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教育是我一生的志業,而華語文教學是我最深耕的領域。我是個在華語文教學界耕耘多年的資深園丁;旅居美國十年間,在取得碩士學位及美國小學教師證書後曾執教美國小學五年;回台後任教實中華語文教學近二十年。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便是從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的角度,檢視華語文教學專業思維在 AP
中文溝通取向教學新趨勢的衝擊之下所迸出的火花與光采,並以自己的雙語言、雙文化人生歷練以及建構教學理念為架構來分析、淬煉而完成。
人生歷練
我的教學觀深具「學生中心」與「建構學習論」色彩,認為教學應從學生切身世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知學習的實際價值與意義,才能引發持續深入探究的興趣,而養成主動建構知識的學習能力。教學的目的應該在於啟發學生自主性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掌握自己的學習,掌控自己的人生而自我實現;而這樣的教育理念,則是在我長年的跨文化人生歷練以及教學經驗中型塑而成。
我畢業於台南師專以及成大外文系,於1978至1982的五年間執教於高雄市與台南市的三所國小,對傳統的國語教學受過正統訓練也有實際教學經驗。1983年赴美習得猶他大學教育碩士學位,並取得美國教師執照;1986到1991年間執教美國猶他州Challenger以及Redwood兩所小學,擔任包班制教師並兼導師,教授英、數、社會、自然、音樂、體育等課程;每天面對一班三十幾位美國學生教學凡五年。五年中每當回顧記憶中當年在台灣教學時傳統課室的肅穆氛圍、嚴格管教以及灌輸式教學,再看看美國課室氣氛的熱鬧輕快、學生的活潑主動、發言踴躍、無懼於威權,便深切感受不同文化中教學理念與實踐、學生本質與態度以及教學方式與學生表現的種種不同,這樣的人生際遇與教學經驗,養成我對多元文化的敏銳度與同理心,以及對雙語教育的興趣與基本認知。1993年回台,隔年起任教國立科學園區實驗中學雙語部,學生為歸國學人與來台外籍專家學者的中小學年段子女,自此正式開始近二十年的華語文教學生涯。
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我發現傳統以來重聽、讀、寫而幾乎不說的教學方式,對以中文作為第二甚至第三語言學習的學生而言,在養成實際溝通能力需求上緩不濟急,常是難度高而成就低,因此挫折感萌生而學習動機低落;深感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代第二語言學習的實用性需求。
基於這樣的體認,我的教學理念首重引起並維持學習動機,以激發學生延續中文學習成為終身自我學習為目標。不只經常以提問與活動促進學生發言、交談、表達,以小演說、小作文公開演練、討論,目的都在於使口語、書面的溝通成為自然、必要且無可畏懼的事;而且經由採用報章時事與文章作為教材,讓學習跟自身經驗以及真實世界連結,而發現學習的實用價值,使學生學中文的興趣得以延續,甚而成為華語文主動學習者。
2007年AP中文課程開設,所楬櫫的基本理念包含「著重溝通練習、使用真實語言與文化實料、提高解決問題的語言能力、促進有意義的語言互動交流」等,恰恰契合我對華語文教學的個人信念;因此,為加強AP中文教學的知能,我在2007年參加了由 College Board
舉辦的「AP中文師資培訓課程」研習,並通過認證而正式獲得開設AP中文課程的資格;同時並在2008年成為AP中文測驗閱卷合格教師(Approved AP Chinese Reader)。博士論文研究中,我以AP中文的「三種溝通模式」為架構,建構出自己的「AP中文溝通教學策略與單元模式」,希望提供一個能提高學習興趣與成效並養成溝通表達能力的AP中文教學設計。
因為海外教學經驗以及AP中文的研究與教學,自98學年度起有幸連續數年應邀擔任教育部「赴海外任教華語教師行前培訓研習會」、台灣師範大學「美國華裔學生之華語教學與師資培訓」、「華語遠距師資培訓課程」以及「國科會全球僑校華語教學專業師資培訓計畫」等課程的講師,得以與在職教師、師培學員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博士論文中所提出的「AP中文溝通教學策略與單元教學模式」便是授課時必然分享的教學與研究心得,希望能讓華語文教師在嘗試掌握AP中文精神時減少一些摸索與挫折。
拋磚引玉
「隨著中國勢力的崛起,世界開始擁抱中文」(Ramzy,
2006),華語文教學隨國際形勢快速改變而走向世界,而華語文學習熱也因為AP中文課程及測驗的推波助瀾,在2007年之後進入另一波新的高峯。溝通取向的教學新趨勢,將華語文教學帶入一個反思、探討和創新的重要階段;由於AP中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考試方式及標準無可避免的影響了華語文教學的内容和相應的教學設計(姚道中,2008),在帶來大好機遇和重大挑戰(趙金銘,2007)的同時,其實也给傳統華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生和老師帶來中文教與學的新探索與新體驗。
傳統思維與創新趨勢交集產生的瑰麗火花,亟需理論與實務的對話驗證。就如同課程理論學者Kliebard曾經疾呼“Give me a for instance!”,值此中文將成為炙手可熱的新「國際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之際,本書的出版,正是要嘗試為華語文教學的AP中文5C世代提供一個具實務觀點的「for
instance」,希望華語文教師以及師資培育階段的未來教師們能以這一套淺顯易懂而又可以即時應用的教學策略與活動模式為引,而逐步發展出更精彩實用的AP中文5C教學策略與實踐。全書共分七章,首先說明華語文教學走向溝通實用的現代趨勢,並簡介AP中文的基本理念與意涵,接著從實務觀點提出AP中文5C教學策略、活動設計與單元教學基本模式,並以實例分析說明5C教學策略、活動與模式的實際教學應用,並依教學策略中的各教學活動順序,針對5C教學策略的實施成效、所遭遇的挑戰、因應方式與心得進行討論,並分析教學價值,提出教學應用的基本原則。
本書的完成,首要感謝學生們的認真用心,他們的努力與學習表現是貫穿全書的精髓,也是我教學、研究的無比動力與助力;感謝甄曉蘭老師和信世昌老師在論文研究及寫作上細心的指導;信老師在百忙中仍應允撥冗寫序,曉蘭老師的溫馨關懷與鼓勵,我的先生 Joshua 多年來無怨無悔、始終如一的支持,以及新學林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林靜妙小姐兩年來無比耐心的等待與協助。
幾年的教學與研究中,我深深體會5C融入教學能讓華語文教學走出教室、走出學科,進入社區、進入生活,因比較而加深理解,因文化而彼此尊重,連結社會脈動與生命結合,而使學習產生更深一層的意義,以及永續學習的興趣。對華語文學習者而言,5C融入教學是一個讓所習得的語言更實用而融入生命與生活的契機,對華語文教師而言,雖然5C帶來在教學思維和策略上突破與更新的挑戰,但卻也開拓新的思考、注入新的活力,使華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視野與願景。
有一年的學期結束前幾週,我在走廊上遇見一位家長,急切的抓著我的手,滿心期待的問我下學年是否仍教同一年級;因為孩子讀了當期校刊上我的班級參訪向陽之行的文章,看到學生因為中文學習而進入偏鄉社區與真實世界互動,所寫作文中滿溢的感動與對生命的正向積極回應,因此期待下學年有一回精彩的中文學習與生命體驗。教學上的努力與探索能獲得正面的迴響總是令人欣慰;謹與華語文教師們共勉,期望在5C溝通教學策略設計與應用上能持續努力創新,為學生的學習描繪出一個充滿對生命的感動與希望的藍天!
李秀芬 謹誌
於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
2013年7月