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產士三部曲

助產士三部曲
定價:1020
NT $ 806
 

內容簡介

  BBC影集《呼叫助產士》自2012年開播以來,第一季與第二季的每集收視在英國皆創下千萬人次紀錄,打敗《唐頓莊園》、《新世紀福爾摩斯》等當紅影集,並屢獲歐洲獎(Prix Europa)、英國學院電視獎(British Academy Television Awards)、皇家電視學會獎(Royal Television Society)、電視選擇獎(TV Choice Awards)、國家電視獎(National Television Awards)……等大獎肯定。

  此熱播影集乃根據珍妮佛.沃斯女士所寫之回憶錄「助產士三部曲」改編,作者以生動精采的文筆,寫出其一九五○年代在倫敦東區從事助產士工作的所見所聞,忠實呈現二戰後英國市井小民的生活風貌。

  一部曲《呼叫助產士》集結多位女性令人動容抑或心碎的故事,重現助產士的工作實況與當時女性所面臨的種種人生難題。

  二部曲《濟貧院的陰影》道出濟貧院的人們雖然經歷了難以想像的磨難,卻仍展現出動人的勇氣與堅韌。

  三部曲《再見,倫敦東區》以生活在諾納托斯之家的修女與護士為題,寫出這群女性各自的人生依歸,為此系列畫下句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珍妮佛.沃斯Jennifer Worth


  曾於英國霍丁皇家巴克希爾醫院接受專業護士訓練,後移居倫敦接受助產士培訓,結業後調派至懷特查佩爾的皇家倫敦醫院擔任病房護士,也曾調至伊斯頓的伊麗莎白.加勒特.安德森醫院工作。

  1973年辭去護理職後專心研習音樂,翌年榮獲倫敦音樂學院音樂教師執照,曾至英國和歐洲各地巡迴演出。

  退休後才開始動筆寫作,雖然14歲即輟學,從未受過高等教育,卻以真實生動的文筆,刻畫出過去身為護理人員時所目睹五○年代英國倫敦人民生活景象。

  令人惋惜的是,作者已於2011年與世長辭,無緣得見據其回憶錄改編之同名BBC電視劇。

  著有:
  助產士三部曲之一:《呼叫助產士》(Call the Midwife, 2002)
  助產士三部曲之二:《濟貧院的陰影》(Shadows of the Workhouse, 2005)
  助產士三部曲之三:《再見,倫 敦東區》(Farewell to East End, 2005)

譯者簡介

楊士堤


  淡江日文系畢,自由譯者。譯有《呼叫助產士》、《再見,東區》、《他們都說我殺人》、《阿川流傾聽對話術》。[email protected]

方淑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從事翻譯工作十餘年,譯有《你出生那天,就是我的父親節》(商周)、《大藍海洋》、《星星男的天文大夢》、《去你的癌症》、《我的法國城堡夢》、《便便學問大》、《一生必遊的500經典路線》、《美麗的謊言》以及《奇幻之屋》系列六部曲等書。

 

目錄

一部曲:《呼叫助產士》
序言
序曲
呼叫助產士
諾納托斯之家
晨間拜訪
查米
莫莉
自行車
產前檢查
佝僂病
妊娠毒血症
弗雷德
耶誕寶寶
胎位不正的分娩
吉米
藍和康奇塔.華倫
莫尼卡.瓊修女
瑪麗
扎基爾
電纜街
站街人生
逃命
伊凡潔莉娜修女
詹金斯太太
蘿西
濟貧院
豬價崩盤
混血兒之一
混血兒之二
混血兒之三
午餐聚會
濃霧
機動小組
早產兒
老年人
起點

二部曲:《濟貧院的陰影》
第一部:濟貧院兒童
諾納托斯之家
濟貧院的興起

伊安.艾絲特.史馬萊爵士
難忘的一天
法蘭克
比林斯蓋特魚市場
魚販夥計
佩姬
至死方離
溫柔之人必承受地土

第二部:莫妮卡.瓊修女出庭記
莫妮卡.瓊修女
磷毒性頜疽症
大富翁
安妮阿姨
休閒時間
開庭

第三部:老兵
喬瑟夫.柯列特先生
小喬
募兵中士
軍旅生涯
南非: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二年
法國: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
倫敦: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
濟貧院的陰影
輓歌
尾聲

三部曲:《再見,東區》
青春易逝
三個男人走進一間餐廰
相信水手
辛西亞
失蹤的嬰兒
煤灰
南希
梅根和梅芙
母親梅芙
人行道上的聖母瑪莉亞
打架
士官長
肺結核
酒吧老闆
酒吧女老闆
天使
太多子女
密醫
非法墮胎
人生比小說還離奇
船長的女兒
嫁不出去的女人
婚禮
計程車
告別
再見,東區

 

推薦序

呼叫人生/彭蕙仙


  對現代人來說,「助產士」已成了一個很罕見的職業,除了在偏遠地區,少之又少的婦女在生產時會請助產士幫忙,而會到醫院進行產檢、醫療諮詢等各種產前準備與生產。根據學者研究,從日據時期到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大部分的接生工作都是由助產士所完成;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後,目前台灣僅有二十一名開業助產士與健保局簽約。

  與助產士這個行業同時走入歷史的,是人們對城市風貌變遷的記憶,與那種一同迎接生命的親密關係的趨於淡漠。本書是作者珍妮佛.沃斯的回憶錄。她年輕時曾進入以助產、濟貧為主要服務工作的修女分支機構,並從這裡展開了她最初的助產生涯,也為自己的人生、甚至可以說為時代留下了動人的紀錄。

  故事發生在一九五○年代初的倫敦東區,大多數地方是戰後的廢墟和貧民窟。倫敦在舉辦二○一二年的奧運會之前,曾特地就東區進行了大量的都市更新,改變這裡長期的凌亂面貌;經過這樣的一番「大整容」,人們大概更難想像個半多世紀之前,這裡曾經的破敗、髒亂。在那個一個家庭生八個、十個孩子是常態,排屋只有共公廁所,沒有人有汽車,電話極為稀有的年代,透過修女們和助產士們的細心、耐心以及專業訓練,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嬰兒順利出生。

  每個嬰兒的出生都透露出上帝對人尚未放棄、人對上帝仍然存有信心的訊息。而每個嬰兒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女人、甚至一個家族的故事。身為助產士的沃斯必須經常性地為孕婦進行產檢,最後幫忙接生,因而有機會進入到每個家庭,她因而看盡人間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愛恨交織、生離死別。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在受期待的心情下出生,也並不是每個即將做媽媽的產婦都以歡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許多矛盾、尷尬,傷痛甚至是悲慘的故事,在沃斯真誠、平靜、溫柔的筆觸下,依然能夠發出人性某種面向的光芒,以及希望。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不為人知的神祕故事,透過新生嬰兒,有時是把故事帶往正面的方向發展,有時卻是更赤裸裸地掀開了家族裡那最不堪的一面。沃斯最難能可貴的是,她明瞭自己的責任,但也知道自己的分際,她是一位助產士,並非修女,當然更不是上帝。當她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將介入的力道緩和下來時,她的專業生涯才能持續,如此,家庭成員才能理解自己的問題與責任;這就像產婦在生產的過程中,必須靠自己用力才能讓孩子順利出生一樣。

  但畢竟助產士是每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眼所見之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助產入的眼神決定了一個初生嬰兒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而沃斯這位助產士的眼光,不只注視每個初生兒,也帶領讀者觀看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的倫敦東區,讓讀者看見碼頭工人的辛苦與貧民生活的艱難;還有,比《修女也瘋狂》還有看頭的修女大姊大。書中故事有時令人捧腹,有時也讓人陷入感傷。

  《聖經》裡記錄了許多君王將相、重要使徒、信仰領袖的故事;大致來說,很多人可能會以為能在《聖經》這部超級經典裡留下名字的,必定是大人物,但《聖經》在舊約〈出埃及記〉第一章,就記錄了兩位收生婆(助產士)的名字:施弗拉與普阿。因為這兩位助產士雖是社會的小人物,卻改變了以色列一整個族群的命運。

  當年的珍妮佛.沃斯或許也沒有想到她身為助產士的這個工作,竟得以改變那麼多人、那麼多的家庭,以至於五十多年後,透過她的回憶錄和BBC根據這部回憶錄拍攝的影集,在全球各地持續散發芬芳,為我們捎來人性仍存有盼望的消息;珍妮佛.沃斯為我們呼叫人生。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導讀

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黃于玲


  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都會推出令人期待的優質影集,但是只有少數可以順利跨越國界,成為其他國家觀眾也引領期盼的節目。根據珍妮佛.沃斯的《助產士三部曲》編劇的《呼叫助產士》影集,便是這樣的佳作。

  這部BBC自評為該公司二○○一年來最成功的影集,自二○一二年一月開播第一季後,每個週日晚上吸引超過一千萬名英國民眾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也榮獲二○一三年英國電視精選獎、國家電視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視獎等大獎。這部影集更紅過大西洋,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後,獲得《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的好評,觀眾的回應也都很正面與熱烈。二○一三年五月PBS播放第二季最終回次日,電視娛樂新聞「今夜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專文盛讚《呼叫助產士》是當時正在美國播放的BBC影集中最好的一部,勝過《唐頓莊園》與《新世紀福爾摩斯》。瑞典、挪威、冰島、芬蘭、西班牙、希臘、澳洲、紐西蘭的電視台也紛紛和BBC簽約取得播映權,台灣的公共電視也於二○一三年年初播放第一季影集。

  相較於近年不少以醫師為主角、醫院為背景的重口味、戲劇張力強的美國電視影集,例如《急診室春天》、《實習醫師》、《怪醫豪斯》,《呼叫助產士》這部以一向低調的醫護照顧者助產士為主角的影集,何以會在英美如此受歡迎?從報紙影評、觀眾在影集官方網頁上的留言,以及個人的觀賞經驗,至少可以歸納出三個理由。

  第一是故事內容的豐富度與寫實風格。這部影集的腳本,即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精采、有狄更斯風格的二十世紀英國社會史與小人物生命傳記穿插的縮影。當中記錄了工人階層的家庭生活、社區裡的互動;貧民窟裡隨處可見的疾病與貧困;所謂的現代避孕科技(特別是避孕丸)普遍使用前,女性面對頻繁的懷孕與無止境的育兒、家務;以及教會協助底層生活者時的努力與限制。

  面對二次戰後倫敦碼頭工人社區困苦的時代背景,《呼叫助產士》說故事的方式真切而不矯情。透過片中主角助產士Jenny Lee的第一人稱旁白,誠實地述說來自英國中上階級的年輕助產士們對於社會底層生活的無知與錯愕。近距離直視這些在貧窮與髒亂中掙扎的人們,助產士們一開始覺得勉強。但是教會的信念與和社區民眾相處的經驗,特別是來自於工人階級家庭的信任與尊重,讓這些助產士逐漸學會謙卑、體會到這是一份意義非凡的工作。她們選擇接受與協助,而非評價她們服務的對象。

  第二個引起觀眾熱烈迴響的是助產士這個特別的醫療專業。在影集中,修女和助產士擔任整個社區的生產照顧工作,包括孕婦家訪、社區診所的產前檢查和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接生工作;只有在特殊案例或緊急情況時,才會請醫師支援或是將產婦送到醫院。值得點出的是,片中呈現了透過個案負責制(caseload midwifery)---即每位婦女從產前照護、協助分娩、產後探視,都是由同一位助產士負責---助產士、教會修女得以與被照護婦女建立一份屬於女性的、特殊的親密感和信任關係。正是這樣特別的醫病關係,使這部以女性人物、女性情誼為主軸的影集,成為動人的劇情片。

  這樣細膩忠實的呈現以產婦為主體、也依照產婦身體狀況主導的生產過程,非常具有女性主義自我賦權的精神。影集官方網頁與臉書粉絲頁面上有許多觀眾回憶自己或母親當年生產時就是找助產士協助,多數都肯定那是非常特別、親密的生產經驗。不少在一九五○年代執業的助產士或護士也熱情地分享當年執業時的照片,跟著影集進行了一趟難得的時光憶舊之旅。

  第三個受歡迎的理由是這部影集在製作上的細膩與專業。當年因為她的文章而催生出沃斯女士助產士三部曲的助產系講師泰芮.柯茨(Terri Coates),成為這部影集的專業顧問,協助製作團隊在劇中如實地回復當年助產士執業相關的設備、技術、流程等細節,甚至到街景的安排、民宅內部的擺設,都顯示了製作團隊對於該片歷史背景細節的認真求證。柯茨的助產學院學生也在接生的場景中擔任替身演員,特別是協助一些接生過程中手部動作的拍攝。

  除此之外,《呼叫助產士》作為一部受歡迎的影集,裡面當然也有款款愛情、有宗教情懷、有超越禁忌的愛、有英式幽默、有尋找自我等等淡而有味、動人心弦的情節。BBC在第二季創下更高收視率後宣布,將於二○一四年推出第三季。有記者問道影集編劇海蒂.湯馬斯(Heidi Thomas)是否會有創作劇本的壓力,她說一點也不會,因為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有太多故事可以讓她發揮。

  的確,筆者雖然在看完兩季影集後才開始閱讀三部曲,卻絲毫不會感到不耐,反而深深為原著更豐富的內容與親切的寫作風格所吸引。這部打動人心的回憶錄,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本文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806
  2. 新書
    79
    $806
  3. 新書
    79
    $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