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史後篇:一八七○年起

現代世界史後篇:一八七○年起
定價:700
NT $ 630 ~ 665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過去幾個世紀已深深影響世界的各種衝突,然而它把這些轉變和事件都聯繫到廣泛的歷史性影響,例如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工業興起、思想傳播,以及西方文化與世界上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此外,更加入了地圖、圖表和插圖,使讀者更易閱讀和消化。

本書特色

  自1950年出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是經典的歷史教科書,廣泛採用作為教材。於2002年過世的帕爾默教授更被公認為同時代最頂級的歷史學家之一。在近60年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不斷修訂,目前已是第10版,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矛,且被譯成瑞典語、芬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漢語等多國語言,不僅是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也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世界史教材。

書評

  所有時代所有學科中的十九部經典教科書之一~~紐約時報

  第一部晉身教科書榮譽殿堂的作品~~華盛頓郵報

  教科書的黃金標本~~美國歷史學會(AHA)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R. R. Palmer


  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一九三四年獲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七七年間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以及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Palmer曾先後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席、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同時也是美國哲學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活躍成員,並被歐美多所大學授予榮譽學位。一九九○年,Palmer被義大利林琴科學售與費爾特里內利獎。

  著有《十八世紀法國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

Joel Colton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一九五○年至一九八九年任教於杜克大學歷史系,曾任洛克斐勒人文科學獎學金與研究項目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古根漢基金會、洛克斐勒基金會成員。

Lloyd Kramer

  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北卡羅萊大學歷史系教授,史丹佛大學、康乃爾大學兼職教授。

譯者簡介

董正華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第15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社會與文化
第16章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1871—1914年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18章 俄國革命和蘇聯 
第1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主政治、反帝國主義以及經濟危機 
第20章 20世紀30年代的民主與獨裁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22章 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 
第23章 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後殖民國家 
第24章 從帝國到民族國家:「二戰」後的非洲與中東 
第25章 共存、對抗和新的全球經濟    
第26章 對蘇聯式共產主義的國際反叛    
第27章 變動中的現代世界 
 

 

推薦序

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


  用「現代化」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七○年代以來西方出版的近現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裡,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 R. Palmer)與科爾頓(Joel 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的歷史》 。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作者對「現代化」的涵義沒有嚴格的界定,但做為本書核心概念的「現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於古代的「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拜占庭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現代世界是從近世以來世界歷史進程的整體關聯性的觀點出發的。要了解現代世界,必須從歐洲開始,因為從十六世紀以來,歐洲在數世紀中建立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全球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技術和科學體系的綜合體,這是由歐洲及歐洲人移民後裔組成的國家所構成的「文明世界」。到十九世紀七○年代,世界上確實已存在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文明世界」。 按作者的觀點:「歐洲是世界上首先變成現代的部分地區,世界的其餘部分則正在進行一個持續的現代化過程,而現代世界正在變成一個日益相互連結的整體。」 作者稱此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書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歐化」二詞,主要是用於俄國和日本「借助仿效西方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在區分「現代化」和「西化」兩個概念時,作者顯然把現代化理解為一個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歷史範疇。書中寫道:

  二十世紀後期,全世界各民族都還在經歷「現代化」的歷程。它有許多形式,其中最明顯的標誌是飛機、超級市場、電腦技術和城市人口稠密。……結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現新的全球一致性。現在已不再是「西化」的問題,如過去日本和俄國經歷過的那種情況,也不是人們有時警覺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國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過程,美國人和歐洲人曾經起過主要作用,但它的產生畢竟是由於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醫學、運輸以及電子通訊工具等的結果;哪裡採用這一切,哪裡便出現這種過程。看來,包括各種文化和種族的整個人類都有可能發展從事這些活動的能力,同時他們都有這種活動能夠滿足的種種需要。

  從「西化」到「現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辭上的變化,但實質上是對現代世界變革趨勢的再認識。就近代中國思想界對這一認識過程的演變而言,在清末以來關於東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爭論中,已出現所謂「新學」與「舊學」之爭。但「新」與「舊」是一個朦朧的概念。到「五四」前後,進一步認識到這是傳統東方(中國)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之爭。從朦朧的維新意識到較明確的現代意識,這在「五四」時代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經出現。例如當時陳獨秀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認識到,中國的近世文明實質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歐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近世文明』者,乃歐羅巴人之所獨有,即西洋文明也」。這是給西洋文明以明確的時代定位。到了三○年代,在有關「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文化」的論爭中,現代意識就更加明確了。哲學家馮友蘭曾指出從「西化」概念到「現代化」概念,是一種思想上的「覺悟」。他寫道:

  現在人常說我們要近代化或現代化,這並不是專是名詞上改變,這表示近來人的一種見解上的改變。這表示,一般人也漸覺得以前所謂西洋文化之所以是優越的,並不是因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為它是近代的或現代的。我們近百年來之所以到處吃虧,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國底,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古的。這一覺悟是很大的。即專就名詞說,近代化或現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實亦較不含混。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確不是近代化,或現代化,但不能不說是西洋化,……

  從東西文化的分野到「現代」與「前現代」的分野,可說是從文化形態史觀到社會進化史觀的分野。關於「現代」概念的爭論,過去主要是哲學的和美學的涵義;而今天我們對「現代」的定位則主要是歷史學的,是現代發展意義上的。東方的西方化,這是一個西方的概念;東方的現代化,則是一個新概念,是第三世界發展中的新概念。
 

 

內容連載

第十五章 歐洲文明,一八七一~一九一四年:社會與文化
 
對進步的信仰,自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來已成為現代思想的核心。雖然有一些浪漫詩人、保守分子和社會主義者對現代技術和工業的後果進行過質疑,但十九世紀大多數人都持有一種觀點,即進步既是必然的,也是有利的。對現代生活所有主要領域——科學知識、技術發明、經濟擴張、憲政和基本人權的保護——的進步發展,自由主義者尤為樂觀,但絕非單是自由主義者將十九世紀後期歐洲人的優勢地位視為人類進步的歷史性證據。
 
然而也還有許多歐洲人認為,尚有一些人未能享受到現代文明的好處,工人在現代財富的分配中沒有獲得理應獲得的份額,婦女沒有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占有恰當的一席之地。故而,在這數十年裡出現的大眾新政治運動使人深信,它們是站在進步的一邊的,而事實上它們也往往能夠為它們所代表的集團爭取到新的權利和利益。
 
與此同時,科學本身在對自然的理論理解方面,以及在改造現代社會的技術發明方面,都繼續取得進展。不過也正是在這時,形形色色的思想家開始對科學知識的必然性表示懷疑,強調人類理性存在限制,由此,他們向許多支撐著大眾對人類進步的信念的文化假設提出挑戰。一九一四年前出現在歐洲知識界的這些新動向,開始侵蝕人們(至少是某些哲學家和藝術家)對人類歷史進步發展的信心,並動搖了古典自由主義的樂觀情緒。進步思想仍舊是所有現代文化的一大主題,但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進步的限制和後果也正成為歷史反思、藝術表現和文化爭論的物件。
 
民主的進步:社會主義、工會和女權運動
 
手工藝者和勞動者階級從未用很欣賞的眼光看待資本主義或「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崛起,他們總是懷疑自由競爭、無控制的私人企業、曼徹斯特學派、自由貿易、供求法則、貨物和勞務的自由市場,以及那種經濟不受國家和政府支配的思想。這些都是中產階級自由主義者的思想,而不是激進民主黨人的思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630
  2. 新書
    9
    $630
  3. 新書
    93
    $651
  4. 新書
    95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