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好優雅

老得好優雅
定價:330
NT $ 89 ~ 270
  • 作者:瓊‧齊諦斯特
  • 原文作者:Joan Chittister
  • 譯者:唐勤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4-03-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204293
  • ISBN13:9789863204299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活到老年,是福分,是長壽,是智慧,是風範。
  老年,有許多尚待我們去開發的神祕與新鮮,去了解的豐富與奧祕。
  當我們有幸活到老,就讓我們一起學到老,透過這本書,一起來學習──
  人在最後一個成長階段,要如何轉型,活出生命的優雅巔峰。

  要在晚年把生活過得興奮有意思,有個絆腳石──我們太相信自己正在失去一樣東西,以至於沒有察覺正在得到的東西。
  孔子說七十歲,才是他能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
  老年,有著累積一生豐富的記憶、經驗與智慧,不僅能對過去的歲月有嶄新完整的看待,還有人生七十才開始的全新挑戰。
  了解老年,能讓我們活得更加精湛、豐樂與優雅,能點化我們自己,還能照亮我們身邊的人。
  這本書是寫給瀕臨老年的人,是寫給關心父母的人,是寫給那些想要反思老化歷程在自己身上逐漸顯露的人,同時,也是寫給不覺得自己老的人。

  瓊‧齊諦斯特生動深刻的書寫,從許多角度來看隨著年齡而浮現的核心議題,是關於老年的經典之作,帶領我們重新領會人生這個最特殊的階段,明白這段歲月是達成終極成就的歲月,是使全新的生命再次成形的歲月。這段歲月賜予我們的,不僅是活著而已,而是活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圓滿優雅。

名人推薦

  《老得好優雅》是一本令人驚異的智慧手笈。─倫納(Michael Lerner),《復元》(Tikkun)雜誌總編輯。
  瓊‧齊諦斯特發出先知的聲音,正是當前的困頓時代所亟需。─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有《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
  關於衰老,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葛理立(Andrew Greeley),著有《偉大的成就》(The Great Mystery)。
  這一代最偉大的精神導師之一。─庫希納(Lawrence Kushner),著有《一個愛的故事》(Kabbalah : A Love Story)。
  這本書充滿智慧──唯有曾經好好活過的生命、曾經認真修過靈性方可產生的一種智慧。此書必將成為經典。─麥克卜仁(Richard Mcbrien),著有《諸聖傳》(Lives of the Saints)。
  在以青春為榮,以老年為恥的這個世界裡,瓊‧齊諦斯特關於衰老的一字一句都是珍貴的禮物。─那司爾(Seyyed Hossein Nasr),著有《真理花園》(The Garden of Truth)。
  這本書既顯示了衰老的喜悅,也顯示了衰老的挑戰,並且鼓勵我們去發現年老歲月帶來的深刻精神意義。─普列金(Helen Prejean),著有《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
  或許必須自己身處下半生,才能充分明白瓊‧齊諦斯特說得多麼真切、多麼有幫助。我們活在一個上半生的文化裡面,因此這樣的智慧尤其必要、尤其難得。─羅爾(Richard Rohr),著有《皆有所屬》(Everything Belong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瓊‧齊諦斯特Joan Chittister


  住在美國賓州,是國際知名的作者和演講者,兼任Benetvision中心常務理事。她是聯合國所支持的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的共同主席。

  她寫這本書時只有七十歲,為了取信於大家,她要保留九十歲時的修訂權。

譯者簡介

唐勤


  筆名。台大外文系畢業,清華大學語言學碩士,柏克萊加大語言學研究所肄業。為天下文化譯過多本書籍。
 

目錄

這本書一共有四十二篇短文,除了 〈卷首語:生命的目的〉及〈卷尾語:薄暮時分〉之外,包含了以下主題:

遺憾   意義  恐懼  年齡歧視  喜悅
權威   質變  新   成就    可能性
調適   圓滿  神祕  關係    講故事
放下   學習  宗教  自由    成功
時間   智慧  悲傷  夢     限制  
獨處   生產力 記憶  未來    不老
即刻   懷舊  靈性  寂寞    原諒
伸出援手 當下  體悟  信念    遺贈
 

自序

七十歲的瓊‧齊諦斯特
生命的目的


  凱瑞郡(County Kerry)的一月早晨。 我的下方,島岸巉崖外的大西洋,白色的浪頭和洶湧的排濤衝擊岩岸的細碎石嶼,水沫掀騰。前兩個晚上的暴風雨淋透了這座愛爾蘭石頭小屋緊依的丘陵,幾個小時後,禿枝上水珠仍然不斷滑落,使窗外的小溪狂野地流下山坡,沖進下方的山谷。這是凱瑞郡一個平常的冬日。

  雖然,對某些人來說並不平常。兩天來咆哮撼地的狂風中,一艘拖網漁船和五個愛爾蘭漁夫據報在海上失蹤。今天早上,漁夫正式宣告死亡,風浪還太大,無法搜尋屍體。

  那些人是誰,年紀多大,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一件事:生命跟時間都是幽靈。它們屬於我們,同時又不屬於我們。有人像遭逢當季暴風雨的漁夫一樣,意外地離開了。絕大多數人,如你如我,卻一步一步地走過生命,一方面很肯定,自己永遠不會停步,另一方面又很明白,要不了多久一切都會結束。

  在這樣的時刻,安靜而心頭雪亮,我們有必要自問:老化、變老、老了、成為社會尊重的長者,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緊抓著生命不放,並不因為上年紀而鬆手,這點很重要。可是,生命不只是呼吸。生命是變得比自己更大,成為自己能成為的一切。不管做什麼,不管年齡多高,不管社經地位落在哪個層級。

  這本書是寫給瀕臨「老年」的人,剛收到退休人協會寄來的第一封郵件的那些人,他們明知自己年輕而健康,十分訝異怎麼會收到那封郵件。

  不過,這本書同樣是寫給那些關心父母的人,他們關心父母可能會碰到的上年紀的問題。也是寫給那些想要反思老化歷程在自己身上逐漸顯露的人。

  最後,這本書是寫給不「覺得」自己老的人,不論實際年齡是多少,有一天他們呆住了,發現自己究竟沒能逃脫老。這些人已經老得超過了自己想像中可能會活到的年紀。如今四周的小毛頭稱他們為「資深者」或「前輩」或「上一輩的」,甚至「老人」,儘管在同輩之間,他們不覺得自己跟一年前有絲毫不同。當然,除了年紀的明顯跡象不算之外。而到頭來,後者決定了一切。

  沒有錯,他們老了,而且一天天變得更老。至少在日曆上看來如此。不過他們心裡明白,自己正從生命的一點走向另一點,就算緊緊抓著這一端不肯鬆手,也沒法阻擋自己滑向另一端。而他們不曉得這件事該怎麼看。這輩子所知道的一切好事、一切成就,就此告終嗎?該向大限低頭,接受老來的疲憊困頓嗎?或者,這不過是開啓全新的生命的一個起點?自己只是暫時迷失了目的?還是,生命的目的要到現在才浮現?既然我們當中不少人走下工作崗位後的歲月,很可能不會少於堅守崗位的時光,那麼當然該想想這些歲月藴含著什麼,要求什麼,會提供什麼。不過,關鍵是到時候我們知不知道要去找的是什麼。

  這本書最大的問題搞不好是由我來寫還太年輕。畢竟,我只有七十歲。為了取信於大家,我在此申明,我要保留九十歲時的修訂權。

  然而此刻我要寫的是,面對沒有未來事業藍圖的人生,是什麼感覺。

  我要寫的是,這輩子一直跟我一起生活的長輩給我的觀察,他們晚年的歲月充滿生命力,儘管年齡早就超過多數人認為「有生產力」的階段。

  我要寫的是,人類在最後一個成長階段如何轉型、怎麼活出生命的巔峰。

  老年學家說,我們的社會有三個「老年」階段。老青年期,從六十五到七十四歲;老壯年期,七十五到八十四歲;以及老老年期,八十五歲以上。三個階段具有若干共同點,而每一階段又各有特殊議題。

  高齡期跟人生初期(出生到二十一歲)不同,向來沒什麼人著墨。事實上,老年學做為一門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層面來研究老化的科學,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展開。在那以前,任何關於年紀的研究都集中在延長青春或逆轉老化的效應。然而,老年學至今仍然缺少精神層面的體察,而老年期卻是人生中有足夠資源對生命的本質和意義予以長期評估的唯一階段。

  我要寫的生命,超乎生理的層面,向心靈的成長延伸。其實,隨著生命的生理層面削弱,通常心靈層面會增進。但是,我不會寫隨年紀而出現的生理變化,儘管後者並非小事,衝擊也大。我要寫的是,應付這些挑戰的心理和精神姿態,才能真正決定我們從前一個階段成長到下一個階段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我不會寫死亡本身。死亡和年紀不是同義詞。死亡能隨時降臨。年紀則只有真正有福的人能有。我要寫的當然還包括,怎麼樣才可以稱為自覺地、清晰地認識我們正在向大限逼近。

  我要寫你,寫我,寫這段時光對我們的過往歲月與將來時光有什麼意義。未來的日子長得很。

  唯有了解歲月是禮物而非負擔的人,才能得到這份禮物。身處晚年的人,並非人人了解或歡迎這份禮物。這本書寫的是,擁抱這段幸運辰光並克服其沈重負擔的大業。這正是晚年的心靈任務。

  這段生命很特殊──可能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段。不過,伴隨而來的是整個一輩子的恐懼和希望。想好好過這段歲月,需要抬頭挺胸、生氣勃勃地正視每一個恐懼和希望。生命不在年紀,不在我們能巴結上多少年的壽命。生命在於年紀增長,在於活出每一段人生階段所特有的價值。像佛斯特(E. M. Forster)寫的:「我們必須願意鬆手放開我們的計畫人生,才能進入正等著歡迎我們的人生。」

  是時候了,我們應該放下青春永駐之夢,放下對於變老的恐懼,去發現好好地老下去所藴涵的美。我們應該了解生命的最後階段並不是「非生命」;而是生命的「新」階段。上了年紀的歲月,本當是很好的歲月:活動力不低,頭腦靈光,經驗豐富,充滿好奇,對社會有意義,精神上有價值。

  可是,老得好這件事最重要的一環,或許在於體察到老是有目的的。不管生命狀態的優劣、社會資源的多寡,年老有它的道理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自有用意,用意有不同而無高低。法國道德家朱貝爾(Joubert)說:「一個有用的生命進入黃昏期,會自備燈火。」老年照亮的,不只是我們自己(儘管這點可能十分重要),也包括周圍的人。我們的任務是實現它。其實,這個末尾階段是生命中最好、最重要的階段之一。怎麼說呢?

  我們當中有誰不曾聽過這句話,一遍又一遍被重複:「人只有一條命。」這話意味著,生命是一條不中斷、不出錯的直線;昨日所為、今日所做,都不能重來。一輩子抱著這種想法,有致命的危險。未來被塑進水泥,成功與失敗凍成了永恆,明日有如遭到電線短路,永遠無法修復。假使每一步都決定了下一步,那麼永遠沒有新鮮事,沒有改變。有的只是生物時間──命中註定、無從掙脫、永無終結的日復一日。現在決定了未來。

  但是,我的經驗並不是這樣子的。剛好相反,我的生命完全是一連串新的開始。

  现在我年過七十,我明白了自己為什麼對於「生命是昨日的延續」這個觀念,從不怎麼在意。事實上,這個想法使我非常不舒服。感覺上是大人一邊責備小孩一邊堅持自己並不是在罵人──孩子馬上覺察挨罵了,一如獵犬聞到鳥蹤。 「生命是昨日的延續」的意思是,一個人不管在哪個特定情況下做了什麼選擇,結果若非從此得救,就是萬劫不復。彷彿「生命」是個不能分割的單調乏味的時間點,每一個現有的段落已經預定了未來的段落。

  我現在認為,人只有一條命的說法不能成立。事情的真相是:一條命只是串起來的許多段生命,每段生命各有自己的任務、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錯誤、自己的罪過、自己的榮耀、自己那種深沈陰濕的絕望、自己的種種機遇,這一切都是為了引導我們走向同一個目的──幸福與自我完成。

  生命是許多小碎片鑲嵌起來的圖案,每一片都是自足的存在,每一片都是躍向其他部分的墊腳石。

  此刻,對我而言最明顯的是,不論這些單獨的生命是怎麼構成一個連續整體的,它們都是分離的單元。它們每一段都分別存在,都獨一無二,都以自己那部分組合起生命的全部。每一段都在更新我們。每一段都有目的。

  最初,你掌握到「活著」的基本內容。學會走路、講話、喝東西不灑出來、不尖叫、不跺腳說「不要」──儘管你心裡想做想得要命。

  然後在下一階段,你學會上學、交朋友。或者,你學到了自己不會交朋友、自己有個什麼地方是別人不喜歡的。因此,到頭來你可能進不了那個核心分子的交遊圈。好在,你利用自己內在某種不朽的實心材料,塑造了一個更穩固的自尊,下定決心不管人家怎麼說,你都是好的。你開始發現自己裡面的那個「你」。

  終於,你長大了。他們宣布你是成人。而且有意思得很,你真的覺得自己成人了。

  所以,你在某方面有了點能力,或許是得到哪家機構的認證,或許是生活中自學有成。你當了推銷員或經理、小飯館的大廚或皮膚科的醫師、救火員或老師、牙醫助理或焊工。你有了工作、專業、技術,能靠它立足世界的一個角落,刻下自己存在的記號。你碰上一個生活價值觀跟你相配的人,找到了能一起打拚實現生活理想的夥伴,成了家安定下來,兩人共同為將來的長遠日子打算。或者,你選擇獨身,到處移居,探訪世界,全心投入工作,或從事神職。不論你是哪一種情況,假如幸運的話,你有個目標。

  可是,這個階段學到的人生道理,往往遺落在追求目標的忙亂之中。你為了覓職,為了保住職位而奔忙。你找到工作,辭掉工作,失去工作。你為了買房子,為了拿學位,為了建立這個社會認為的一輩子的生活保障而累得半死。

  直到有天出乎意料地,時間開始不留情地現身。現在離付清房屋貸款只剩幾年。現在離做好退休計畫只剩幾年。你碰上一連串的企業瘦身、公司關門,或者對某些人而言,則是越過一連串的晉升、紅利和專業成就的里程碑。

  然後,跟一開始一樣簡單,一切都結束了。有了第一張年金支票,或公車老人票。有了退休──退休的解脫感,對不少人來說,很可能迅速轉變為強制的無用感。

  有那麼一堵灰溜溜的高牆,叫做「晚年」。

  學術界人士會寫文章,探討晚年的心理狀態和生理變化。可是,我們從一個人生階段成長到另一個階段時,我們只知道,變老就是變老。

  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變老,我們既變得更蠢,也變得更有智慧。」法國作家拉侯希夫寇(La Rochefoucauld)說。

  那到底是哪一種?這些多出來的歲月,不屬於組織,也脫離了企業機構,到底目的是什麼?是漸漸死亡嗎?難道就是在等死嗎?假使如此,那麼面對晚年,我們怎麼可能有任何喜悅、尊嚴可言?

  我只能說我相信自己身邊所見的人和事。九十七歲的瑪格麗特,從前是裁縫高手,現在還在找事情做。 她說,「我還在做生意。」她一直到處找機會替朋友新買的長褲收邊,或是縫新窗簾。她跟身旁所有的人都說話,有時候有些人不再上門,她會去找他們。她閱讀、聽音樂。她跟老學生保持聯絡。她聽雷射唱碟錄音演講。她活著。她煥發出某種東西,能使時間變得神聖,變得有創造力,而非死水一灘。她讓我看見了我還看不到的自己生命的那個部分。她告訴了我,生命不是用年齡來測量的。

  生命的每一個時期都有目的。生命的晚期給了我時間去同化其他時期。瑪格麗特的榜樣告訴我,這個時期的任務不光是堅忍地坐以待斃。而是在自己尚未經歷過的面向去活出人生。

  ◎這本書探討老化過程的很多層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戰、困難和驚喜、問題和潛力、痛苦和喜悅。這本書探討被拒絕的感受,後者來自於覺得跟其他生命失去了聯繫。書中檢視行動與存在的區別,主張兩者都是生命的重要層面,兩者在生命的質地中都不可或缺,本來都是我們對社會的貢獻,重要性不分軒輊。書中探討自外於周圍變化的孤立傾向。這本書還觀察,當原有的人際關係結束、流動、轉化、消失,或出現新人、新挑戰時,會發生什麼事情。書中談到明日的可畏,永恆的神祕。也談到怎麼面對那一切。隨著年紀而來的生命議題包羅萬象,引導我們通往生命淋漓盡致的發揮,全面地更新我們。

  這本書不是讓人一口氣讀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後順序來讀。就像老年歲月,它要人讀得慢一點,自省地讀,更認真地讀。一次讀一個題目。要反反覆覆地讀,就算不為別的好了,只為了聽聽生命的脈動,如何從前一個議題、前一個十年,走向下一個議題、下一個十年。

  這個階段是集大成的巔峰歲月,重新創造生命的歲月。不過,這段歲月給我們的禮物,不僅僅是活著的一口氣,而是活得比人生任何階段都更蓬勃的生氣。
 

內容連載

質變

美國作家樂舒兒(Meridel Le Sueur)寫道:「我煥發歲月的丰采。」她這句話讓我們頓了一下,使我們思考,喚我們去擔任裁判。

真相是,老人常有兩類──酸苦的和寧靜的。酸苦的人很氣這個世界,因為自己不再是世界的運轉者、控制者、擁有者、年輕者。他們要世上所有人去求他們、憐憫他們、聽命於他們、追著他們的一顰一笑不放。

寧靜的人則終日在經緯縱橫的臉龐上掛著柔和的微笑──一個受到全世界歡迎的符號──代表了風度翩翩進入晚年的真義。他們要求我們不斷成長,隨著年華老去而更加活出自我。當活到九六歲的樂舒兒寫道「我煥發歲月的丰采」,她寫的就是這種人。丰采。不是油彩。不是面具。丰采!這些男女的眼界更寬,聽別人說話更有經驗,自己說起話來腦筋更明白。他們是擁有心靈的人。

時尚雜誌、瘦身雜誌對於當今七十歲的人該是什麼樣子,有明確的看法。「七十歲」意味著運動器械和國際標準舞課程。今天七十歲的人會散步、打保齡球、游泳、騎車。他們釣魚、打高爾夫、參加合唱團、玩牌。他們瘦削,充滿生命,頭腦清楚,身體健康。他們散發活力和熱情。他們去大家都想去的地方,見大家都想見的人,做大家都想做的事,事事幹得有勁,格調又高。他們抗拒已經累積的歲數,一路高唱凱歌進入燦爛的黃昏。

是沒錯,有不少人至少在某個程度上做到了這樣。在我們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代人像富裕的西方人一樣活得這麼久或這麼好。生命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一副永遠不會結束的樣子。

同時,另有一個身體的現實正在演變。要是不戴眼鏡看電話簿,我們得瞇起眼睛,所以我們在藥局買老花眼鏡。我們把電視的旋鈕轉得比向來的音量都大聲。我們發現自己開始注意染髮的廣告。還有,雖然每天都會走一點路,但是跟幾年前相比,我們不再走得那麼遠──而且走得絕對沒那麼快。

生命中已經出現了不招即來的決定性變化。現在回不了頭了──我們很明白。當然,我們默不吭聲。我們緊緊地把它揣在懷裡,好像抱著一個灰暗的大祕密。可是,我們心中很明白。在內裡深處,我們明白現在有個什麼不一樣的事情正在發生。我們已經遭到質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7
    $89
  2. 二手書
    39
    $130
  3. 新書
    79
    $261
  4. 新書
    82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