谷詩補註、附論比喻》及《補訂》、七七《山谷午夢詩》及《補訂》/二一二
曲喻—「湘東一目誠甘死」—「青」—「行布」—「接受美學」—杜甫密集作五言詩—「風林」與「林風」—杜詩有格調不高者—黃庭堅午夢詩—「想夢」與「因夢」—詩人窠臼—「夢回兄弟綵衣行」—錯覺—「黑蛟翻水立」—魏源詩
卷四
第一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七》~《二九》/二二八
習作—利用詩題—「受恩」—「金環」—格言詩—排律寫景狀物—杜甫五排—「工筆詩」—險韻—胡天游葡萄詩—陳熙橄欖詩—楊蓉裳詠錢詩—以類書註詩—駢語與駢句—「童子功」—改古人詩—杜甫詩句可刪
第二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九》、《三○》/二四〇
註詩規矩及要領—用典「內壓」與「外拓」—作註手藝—用典瑕疵—註詩之效—題壁詩—蔣士銓詩—清人迷信轉世—人情世態與「性靈」詩—陶元藻詩
第三篇 陶詩.《隨園詩話》卷一《三一》、《三二》、《三四》/二五三
陶詩與杜詩—「田園詩」—陶潛之「窮」—從「農家詩」到「憫農詩」—陶詩接受史—梅堯臣詩與陶潛—「意識形態工程」—杜詩穿透力—蘇軾崇陶—「陶」、「謝」連稱—陶詩獨成一體—《詩品》位置陶潛—王彥泓詩—袁枚論及女性—鑽經典空子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三三》、《三五》~《三八》、《四○》、《四一》.《談藝錄》六六《堤遠意相隨》/二七一
錢鍾書論陶潛崇儒—白燕詩—閨秀詩—「長干一塔一詩人」—措語失衡—袁枚改詩—武臣詩—「風人之旨」—「詩讖」—詠「春草」—竹枝詞—「遠」與「隨」—「意」—李商隱詩細膩
卷五
第一篇 《隨園詩話》卷一《四二》~《四六》.《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二八八
應酬詩貼切—「無所不搜」,「仍不用一典」—「味鮮」、「趣真」—悼亡詩—王安石詩—袁枚斥宋—袁踵毛奇齡說—黃庭堅改蘇詩—「斷腸草一名夫容」—清代詩學之學術背景—王安石改王欽臣詩—劉威、王安石詩得失—詩中造作—評詩、作詩遞進—《瀛奎律髓》—唐詩近「渾成」,宋詩近「健」
第二篇 《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三〇四
「詩紀事」—錢仲聯治清詩—「紀事詩」—劉攽詩題—劉詩異文—「蓬萊」所在—替人改詩—「集中作賊」—王安石名句—王得意句—改七字—「留愁」—「鳥鳴山更幽」—王詩對仗句
第三篇 《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及《補訂》/三二〇
臨摹—午寂—韋應物詩—「莫」—「生吞活剝」—梅花詩—丁香花詩—王安石集句詩—《談藝錄》原文與《補訂》—詩評家—查慎行詩—「正仿」與「反仿」—「詩匠」—「抄襲之不可救藥者」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四七》~《五二》、《五四》.《談藝錄》七二《詩與時文》/三三二
「善於文過」—「憑」—《琵琶行》翻案—袁枚待女性—輓詩—「似」對「如」—人事、物象相比類—歷史記憶符號化—《詩話》理路—萬光泰五律—方鏡詩—秋柳詩—梅花詩—詠物詩—詩與時文—詩、文「八股化」—女性與古文
卷六
第一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及《補訂》/三四八
「詩悟」與「禪悟」—神祕經驗—「悟」—「禪宗」入門—「禪宗」與「玄學」—《滄浪詩話》接受史—《談藝錄》翻案—佛教與中國古代藝術—以「禪」論「詩」—商盤、袁枚和而不同—袁闢佛—偈詩—元稹評杜詩—論詩絕句—「長短乃相形之詞」—袁本意—短詩—嚴羽近體詩
第二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三六五
張商言諷王士禛—詩歌思想性—《談藝錄》宗旨—錢鍾書論陸游前後不同—思想性與藝術性—「悟乃人性所本有」—言「悟」—《韓詩外傳》—長詩神韻—「參話頭」—李白《古風》—《蜀道難》韻腳—袁枚自相矛盾—回溯「前佛教」中國
第三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三七八
古今音韻—矛盾有可取—《滄浪詩話》核心命題—文人與學人—袁枚近嚴羽—「識」—藝術天分—《二十四詩品》—「性靈」與「妙悟」—「迷心徇文」—蠅詩—仿「羚羊掛角」—樂廣公案—「我輩禪」—錢鍾書學術取向
第四篇 《談藝錄》六一《隨園主性靈》/三九二
「性靈」說—「性靈」與禪宗—「真→新→深→文」—20世紀古典詩學—浙派餖飣—前人用功—詩歌「發生」過程—「悟境」—「文章生命化」—心與手—黃遵憲詩—「性靈」與「學問」—錢鍾書詩—「同光體」—王、孟優劣—沈曾植詩—朱彝尊誤導後人—嚴羽詩論平議
附錄一 龔自珍芻議/四一二
附錄二 合成雕塑/四一六
後記/四一九
卷一
第一篇 緣起/○○二
詩與詞—詩歌韻律—情歌—吟誦—怦然心動—詩歌團體—古詩具理性傾向—《錦瑟》似現代詩—古詩「索隱」—柳如是—古詩、文消亡—古詩研究—詩會規劃—錢鍾書談藝—古代詩話與詩論—現代古詩寫作
第二篇 《詩詞格律》.《唐詩三百首》/〇一五
古今發音差異—入聲字—普通話與「現代化」—古人註音—韻部—「詩牌」—《唐詩三百首》「旁批」—落套與創新—陳婉俊補註—《唐詩三百首》定位—沈德潛選詩—李、杜破格—《月夜》—「月是故鄉明」—《江南逢李龜年》—《北風行》瑕疵
第三篇 《宋詩選註》/〇二九
詩歌「人民性」—選家困境—寇準詩—「禽言詩」—「誠齋體」—蘇軾詩—唐、宋之分—元以後詩—龔自珍詩【附錄一】—「唐詩開花,宋詩結果」—詩與畫—袁枚詩學—讀詩
第四篇 《談藝錄》一《詩分唐、宋》及《補訂》/〇四一
上古詩—時代與體格—辨析唐、宋—興與比—古詩養人—宋以後詩分地域—錢鍾書註黃庭堅詩—稟性與氣質—「詩分唐、宋」之「變量」—月詩—王世貞「先後不侔」—「詩分唐、宋」之「外史」—調停唐、宋
卷二
第一篇 《談藝錄》五九《隨園詩話》/〇六〇
漢、魏詩註—選體詩—古文功夫—西方漢學—西人治古詩—白居易詩—白與老嫗—外文譯古詩—色情詩—詩話異化—民國詩話—梁啟超之誤—《荷堂詩話》—《隨園詩話》—觀女子詩—「餘地」說—和韻
第二篇 《談藝錄》五九《隨園詩話.補訂》.《隨園詩話》卷一《一》~《三》/〇七五
「外史」與「內史」—唐人選唐詩—《點將錄》—王昶與袁枚—查找典故—應酬詩—張、蔣回護袁枚—《隨園詩話》得失—首條來頭不小—「性靈」與「格調」—袁枚概述明詩—「前明門戶」說
第三篇 《隨園詩話》卷一《四》~《八》/〇九一
古代音韻學—《明詩別裁集》—何景明詩—懷古詩—對聯與八股文—「回文」—「詩鐘」—落第詩—考試與女性—「忘韻」—「清絕」—竟陵派—拈弄「生」、「死」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九》~《一七》/一〇五
入聲字—律詩與倒裝—核對韻書—排律—留意詩題—「賦得」—應制體裁—唱和—調侃涉葷—託庸詩—不薄前賢—自我辯護—作詩過程—七古硬句—「以文為詩」—「雜事僻韻」—樂府詩流變—《樂府古題要解》—「非淫奔之詩」
第五篇 《談藝錄》六四《隨園論三都、兩京賦》、六八《春江水暖鴨先知》及《補訂》/一二六
前輩治學—錢鍾書論章學誠—喬松年平情之論—艾南英痛詆《文選》—自註—毛奇齡論詩—題畫詩—詩、文自我蹈襲—錢說詩解頤—錢鄙王文誥—詩學「e-考據」—錢論未諦
卷三
第一篇 杜詩/一四二
杜甫採訪為詩—《前出塞》其六—《後出塞》其二—情緒字—杜詩與史—「盛唐幻象」—李、杜關係—《杜詩鏡銓》—「小清新」—揣稱詩歌特點—詩與樂—李、杜比較—杜甫絕句—「組裝」成篇【附錄二】—「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杜詩創意—杜詩評價—杜詩對仗句
第二篇 《隨園詩話》卷一《一八》~《二一》/一六七
以「雪」代「花」—對聯之「場」—「離合字」—一字多音—粵語讀柳永詞—奇數韻—三韻詩—雪詩—「禁體詩」—「凍蛟」與「珊瑚」—「驚」誤作「眠」
第三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二》~《二四》/一八一
對仗得失—「丫叉法」—詩、文相通—摘句—《宋金三家詩選》—「詩家使事,不可太泥」—詩歌虛構—詩才—王勃詩—袁枚規蔣士銓—集句詩—對聯貼切場合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五》、《二六》.《談藝錄》七一《孟東野吹角詩》/一九四
詩風對立—宋、明人論黃庭堅詩—「涪翁」—錢鍾書選黃詩—黃詩淵源—二李詩—黃詩影響—《談藝錄》與時風—杜、黃比較—梅堯臣詩—袁枚不滿蘇軾—清詩家異同—蘇詩擅長比喻—孟郊怪詩—擬人—孟詩的解
第五篇 《談藝錄》二《黃山谷詩補註、附論比喻》及《補訂》、七七《山谷午夢詩》及《補訂》/二一二
曲喻—「湘東一目誠甘死」—「青」—「行布」—「接受美學」—杜甫密集作五言詩—「風林」與「林風」—杜詩有格調不高者—黃庭堅午夢詩—「想夢」與「因夢」—詩人窠臼—「夢回兄弟綵衣行」—錯覺—「黑蛟翻水立」—魏源詩
卷四
第一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七》~《二九》/二二八
習作—利用詩題—「受恩」—「金環」—格言詩—排律寫景狀物—杜甫五排—「工筆詩」—險韻—胡天游葡萄詩—陳熙橄欖詩—楊蓉裳詠錢詩—以類書註詩—駢語與駢句—「童子功」—改古人詩—杜甫詩句可刪
第二篇 《隨園詩話》卷一《二九》、《三○》/二四〇
註詩規矩及要領—用典「內壓」與「外拓」—作註手藝—用典瑕疵—註詩之效—題壁詩—蔣士銓詩—清人迷信轉世—人情世態與「性靈」詩—陶元藻詩
第三篇 陶詩.《隨園詩話》卷一《三一》、《三二》、《三四》/二五三
陶詩與杜詩—「田園詩」—陶潛之「窮」—從「農家詩」到「憫農詩」—陶詩接受史—梅堯臣詩與陶潛—「意識形態工程」—杜詩穿透力—蘇軾崇陶—「陶」、「謝」連稱—陶詩獨成一體—《詩品》位置陶潛—王彥泓詩—袁枚論及女性—鑽經典空子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三三》、《三五》~《三八》、《四○》、《四一》.《談藝錄》六六《堤遠意相隨》/二七一
錢鍾書論陶潛崇儒—白燕詩—閨秀詩—「長干一塔一詩人」—措語失衡—袁枚改詩—武臣詩—「風人之旨」—「詩讖」—詠「春草」—竹枝詞—「遠」與「隨」—「意」—李商隱詩細膩
卷五
第一篇 《隨園詩話》卷一《四二》~《四六》.《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二八八
應酬詩貼切—「無所不搜」,「仍不用一典」—「味鮮」、「趣真」—悼亡詩—王安石詩—袁枚斥宋—袁踵毛奇齡說—黃庭堅改蘇詩—「斷腸草一名夫容」—清代詩學之學術背景—王安石改王欽臣詩—劉威、王安石詩得失—詩中造作—評詩、作詩遞進—《瀛奎律髓》—唐詩近「渾成」,宋詩近「健」
第二篇 《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三〇四
「詩紀事」—錢仲聯治清詩—「紀事詩」—劉攽詩題—劉詩異文—「蓬萊」所在—替人改詩—「集中作賊」—王安石名句—王得意句—改七字—「留愁」—「鳥鳴山更幽」—王詩對仗句
第三篇 《談藝錄》七四《王荊公改詩》及《補訂》/三二〇
臨摹—午寂—韋應物詩—「莫」—「生吞活剝」—梅花詩—丁香花詩—王安石集句詩—《談藝錄》原文與《補訂》—詩評家—查慎行詩—「正仿」與「反仿」—「詩匠」—「抄襲之不可救藥者」
第四篇 《隨園詩話》卷一《四七》~《五二》、《五四》.《談藝錄》七二《詩與時文》/三三二
「善於文過」—「憑」—《琵琶行》翻案—袁枚待女性—輓詩—「似」對「如」—人事、物象相比類—歷史記憶符號化—《詩話》理路—萬光泰五律—方鏡詩—秋柳詩—梅花詩—詠物詩—詩與時文—詩、文「八股化」—女性與古文
卷六
第一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及《補訂》/三四八
「詩悟」與「禪悟」—神祕經驗—「悟」—「禪宗」入門—「禪宗」與「玄學」—《滄浪詩話》接受史—《談藝錄》翻案—佛教與中國古代藝術—以「禪」論「詩」—商盤、袁枚和而不同—袁闢佛—偈詩—元稹評杜詩—論詩絕句—「長短乃相形之詞」—袁本意—短詩—嚴羽近體詩
第二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三六五
張商言諷王士禛—詩歌思想性—《談藝錄》宗旨—錢鍾書論陸游前後不同—思想性與藝術性—「悟乃人性所本有」—言「悟」—《韓詩外傳》—長詩神韻—「參話頭」—李白《古風》—《蜀道難》韻腳—袁枚自相矛盾—回溯「前佛教」中國
第三篇 《談藝錄》六○《隨園非薄滄浪》/三七八
古今音韻—矛盾有可取—《滄浪詩話》核心命題—文人與學人—袁枚近嚴羽—「識」—藝術天分—《二十四詩品》—「性靈」與「妙悟」—「迷心徇文」—蠅詩—仿「羚羊掛角」—樂廣公案—「我輩禪」—錢鍾書學術取向
第四篇 《談藝錄》六一《隨園主性靈》/三九二
「性靈」說—「性靈」與禪宗—「真→新→深→文」—20世紀古典詩學—浙派餖飣—前人用功—詩歌「發生」過程—「悟境」—「文章生命化」—心與手—黃遵憲詩—「性靈」與「學問」—錢鍾書詩—「同光體」—王、孟優劣—沈曾植詩—朱彝尊誤導後人—嚴羽詩論平議
附錄一 龔自珍芻議/四一二
附錄二 合成雕塑/四一六
後記/四一九
序
古、今之變與男、女之別
在當今中國,凡肯平心靜氣、直面現實的人,都不難確信古典文化正在不斷「衰變」。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破碎、撕裂、捨棄以及忘卻,文明的轉型從來不是條「平滑曲線」。這是綿延了一百多年的客觀過程。男、女關係的重建既是它的產物,又進而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嬗變。
大致可以這樣說:古典文化的主體是由古代男性創造和傳承的,女性基本被擯除在外。19世紀末以來,出現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古典文化分崩離析,一是隨着男、女地位日趨平等,女性與古典文化的關係反有所加強。我們不妨把後者積極地表述為:「男、女兩性對古典文化有了共同的擔當。」但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首先,女性的介入本身就意味着傳統的割裂,由女性來擔當,即是由女性來解構。其次,高校古代文學、史學和哲學方向的學生,總的男、女比例早已倒掛,直接原因是由來已久的中學文科班女多男少的格局。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男生選擇文、史、哲以外的專業,而相當一部分女生被「調劑」到空出的位置上。如果追究下去,最終浮現的無非是「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傲慢臉孔。
《莊子.齊物論》有云:「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將「我與若(你)」置換成「男與女」,便再恰當不過地展示了兩性對立的困境。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從事古典文化研究的女學者大體仍皈依男性話語。90年代以還,學術版圖開始鬆動。由於不存在有效的第三方仲裁,兩性話語的進退、消長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不過,至少有一點很明確:隨着女生數量的持續增多,一場「性別革命」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古代女性在思辨、考據等領域近乎絕跡,僅僅在文藝領域偶爾閃過幾個倩影,就詩、文兩項而言,能文者又微乎其微。這當然要歸咎於男權社會剝奪了女性的求知權,使其才華得不到激發、培養和彰顯。而兩性存在心智、趣向上的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我們只能在文化「錯位」之後間接地加以認識了。
在高中文科班這樣的「小概率世界」裏,女同學在古典文學方面似乎表現出了高於男同學的悟性和熱情。事實上,把普及古典文學納入基礎教育,這本身就是「文化現代化工程」的一個環節。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今天的價值觀、審美觀篩選、拼搭成的,與歷史原生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悉心炮製的「精神食糧」,女性讀者仍不免「偏食」,比如她們不易維持對古文的興趣,於詩喜好王維、李商隱,於詞喜好柳永、李清照,於戲曲、小說喜好《牡丹亭》、《紅樓夢》,等等,且多訴諸感性和直覺,不求宏大的關懷,不務繁瑣的論證。把這樣的分歧推向極致,
男性主導的古典文化必將為新女性徹底解構,緊接着「性別革命」的必將是「文化革命」。
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第一次獲得了這樣的地位,具備了這樣的力量,足以對古典文化有所作為。女學者講《論語》,女導演拍《孔子》,女性已參與了對古代「聖賢」與「經典」的演繹。女性天然地親近破除依傍、鼓勵自由發揮的「後現代」文化闡釋。考慮到文化總是在重新闡釋中傳承的,我們何難接受:解構就是激活,誤會就是創新,迴避就是應對,有所失就是有所得?然而,兩性關係的難解既在於差異和分歧,更在於其微妙的一致性,例如男性往往以女性的口吻填詞,女性也大可認同男性倡導的「孝道」觀。特別是,現代性意義上的男、女趨同使女性對傳統男性話語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條件,而現代男性距離古代男性之遠或許超過了現代男、女兩性間的距離。性別模糊化與價值普世化已儼然相輔相成。如此說來,解構古典文化的率先就是男性,女性無非是在中性化的基礎上繼續這一解構。—「女性能像男性那樣理解杜詩嗎?」今天,在這樣提問前,應該意識到「杜詩還有多少男性讀者」的問題。男、女角色的中和驗證了古、今文化的斷裂。
現代化—及後現代化—不是人類的宿命和終點,而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我們承認自己從中受益,就必須承認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古典文化只能在現代文化中存活,就像父母的生命只能在子女身上延續一樣。男、女兩性誰也做不到獨立地擔當古典文化,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耐心的溝通、密切的合作。這是古、今變遷的一大關捩,也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新的使命。
在當今中國,凡肯平心靜氣、直面現實的人,都不難確信古典文化正在不斷「衰變」。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破碎、撕裂、捨棄以及忘卻,文明的轉型從來不是條「平滑曲線」。這是綿延了一百多年的客觀過程。男、女關係的重建既是它的產物,又進而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嬗變。
大致可以這樣說:古典文化的主體是由古代男性創造和傳承的,女性基本被擯除在外。19世紀末以來,出現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古典文化分崩離析,一是隨着男、女地位日趨平等,女性與古典文化的關係反有所加強。我們不妨把後者積極地表述為:「男、女兩性對古典文化有了共同的擔當。」但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首先,女性的介入本身就意味着傳統的割裂,由女性來擔當,即是由女性來解構。其次,高校古代文學、史學和哲學方向的學生,總的男、女比例早已倒掛,直接原因是由來已久的中學文科班女多男少的格局。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男生選擇文、史、哲以外的專業,而相當一部分女生被「調劑」到空出的位置上。如果追究下去,最終浮現的無非是「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傲慢臉孔。
《莊子.齊物論》有云:「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將「我與若(你)」置換成「男與女」,便再恰當不過地展示了兩性對立的困境。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從事古典文化研究的女學者大體仍皈依男性話語。90年代以還,學術版圖開始鬆動。由於不存在有效的第三方仲裁,兩性話語的進退、消長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不過,至少有一點很明確:隨着女生數量的持續增多,一場「性別革命」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古代女性在思辨、考據等領域近乎絕跡,僅僅在文藝領域偶爾閃過幾個倩影,就詩、文兩項而言,能文者又微乎其微。這當然要歸咎於男權社會剝奪了女性的求知權,使其才華得不到激發、培養和彰顯。而兩性存在心智、趣向上的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我們只能在文化「錯位」之後間接地加以認識了。
在高中文科班這樣的「小概率世界」裏,女同學在古典文學方面似乎表現出了高於男同學的悟性和熱情。事實上,把普及古典文學納入基礎教育,這本身就是「文化現代化工程」的一個環節。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今天的價值觀、審美觀篩選、拼搭成的,與歷史原生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悉心炮製的「精神食糧」,女性讀者仍不免「偏食」,比如她們不易維持對古文的興趣,於詩喜好王維、李商隱,於詞喜好柳永、李清照,於戲曲、小說喜好《牡丹亭》、《紅樓夢》,等等,且多訴諸感性和直覺,不求宏大的關懷,不務繁瑣的論證。把這樣的分歧推向極致,
男性主導的古典文化必將為新女性徹底解構,緊接着「性別革命」的必將是「文化革命」。
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第一次獲得了這樣的地位,具備了這樣的力量,足以對古典文化有所作為。女學者講《論語》,女導演拍《孔子》,女性已參與了對古代「聖賢」與「經典」的演繹。女性天然地親近破除依傍、鼓勵自由發揮的「後現代」文化闡釋。考慮到文化總是在重新闡釋中傳承的,我們何難接受:解構就是激活,誤會就是創新,迴避就是應對,有所失就是有所得?然而,兩性關係的難解既在於差異和分歧,更在於其微妙的一致性,例如男性往往以女性的口吻填詞,女性也大可認同男性倡導的「孝道」觀。特別是,現代性意義上的男、女趨同使女性對傳統男性話語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條件,而現代男性距離古代男性之遠或許超過了現代男、女兩性間的距離。性別模糊化與價值普世化已儼然相輔相成。如此說來,解構古典文化的率先就是男性,女性無非是在中性化的基礎上繼續這一解構。—「女性能像男性那樣理解杜詩嗎?」今天,在這樣提問前,應該意識到「杜詩還有多少男性讀者」的問題。男、女角色的中和驗證了古、今文化的斷裂。
現代化—及後現代化—不是人類的宿命和終點,而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我們承認自己從中受益,就必須承認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古典文化只能在現代文化中存活,就像父母的生命只能在子女身上延續一樣。男、女兩性誰也做不到獨立地擔當古典文化,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耐心的溝通、密切的合作。這是古、今變遷的一大關捩,也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新的使命。
內容連載
卷一
第一篇
緣起
詩與詞—詩歌韻律—情歌—吟誦—怦然心動—詩歌團體—古詩具理性傾向—《錦瑟》似現代詩—古詩「索隱」—柳如是—古詩、文消亡—古詩研究—詩會規劃—錢鍾書談藝—古代詩話與詩論—現代古詩寫作
老師:我曾組織過同學一起研討古代詩、文,至少對同學的興趣很熱心,但後來因為同學方面「無以為繼」,都只能不了了之。一來二去,我也就提不起勁兒了。教書時間久了,暮氣越來越重,加上與同學的年齡越差越大,何必勉為其難呢?已經打算放棄了。現在兩位走來問詩,在我等於舊話重提,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你們的想法。
采之:從小父母就讓我背詩,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
老師:我也有差不多的經歷:每背會五首詩,我媽給我買根冰棍兒吃。那是本甚麼詩選也記不得了,反正就先挑五言四句背,好像還背過《天安門詩鈔》。—你都喜歡哪些詩人的作品啊?
采之:像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淒淒慘慘戚戚」甚麼的。
老師:這不都是詞嗎?原來你還處於詩、詞不分的階段。我也讀詞,但和詩沒法比。詞的講究太多,以至於不管是讀、是寫,都有股扭扭捏捏的勁兒,我不喜歡。我們要一起討論的,是狹義的詩,詞只作參考,不作重點。—小印呢?
小印:過去有位師兄會寫古詩,還專門找大家講過幾次。
采之:小印她也寫詩,寫新詩。
老師:新詩我是敬而遠之。或者說,我不需要新詩,凡是想訴諸詩的東西都能在古詩裏解決。這當然不是「叫板」,各有所好吧。在古代,廣義上的詩就是韻文,包括賦、詞、曲、雜劇、傳奇,等等。喜歡讀詩,讀詩得趣,從根本上說,首先就是因為讀起來押韻而產生愉悅之情;再進一步,除韻腳以外,詩句本身也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通常說的「韻律」。我小學時候不只背過五言四句,也背過《木蘭辭》,詩雖說很淺顯,但也不是每一處都懂,主要就是一氣誦讀下來有種說不出的快感。你們有這樣的體驗嗎?
第一篇
緣起
詩與詞—詩歌韻律—情歌—吟誦—怦然心動—詩歌團體—古詩具理性傾向—《錦瑟》似現代詩—古詩「索隱」—柳如是—古詩、文消亡—古詩研究—詩會規劃—錢鍾書談藝—古代詩話與詩論—現代古詩寫作
老師:我曾組織過同學一起研討古代詩、文,至少對同學的興趣很熱心,但後來因為同學方面「無以為繼」,都只能不了了之。一來二去,我也就提不起勁兒了。教書時間久了,暮氣越來越重,加上與同學的年齡越差越大,何必勉為其難呢?已經打算放棄了。現在兩位走來問詩,在我等於舊話重提,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你們的想法。
采之:從小父母就讓我背詩,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
老師:我也有差不多的經歷:每背會五首詩,我媽給我買根冰棍兒吃。那是本甚麼詩選也記不得了,反正就先挑五言四句背,好像還背過《天安門詩鈔》。—你都喜歡哪些詩人的作品啊?
采之:像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淒淒慘慘戚戚」甚麼的。
老師:這不都是詞嗎?原來你還處於詩、詞不分的階段。我也讀詞,但和詩沒法比。詞的講究太多,以至於不管是讀、是寫,都有股扭扭捏捏的勁兒,我不喜歡。我們要一起討論的,是狹義的詩,詞只作參考,不作重點。—小印呢?
小印:過去有位師兄會寫古詩,還專門找大家講過幾次。
采之:小印她也寫詩,寫新詩。
老師:新詩我是敬而遠之。或者說,我不需要新詩,凡是想訴諸詩的東西都能在古詩裏解決。這當然不是「叫板」,各有所好吧。在古代,廣義上的詩就是韻文,包括賦、詞、曲、雜劇、傳奇,等等。喜歡讀詩,讀詩得趣,從根本上說,首先就是因為讀起來押韻而產生愉悅之情;再進一步,除韻腳以外,詩句本身也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通常說的「韻律」。我小學時候不只背過五言四句,也背過《木蘭辭》,詩雖說很淺顯,但也不是每一處都懂,主要就是一氣誦讀下來有種說不出的快感。你們有這樣的體驗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