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啟蒙者

世界的啟蒙者
定價:500
NT $ 375 ~ 450
  • 作者:蔡曉濱
  • 出版社:獨立作家
  • 出版日期:2013-11-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994616
  • ISBN13:9789868994614
  • 裝訂:平裝 / 43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他們彷彿是東方天際線上那顆明星,
  看到它,那就是意味著,
  黑夜即將過去,
  天,就要亮了!

  十四位思想啟蒙者:熊彼特、哈耶克、韋伯、傑弗遜、普希金、帕斯捷爾納克、林肯、愛因斯坦……等等,他們當中有作家、藝術家、詩人、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平民百姓、達官貴人,甚至顯赫為美國總統。

  他們的思想與作為推動著歷史前進,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的發展,解放了人類的枷鎖。在悠長的歷史上,他們是不可撼動的啟蒙之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曉濱


  1955年生,媒體從業者,著有《幽暗的航行》、《美國報人》、《中國報人》、《大變局中的轉捩點》等。

 

目錄

代序 敬畏那些啟蒙之星
華盛頓的戰爭
傑弗遜的民主
普希金的憂傷
托克維爾的平等
林肯的悲憫
赫爾岑的往事
福澤諭吉的智慧
威爾遜的風範
韋伯的社會
愛因斯坦的世界
熊彼特的創新
帕斯捷爾納克的懺悔
哈耶克的救贖
伯林的情感
 

 

代序

敬畏那些啟蒙之星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十四篇文字,如果要準確歸類的話,應該叫作隨筆,或曰人物隨筆。隨筆,在法國作家蒙田那兒達到日臻完美的境地。蒙田是一個怪人。年紀輕輕便棄官就書,一頭鑽進了父親遺留給他的中世紀的古堡之中,寄情於山水,暢遊於書海,把他對歷史、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融進了他的隨筆之中。《羅馬‧死亡‧愛》是蒙田多冊隨筆中的一集。在這裏,有蒙田對凱薩的征伐、窮兵黷武的精細斷想,對貴族世界暴殄天物的極度厭惡,以及對生與死的獨特解釋。蒙田的隨筆寫得日益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他甚至對他那幫酒肉朋友、貴族兄弟們說:「今後,你們的壽誕、婚典、狩獵、慶儀、聚會、生男育女……等等,我沒有什麼禮物可以相送了,只有寫上幾篇文字優美、寓意深邃的隨筆以示慶賀。」這蒙田倒也實在得可愛。光顧著展示他的美文佳作了,可就不怕這些經典文字明珠暗投。

  隨筆能夠強烈地反映作者的主觀意願。看似不經意間的謀篇佈局,貌似隨手拈來的信史野稗,其實都是作者的刻意為之。應當說,在某種意義上講,隨筆是寫出來的,更是讀出來的。「飽讀」是隨筆寫作的前提。散文大家余秋雨的隨筆蔚為大觀,少則一兩萬字,多則三四萬字。余秋雨自己卻說,他是在每每讀了兩三百萬,乃至四五百萬字的海量史籍之後,才能百里選一地凝煉成一篇歷史隨筆。

  「飽讀」是所有學問的基石。有論者指出,讀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你能知道這是遍閱隋唐史料、反覆考證的結果;讀黃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發現這是仔細翻閱《明實錄》後的一份厚重心得。

  話題由此轉到了讀書。

  儘管當下的社會物慾橫流,道德沉淪;儘管忙於討生計的現代人步履匆匆,心浮氣躁。在中國,總有那麼一些真正的讀書之人,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埋首於書卷,靜心於書齋,用他們真情而真實的文字,為國家和民族的編年史連綴著不可中斷的篇章。作家、藝術家、思想家、媒體業者,一句話,廣義上的文人學者,他們也許不能改變時代,但是,他們可以記錄時代,見證時代。

  讀書人的特立獨行,便與整個人類的文明史相伴相生。

  讀書人將「讀書」賦予了生命般的高貴定義。他們說,讀書是一種生活目標;他們說,讀書是一種價值追求;他們還說,讀書是一種生存狀態。

  汪道涵老先生一生愛書讀書,買書藏書,書是他須臾不可離的生命元素之一。老先生對讀書的感悟只有簡潔的五個字―讀書即生活。

  那一年,在飛往美國的越洋航班上,我除了吃飯和小睡了一會兒外,便是手捧書本,靜心默讀,自以為好不勤奮。太太悄悄對我說:「你不及咱們右後側的那位美國白髮老太太,她幾乎是書不釋卷,目不轉睛,磚頭似的一本大部頭,已經被她讀得差不多了。」大海邊,沙灘上,抑或綠草茵茵的街心花園,白雪皚皚的樓前條櫈;或者說,無論是轟響的飛機中還是隆隆的地鐵裏,總有愛書人靜心讀書的優美身影。你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愛書人當中,鮮有我們的黃皮膚同胞。

  周國平曾說:「只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嚐到了與書中優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麼大的損失。」

  正是在持續的閱讀當中,我與這十四位了不起的人物邂逅於書籍的林間小道。他們不是同一類人物,他們當中有作家、藝術家、詩人、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有平民百姓,有達官貴人,甚至顯赫為美國總統……不,所有的這一切都不重要。唯一能夠吸引我的,是他們的啟蒙者身分。他們彷彿是東方天際線上那顆明亮的啟明星,看到它,那就是意味著,天,就要亮了!

  熊彼特是那麼簡潔而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全部活力之所在―企業家精神。正是在絕對私有化下的企業家的自我毀滅,或曰企業家的再生和創新,是資本主義生生不息的源泉。熊彼特無意之中闡明了辯證法的立場,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和形態,不是哪一個社會團體,不是哪一個政黨,更不是哪一個個人可以操控和主掌的……

  哈耶克的救贖精神令歷史動容。他將他擁戴的市場經濟抽象為一句話―一個負責任的法制政府和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哈耶克堅定地認為,只有觀念才能打敗觀念。只有市場經濟的觀念才能戰勝計劃經濟的觀念。經濟領域,乃至政治形態中的任何專制和獨裁,必然是通向被奴役的道路。

  韋伯斷言,階級關係建立在所有權的關係之上。他與人爭論說,在社會主義所有制下的工人,比在私有的資本主義下更不自由。「由於每一次與國家官僚集團的權力鬥爭都是毫無希望的,並且由於沒有一個上訴的機構,這個機構從原則上講將注重去限制雇主的權力,這種權力存在於私有企業中。」伯林將他「自由」的哲學融進他雄辯的滔滔不絕的演說當中,他豐富而單純的情感經歷,讓人們對呆板的哲學家有了全新的認知。

  傑弗遜對自由的追求,托克維爾對平等的全新認識,讓他們在現代文明史上彪炳千秋。傑弗遜的極端選擇是,如果在政府和自由之間二取其一,他寧要自由而不要政府。一個專制的政府會將人民盤剝到極至,而真正掌握了自由的人民最終會推選出一個好政府。托爾維爾更是早早斷言,平等是大勢所趨,是地球上的任何政府、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不能阻擋的歷史潮流。赫爾岑的政治改良主張,儘管不入列寧暴力革命的法眼,但它對俄羅斯民族的啟蒙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精神準備至關重要。

  普希金和帕斯捷爾納克都是俄羅斯乃至全世界的偉大詩人。他們都得寵於最高統治者,他們都曾違心地委身於權力的淫威之下。懺悔,便成了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難堪。普希金選擇了決鬥,用自己鮮活的生命之血洗刷自己的羞恥。帕斯捷爾納克選擇了覺醒,一本轟動世界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見證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林肯,這個文盲和流浪漢的兒子,幾乎是從美國社會的最底層,邁上了合眾國總統的權力之巔。許多人沒有看好他的政治才華,甚至民主黨推舉他為總統競選人的上層人物也有些許後悔。林肯用他的悲憫,用他的忍耐,用他的包容,成功打贏了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宿命是不可違拗的。那顆射殺他的罪惡子彈,對統一大局毫無損傷,卻成就了林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的榮耀,催生了美國民族的成熟和覺醒。這個生機勃勃的美洲新大陸,總是能給世界和全人類帶來驚喜和希望。華盛頓的忍辱負重、勇於擔當,威爾遜的雍容大度、學者風範,斯蒂芬斯近乎病態的對良知的堅守,都讓這個世界在歷史的轉折關頭領略了他們的風采。

  我們的近鄰日本,實在是一個最讓我們搞不明白的民族。日本平民教育家福澤諭吉的成長歷程,他對西方文明和亞洲諸國劣根性的認知,他脫亞入歐的哲學理念,會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待日本崛起的成因和秘密。愚昧和自滿永遠沒有出路,清醒和智慧才是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門。

  我們幾乎是無法用文字來描繪偉大的亞伯特‧愛因斯坦的。在所有書寫愛因斯坦的書卷裏,在所有描摹這位巨星般的科學家的文字裏,字裏行間,除了崇拜,還是崇拜。而愛因斯坦以他虛懷若谷的偉大情懷,回報著這個世界和所有熱愛他的人們。他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他不認為他驚世駭俗般的偉大發現有多麼了不起,他低調地說:「所有的科學理念無非是人們每日所思所想的精華提煉。」當然,愛因斯坦天生是一個哲學家,他對人的真正價值的把握始終是清晰而準確的: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上和什麼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因而,從自我中徹底走出來的愛因斯坦,是我們這個蔚藍星球上舉世聞名的和平主義者、民主主義者,也就沒有什麼令人奇怪的了!

  讀著有關愛因斯坦的這些讓人熱血沸騰、情溢於心的美文之後,我想說的是,人類在這樣一個時刻、這樣一個節點擁有了愛因斯坦,何其有幸!何其榮耀!沒有愛因斯坦,就沒有現代文明。

  寫完全書,整理這篇序言之際,我仍抑制不住感奮之情,向讀者朋友囉嗦了這樣許多。其實,最好的答案和結論,應該在每一位讀者的閱讀之後。但願我的聒噪沒有影響到你閱讀的興味。

  最後,我只是想說,敬畏那些啟蒙之星。

二○一二年初夏於青島

 

內容連載

華盛頓的戰爭
 
華盛頓領導的美國獨立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另類」。它不可思議地以人性的光輝戰勝了濫殺和屠戮。
 
戰爭,是人類祖先「發明」的一種最無聊的遊戲。千百年來,人們潛心研究戰爭的起因,戰爭的過程,戰爭的結局,希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避免戰爭的再度爆發。歷史已經證明,所有這些努力收效甚微。「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戰爭是經濟利益的直接反映」,「戰爭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組合」,「戰爭是誤解引發的暴力衝突」……,無論以怎樣的前提書寫的結論,都在歷史的檢驗面前蒼白無力。浪漫的莎士比亞甚至把戰爭歸結為尊嚴和聲望。他說:「我們去搶奪一小塊土地,這塊地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但卻是聲譽所繫。」加拿大人格溫‧戴爾,作為生活在現代的文明人,有相當一段時間致力於戰爭問題的研究,他甚至參與了一部關於「戰爭」的電視政論片的拍攝。戴爾認為:「戰爭是一種規模宏大、表現多樣、古老的人類創舉。它深深地烙在我們的社會、歷史和心靈上。不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待戰爭,最終都是盲人摸象罷了。」
 
「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時候,必然會取得優勢……節制原則引入戰爭哲學是荒謬的,因為戰爭就是武力發展到極限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這一結論似乎非常精闢。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是參加過拿破崙戰爭的一個普魯士老兵,他的有關戰爭理論的著述成為後代士兵所崇尚的真理,他是真正的十九世紀軍事活動的代言人。然而,在《戰爭論》成書四十多年前的美國獨立戰爭,戰爭的節制性原則似乎已露端倪,即平民基本上是可以倖免於被無辜濫殺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375
  2. 新書
    79
    $395
  3. 新書
    79
    $395
  4. 新書
    79
    $395
  5. 新書
    85
    $425
  6. 新書
    86
    $432
  7. 新書
    88
    $440
  8. 新書
    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